分享

论语十则丨反馈引导技能训练

 豫语乡音 2020-09-28


教学情境 1 

《论语十则》教学片断

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请组员帮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请小组长记下来,再在全班讨论。下面是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老师,“仁”是什么意思?

【问题】面对这一情境,请你为那位教师设想接下来将怎样对学生进行反馈与引导?


第7组    课 题:论语十则   

训练技能:强化技能    主讲人:段宁波

训练目标

1、运用反馈引导强化教学。

2、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意思。

2、掌握的多个意思。

时间

分配

教师言行

技能要素

学生言行

教学

媒体

90秒

90秒

90秒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了,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忙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请小组长记下来一会儿我们集体讨论解决。

接下来我们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人是什么意思呢?

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有趣,看来这位同学,对吃很有研究,老师也喜欢吃杏仁,核桃仁。还有其他同学知道吗?老师提醒一下同学们,可以观察“这个字,从字形方面思考。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正确,老师给你点赞,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

老师:同学们都好聪明啊!老师给你们点赞,下面老师给同学总结一下,首先,“的本义是两个人亲近友爱,从字形上看,就像两个人靠在一起,互相亲近,不愿分开。第二,同学们请看,的右半部分是,它是指天、地,做人就要效法天地,而,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在这里,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就是要告诉大家,要有博爱心,包容心,这样才会产生仁爱心。第三,字在古代是一种会意极广的道德范畴,就像我们学习的论语十则中孔子经常提到的,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

下面我们回归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的是什么意思呢?

那我们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大抱负,坚强意志。因为责任重大,道德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重大的吗?到死才停止,不是遥远的吗?

在这句话中“确实是道德范畴的意识,但是大家学习之后不要只是知道它的一个什么意思,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道德意识,也要有宽容心、仁爱心,互帮互助,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提问

 肯定

追问

 板书

肯定追问板书

分析

分析

总结

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仁”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知道,“仁”是果仁儿,比如核桃仁,杏仁等。

1:人是友爱,互帮互助的意思。

2:老实人还有人爱有节操,有宽容心的意思。

生:老师,还有一视同仁这个成语,就是同样对待的意思。

生1~生5:仁爱,仁义,仁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一视同仁

仁爱

仁义

仁政

备课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