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类溃疡、烂身的四大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案!

 金惠养殖 2017-04-28

下午5点半,不见不散

各种烂!养殖鱼类的溃疡、烂身病不断发生,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病,即使溃疡灶能健康愈合,也会影响鱼的商品价值。

在珠三角的部分养殖区域,有的池塘出现烂身病的鱼达6-7成,个别情况严重的池塘甚至达到9成,最后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

/ 一 / 溃疡、烂身的发生原因

1、机械损伤导致体表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主要有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此外,过大的放养密度也是导致机械损伤的诱因。

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一方面是由于寄生虫(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的寄生给鱼体本身带来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从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

2、维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霉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氧化油脂能够破坏饲料当中的多种维生素,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同时也能够损伤机体消化道,肝,肾等实质器官,降低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3、病原微生物通过除体表的其他途径(如消化道)造成鱼类机体的全身感染,继而引发体表组织炎症和坏死,形成溃疡。比如,感染了诺卡氏菌的加州鲈以及生鱼,往往在体表形成溃疡灶,进而引发烂身。


丨诺卡氏菌导致的加州鲈体表溃疡(注意体表溃疡灶和其他细菌引起的体表溃烂的区别,诺卡氏菌引起的体表溃疡灶内往往有脓包)(图片引自水产频道)


4、不良的用药习惯导致鱼体表的粘液变化

特别是对无鳞鱼而言,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鱼体脱黏,降低了鱼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给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提供了机会。

其他一些因素:养殖水质与底质的持续不良使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况;连续低温,暴雨带来的水质不稳定,鱼类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疾病爆发的诱因。

/ 二 / 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由于出现溃疡的鱼类很多时候都伴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等问题,在处理溃疡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溃疡的问题,需要整体考虑。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时,更需要注意鱼的体质的修复,才能让鱼更快地康复。

1、停料1-2天,同时进行净水解毒抗应激处理

发病的池塘,通常都伴有水质不良,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情况,鱼类消化系统不能保持机体健康状态时的消化能力,这个时候减料或停料,能够减轻养殖鱼类机体的代谢压力,促进动物体质的恢复和疾病的痊愈,同时还可以减少鱼类排泄对养殖水体的压力。

对于已经采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等刺激性药物的养殖水体而言,需要进行解毒抗应激处理,修复体表粘液,减轻鱼的应激反应。

治疗的同时需要保证池塘溶氧的充足,为鱼儿创造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鱼类体质的恢复。

2、使用温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由于鱼体表溃疡灶的存在,细菌的继发感染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必须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在消毒剂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如强氯精等),不仅会导致无鳞鱼的脱黏,鱼体虚弱的体质加上消毒剂的刺激可能导致死亡量骤然上升。过硫酸氢钾、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都是不错的选择。水温低的季节需要搭配抑制真菌的产品(水杨酸等)使用,以抑制溃疡灶霉菌的滋生,视情况消毒1-2次。

消毒之后使用光合菌等有益菌,以形成池塘生态系统的有益菌的优势,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有害菌形成抑制,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3、减料,同时进行药饵内服

一般需要将投喂量控制到正常投喂量的1/2—1/3,同时内服药饵,内服的时候需要考虑发病的鱼体内的并发症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

建议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和三黄散,肤美等清热解毒,促进机体组织再生的中草药。

如果体内并发细菌性败血症,还可以搭配地锦草末配合使用,有利于机体的止血凉血;如果体内并发肝胆病可以搭配板黄散

同时建议搭配维生素或者黄芪免疫多糖等免疫多糖进行拌饵投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药饵的制作必须使用粘合剂,避免药物在水中的溶失。一般需要连续内服药饵5-7天。

想要了解或购买“粘合剂或其他产品”

请务必底部留言【地址+手机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