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意思是“有很多人不去培养品德,不研讨学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时过境迁,而孔子的言语还留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也是孔子穿越千年的弟子。那么,看看孔子担心的这几种人中,你占了几个?
君子当以修德进学为首要
德之不修
德,即品德;《说文解字》中写道:“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德的造字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
修,即培养。《说文解字》中写道:“修,纹饰。”造字本义是“从容装饰,精心美化。”
“德之不修”也就是指:没有给德行一个精心的、美好的装饰,不培养品德,不能看清正确的方向,不能在德行的路上从容直行,犹犹豫豫,以至于丧失了德行。
君子忧其“德之不修”
当初杜甫正是被这样一个不修德行的人坑害,一生漂泊流浪。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因为怕考入科举的官员批评朝政对他不利,作为主考官的他,使应征的举人无一入选,对唐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便是其中之一。李林甫还建议重用安禄山,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他自己也不得善终。
学之不讲
《说文解字》中说:“学,觉悟也。”“讲,和解也。”意即“谈和、议和”,造字本义是“纵横论述,详细解说。”
那么,学习就是让人觉悟,摆脱蒙昧状态的方式,“讲学”就是不满足于表面上的了解,深入、详细地研习。
“学之不讲”也就是指: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往往会蒙蔽双眼,使人走入误区,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从而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君子忧其“学之不讲”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就不求“讲学”,总是囫囵吞枣。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看很多本书,但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于是开始怀疑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后来他向朱熹请教后,朱熹说,“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陈正之接受忠告后,每读书必认真思考,日积月累,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闻义不能徙
《说文解字》:“闻,知闻也。”也就是听说、了解,造字本义是“集中注意力倾听。”“闻”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渠道。
“义”乃儒家“五德”之一,孟子也解释过“义”:“人之正路”。
“闻义”就是听到有人讲“人之正路”,或者仔细地倾听了“义”的原则和道理。
徙,即迁移。造字本义是“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长途搬迁。”
君子忧其“闻义不能徙”
那么,“闻义不能徙”就是指听说了“人之正路”,懂得了义的原则,却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走向善之路。
不善不能改
“善”是儒家中经常提到的字,与仁、德、贤等相关,善的反面是恶,那么,“善”其实也就是好的方向。
《说文解字》:“改,更也。”就是更改的意思,造字本义是“体罚、训导犯错的孩子,使其悔悟、修正。”
“不善不能改”也就是说,犯错误不能悔悟,不能修正,不以为然,下次还会这样做。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看来,能够改正过错是最好的事,那么,不能改错也许就是最坏的事了。
君子忧其“不善不能改”
善和义都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是古人留下来的黄金准则。然而,现代的人知道善与义,知道应恪守廉洁,应“勿以恶小而为之”,应信义为上,可是,当利益与诱惑放在面前时,一切的善和义都被故意抛诸脑后,成了阻碍谋取利益的绊脚石,这些人贪污受贿、背叛亲人朋友,但是,当善与义没有了,他们还能得到信任吗,没有了信任,还能得到利吗?
孔子把道德修养、研修学问、知错能改相提并论,其实就是因为三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因为改正过错是一切的根本,道德修养和学习最需要的就是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只有改正“不善”,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