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老中医贡献出来的秘方 中医院公开102种靓汤配方

 了逹 2017-04-29

[转载]老中医贡献出来的秘方  中医院公开102种靓汤配方

  (2016-12-02 20:51:19)

名医名方---肠健平方

   张东岳,男,1930年生,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6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后师从河南名医司万清老中医,50年来一直从事肛肠病的防治工作,对常见大肠肛门疾病,如痔疮、肛瘘、肛裂、脱肛、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肛门直肠性传播疾病、便秘等的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博采众长,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学术思想,讲究创面损伤小,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好的理念。如运用“开窗留桥法”治疗复杂性肛瘘、“三联法”治疗直肠脱垂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

    组成:党参20克,焦白术20克,茯苓 15 克,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陈皮12克,乌药10克,砂仁 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莲子肉30克,马齿苋30克,五味子15克,甘草6克。

    功能:健脾补气,和胃渗湿。

    主治:溃疡性直肠炎发病初期,属脾胃夹湿证。症见大便带血,带有脓血黏液,每天 4~5 次,大便成形,时发上腹隐痛,肛门下坠,始终有便意感,无畏寒,精神差,懒言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弱。肛门镜检查,直肠黏膜水肿、充血,有散在浅表性糜烂,指套染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个月为一疗程。

    方解:因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故临床分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脏毒等范畴。脾虚湿盛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湿邪困脾,运化失常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湿盛则濡泄。”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滞血瘀,腐败化为脓血。本病初起以脾虚夹湿为主,治则健脾化湿补气,和胃渗湿为原则。

    本方是由《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加减,所治证候为脾虚湿盛,脾胃气虚,运化不健,湿浊中阻。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山药等能健脾祛湿,涩肠止泻;加用乌药、马齿苋、五味子三味,以加强健脾化湿、止泄之功。乌药顺气开郁,驱寒止痛;马齿苋性味酸寒,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擅治热痢脓血;五味子养五脏,暖水脏,补元气,生津液,润肺,补脾止泻痢。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以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治肠炎。

   加减运用:湿热蕴结大肠,损伤脉络或久病入络,大肠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化为脓血,致疾病缠绵,久不能愈。症见腹痛腹胀,嗳气食少,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弦涩。宜活血化瘀,行滞除胀,可添加当归12克,桃仁12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滑石30克,厚朴15克,肉豆蔻15克,木通10克,淡竹叶12克,杏仁12克。平时可服用固肠止泻丸或参苓白术散以巩固治疗,提高疗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潘慧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名医名方专栏

  

八味拈痛汤
功效:活血行气,解痉止痛。
主治:痛证(一切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病变的痛证,如痛经、粘连性腹痛、盆腔瘀血粘连症、胃肠神经痛、结肠痉挛、碎石后肾绞痛、癌痛等)。
方药:白芍30~50g、炙甘草8g、川楝子10g、延胡索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2g、香附12g、台乌药12g。
歌诀:拈痛原来古四方,重叠组合效更良;
芍药甘草金铃子,肝气失笑共成方。
按:本方由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失笑散、青囊丸(又名肝气散)四方组合而成。顽痛之疾,必须重叠组方,相辅协同,才能达到解痉镇痛的目的。方义明朗,无可多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尚需参照脏腑辨证,精审寒热虚实,随证加减之。比如肿瘤疼痛可加乳没、粟壳;粘连性腹痛可合粘连松解汤;盆腔淤血症可合桂枝茯苓丸……。临证医家,应遵循药尽其效。本人应用生蒲黄、旋覆花、车前子、黛蛤散类从来不用包煎,否则将大大地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不过在倒取药液时,必须用纱布过滤,以防花粉等服后引起药物性胃炎。本人业医以来,就发生过两起蒲黄过敏者,胃肠反应达3月之久,不可不慎。
头风石楠叶汤
功效:祛风散邪,通络定痛。
主治:偏正头风(血管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
方药:石楠叶20g、川芎12~15g、白芷12g、天麻12g、白芍20~30g、甘草8g。
加减:前额痛者加葛根25g、升麻8g;偏头痛者加柴胡12g、刺蒺藜15g;枕后痛者加桂枝10g、羌活12g;巅顶痛者加藁本12g、细辛8g;全头痛者加蔓荆子12g、僵蚕20g;眶上神经痛加决明子20g、杭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山羊角尖片30g(先煎)、苦丁茶15g;血压偏低者加炙黄芪20g、制黄精20g;痛甚即吐者加代赭石30g(先煎)、半夏15g;痛剧如啄如锥者加大蜈蚣1条,或蝎蜈胶囊2粒,1日3次。
歌诀:头风痛彻寐不安,石楠芎芷麻芍甘;
啄痛加入蚣一条,增药随证再互参。
按:以石楠叶为君组方治疗头风者,首推《现代实用中药》,原方由石楠叶、川芎、白芷、天麻、女贞子5味药组成,用以治“女子神经性偏头痛”。本人应用时去女贞子加芍药甘草汤,名头风石楠叶汤,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石楠为蔷薇科、灌木(或次乔木),原生深山,现园林、护道广为栽培,其叶性味辛、苦、平。有祛风、散邪、补肾、镇痛功效。甄权谓“能添肾气……逐诸风”,李时珍称之为“风药”,并说:“古方治风痹肾虚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浸酒饮,治头风”。可见李氏还做一番“圣药钩沉”的启用工作。吴仪洛说:“祛风通利,是其所长;补肾之说,未可信也。”所以叶橘泉先生综诸家之言,独取其祛风、散邪、止痛作用,制方列为“君”药。至于陶弘景说:“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又把这味类似淫羊藿温补肾阳功效,具有“性兴奋作用”的药物,专辟为女子所用。但未能得到黄宫绣、汪讱庵、吴仪洛等诸位本草学家所认可,有待研究。
以上姑且不论,本人关于石楠叶的临证配方心得是:取其祛风定痛的作用,常与川芎相使而伍,治疗头风抽痛;取其温补肾阳之功,常与淫羊藿相使配对,治疗老妪腰膝疫痛,而不限于诸家本草所记载的与“五加皮为使”。本方治疗三叉神经痛、鼻源性头痛疗效较差或无效。对于长期自服西比林、卡马西平等已成依赖性的顽固性重症神经性头痛患者,除汤剂中常加山羊角尖片、蝎蜈胶囊外,尚需配合“阿是”穴刺血和定痛四生散外敷。并须做到禁烟酒、戒郁怒、勿疲惫、慎起居方可奏效。
复方都梁丸
功效:祛风散邪,活血止痛。
主治:偏正头风(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的巩固剂)。
方药:香白芷200g、川芎80g、天麻60g、僵蚕60g、地鳖虫50g、细辛30g,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0g(约40~50粒),1日2~3次,饭后服。
歌诀:都梁丸本杨介方,天麻芎芷细辛僵;
蜜丸制剂绿豆许,栾茶送下效彰彰。
按:都梁丸为宋代名医杨介制方,仅白芷1味作丸服之,治疗头痛效著。叶天士说:“新病在经,久病入络。”因此,再加入一派辛通活血之剂,以散积结,而通郁滞,其效更佳。赵学敏称石楠叶为“栾茶”,并说:饮之能蠲百疾”(《本草纲目拾遗》)。服此丸先20天用石楠叶30g(1日量)煮汤送下,以增丸效,之后即用沸水送下。本人常用此丸作神经性头痛的巩固剂,收效较好。通过追踪观察,确能减轻症状,延长复发时间,一部分患者还能得到根治。
葛根宣痹汤
功效:辛开豁痰,活血宣痹。
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方药:葛根30g、桑寄生30g、全瓜蒌20g、薤白头15g、桂枝10g、丹参25g、川芎12g、郁金15g、白芍25g、白酒10m1(冲)。
歌诀:而今胸痹属冠心,葛薤瓜蒌桑寄生;
丹桂芎金白芍配,再冲白酒十毫升。
按:本病多因痰瘀互结,脉络痹滞,胸中营运之气壅塞不畅,脉道阻遏,心脏失养,发为绞痛。非辛开豁痰不能行其滞;非活血通痹不能定其痛,本方仿瓜蒌薤白桂枝法加葛根、桑寄生扩宽脉道,以利涤栓除滞;丹参、川芎活血行气;郁金、白芍,开结定痛;白酒轻扬宣达,以行药势,而痹开痛止。重症亦可配服蝎蜈胶囊或水蛭胶囊。尝谓:痛证多实。“邪不去而痛不止”虽体虚之人,亦可服用此方暂时应急,待病势缓解后,再以徐图缓消之剂巩固之。
化坚逐痹汤
功效:温经活血,化坚逐痹。
主治:痹证(同逐痹酒见下)。
方药:威灵仙20g、白芍30g、制川乌12g、虎杖15g、鸡血藤30g、麻黄8g、青木香10g、地鳖虫10g、甘草8g。
加减:寒痹加制草乌10g;热痹制川乌改10g、虎杖改20g、大红藤30g易鸡血藤;颈椎病(神经根型)加葛根30g、片姜黄12g;腰椎退行性变加骨碎补15g、补骨脂12g;腰椎间盘突出症加红花12g、川芎12g、骨碎补15g;关节僵肿加白芥子15g、僵蚕20g;关节囊积液加益母草20g、白芥子15g、水蛭胶囊2粒(1日3次);膝骨性关节炎加川牛膝12g、粉防己12g;血压高者桂枝易麻黄。关于青木香含马兜铃酸,服之易于导致肾损害的报道,主要是随意加大剂量,剂量过大(60~120~200g)超出人体耐受极限所致。而本方中青木香用10g,且短暂服用,是比较安全的,慎重起见,亦可删去。
强 骨 丸
功效:消坚散结,续骨定痛。
主治:痹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关节僵肿变形,肌筋膜炎,肌纤维组织炎,各类骨质增生症,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手术后遗症,肋软骨炎,骨折外伤血肿疼痛,慢性骨髓炎之死骨形成,胸膜粘连症,关节粘连症,盆腔淤血症,盆腔粘连症,重症肌无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方药:制马钱子(砂炒至有爆裂声,表面膨起,压之即碎,呈棕黄或枣红色)1000g、全蝎110g、地龙干110g、地鳖虫110g。研极细粉,炼蜜作丸,如梧子大,晒干后每丸约0.3g,含净马钱子约0.2g。
服法:配合其他药服用,每晚睡前服2粒;如单独服用,中午、晚饭后各服2粒;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晚睡前服1粒。均用淡红糖水送下。(按《药典》规定制马钱子常规剂量,1次约0.3~0.6g)
反应:按此剂量服用,一般无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有反应者,如晨间感到头晕、足软等现象要立即减量或停药。
禁忌:高血压病患者慎服。孕妇、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忌服。
按:马钱子制剂方名很多,如九转回生丹、龙马自来丹(马钱子、地龙干)、上海风痛片(马钱子、麻黄)等。强骨丸是根据颜德馨教授处方并参考前贤多家制方经验组成。剂量比例:制马钱子3份,其他3味1份(3:1)。张锡纯谓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功远胜于它药”。正是由于马钱子具有如此卓越的疗效,所以运用于临床千年不衰。
本品虽有大毒(李时珍认为无毒是错误的),然则“毒药猛剂,善起沉疴”,实为攻克顽疾,起颓振衰,剂轻效捷之剂。不能因有毒,而不敢应用,实为可惜。但用时必须识别药毒,化毒为药,“变鸩毒为金丹”,来拯救疾苦。只要修制规范、剂量精确、识证准确,并详嘱服后偶见的不适反应和处理措施,照服无妨。马钱子在本方中的功效,突出了一个“化”字,其它三味取其一个“通”字,一通一化,互以为用,力专任宏,功力峻捷。对于某些关节僵、肿、硬、痛、麻木不仁,蒂结深固,肢体如残之痼疾,非此不能攻坚化结,消肿止痛。马钱子制剂微量常服,还有强壮保健作用。
安徽省省立医院中医主任吴香山老先生常备此丸治疗诸多骨伤科疾病,又称此丸名宝寿丸、万寿丸,他认为每天晚间服1丸,可保健康长寿,并自我实行之,年将90方逝。“文革”期间,批判“长寿”是续命论,于是改名为筋骨止痛丸。据药理实验研究表明,马钱子与麝香、玄胡同用,可以增毒;与赤芍、甘草同用可以减毒。轻微中毒现象,可以停药后多饮开水,或喝些绿豆汤、甘草汤即可;中毒较重者,可按照士的宁中毒处理。本品毒性有蓄积性,如果单独服用须10~15天后停4~6天再服。

黄芪白及汤
功效:益气敛阴,补肾宁络。
主治:阴斑(血小板减少症)。
方药:炙黄芪25g、白及片20g、人参12g、甘枸杞25g、沙蒺藜12g、净连翘15g、生槐米15g、仙鹤草20g、甘草6g、黛蛤散20g、大枣4枚。
歌诀:小板减少属阴斑,白及参芪枸杞甘;
槐米蒺翘鹤甘草,黛蛤大枣同煎餐。
按:本方以黄芪、白及;人参3味为君,益气养阴,扶正复元;甘枸杞、沙蒺藜补肾填髓,养血和营位居臣药;连翘、生槐米、仙鹤草3味,有凉血止血,润肤敛表之功,为佐药;甘草、大枣调和药性,联合效能为使,同奏益气敛阴、补肾宁络之效。血小板减少症属“阴斑”之类,然则气阴两伤,热扰血动是常见病机。谨守病机,确立治法,拟用补气以复元,生精以养血,凉血以宁络,是为大法。按现代医学观点,本方可以算是该病免疫调节综合疗法的代表方之一。连翘与槐米,据现代药理分析,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P(芦丁),具有增强毛组血管韧性的特殊作用,是一组相须为用、效能专一的精妙药对。本方用于各类血小板减少症,随证加减,疗效明显,除个别病例外大都在递减停用“激素”过程中,未见反跳。
健中止血汤
功效:温中健脾,收摄止血。
主治: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
方药:黄芪30g、炒白术15g、海蛸20g、白及片20g、炒地榆30g、生大黄5g、赤石脂15g、甘草8g。用灶心土1捧,炮姜10g(拍碎)煮水,取水煎药。
歌诀:温中摄血求姜芪,蛸及榆黄草脂宜;
再入灶心土一把,涩肠固下是良机。
按:大凡呕血便血之证,多因脾胃气虚,中元不摄,而致血溃于内,甚则血脱而厥(失血性休克)。治之急需健脾益气,助摄固脱,方中黄芪、白术专任此功;加乌及散和地榆配生大黄两组药对,为消化道出血的速效收涩止血药对,借助益气固摄之力,止血之效更捷;赤石脂配灶心土(无灶心土,可加大赤石脂剂量),相须为用,加强涩肠、固下、温中止血之效。炮姜为佐,旨在辛化防滞,芪、术得此效力倍增。本方治上消化道出血,往往3剂而止(特殊重症例外)。
塞流止崩汤
功效:益气固摄,塞流止崩。
主治:血崩(子宫功能性出血等)。
方药:炙黄芪30g、炒白术15g、升麻8g、煅龙骨20g(先煎)、鹿角霜20g(先煎)、乌贼骨20g(先煎)、炒地榆30g、茜草根15g、红苍术12g、炒蒲黄12g。
歌诀:益气疗崩塞断流,芪麻二术鹿龙优;
茜榆乌贼蒲黄炒,止血功能应不愁。
按:脾能统血摄血,而使血循常道,不致崩溃。举凡失血脱血之危候,急以补脾益气,恢复和加强其统摄之功,每能获效。大振脾元,益气举陷法,塞流澄源,标本同治,不仅能起到“立止血”的作用,而且还有“利血生”的功效。赵氏《医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生有形也”,这便是芪、术相伍的立意所在。基于此法,再纳诸多固摄止血之品,有如虎生翼之效。“血滑脱宜峻滴以收之”(《类证治裁》),方中3味骨甲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谓气力精全,性味雄健,固涩力宏的方组。红苍术为蓼科拳参,我省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徐志华先生治崩血常用之品,现在本品已制成“止血净”1号(《中药志》第三版),也是他的经验用药,加入本方,有速效止血之功。对于气散血脱,危急重症者并佐以独参汤“过口”(喝药后徐徐服之)收效更捷。
凉血止衄汤
功效:清热凉血,润燥止衄。
主治:鼻衄(病因不明,反复不止,长年不愈且已排除其他血液病等患者)。
方药:水牛角片20~30g(先煎)、生地黄20~30g、黑栀子15g(打碎)、知母20g、生大黄8g、怀牛膝10g。水煎服。小儿酌减。
歌诀:治疗鼻衄地用生,知母山栀牛角军;
牛膝同入效果好,禁食椒酒燥辣辛。
按:一般鼻衄,是为小恙,稍治而愈。临证每见几岁、十几岁儿童或成人的患者一触即衄,一病即衄(俗称“沙鼻子”),甚则造成贫血。五官科多次检查(-),反复不已,达几年或十几年不愈者,最后皆就诊于中医,本病亦是中医治疗的强项。此证除阴虚血燥外,一般无证可辨,治之均以凉血止衄之剂,并结合红黑散(见外治方剂篇)外吹,应急。待血止后,再服用断根独圣散,如能征得医患密切配合,禁食椒、酒、辛、辣、炕、炸,动血之品(尤其是葱和韭菜),避免曝晒,据临床观察,不少患儿,果能根治。经治愈。的不少患儿至今已成人就业,又带其他鼻衄患儿来诊。即使不能根治者,亦有减轻出血量和减少复发次数的远期疗效。
独 圣 散
功效:凉血止衄,生肌敛疡。
主治:鼻衄(病因不明,反复不止,长年不愈之根治方)。
方药:白及(净)研极细粉,每服5g,小儿酌减,加鲜旱莲汁20ml,沸水冲服,1日2~3次。
按:考之医籍,用一味药研粉冲服,名独圣散者,如荆芥穗(《本事方》原名愈风散)、山楂肉(《达生篇》)、马粪(《温病条辨》)等。我乡老医林子书先生,得走方医之传,用白及1味,研极细粉,加童便沸水冲服,名“鼻衄断根独圣散”,授予余。临证几十年来,每遇是证,先服凉血止衄汤,待血止之后继服本方,用之多验。然童便、粪清、人中黄、海底石之类,已渐不用。本人以鲜旱莲汁代之,其效更佳。
溃 疡 散
功效:和中敛疡,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嘈杂吞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方药:乌贼骨80g(去壳微炒)、鸡蛋壳80g(洗净微炒)、浙贝母50g、白及片80g、甘草40g、枯矾10g,研极细粉,过100目箩,捻之如扑面之粉。每服3~5g,1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用沸水冲服。
歌诀:胃脘嘈杂酸水出,乌芨甘贝蛋壳入;
枯矾小量同研粉,生肌疗疡胃泰和。
按:本方又名复方乌贝散,其功效可以概括为:制酸和中,生肌敛疡,开结散郁,降泄止痛。且能止血而效速。以上药理众所周知,毋庸多述,惟枯矾1味,用量虽轻,而愈合溃疡之力最强,早有报道,不可忽视。现代科研发现铝对人体有害,待症状缓解后,枯矾可酌情去之。本方参考诸多验方组合而成,含植物纤维较少-,是一剂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仅便秘),便于服用的抗溃疡验方。但要求选材精良,碾制细膩,坚持服用,方能保持疗效。
椒附建中汤
功效:逐寒行滞,温中舒脾。
主治:阴寒胃痛(虚寒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重症)。
方药:大红参10~20g、炒苍术15g、炒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制附片10~20g、川椒5~8g。
加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海螵蛸20g(先煎)、白及20g(先煎);萎缩性胃炎加乌梅15g、制黄精20g;痛甚者加白芍25g、香附15g;胀甚者加木香8g、砂仁5g;呕吐涎沫者加炒吴茱萸5~8g、姜半夏12g;便溏泄者加益智仁12g、赤石脂15g。
歌诀:附子理中加川椒。
按:本方为附子理中汤加蜀椒,6味药组成。概括了参附汤、术附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七个方子,其功效可谓心、脾、肾三阳同温,寒、湿、积三邪并逐,尽一法而得多方之妙。专为阴寒内盛,脾阳衰微,畏寒肢厥,腹痛肠鸣的脾胃自病之危候而设,能达到逐寒行滞、温中救逆之效。本方的主脉:沉细微或数或缓;主舌:舌淡蓝或大,苔灰润,或白滑,或白膩如积粉。多见于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后期、胄肠神经官能症等。是一则拯危救逆的方剂。此方虽为重阴固寒、凝聚作痛而立,然则椒、附、姜均为辛温燥烈之品,剂量宜由轻到重斟酌增减为妥,待寒去阳复之际,再根据舌苔变化,更用他法。
苓桂升陷汤
功能:温化逐饮,健脾升陷。
主治:胃下垂停饮者(伴胃液潴留)。
方药:茯苓30g、桂枝10~15g、炒白术15~20g、炙甘草6g、升麻8g、柴胡8g。
歌诀:苓桂术甘加升柴。
按:胃下垂患者,令其站立,做收腹、吸气活动,可听到腹中水声汩汩,行动时自觉脘腹如水囊,荡漾有声者,水饮不去,清气难升。先服此方,待水饮消除后再服补中益气类,方有升提举陷之效。虚寒甚者加干姜10g、附片10~20g;湿浊甚者加藿香叶12g、白蔻仁5g。
枳术升陷汤
功效:健脾行滞,理气举陷。
主治:胃下垂气滞者(伴胃肠胀气)。
方药:枳壳15~20g、炒白术12~15g、升麻8g、柴胡8g。
歌诀:枳术汤加升麻、柴胡。
按:胃下垂患者,脘腹作胀,饭后更胀,叩之如鼓,频频嗳气,痞滞不除,清气难升,先服此方,待气行胀平后,再服补中益气类,方有举陷升提之效。胀甚者加莱菔子15~20g、砂仁5g;便秘者加火麻仁30g、元明粉10~15g(冲)。
茵藿平胃散
功效:燥湿泄浊,芳化退黄。
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者(各型肝炎、胆囊炎等)。
方药:茵陈蒿30g、藿香叶12~15g(后下)、炒苍术12~15g、陈皮12g、姜厚朴12g、甘草5g。黄疸深重、皮肤瘙痒者加广郁金15~20g、过路黄30g、刺蒺藜12g。
歌诀:平胃散加茵陈、藿香叶。
按:雷少逸创茵陈平胃散治湿郁发黄有著效(《时病论》)。余加藿香叶(当年产者为佳),名茵藿平胃散。较之疗效提高了一步。黄疸湿重于热者,按传统治法,用茵陈五苓散,所谓“治黄不利水,非其治也”。使湿浊病邪从小便分利而出,达到退黄目的。本人以为:湿性粘腻重着,非燥不动,非化不起,非宣不散,非利不除。加藿香叶增强辛散、芳化、泄浊作用,使湿浊疫毒之邪宣化于中焦,再分利于下焦,疗效更佳。本方对肝炎之初,只黄疸明显,其他无证可辨者用之;对于慢性乙肝,酒食之家,肥腴之体,湿浊内盛,舌大苔白,肝功能持续损害,迁延逾年者亦用之,随证应变,均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
茵陈三黄汤
功效:清热败毒,活血退黄。
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者(各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
方药:茵陈蒿30g、过路黄30g、田基黄20g、生大黄12~15g(后下)、虎杖15~20g、蒲公英25g、板蓝根20g、藿香叶(当年产者效佳)15g(后下)。黄疸深重,皮肤瘙痒者加赤芍20g、广姜黄12g、刺蒺藜12g。
歌诀:湿热黄疸分重轻,三黄藿杖板蒲阵;
黄深瘙痒加赤芍,蒺藜姜黄效更神。
按:此方为茵陈蒿汤之变法,以虎杖易栀子,是为至妙。其活血通腑,清热败毒之功为栀子所不及,可谓一药多效的肝病良药。茵陈蒿得田基黄、过路黄之佐,相以为用,利湿消疸之效更加专峻;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败毒;藿香叶芳化宣行,以防上述诸品寒凝留滞之弊,所以说藿香是茵陈三黄汤的增效剂。诸药相合,使疫毒瘀热之邪,分解于中焦;借大黄通腑泄热之力,排逐于下焦。有形之邪出于谷道,无形之湿利于水道,取其前后分消之意,而退黄降“酶”作用较快。
平麦逍遥散
功效:疏肝健脾,扶正复元。
主治:为各类肝炎恢复期的巩固剂。
方药:柴胡80g、当归80g、炒白术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甘草30g、生麦芽100g、平地木100g。打粗末,每次25g,水煎1次,1日2次分服(不服第二煎)。
歌诀:逍遥散去薄荷加生麦芽、平地木。
按:逍遥散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日本汉方医殊为尝用,且早有报道。本方以生麦芽易薄荷加平地木,2味相伍,功能疏达和中,活血柔肝,以增强其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因此,生麦芽和平地木作为治肝病确是逍遥散的增效剂。本人常以此方与朱氏复肝散交替服用,治疗早期肝硬化,或用作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腹水消退后的维持剂,或单独服用,尤其作各类肝炎恢复期的巩固康复剂,效果甚好,故乐于荐用。
开络涤饮煎
功效:苦辛开络,健脾涤饮。
主治:悬饮(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难消者)。
方药:生香附15g、旋覆花12~15g、广陈皮12g、生半夏15g、云茯苓30g、生薏米30g、葶苈子15~20g、白芥子12g、生黄芩15g、紫丹参20S、生姜3片、大枣4枚。注:倒取药汁时,必须用纱布过滤。
歌诀:胸液难消胸膜炎,半夏薏香生药先;
陈旋苓芥葶苈子,姜枣丹参芩共煎。
按: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属“悬饮”之类。主方为十枣汤,因药力猛峻,副作用大,长期以来医家不敢轻用,病家亦难接受,是为弊端。本人仿《温病条辨》“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取香附旋覆花汤加减之,拟订开络涤饮煎。重症可配服香戟胶囊(见专用胶囊篇),同样具有破癖逐饮、消坚行水的作用,服药全过程很少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使病人的水饮不知不觉地消于无形之中,且能控制渗出。
方中香附生用是保全其辛燥化湿,行气开结的固有疗效,用以加大推动旋覆花消痰、下气、通络、行水的力度。旋覆花、葶苈子、香戟胶囊等均为性猛耗气,味恶伤正之品,遵循“衰其半而止……”的准则,当胸腔积液显著消退后,酌情减量,或用旋覆花的全草──金沸草,加大剂量,比较稳妥。临证接诊此病,一般已是用大量抗结核(抗痨)药或胸穿的经治病例。其一,胸腔积液不多,但难以消除者;其二,胸腔积液泛滥每抽每渗者;其三,少量胸腔积液或包裹性积液久久不能吸收者。一般服10~20剂,每见奇功。不过包裹性积液,非常顽固,必须配服水蛭胶囊,方见消水散结之功。
八味苓桂术甘汤
功效:温阳化饮,利水强心。
主治:支饮(肺源性心脏病伴心衰及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药: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6g、制附片10~15g、北五加皮8~10~12g(另包)、葶苈子15~25g、丹参15~20g。
歌诀:支饮射肺又凌心,温阳利水病方平;
桂苓术甘参附葶,北五加皮方效灵。
按:慢性支气管炎按三焦辨证,其发展趋势是由肺(慢性支气管炎)及脾(肺气肿)传肾(肺心病)。病在上焦(肺)治之较易,传及中焦(脾)治之较难,罹入下焦(肾)治之更难。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化,脾气虚旋运无权,以致水饮上逆,凌心犯肺,气、水、瘀三邪互结,形成“水在心”的“支饮”之证。按照《金匮要略》的治法是“心下有水饮,胸肋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这一名方为“温药和之”治疗痰饮病之大法而设。然则单以“和之”除对于“气短有微饮”的部分轻型病例外,其他留饮,未必胜任。魏荔彤说:“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金匮要略本义》)。此确为经验之谈。
本人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入活血逐水、涤痰降气等“行消之品”即为此义。附片配北五加皮,大温心肾之阳,阳能化气,气能行水,水饮一除,阳光自现;丹参配葶苈子,活血逐饮能消除肺淤血和肺水肿,有力地减轻和改善心脏的负荷,很快缓解由缺氧而引起“目眩”的肺心脑病症状。经方加味,功力相济,心衰能很快得到控制。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色黄白,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北五加皮属萝藦科,色枯黄,有毒毛旋花子甙样的强心作用,因气味恶香,故通称为香加皮。据调查当前药房,均为此物,有毒,服后有胃肠反应的副作用,但确有强心之效。应用时,当精审剂量,把握分寸,配方应另包,便于病家识别。偶有反应,可以减量或捡去。
膏淋分清饮
功效:分清去浊,滑利通淋。
主治:膏淋(乳糜尿)
方药:射干15~20g、泽泻30g、萆薢15g、车前子15g、石打穿20g、半边莲25g、半枝莲20g、石韦30g、冬葵子12g、台乌药10g、川牛膝10g。
歌诀:膏淋分清用二莲,射乌萆泽伴车前;
二石牛膝通溺道,分清别浊此方先。
按:射干又名乌扇,功能降火、解毒、散结、消痰,是上焦药。用于治疗乳糜尿,据报道为一医家在治疗扁桃体炎的过程中偶尔发现,重复之,果验。其功效:“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本草经疏》)。大鳖甲煎丸用之,取其“消痰、破癥结”的作用。本病为湿浊滞留下焦,以致尿如膏脂,清浊不分,然宣泄散结,消痰破瘕可作先导,故用之为君;再合大阵淡渗涤浊之品的泽泻、车前子、萆薢、石韦等导其败精浊腐,浊去溺自清;半枝莲、半边莲、石打穿为民间治疗斯症的验方,功能:活血行滞,通络涤浊;冬葵子、台乌药滑利水道,行气开闭,借川牛膝之导药下行,推浊生新,合奏分清去浊,滑利通淋之效。我治乳糜尿,把握通、固、涩三步。主张“通”而通得干脆利索,除虚实夹杂,特殊情况外,很少通、涩兼用,待浊邪清除,尿液转清,乳糜尿测定为弱阳性或阴性时,再“固”,以健脾益气,兼摄肾纳之剂(益智仁、怀山药等),最后拟用益气敛精,收摄下元之剂(芡实、石莲子、山萸肉等)巩固之。夹凝块、尿滞者加益母草20~30g、蝎蜈胶囊2粒,1日3次;乳糜血尿者加生茜草15g、红苍术12g;证见气虚不摄者去半边莲、半枝莲加黄芪25g、炒白术12g;湿热下注者加苦参15~20g、炒苍术12g。服药期间,限食荤腥油腻之品,一般服用8~16剂可能获效。本人曾收治1例:吴姓老媪,年62岁,患乳糜尿25年,手术治疗已2年,依然无效,处方8剂,仅服4剂获效。
化 石 散
功效:消坚化石,活血通淋。
主治:石淋(泌尿系结石)。
方药:海金沙100g、生鸡内金100g、真琥珀100g、海浮石50g、木香30g、硼砂10g。研极细粉,每服3~5g,每日3次。用连钱草50g,煮水送下。
歌诀:松庭秘笈授张君,琥珀浮石合二金;
硼砂木香同研粉,连钱煮水化石淋。
按:此方为六安(沪籍)名医史松庭先生家藏之方,以前均自制备药,秘而不宣,谢世前授予余。方中海金砂、海浮石为常用之溶石剂;生鸡内金,张锡纯谓:“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均能消之”,甚则“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已为当代临床医家治疗肝脾大、内脏结石常用之品;琥珀功能活血散瘀,利水通淋,导药力直达尿系;硼砂虽有小毒(《四川中药志》),但用量很轻,功能调节尿液之酸碱度,使之成为碱性,以利于溶石;木香则行气助溶。本方具有溶坚排石、利尿通淋的综合作用。本人拟用连钱草煮汤送下,以加强推排之力。肾与输尿管结石(不大于1cm者),往往用总攻强排未见排石者,运用此方缓溶徐导而见排石。
 


贾六金名老中医经验

                                          贾六金名老中医
                                          发表者:张旭烨

贾六金(1941~),男,汉族,山西省昔阳人。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1961年9月毕业于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及山西省中医学校,留所工作五年,后师从山西名医李翰卿、张光煜。1966年之后近20年,于山西省绛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业务副院长、院长,绛县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等职。1988年调至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任儿科主任、内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门诊部主任等职。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教学四十余载,擅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部分杂症,创制了多首新方如:银柴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乳蛾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复感灵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编著和参与编写出版了《古今特效经验方》(任副主编),荣获1992年山西省医药卫生科技著作三等奖,《医苑英华》(张光煜部分)。在省级以上中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如:《小儿泄泻180例疗效观察》《中医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44例疗效观察》《小儿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黍米垫预防褥疮》《大头瘟、痄腮、虾蟆瘟同病异证论》《小儿便秘证治》《察咽喉辩寒温》《张光煜治疗小儿时行疾病验案三则》等。

学术思想

纵横识病,中西贯通,动态辩证

纵横识病:是指把西医的诊断理论,融入到中医学中,充分利用其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明确西医诊断,再按中医理论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病机等,得出证候类型,把中西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动态辩证:指在辩证时牢牢掌握证的动态发展演变。就认识疾病而言,现代医学主要是从纵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从一种病的病因病源、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发展演变,最后到预后结局。中医认识疾病主要是从横的方向展开,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以及证与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的比较清楚。在西医辩病的基础上中医辩证,要注意证的动态变化:《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所谓“本”,就是阴阳变化,治疗疾病必须从它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出发。治病“必求于本”,那么诊断和辩证也应该“必求其本”。毛泽东的哲学巨著《矛盾论》在谈到矛盾的普遍性时讲了两点,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如果把矛盾替换成阴阳,把事物替换成病症,这两句话就具体为:阴阳存在于一切病症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病症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阴阳运动。从哲学的高度毋庸置疑的证明了证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已自始至终贯穿了证的动态变化的精神,证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有很多经典例证,如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寒热虚实的夹杂和交错;以及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等。此外,证的动态变化还有几种情况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证的重迭

证的重迭是指两证或两证以上同时并见的一种证型。完全重迭的《伤寒论》称为合病,部分重迭的《伤寒论》称为并病。温病学上也有卫气、气营、营血同病的证型。这种两证或两证以上同时出现的重迭证,主要见于内、儿科的杂病当中。比如儿科疾病,既有肺脾气虚之里证,又有外感风寒之表证;内科疾病中,即有膀胱湿热,又有肝气郁结和气血两虚,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要进一步区分先后、轻重和缓急。

2、证的因果交替

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交替作用,互相转化,是决定症候不断演变、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上呼吸道感染逐渐演变为肺心病为例说明。六淫之邪反复侵袭肺卫,出现反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失宣降为咳,肺气郁滞或肺虚不能化津成痰,或肺热炼液成痰,或灼津成痰,或聚湿成痰。导致经常咳嗽吐痰(慢性支气管炎),痰是病理广物,有转化为病因,浊痰阻塞气道,引起气喘、呼吸困难(肺气肿),肺和心脉相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出现了心悸、结代脉,唇甲紫绀,致脉动甚,因果交替,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心血瘀阻(肺心病)。

3、证的前瞻性

疾病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病程长短差别很大,但都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一般发展比较快,辩证时要有提前量。古有“走马看伤寒、回头看痘疹”的警句。目的是争取做出早期诊断,防止疾病的发展演变。比如泄泻(多见于小儿肠炎)要想到伤阴(脱水或酸中毒),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要考虑到心阳虚衰(心力衰竭)。在辩证时要注意到病症的发展趋向,提前预防和治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本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识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分辨证的主要方面,或者叫侧重点

虽然很难量化,但可大体上分辨出孰轻孰重。如大青龙汤方证和小青龙汤方证,因为表里同病,因为外有表寒,前者是里有内热,后者是内有寒饮。后世医家进一步辨别为前者为七表三里之证,后者是三表七里之证,把它们的主要方面分辨出来了。再如脾胃虚弱,是以脾虚为主还是以胃虚为主,根据脾主运胃之纳的理论,如以便溏为主是侧重于脾虚,纳少为主是侧重于胃虚。湿热为患就有湿胜于热与热胜于热的不同。绝大部分证型都需要进一步辨别其主要方面。

临证体悟

一、使用治法中清法,和法多,补法少

清法使用依据:

1)小儿疾病谱特点:热证多(小儿为纯阳之体);小儿多见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多见热证。温病总治法为清法。

2)受当时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早年贾六金主任为山西绛县人民医院医师,当地缺医少药,中草药广为应用,特别是清热解毒类中药,其对大多微生物、病原菌有杀灭作用。和法使用依据:小儿体质特点:稚阴稚阳,故用药时尽量避免使用峻烈药。

贾主任认为和法指:和解少阳谓之和;调理肝脾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寒热并用谓之和。和法还可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及疾病恢复期的调理。

二、复方化裁灵活应用

“复方”乃“七方”之一。:“七方”之说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至金人成无已在《伤寒药方明理论》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即大、小、缓、急、奇、偶、复是也。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所谓“复方”即以二方或数方结合使用的叫“复方”。适用于病情复杂或慢性久治不愈的患者。《伤寒论》中,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是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各三分之一用量,合方组成的发汗轻剂,治疗太阳病经久不解,不得小汗。柴胡桂枝汤是取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用量合剂而成,为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治疗太阳外证未去又见少阳之里证。贾老临床习惯使用复方,多以两方合用加减化裁,增强其功用,扩大主治范围,拓展方剂对临床表现的覆盖面,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常用复方为:

1、小柴胡汤合银翘散

组成:柴胡、黄芩、银花、连翘、牛子、桔梗、大青叶、地丁、板蓝根、荆芥、淡豆豉、姜半夏、炒三仙、甘草。

功用:辛凉解,和解消食。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起病,发热,鼻塞流涕,轻微咳嗽,咽红,咽部不适感等。属于风热感冒挟滞者,一般服2~3剂即可脉静身凉,屡用屡验。

2、麻杏甘石汤合银翘散

组成: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银花、连翘、桔梗、芦根、浙贝母、荆芥、淡豆豉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热、咳嗽、气促。重者高热持续,呼吸急促,鼻翼扇动。肺部可听到中、细湿罗音。属于风热闭肺者。

3、葛根芩连汤合四苓汤

组成:葛根、黄芩、黄苓、茯苓、猪苓、泽泻、炒白术、甘草

功用:解表清里,利湿止泻。

主治:小儿感染性腹泻。发热或无热,大便次数可达数次或十余次,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或水样,时有腹痛或恶心呕吐,口渴,尿少,苔黄腻,脉数。属于湿热泻者。

4、小柴胡汤、银翘散、透脓散合方

组成:柴胡、黄芩、银花、连翘、牛子、桔梗、北豆根、射干、板蓝根、当归、皂刺、穿山甲、漏芦、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及舌腭弓表面粘膜充血,扁桃体实质亦明显肿胀,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或见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突起。属于风热乳蛾者。

5、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黄芩、槟榔、广木香、炒白芍、当归、官桂、甘草。

功用:解毒止痢,调和气血。

主治:小儿细菌性痢疾。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十数次至数十次不等,迅速转为粘液脓血便。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粪便镜检有脓细胞或红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属湿热痢者。

6、四君子汤合平胃散

组成:太子参、炒白术、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炒三仙、莱菔子、鸡内金、甘草。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主治:小儿厌食症。食少便溏,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吞酸,面黄肌瘦,身高体重落后于同龄均值。苔白厚腻,脉缓。属于脾胃虚弱挟滞者。

7、厚朴温中汤合小建中汤

组成:厚朴、陈皮、茯苓、草豆蔻仁、广木香、官桂、炒白术、乌药、香附、甘草。

功用:温中行气,缓急止痛。

主治:小儿功能性腹痛。腹痛以脐周为主,发作无规律,常突发突止,检查腹部无明显压痛,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痛,才可诊断本病。属中虚里寒之腹痛。

8、桑螵蛸散合缩泉丸

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乌药、益智仁、破故纸、菟丝子、白果、生麻黄、甘草。

功用:调心补肾,缩尿止遗。

主治:小儿遗尿及尿频点滴。尿频、尿急、夜间遗尿。属肾气不足,膀胱虚冷者。

9、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姜半夏、炒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甘草。

功效:祛风化痰。

主治:小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一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口角下垂,鼓腮时漏气。属风痰上扰,口眼歪斜者。

10、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

组成: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甘草。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属气阴两虚挟热者。

三、儿科望诊,重在口咽

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毫厘之差,千里之愆。气血尚未充盈,脉无定准。神识未发,不能言其疾苦。由于这些生理上的特点,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在望神色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指纹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儿科望诊中,口咽部的望诊尤其重要,认真查看口咽部,常能为儿科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提供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提供辨认的可靠依据。口咽望诊包括口唇、牙齿、牙龈、颊粘膜、软腭、咽、扁桃体等部位。口唇:唇色苍白为气血虚弱,多见于营养不良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唇色深红为脾胃积热。口角歪斜为风斜中络、风痰痹阻,多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口角发白变薄,浅裂呈放射状,有浅溃疡并有黄色渗出及干痂,张口时两唇角疼痛并有出血,此为脾胃湿热,见于维生素B2缺乏症。唇色青紫为血瘀及寒证,多见于各种原因的心力衰竭、哮喘、重症肺炎和紫癜性先天性心脏病。口唇干燥或樱桃红色为伤津或伤阴,多见于轻中度脱水及代谢收酸中毒者。牙齿:齿为骨之余,出牙过晚或乳牙脱落恒牙萌生缓慢为骨气不足,是发育延缓的一个现象,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和先天性痴呆。牙龈:牙龈属胃。牙龈发红肿胀,牙龈乳头由原有尖锐形变为钝圆形,并有出血,为胃大上冲,多见于牙龈炎。脓液自龈缝流出,为胃火旺盛,多见于龋牙继续蔓延,形成牙槽脓肿。颊粘膜:口腔黏膜出现红白色斑块,微高起的斑膜,形如奶块,擦击斑膜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亦可见于舌、腭等处,为虚火上浮的鹅口疮。口腔粘膜充血水肿,颊、舌、龈唇内出现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溃疡,为心脾积热,见于溃疡性口炎,这两种疾病在儿科很常见。

软腭:咽部充血,在软腭粘膜上可见数个或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小疱疹,围以红晕,属风热之邪客于肺卫,见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咽及扁桃体:咽部急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也见红肿,为外感风热,最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肿大,周围充血,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多因肺胃热毒壅盛,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慢性充血肥大,为阴虚火旺,见于慢性扁桃体炎。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的多达十余种传染病,在其早期、大多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其早期都有咽部充血的表现。还有的传染病口咽部有特征性表现。如:麻疹:科普利克斑,出现于双侧第一臼齿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似鹅口疮,2~3天消失。见于90%以上的病人。猩红热:又称丹痧,咽峡局部显著充血,并覆以脓性渗出物,腭部可有充血或出血性粘膜疹,可先于皮疹出现。白喉的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的假膜形成。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管口早期常有红肿。流行性出血热,软腭和咽部粘膜有针尖样出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部、扁桃体、悬雍垂充血肿胀,扁桃体可有渗出物或有假膜形成。水痘,大部分患者咽、口腔等处粘膜可发斑丘疱疹,周围有红晕,壁薄易破,形成溃疡。肠道病毒71型感染,大多出现于典型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指趾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周围有红晕,与皮疹同时或稍前在口腔出现疼痛性水疱。临床经验

一、小儿咳嗽证治经验:

咳嗽一病,居儿科疾病谱之首,四季皆可发病。病因常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儿科以外感为主,外感中以风寒伤肺居多。咳嗽的病程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起一般干咳无痰,中期咳嗽痰多,恢复期有痰咳嗽。在治法上,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分别治以散邪宣肺、止咳化痰和扶正祛邪。初起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卫受邪,肺气郁闭不宣,以散邪空肺为主,祛邪外出,宣通肺气;中期邪气深入肺腑,邪正交争,或化热化火,灼津成痰,炼液成痰,或伤脾伤胃,聚湿成痰,痰阻气道,咳痰并重,治以止咳化痰并重;恢复期正气已虚,邪气留恋,痰少偶咳,痰升即咳。或气虚,或阴虚,或脾虚,或肺虚,一般在健脾补肺、滋阴益气的基础上,加化痰止咳之品即可。

其证型归纳为十种:

1. 风寒咳嗽

主症:咳嗽、咽痒、鼻塞流涕,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初起无痰或少许白痰,咽不红,舌苔黄白。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味 。炙麻黄杏仁苏叶荆芥紫菀 百部 白前 冬花桔梗川贝姜半夏桑白皮甘草。加减:风寒挟热(内热外寒)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声音嗄哑、咽痛明显等,上方加入牛子桔梗北豆根射干等。典型病例:女,8岁,2007年1月8日初诊。大约一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有痰色白清稀,咽痒,鼻不畅,胃纳欠佳。苔白,舌尖稍红,咽淡,双肺未闻干湿罗音。诊为风寒咳嗽,治以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处方:炙麻黄6g、杏仁、苏叶、荆芥、桔梗、陈皮、紫菀、百部、白前、冬花、川贝、炒苏子各10g,姜半夏、地龙各8g,甘草6g,4副,水煎服。1月18日二诊,咳嗽显著好转,似有少许白痰,自觉咽喉不利。原方减荆芥、炙麻黄、苏叶,加牛子、射干、僵蚕各10g,又服4剂,咳止痰消。

按语:风寒咳嗽在儿科咳嗽中占得比重较大,小儿之体卫外不固又喜食生冷,“形寒、寒饮”兼伤肺而致咳嗽。在辨证中,该证一般不发热或仅有短时低热、闭塞流清涕、咳声频繁、咽不红为其要点。

2.凉燥咳嗽

主症:干咳或咳嗽少痰,咽痒咽干或鼻干,舌苔薄白,少津或干燥。病程较长。

治法:轻宣凉燥,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味。苏叶杏仁 前胡 桔梗 橘红 姜半夏 茯苓 枳壳 紫菀百部 冬花 甘草

典型病例:男,4岁,2006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持续咳嗽1个月,加重2日伴鼻塞。约一月前因感冒引起咳嗽,病初未发热,痰不多,咽痒咽干,时吭咔清嗓,夜间咳甚,纳差,近两天咳嗽加重并鼻出血3次。苔白厚少津,脉数,咽红,双侧扁桃体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诊为凉燥咳嗽,燥伤血络,治以轻宣凉燥止咳止血之法。处方:苏叶10g、杏仁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冬花10g、桔梗10g、川贝母10g、白及10g、仙鹤草10g、沙参10g、甘草6g。连服4剂。10月26日二诊,咳嗽大减,服药期间鼻血一次,胃纳欠佳。于上方加入炒三仙各10g、太子参10g、又服5剂,诸症均失。

按语:凉燥一症,余根初述之最详,他在《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一节中说:“秋风初凉,西风萧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凉燥与风寒性质相同,程度有别,凉燥次于风寒,多发于秋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盛则干”,状若风寒而口干、咽干,干咳连声为辨证要点。

3.风热咳嗽

主症:发热,鼻塞不畅,咽痛口渴,咳嗽不爽,痰黄,鼻流清涕或黄白相间,口部充血,舌质红,舌苔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连翘桑叶 菊花 杏仁 前胡 桔梗 牛子射干浙贝母芦根 板蓝根蝉蜕 甘草

典型病例:女,2岁,初诊时间2007年1月22日。主诉:发热4天,咳嗽一周。一周前发热流清,体温达39°c,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护彤等,于发病第4天热退。但咳嗽逐渐加重,鼻涕变黄,并能咳出黄痰,纳可,二便调。体格检查:面红,口唇干,舌质红黄白厚,咽部充血,脉滑数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诊为风热咳嗽,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处方银花6g、连翘6g、桑叶6g、菊花6g、杏仁6g、前胡6g、桔梗6g、牛子6g、射干6g、浙贝母6g、芦根6g、板蓝根8g、蝉蜕3g、甘草3g。连服4剂,4天后复诊,咳嗽显著好转,痰涕变白,咽变淡,原方减去银花、连翘,再服3剂而愈。

按语:风热咳嗽大多以风热感冒延续而来。风热感冒表邪初解而肺热不清,辨让以黄涕、黄痰和咽喉红赤为要点。如果咽部显著充血,或在咽峡部软腭发现有疱疹或出血点,要考虑到疱疹性咽炎的诊断,原方再加大青叶、地丁、蒲公英;伴有声嗄者,多为咽—气管炎,再加僵蚕等。

4.温燥咳嗽

主症: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痰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偶带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二桑汤加味(自拟方),即桑杏汤和桑菊饮合方加减,桑叶 菊花桑皮杏仁淡豆豉浙贝母沙参栀子麦冬玉竹知母甘草

典型病例:男,13岁,初诊时间2007年3月8日。咳嗽一月,头痛,鼻不畅,咽痒咽干咽痛,咳嗽痰少不利,口干欲饮,大便干燥。体格检查:苔白少津,咽暗红,扁桃体Ⅱ°(双),脉弦数,肺部听诊未见异常。曾在某妇幼保健院诊为咽一气管炎,服用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不效。诊为温燥咳嗽,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处方:桑叶菊花桑皮杏仁淡豆豉浙贝母知母沙参麦冬玉竹各10g,栀子甘草各6g。4剂水煎服。至4月23日复诊,诉药后病情好转,未坚持服药,仍有干咳、咽痒,晨起咳甚,咽部有异物感,仍用原方去栀子、淡豆豉,加入僵蚕10g,射干10g,玉蝴蝶10g,六剂水煎服,三诊时诸症俱失。按语:《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记载:“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寒。”温燥咳嗽与风热咳嗽性质大体相似而程度温燥次于风热。暖秋及寒春发病率高,多见于咽一气管炎患者。

5.痰热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难咳,或喉间痰鸣,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口渴,有时鼻涩,大便干燥,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二清汤(自拟方)即清气化痰汤合清宁散合方加味。黄芩杏仁瓜蒌陈皮姜半夏枳实胆南星桑白皮浙贝母天竺黄甘草葶苈子

典型病例:男,4岁,初诊时间2007年1月22日。咳嗽20天,咳痰黄稠,口有异味,大便干结,3~4天一行,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静点6天头孢类药,仍咳嗽有减,痰多粘稠。舌苔黄厚,咽红,脉滑数。肺部听诊满布罗音。诊为痰热咳嗽,治以清肺化痰。处方黄芩8g、杏仁8g、瓜蒌10g、陈皮10g、姜半夏6g、枳实8g、胆南星8g、桑白皮8g、浙贝母10g、天竺黄6g、甘草6g、葶苈子6g。4剂水煎服。2007年1月29日复诊,咳痰均减,肺部罗音消失,大便变软,舌苔变薄。原方4剂后咳止痰消。按语:痰热型咳嗽多见于气管—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的中期阶段,辨认要点是痰多黄稠,大便干结,或参考肺部听诊,双肺散布或满布痰鸣。

6.痰湿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食欲欠佳,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苔厚而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字养亲汤加味 。太子参炒白术橘红姜半夏茯苓川贝母桔梗石菖蒲远志炒苏子莱菔子炒芥子甘草

典型病例:女,1岁,初诊时间2004年7月14日。主诉:自2月初因咳嗽伴喘诊为支气管肺炎,先后三次住院治疗。喉间痰鸣咳嗽,大便稀糊状,从不成形,一日4—5次不等,流涎,食欲差,精神欠佳。体格检查:面色萎黄,消瘦,体重8kg,,不能站立,舌苔白厚,舌质淡,指纹淡紫,听诊双肺满布痰鸣。诊为痰湿咳嗽,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处方:太子参4g、炒白术6g、橘红6g、姜半夏3g、茯苓6g、川贝母6g、桔梗6g、石菖蒲6g、远志6g、炒苏子6g、莱菔子6g、炒芥子6g、甘草3g。5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喉间痰鸣声明显减轻,大便次数亦减少至每日2次,余症如前。于上方又加黄芪6g、炒三仙各6g、广砂仁6g(后下),又服5剂,精神增加,食欲增进,气顺痰消咳止,流涎亦大减。

按语:本证多见婴幼儿,因脾胃虚弱,痰湿滋生,病程缠绵,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三子养亲汤针对脾虚食滞、因食生痰。川贝、桔梗为治痰圣药。再加菖蒲、远志通窍化痰,共凑凉湿化痰之良剂。本证以咳痰清稀色白、喉间痰声辘辘,大便稀溏为辩证要点。

7.肺热咳嗽

主症:咳嗽频作,两腮红赤,耳红,咽干,痰黄稠粘气秽,呼吸急促,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治法:泻肺清热,止咳化痰。

方药:加味泻白散(《医宗金鉴》方)。桑白皮地骨皮川贝母知母麦冬桔梗黄芩甘草

典型病例:男,2岁,初诊时间2006年10月12日。主诉:咳嗽一月余,加重4—5天,伴低热,咳则气促,有时能咳出少量黄稠痰,口有异味,食欲好,二便调。体格检查:面颊潮红,口唇殷红,舌质红,苔白厚,咽红,体温37.3°c,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诊为肺热咳嗽,治以泻肺清热,止咳化痰。处方:桑白皮6g、地骨皮6g、川贝母8g、知母6g、麦冬6g、桔梗8g、黄芩6g、鱼腥草8g、甘草6g。4剂水煎服。10月16日复诊,面颊唇红俱减,体温36.3°c,咳嗽显著减轻。上方中又加入沙参6g,清肺养阴。又服4剂后病愈。

按语:肺热咳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气,遂致咳嗽频作,咳则气促似喘。与痰热咳嗽原因在于,本证以肺热为重,有痰色黄量不多,频喘气促为特征;而痰热咳嗽是以痰为主,黄痰量多,双肺痰鸣,大便必干是其鉴别要点。

8.肺寒咳嗽

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受凉后加重,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薄,脉沉细缓。

治法:温肺散寒,止咳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合圣惠橘皮散(《医宗金鉴》方)加减。炙麻黄桂枝杏仁细辛姜半夏五味子太子参川贝母苏叶陈皮桔梗甘草

典型病例:女,8岁,初诊时间2006年8月3日。主诉:间断咳嗽近一年,时轻时重,咳吐白稀痰,发作无规律性,多在受凉后加重。西医曾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做变应原实验阴性结果。体格检查:面色萎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肺部听诊无罗音,胸透视,胸、膈正常所见,双肺纹理增粗,向外围延伸,边缘不清,分布紊乱,以下肺野明显,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辩证为肺寒咳嗽,治以温肺散寒,止咳化痰。处方:炙麻黄6g、桂枝6g、杏仁10g、细辛2g、姜半夏10g、五味子10g、太子参10g、川贝母10g、苏叶10g、陈皮10g、桔梗10g、甘草6g。6剂,水煎服。8月10日二诊,咳嗽见轻,稀白痰明显减少,上方去苏叶加炒白术10g,茯苓10g,10剂,水煎服。8月24日三诊,药后偶有咳嗽,面色转红,每夜安睡,食量有加,改用六君子汤加川贝、桔梗、五味子、百部、冬花善后。

按语:肺寒咳嗽者,因平素肺虚,喜食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以面白,日久不愈,痰白清稀,遇寒则重为辨证要点。

9.阴虚肺燥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川贝母杏仁生地丹皮牛子桔梗射干僵蚕甘草。

典型病例:女,3岁,初诊时间2006年11月30日。主诉:咳嗽3个月,咳嗽有少量粘痰,口干咽干,咽喉不适感,有过两次痰中带血丝,有时干恶心,舌质红,大便干结。体格检查:舌质红,地图舌,脉细数,咽暗红,双肺呼吸音粗,化验血常规正常,直接涂片法查支原体阳性,胸透报告为支气管炎。某妇幼保健院诊为咽一气管炎,用过抗生素效果不显著。辩证为阴虚肺燥咳嗽。治以滋阴润燥。处方:沙参6g、麦冬6g、玉竹6g、天花粉6g、川贝母8g、杏仁6g、生地6g、丹皮6g、牛子8g、桔梗8g、射干6g、僵蚕6g、甘草6g。5剂水煎服。12月6日再诊,咳嗽症状显著减轻,原方继进10剂后,病愈。

按语:阴虚肺燥属内燥,由脏腑精亏液耗所致;温燥和凉燥是外感燥邪引起。两者的区别点在于阴虚肺燥没有表证。

10.肺脾气虚咳嗽

主症: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食欲不振,体虚多汗,大便不调,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止咳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止咳散。太子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紫菀、百部、白前、冬花、桔梗、川贝母、甘草。典型病例:主因发热、咳嗽、喘息于2008年9月28日住某妇幼保健院,诊为支气管肺炎。先用头孢类治疗效果不显著,查出支原体抗体阳性后,换用阿奇霉素,住院第六天,发热得以控制,咳喘症状减轻。阿奇霉素用完第二疗程后,仍有咳嗽痰多,大便稀薄,一日3—4次,食欲不好,精神差。推荐中医治疗办出院,共住21天。出院当天来诊,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肺部听诊:双肺散布痰鸣,咽淡,舌质淡,苔厚,脉细无力。诊为肺脾气虚,治以健脾益气,止咳化痰。健脾益气,止咳化痰。处方:太子参6g、炒白术6g、茯苓6g、陈皮6g、姜半夏6g、紫菀6g、百部6g、白前6g、冬花6g、桔梗8g、川贝母8g、杏仁6g、甘草6g、炒三仙各8g。服药4剂后,精神、食欲俱增,大便次数减为1~2次,已成形,咳嗽痰多亦好转,听诊肺部罗音消失,之后又连服8剂痊愈。按语:肺脾气虚咳嗽,常见于支气管肺炎恢复期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两病。支气管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常用大量抗生素,病情大多被控制,但症状常不能完全消除。咳嗽咳痰时轻时重,精神状态差,胃纳欠佳,大便稀薄,肺部罗音吸收不好。再继续使用抗生素已无效果。一般属中医的正气已虚,邪气留恋,肺脾之气已伤,此时用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止咳化痰疗效理想。再说咳嗽变异性哮喘,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长在一月以上,临床表现有夜间或清晨发作,活动后加重的特点,多数病例属肺脾气虚型,治疗时在本方基础上加入解痉药。如炙麻黄地龙蝉蜕等,每获良效。

二、六妙汤临床应用方药组成:苍术、黄柏、薏苡仁、怀牛膝、苦参、金银花。

出处及演变:《丹溪心法》始创二妙散,由苍术、黄柏各等分组成,为未调服。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带下黄白量多。《医学正传》加入川牛膝,研末为丸,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成方便读》又加薏苡仁,改川牛膝为怀牛膝,水泛为丸即四妙丸,清热利湿作用更佳,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下肢瘘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在前人四妙丸基础上再加苦参、金银花做汤剂,即本文所述六妙汤。苦参味等黄柏、寒类大黄,清热燥湿,内治黄疸泻利,阴痒带下,外治疮痒疥癣,无不奏效。金银花经冬不凋,味甘性寒,功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痢热淋,痔漏疮痛,疖肿瘰疠以及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均可使用。清代名医付青主,使用金银花的经验非常丰富。在他的外科专著《青囊秘诀》中,对二十一种疮疡病的治疗,全部用汤剂内消,共用方剂98首,金银花使用率最高,计38首,占39%。用量最多的也是金银花,平均每方用量143.3g,最多一个方中用量达400g。金银花堪称为广谱抗生素。四妙加入苦参、金银花后,清热燥湿功能卓著,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幼、皮肤等临床各科。笔者用六妙汤治疗婴儿湿疹,脓疮疮,结疖性红斑,下肢丹毒,过敏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少儿女科阴道炎,尿路感染,习惯性擦腿动作,前庭大腺炎,均获良效。

1、婴儿湿疹

典型病例:男,10个月。出生后不久,即发现面颊、额部有红斑及小丘疹,逐渐发展成丘疱疹,局部有创面,渗出及黄痂,四肢外侧亦有红斑及小丘疹分布,患儿夜间哭闹不安,常用手抓搔患处,哺乳尚可,大便稀薄,一日5~6次。用过西药软膏外敷,有短期止痒效果,皮肤损害无明显效果。辨真为湿热内蕴,脾气虚弱。先治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法。六妙汤加味。处方:黄柏6g、苍术6g、苡仁6g、怀牛膝6g、苦参6g、金银花6g、防风6g、白芷6g、百部6g、蝉蜕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剂,两次煎出约100毫升,分4~6次服完。服药6剂后,红斑变淡,创面渗出减少,瘙痒好转,睡眠稍安稳。大便次数亦减为一日3~4次。二诊在上方基础上又加入健脾燥湿的炒白术6g,又连服10剂,斑消疹退,结痂脱落,大便成条状,便次亦正常,每日1~2次。

按语:婴儿湿疹,中医称“胎毒”、“奶癣”等,是发生于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皮肤损害。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此类患儿多数都有外观虚胖,大便溏薄的特点,属脾虚湿盛。六妙汤的燥湿之功,即有健脾之效,方中苍术健脾燥湿祛风湿,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可谓一举多得,再加入炒白术,健脾燥湿功效更佳。所以在治愈湿疹的同时,湿除脾健,便溏亦愈。

2、脓疱疮

典型病例:男,8岁,口周及鼻孔附近出现红斑和黄豆大小水疱3—4天,溃破后流黄水,辩证为黄水疱湿热证。治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法。用六妙汤合黄连解毒汤。处方: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10g、怀牛膝10g、咳甚10g、金银花10g、黄连8g、黄芩8g、栀子8g、甘草6g。水煎服,连服4剂而愈。

按语:脓疱疮,属中医黄水疱,是由金葡菌和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易在儿童中造成流行,皮损好发于头面部、口鼻附近,严重者可波及四肢及全身。初起为红斑及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周围有红晕,特别呈丰壶水状时,疱上半为清澈之液体,下半为混浊之脓液,疱破裂后流出黄水,故名黄水疱。糜烂面渗出很严重,一般药膏及粉剂均不能与创面很好接触,故外治法不做首选。本病重者可伴有发热。由链球菌感染引起者,可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应引起足够重视。用六妙汤合黄连解毒汤,治疗过数十例脓疱疮,均获痊愈,轻者4~5剂,重者亦不过十余剂。说明本方有良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3、结疖性红斑

典型病例:女性,38岁,初诊时间1998年5月10日。主诉:双膝关节疼痛,并在小腿胫前发现有3—5结疖20天,用过强地松、消炎痛等西药,疼痛可缓解,停药后症状复如故。去年同期有类似发作,症状一直持续至冬季才逐渐缓解,今年在大约相同时间复发。查体时发现双侧胫前有数个暗红色结疖高出皮面,有压痛,双膝关节亦有压痛感。苔白厚,脉弦缓。辩证为湿热与瘀血互结,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散结,用六妙汤加味。处方:黄柏12g、苍术12g、薏苡仁12g、怀牛膝12g、苦参12g、银花15g、忍冬藤15g、连翘15g、丹参12g、赤芍12g、木瓜12g、甘草6g。水煎服,连服10剂。5月22日二诊,诸症均减轻。原方再进10剂,2周后三诊,关节疼痛与红斑俱失。之后随访2年,再未复发。由她介绍的三位相同病例均获治愈。

按语:结疖性红斑为急性发生于双侧小腿伸侧对称性皮下结节,隆起皮肤,色暗红,直径约1cm左右,压之有痛感,结疖逐渐增多至十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系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所致血管迟发性过敏反应引起的血管炎和脂膜炎。中医无此病名,但其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与湿热痺相似。治愈的四位患者,均系近郊村民,常年在潮湿闷热的塑料大棚作业,最易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留恋日久,气穴运行不畅,导致本证。六妙汤清热燥湿,丹参、赤芍凉血散瘀。连翘、忍冬藤舒筋活络,清湿热而止痛。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并引药直达病所。

4、下肢复发性丹毒

典型病例:女性,65岁,初诊时间2007年6月6日。主诉:左小腿大片红斑,痒痛3个月。病史:3个月前,因蚊虫叮咬后抓破不久,皮肤即出现指腹大小红斑,局部发热并有痒痛感,后红斑逐渐增大。用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显著好转,红斑面积缩小,皮肤颜色仍为暗红。红斑周边有痒感。用青霉素治疗共3个疗程,每次一周。查体:左小腿外侧中部有掌心大小、边界清楚的红斑,触之有发热感。舌苔薄白,脉滑数。辩证为流水挟湿热。治以清热燥、泻火解毒法。方选六妙汤合五味消毒饮。处方:黄柏12g、苍术12g、薏苡仁12g、怀牛膝12g、苦参12g、银花15g、连翘15g、菊花12g、蒲公英15g、紫菀15g、地丁15g、甘草6g。6剂,水煎服。6月13日二诊,药后红斑颜色变淡,痒痛有小减。原方10剂再进。两周后复查,红斑面积缩小过半,仍有痒感。6月17日三诊,红斑渐缩小至指腹大小,发热及痛痒感均已消失。出现脱皮,酌减用量,之后连服20剂告愈。

按语:丹毒系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常反复发作。中医称“流火”,多由火邪热毒侵犯肌肤,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发于下肢者常挟有湿热。六妙汤清热燥湿,加入五味消毒饮成分,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消肿,恰扣病毒病机。

5、风湿性关节炎

典型病例:女性,17岁,2005年10月28日初诊。全身关节疼痛近两月。病史:患者于九月初入学,为高一新生,住新建校舍,宿舍潮湿阴冷。军训未结束即出现高热,体温高达40°c,且持续5天不退。并有心愫及膝关节疼痛。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不效,即赴西安某医院,确诊为风湿热,收住院。用菌及抗风湿药治疗后,发热被控制,关节疼痛未见明显减轻。来诊时病程已近两个月。双膝双踝关节仍有肿痛,双膝甚尤,不能下床活动,需家人搀扶才能行走。白细胞22×109/L,血沉130mm/h。长效青霉素、强地松仍继续使用中。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辩证为风湿热痹,治以清热燥湿、祛风通络法。方选六妙汤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处方:黄柏12g、苍术12g、薏苡仁12g、怀牛膝12g、苦参10g、银花15g、忍冬藤15g、桂枝10g、知母12g、生石膏30g(先下)。10剂,水煎服。服至6剂后,电话告知病情大减,下肢疼痛显著改善,已能自行上卫生间。11月12日二诊,原方再服6剂。11月19日三诊,关节肿痛消失,生活能自理,复查白细胞已正常,血沉下降至65mm/h。前方去白虎加桂枝汤成份,在六妙汤基础上加海风藤10g、青风藤10g,又连服10剂,诸症消失。血沉18mm/h,恢复上学,强地松逐渐减量后完全撤去。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临床表现。膝、踝、肩、肘、腕关节均可被累及。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常在病情基本控制后关节疼痛迁延不愈。本病与风湿热痹极为相似。先有湿邪为害,又加风热所侵发病。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穴郁滞而致关节红肿疼痛。因关节疼痛最终仍以双下肢为重,所以后期湿邪偏重仍是其特点。六妙汤合白虎加桂枝汤共凑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功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大大缩短疗程,早日撤除激素。

6、过敏性紫癜

典型病例:

男,12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双下肢出血点伴膝关节疼痛3天。病史:发病一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在儿童医院化验白细胞3.81×109/L,中性粒细胞36.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9×109 /L,淋巴细胞51.4%,血小板系统在正常范围。尿常规隐血+125cell/ul。服用西替利嗉、维生素c等无明显效果。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膝关节以下伸侧面,密集暗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咽淡,苔白稍厚,脉滑数。诊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辩证为湿热伤络。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法,方选六妙汤加味。处方: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10g、怀牛膝10g、苦参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牛子10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10g、紫草12g、小蓟10g、甘草6g。水煎服,7剂。2008年12月22日复诊,双下肢出血点全部消褪,无明显不适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尿潜血消失。做过敏原检测,共检出41种物体过敏,其中中度以上过敏者9种,计有草类混合物、流空性链球菌、鱼类混合物、乳酸奶、豆奶、可可饮料、香蕉、桃子、辣椒等。原方又服7剂。12月29日三诊,无任何不适感与阳性体征。用六妙汤原方7剂巩固。

按语: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有关节和胃肠道症状,肾脏亦常受累,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部分病例有复发倾向。临床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和混合型。临床上单纯型多见,单纯型又称皮肤型,初起为高出皮面的斑丘疹,压之不褪色,皮疹以双下肢伸侧为多,分布对称,成批出现,有时会合并荨麻疹。以脐周及下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为腹型,以膝、踝等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为关节型。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为肾型,亦可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症。在古代医籍中,葡萄疫与本病极为相似。《外科正宗.葡萄疫第一百二十五》“葡萄疫,其患多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邪气,邪郁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医宗全鉴》更认识到“大小青紫斑点,唯腿胫居多。”综上所述,葡萄疫与过敏性紫癜有四点相似。一是发病年龄“患多小儿”与多发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相似;二是病因为“感受四时不正之邪气”与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相似;三是“大小青紫斑点”与红色斑丘疹数日转为紫色相似;四是“唯腿胫居多”与以下肢伸侧分布较多相似。可见古人对本病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多认为与风热伤络、血热妄行、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等有关。笔者认为湿热伤络应该是过敏性紫癜的主要原因。中医理论中,有审证求因的辩证方法。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反过来,推求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得出不同的病因。过敏性紫癜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多侵犯皮肤、关节、下肢、肾和肠道等器官,非常符合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湿邪沉着粘滞,感人之后易伤人体皮肤,肌肉、筋骨、下焦(肾膀胱、肠道),病程缠绵,不易清除。可见湿热相持,损伤血络,引起出血,顺理成章。基于此种认识,大胆使用六妙汤为主方,清热燥湿为主,辅以凉血止血之剂,治愈过敏性紫癜逾百例。

7、少儿阴道炎

典型病例:女,9岁,初诊时间2001年7月4日。家长代诉:发现其女内裤常不干净,每天都需换洗,有淡黄色分泌物,量多且有臭味,外阴有痒痛感。遂介绍到妇幼保健院少儿女科检查。查见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诊为阴道炎。辩证为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泻肝火。方选六妙汤合易黄汤(《付青主女科》方)加减。处方: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10g、怀牛膝10g、苦参10g、银花10g、土茯苓10g、黄实10g、车前子(另包)10g、山药10g、龙胆草6g、白果6g、甘草6g。6剂,水煎服。7月11日二诊,分泌物明显减少,颜色变淡,外阴疼痛好转,原方10剂继进。7月18日三诊症状全消。

按语:少儿阴道炎属中医黄带,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及幼儿。多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原传播常通过母亲、手、衣服、毛巾、脸盆等间接传播。卫生习惯不良,大便污染,也是引起感染的原因之一。本病在儿科临床中并不罕见,常难启齿,得不到及时治疗转为慢性,应引起足够重视。

8、习惯性擦腿动作

典型病例:女,4岁,初诊时间2008年3月2日。家长代诉:患儿经常两腿交叉伸直夹紧,或骑跨在床边、凳子上摩擦裆部,发作时脸红、出汗,常躲避家长。做过脑电图检查无异常。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舌、脉正常。辩证为湿热下注、痰热内扰,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法,方选六妙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味。处方:苍术6g、黄柏6g、薏苡仁6g、怀牛膝6g、陈皮8g、姜半夏6g、茯苓8g、枳实6g、竹茹3g、黄连4g、苦参6g、银花6g、甘草6g、龙胆草3g。水煎服,6剂。2008年3月16日二诊,患儿药后再未发现上述症状,原方6剂巩固疗效。按语:中医无此病名,属痰火扰心,湿热下注之证。病因可能是先有会阴部及外阴部刺激,如:湿疹、炎症、蛲虫等发痒而摩擦,尔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习惯性动作。曾用同一方法治愈一女青年,21岁,自幼有此症状,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仍时有发作。自述有快感,可见国外称masturbation(直译为自淫证)有一定道理。

9、前庭大腺炎

典型病例:女,36岁,初诊时间2002年11月12日。病史:在妇幼保健院确诊为前庭大腺炎,曾形成脓肿,切开排脓一次。用过青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病情时重已半年余,外阴部常有下坠、疼痛及烧灼感,行走不便,有淡黄色分泌物。诊见苔黄厚,脉滑数。辩证为心肝大盛,湿热下注。治以清热燥湿,清心泻肝,方选六妙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12g、怀牛膝12g、苦参12g、银花12g、车前子12g(另包煎)、泽泻10g、黄芩12g、木通10g、龙胆草8g、甘草6g。10剂,水煎服。11月26日二诊,外阴部烧灼下坠、肿痛均大减,分泌物减少。原方减去木通,又进10剂,尔后到妇幼保健院检查痊愈。按语:中医无此病名,相当于“阴肿”证。《医宗全鉴.妇科心法要诀》前阴诸症门有“妇人子户肿胀坠痛,乃心肝二经大盛,湿热下流所致”,与本病极为相似。本病复发率很高,彻底治愈困难,用敏感性抗生素治疗后,仍反复发作者,必配合清热利湿,清肝泻火之剂方可治愈。

10、尿道感染

典型病例:女性,6岁,初诊时间2008年10月12日。病史:发热、尿急、尿频、尿痛1天,精神欠佳,不想吃东西。查体:体温37.8°c,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数。化验血常规正常范围,尿常规白细胞(++),上皮细胞(+),诊断为急性泌尿道感染,辩证为膀胱湿热证,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方选六妙汤合八正散加减。处方:苍术8g、黄柏8g、薏苡仁8g、怀牛膝8g、苦参8g、银花10g、萹蓄8g、瞿麦8g、车前子8g、甘草6g。4剂,水煎服。10月16日复诊,热退,证消,化验尿常规正常。

按语:泌尿道感染是小儿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初局部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或延误治疗。凡遇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一定要做尿常规,特别是女孩,因2岁以后女孩发病率数倍甚至10倍于男孩。

 

老中医贡献出来的秘方
  

收集各省、市老中医贡献出来的秘方
1,高血压新验方 白菊花五至七朵,泡开水当茶饮可清血降压,连服一月
2,巧治气管炎木别子3克,炒桃仁、白胡椒各七粒研成细末,用白皮鸡蛋清调和,贴双脚心此时间内需要休息十五小时,两脚放平,三次即愈。
3,关节炎新疗法用鸡血藤一两,透骨草15克,爬墙虎15克,川乌15克牛夕(膝)15克,泡白酒一斤,对阳光地埋下,见太阳晒24小时取出,每日三次,一次半两,三瓶即愈。
4,红白痢疾妙方好白酒一两倒入碗内,加红糖白糖各半两,把酒点上火,等火要灭时用半碗凉开水冲入喝下,清炎洗肠,祛寒祛疾,一次即愈
5,肺炎 鱼腥草每次用二两炖二个荷包鸡蛋吃下,20天可愈26,痛经 棉子一把,用新瓦片焙干研末一次服三钱,服下止疼
27,治舌头肿胀 用生蒲黄研面涂在舌上,日涂二到三次,当天可愈
28,赤白带下 白果十五个炖一碗糯米饭日服一次,七天即愈
29,妇女不孕乌贼骨250克,广茜草120克,干鲍鱼120克共研成细末,用麻雀蛋调匀做丸,丸团象绿豆大放在阴凉处阴干备用,月经干净后每次服30丸一日三次,一料服后持效。
30,盗汗 黑豆5克,豆付皮一两加水煮汤,不加油盐连服2至3日。
31,治小儿腹泻方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6克,泡姜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至二剂即愈。
32,慢性胃炎干姜15克,花椒3克水煎服(忌吃冷食物及猪肉)鸡蛋3个,食盐60克,食盐炒鸡蛋,炒黑为止,分四次服,每日一次,连服四天。
33,治肠炎,痢疾初起 取葱坨30克去皮捣碎,加少许糖或盐拌匀服下,每日三次,连服三日即愈。
34,治腮腺炎 取葱坨50克去皮捣碎成泥后,再加少量面粉,用醋调匀敷患处,每日一次,效果甚佳。
35,治感冒 生姜3克,鸡蛋一个,将姜切碎加适量盐和水,再将鸡蛋打入,拌匀炖熟吃下。
36,睡觉梦多 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9克,积壳,赤芍,甘草各6克,桔梗,川芎各35克,桃仁12克水煎服,连服一周。
37,行房尿血 母猪藤根(又名交胡樊秧)一把,去黑皮熬水喝,三次即愈。
38,吐血 鸡蛋一个,三七末3克,藕汁30克,陈酒30克,加入一两白糖蒸熟服五日。
39,失眠 桑椹60克煮水加白糖少量,睡前服三日即好
40,尿床 鸡肠一付剖开洗净,烙干研面用红糖水服,日服两次,连服三日。
41,百虫入耳 用猫尿滴耳百虫自出。(大蒜咬断抹猫鼻子猫自尿)
42,消除脚气 白矶(矾),烟筋,椿树皮各三两,煮水洗脚三天即愈。
43,清除脚汗 在洗脚水中加葛根和明矾少许,连洗七天
44,治脚干裂 食盐二斤,兑水六斤烧开后稍冷洗脚七日即好
45,脚鸡眼、刺猴 先洗烫,刮去硬皮,用一条蜈蚣研面加清水调敷患处,三日除根
46,烧伤烫伤 切忌:不用冷水冲激,不起泡,不起皮。用蚯蚓数条加白糖化为水涂患处
47,痔疮 乌龟头焙干研面调香油,将患处洗净抹上,连用一周全愈
48,毒蛇咬伤 用烟袋油擦伤口,再用清水将烟袋油冲下来喝,如觉得香甜即伤重应多喝,如觉苦麻,即伤轻应少喝
49,蛲虫病 槐米四两炒黄研末,加白面一斤烙焦饼十二个,每日三次,一次吃两个,吃完即愈
50,小便不通 螺蛳三个加青盐少许捣碎贴脐下,半小时即通
51,大便结症 一撮盐调一杯盐开水服下即愈。
52,治通身水肿 青蛙一只去皮烤熟吃半月即愈
53,冻疮 麻雀一个拿出脑子敷到冻疮上,连敷三天。
54,中耳炎 考地松15克,氯霉索(素)2克,硼酸3克调匀,用双氧水洗边,每日洗二次
55,皮肤病 中药信石一克,川椒9克煮水洗,洗七天便好
56,牛皮癣 用榆树(汁)抹,每天二次,七天便好
57,狐臭 三仰丹15克,陀曾15克,冰片3克研面密封保存,用时用少许点患处,十日即愈
58,口臭 芦根30克加冰糖煎服,连服三日即愈
59,鼻炎 仓耳子,白芷,辛夷,薄荷各1克研面加冰片少许,每日吹鼻一次,一料即愈
60,流鼻血 刺芽草根一把,煎水加白糖少许喝下即止。连喝三天右(左)边鼻子流血,用橡皮筋扎紧左(右)手中指根部可马上止血。
6,肺结核秘方活乌龟一只,用黄泥包住放在暗火上慢烧到焦,焦后去泥,研成龟粉开水冲服,日服三次,一次一钱效果特佳,百日即愈(忌吃狗肉,酸辣)
7,治风湿 金乔麦半斤(穗更好),肥青蛙一只,当归9克炖熟后连吃肉带喝汤,连吃三日。
8,坐骨神经、四脚麻木用鸡粪六斤,鸭粪二斤放在一起用半斤醋(醋烧熟)拌,拦好后哪里疼,麻就敷上,一次用半斤,用布扎好。
9,糖尿病 大白公鸡一只杀掉去内脏洗净加陈醋四两,不加油盐炖烂吃下三天吃一只连吃三只即愈(忌甜食和含葡萄糖多的食物)
10,胃病新验方 积实,白芨各四克水煎服,每次外加一片利特灵日服三次,十日即愈。
11,食道炎(初期) 草木灰一两,红枣七个(去核),把木灰加入红枣内,用一点蜂蜜水服下,一周可好。
12,羊羔风特效奇方正月茵陈(又名白蒿),挖一两斤,洗净切碎,用一斤红糖一拌,拌后蒸熟内服,每日二次,一次半斤,连服七天。
13,腰腿疼 中药续断,牛膝,杜仲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次。七天即愈,孕妇去牛膝改用桑寄生。
14,头晕头痛 黄芪一两,天麻一两,黄母鸡一只杀掉洗净用砂罐煨熟,不加油盐,吃肉喝汤三日吃一只,三只可愈。
15,牙疼 中药芒硝少许点上立即止疼; 虫牙、枯矾10克,梅片5克,樟脑5克研面装好。用时少许点上立即止痛。
16,心口疼 一只乌梅,二个枣,七个杏仁,一起捣碎,男酒女醋服下即可止痛。
17,满肚疼 用川椒15克熬水,喝下止疼
18,咳嗽香油一两,羊肝二两放入锅内炒熟,加盐少许,内服每日一次(晚上),连服一周可治长久咳嗽。鸡蛋一个,用油煎熟,加白糖,趁热吃下,每日三次,连吃三日可治短期咳嗽。黄梨一个去皮,切成两半,去核,两半各放七粒花椒,蒸熟,吃梨,每日三次,连吃三日可治小儿咳嗽。
19,哮喘 杏仁一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每日一次,服半月治远年哮喘
20,神经衰弱 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清水两碗煎至一碗去渣饮下,连服五至七日。
21,肾亏腰痛 牛尾巴一条去毛,切段,当归30克加适量水煮烂饮汤吃牛尾巴,每日一付早晚均可,连服三日。
22,阳萎早泄 马戟15克,鸡肠2-3付剪开洗净,焙干研面用盐水服,日服三次,一周即愈。
23,肝炎 鸡骨草二两,红枣七枚水煎服连服二周。
24,闭经 益母草一两,煎药一碗加黄酒服下即愈
25,月经不调月季花十朵煎水,用红糖,酒少许引服半月60,流鼻血刺芽草根一把,煎水加白糖少许喝下即止。连喝三天右(左)边鼻子流血,用橡皮筋扎紧左(右)手中指根部可马上止血。
61,常见眼疾 黑豆二两,白菊花21克煮沸连熏带服效果良佳。一天二次,连用十天。
62,少白发变黑发 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焙干研面每日二次,一次三钱红糖水服半月自黑
63,小儿夜哭 五倍子9克炒后研面,将药面涂在小儿肚脐周围可治小儿夜哭
64,女性脱肛 元鱼1个,刀割头血摸肛,劲用瓦片焙干研面用开水服,肉煮熟吃肉喝汤补虚而愈
65,脸上黑痣点掉法 生石灰,白碱各一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一天时间即掉
66,秃头 雄鸡头三个捣烂用白蜜调涂在头上,到好为止
67,老鼠疮 用猫头骨烧灰,用麻油冰片调涂在疮上,到好为止
68,大便出血 豆腐渣二斤炒黄加白糖吃下立止
69,头发脱落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末)红花9克,老葱根三根(切碎),生姜9克,红枣七个(去核)水煎服。睡前喝,五至十付必长新发,成年人服三天停一天,小儿服二天停一天。
70,遗尿,下淋 用陈葵花杆瓢子二尺长煎一碗水喝下,三次即愈
71,治咽喉痛 板兰根,山豆根,白菜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付,一付二煎早晚各服一次。
72,外痔,脱肛,肛裂皮硝30克艾叶30克,莲蓬壳四只,加水二千克,煮沸后,倒水痰盂内,患煮坐在痰盂上,让药液蒸气熏肛门,待药液微温时倒入脚盆内用毛巾洗肛门周围每日两次,此药可用二天。
73,产后缺乳 活虾60克,黄酒适量,用法,将虾捣烂,用烧开的黄酒冲服,每日一次,连服三天,黄酒数量可跟产妇酒量而定。
74,风沙入眼 风沙放眼,不要急着用手搓,只要自己咳嗽几下,就会好
75,千杯不醉 樟脑,葛根各10克,泡水服下,可长饮不醉
76,治小儿口疮大蜘蛛一个,白矾30克,先将白矾放入勺内加热熔化,再把蜘蛛放入,等水分全部蒸发后熄灭取出蜘蛛残体扔掉,剩下的枯矾研为末备用,用法:用药少许吹入疮面,每日三次,一般一至三天即愈
77,避孕妙法 柿量蒂七个放在瓦片上烧焦研末,冷水冲服,可保一年不孕
78,巧算男女 以49岁加怀孕月份减去孕妇年龄,再加19得数逢双为女,逢单为男。
79,妇女卵巢病,胃瘤,呕吐反胃 钱树叶三至四两,红枣七至十斤,煎汤服,连服一月
80,贫血衰弱,神经痛,腰脚无力乌饭树叶,嫩枝每样二斤,切细加水熬浓汁去渣,加糖收膏,每次用温水服一匙,一日二次,连服二周。
81,扭挫伤 鲜木瓜烤熟,捣烂趁温敷于患处,一日两次,连用十天
82,对口疮,搭背疮 桃树叶,捣烂敷于患处,连用十天
83,白喉症 鲜青果三至五个劈开,加鲜萝卜一个切开,煮水当茶饮连用五天
84,黄疸型传染型肝炎,肝硬化甜瓜蒂烘干研面,用0.1克分6份,一次用2份,各吹入2个鼻孔内,停40分钟再吹,三次吹完
85,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小便不利 营实(又名野蔷薇)一至二钱,红枣3个水煎服,一日2次分用,连用一月
86,口舌糜烂 蔷薇根浓汁,频频含漱,冬用树皮,夏用枝叶,每日三次,连用七天
87,肝道蛔虫 使君子7至10粒研粉,乌梅一钱,川椒1钱,水煎服,每日二次,服一周
88,夜盲症 嫩松针1两纱布包与猪肝或鸡肝同煮,去松针喝汤吃肝,吃好为止
89,脓疱疮(黄水疮) 黄瓜秧焙焦燥研细粉,用香油调涂患处,一日二次
90,十二指肠溃疡疼痛 鸡蛋壳焙干研细末,每次1钱,饭前用温水送服,一日2至3次,连服半月
91,神经性皮炎新鲜鸡蛋3至5个,放入瓶内,用浓醋泡,10至14天取出蛋打开搅和,涂皮肤上,3至5分钟稍干再涂一次,每日2次
92,眼结膜炎 白丁香研细末,加冰片少许研匀,用乳汁调匀,取少许点眼,一日3至5次,连用半月
93,鹅掌风 用鹅脂涂患处,一日2至3次,一月即愈
94,小儿软骨病 乌贼骨3钱,龟板4钱,茜草根2钱,加红糖水煎,一日2至3次分服,连服一月
95,胆囊炎 生泥鳅1至2条,取其背上肉,切细,装入胶囊吞服每次约1条,以温水送服
96,脑震荡后遗症 乌龟头5个,京草莆4钱,水煎服,或用乌龟头一个焙干研粉,一日分2次以黄酒送服,连服一月
97,风疹块 僵蚕,蝉衣,大黄,姜黄各6钱,每服2钱,用蜜调,黄酒送服,连服三天
98,心脏病 每日服蜂蜜2至3次,每次2至3匙,服一周
99,小儿疳积 白栎5钱,麦芽3钱,水煎服,服一日2次
100,胆结石 茵陈,玉米须各1两,水煎服,服一月
101,妇女月经过多,淋漓不止 黑木耳焙干研细末,用红糖汤送服,每次1至2钱,一日2次,连服一月
102,冠心病 生葛根5至6钱,丹参6钱,茯苓3钱,甘草2钱,水煎服,一日2至3次
103,急救食物中毒 生绿豆适量,用水浸泡后研磨,去渣取汁大量灌服
104,虚汗 黑豆衣3钱,浮小麦3钱,水煎服,一日三次,连服七天
105,腰肌劳损验方 冬瓜皮适量,烤干研面,每次服6克,用酒送服,一日三次,服一月
106,白癜风 牡丹皮,红花,郁金,紫草各10克,地榆,黑豆,石决朋各15克煎水服,日服三次,连服十日
107,去灰指甲 把尿素研成粉,敷有灰指甲上,三日即好
108,脱阳 用一把大葱炒热,敷在肚脐下,再用葱白,根须一把捣烂放在水酒中,煮开待温后灌入病人口中
109,戒烟 地龙,鱼腥草各12克,远志15克,加水1斤,煎至半斤,早上空服一次,立即开始戒烟,只要三五天即戒
110,口眼斜木别子10枚,去壳捣烂加适量的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敷于患者后部,一日二次,重者可加蜈蚣一条去头尾研面加入使用
111,小儿急性惊风 石菖蒲捣烂取汁约三四匙,加老姜汁三匙和匀,灌下立即痊愈
112,小儿高热抽搐活蚯蚓10至20条,洗净后放入碗内,加白糖15克,取蚯蚓化出的水喝下即止 


中医院公开102种养生治病靓汤配方
  

中医院公开102种靓汤配方
 1.淮山党参鹌鹑汤
材料:党参15克、淮山15克、鹌鹑2只、瘦肉250克、生姜3片
功效:健脾益胃的功效,对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食辽补益作用。


2.五指毛桃煲鸡或煲瘦肉汤
材料:五指毛桃、鸡肉或瘦肉
功效:对于风湿对关节痛有帮助疗效。


3.黑豆煲塘鲺鱼或客家娘酒煲母鸡
材料:黑豆、塘鲺鱼、客家娘酒母、母鸡
功效:补气血健筋骨


4.山萸肉芡实煲瘦肉
材料:山萸肉、芡实、瘦肉
功效:补阳虚


5.百合西洋菜猪展生鱼汤
材料:百合50克、西洋菜500克、蜜枣4个、生鱼400克、猪展300克、生姜3片。
功效:清润理肺养阴,调肺止咳,安心宁神,补中益气。


6.清补凉乳鸽汤
材料:淮山20克、芡实20克、杞子15克、沙参15克、玉竹15克、红枣4个、乳鸽2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功效:这些均为性味平和而滋补清泣的药材适合广东仲秋气候饮用。


7.独脚金煲瘦肉或麦芽煲鲜陈鸭肾
材料:独脚金、瘦肉、麦芽、陈鸭肾
功效:主治小儿疳积,或祛积开胃


8.太子参无花果瘦肉汤
材料:太子参20克、无花果50克、密枣2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功效:能健胃,理肠,益气润肺,对干咳无痰喉咙痕痒、大声说话便会咳嗽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


9.春砂仁煲猪肚或猴头菇煲竹丝鸡
材料:春砂仁15克、猪肚200克(一人量)、或猴头菇、竹丝鸡。
功效: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急性胃炎适合饮此汤,可减轻病人的难受程度。


10.春砂仁煲鲫鱼汤
材料:春砂仁、鲫鱼
功效:用于阴虚火旺体质健脾化气。


11.栗子淮山猪蹄汤
材料:鲜栗子26个、淮山50克、红枣4个猪蹄1对、生姜3片。
功效:能加强脾胃功能,健肾气,益腰膝,养肠胃,缩小便。


12.白菜干豆腐腊鸭头汤
材料;白菜干75克、豆腐2块、芡实25克薏仁25克、蜜枣4个、陈皮适量、腊鸭头连颈2个、鸭肉300克、生姜3片。
功效:滋阴降火,润躁养胃,利水消肿,清热养阴,去火下气,补脑益气。


13.粉葛煲鱼汤
材料:粉葛、鲮鱼
功效:健筋骨,行气活血,祛水利湿


14.猪笼草赤小豆横利汤
材料;猪笼草20克(鲜品45克)赤小豆50克、猪横利3条、生姜3片。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润肺阴清肺热又能退湿,疗疮,清积去痰。


15.浮小麦参淮牛展汤
材料:脬小表麦25克、党参25克、淮山25克、圆肉25克、牛展600克、生姜3片。
功效:补益精血,健脾养胃,补脾安神,滋阴补气润血和脉。


16.绵茵陈煲鲫鱼汤
材料:绵茵陈、鲫鱼
功效:对荨麻疹,手脚经常痒有去湿抗过敏作用。


17.金婴子,泽泻煲瘦肉汤
材料:金婴子12克、泽泻12克、瘦肉300克
功效:脾胃虚,阴虚火旺,胃寒伴肝气郁结(乳腺增生,两肋疼)。


18.陈皮顿老鸭
材料:陈皮10克、光老鸭1只、生姜3片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润肺止咳,滋阴补血,健脾醒胃。


19.木瓜煲老鸭或木瓜煲猪肚
材料:木瓜1000克、老鸭1只、生姜3片、或猪肚1个。
功效:木瓜煲猪肚为女寿星汤,木瓜煲老鸭为男寿星汤,滋阴补血润而不燥。


20.淮山沙参玉竹鹅肉汤
材料;沙参15克、淮山30克、玉竹15克、鹅肉250克、瘦肉250克、生姜3片。
功效:有养胃止渴,补气生津,解五脏之热,对阴虚咳嗽,口干欲饮,防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有益。


21.黑豆鯉魚湯或黑豆煲塘鲺魚湯
材料:黑豆60克、鯉魚600克、瘦肉150克、陳皮半個、生姜3片。
功效:長筋骨,悅顏容,烏須發,明目寧心延年益壽補益滋潤,可治療頭發早白。


22.百合陳皮鯽魚湯
材料:百合80克、陳皮5克、鯽魚2條、瘦肉200克、生姜3片。
功效:能清熱開胃,健脾補益,利水腫清熱解毒,健胃化氣。


23.南北杏煲鱷魚肉或南杏楷杷葉燉鯽魚
材料:南北杏務15克、鱷魚肉150克、瘦肉200克、或南杏12克、枇杷葉20克白鯽1條。
功效:止咳,提高呼吸道免疫力。


24.木瓜墨鱼汤
材料:木瓜500克、鲜墨鱼500克、排骨300克,生姜3片。
功效:滋肝肾,养血滋阴,有明目、通经、安胎、利产、止血和催乳等功效。


25.北芪或糯稻根煲山斑鱼汤
材料:北芪、糯稻根、山斑鱼
功效:体格阴虚,爱出冷汗,入秋后出手汗等,有提气敛汗作用。


26.豆角干煲鲩鱼尾
材料:豆角干100克、鲩鱼尾1条、生姜3片。
功效:健脾益气,消暑化湿,能辅助治疗肝阳上亢之关节痛、眼花,高血压等疾病。


27.糯稻根太子参煲泥鳅鱼汤
材料:糯稻根25克、太子参15克、泥鳅鱼250克。
功效:产后阴虚多汗,小儿睡觉多汗。


28.去苓黄精生蚝汤
材料:去苓20克、黄精20克、红枣8个、鲜生蚝300克、鸡肉350克、生姜3片。
功效:白洁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活虚、解丹毒、宁心安神健脾渗湿补血养气为秋日靓汤。


29.双仁炖猪心汤
材料:酸枣仁12克、柏子仁20克、圆肉10克、猪心1个。
功效:安神定惊,滋补肾阴助睡眠。


30.大地鱼瘦肉滚豆腐汤
材料:大地鱼半条、瘦肉150克、豆腐1块、江珧柱20克、生姜4片、生葱2条。
功效:醒明可口,为秋日滋润汤水。


31.沙参玉竹薏仁猪脚筋汤
材料:玉竹25克、沙参25克、薏仁10克、猪脚筋250克、排骨250克、生姜3片。
功效:健脾补肺,清热利湿、补脚力健筋骨,对皮肤粗糙,秋日干燥可常饮用。


32.雪梨麻黄瘦肉汤
材料:南北杏各12克、雪梨2个、麻黄8克、瘦肉200克、蜜枣3个。
功效:有润肺化痰止咳退热降火清心解疮毒和解酒毒功效,有温中益气益肺止咳作用。


33.苹果雪耳瘦肉汤
材料:雪耳20克、苹果2个、麻黄8克、瘦肉200克、蜜枣3个。
功效:滋阴泣燥,补益气血,健脾祛湿,健脾固精,男女老少适宜。


34.鲜橄榄煲海螺瘦肉汤
材料:海螺、瘦肉、新鲜橄榄
功效:适合风热引起的咽喉炎,可清凉解毒利咽。


35.龙利叶黄豆炖白鲫鱼
材料:黄豆、龙利叶、白鲫鱼
功效:对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有食疗作用。


36.冬虫草炖水鸭或西洋参炖瘦肉
材料:冬虫草7条、水鸭150克(一人量)、或西洋参20克、瘦肉150克(一人量)。
功效:化疗术后,长期白细胞偏低。


37.猴头菇白果鲨鱼骨汤
材料:猴头菇50克、白果,莲子,淡菜各25克、鲨鱼骨150克、鲜鸡肉500克、生姜3片。
功效:养胃健胃,滋肾补肺,养血安神,生精增髓,含骨胶原,能滋补身体抗癌清瘤。


38.黄豆蚝豉排骨苦瓜汤
材料:蚝豉、黄豆、苦瓜、排骨
功效:对口腔溃烂,虚火,消化不良可滋阴降火。


39.红罗卜排骨汤
材料:红罗卜750克、排骨500克、蜜枣3个,陈皮半块、生姜3片。
功效: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润泽肌肤且补中益气。


40.鲜莲子滚鸡肉汤
材料:鲜莲子200克、草菇100克、丝瓜80克、鸡肉200克、生姜3片。
功效:有镇静强心和抗衰老,益心补肾,健脾止泻,固精,对心悸失眠烦躁有安神作用。


41.西洋参淮山红枣清炖乳鸽
材料:西洋参30克、淮山60克、红枣6个,乳鸽2克、生姜3片。
功效:清补滋阴益气补肺健脾,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合适养生之用。


42.绿豆百合炖白鸽
材料:绿豆30克、百合15克、花旗参10克、白鸽1只。
功效:对脸长痘痘,多油,便秘有解毒利泻作用。


43.花生北芪红枣煲牛展
材料:花生100克、北芪15克、红枣、牛展
功效:小儿发育不良,瘦弱、嘴唇发蓝,中医说有风,脾虚血气不足,可以旺血。


中药石斛的药性及用途:
石斛有良好的养用生津作用,曾与灵芝、人参、冬虫夏草等并列为仙草,但要注意的,石斛药性微寒、滋腻,有收敛邪气之弊,会阻碍人体内部的病邪向外宣泄,还能助湿生痰,化热,只有因热病、劳伤、年迈等引起的阴虚,燥热者才可使用,平日素有湿热、痰湿、肥胖或偏嗜肥甘厚味之人,以及患有伤风、腹泻、水肿、黄疸、疮疖。带下等病人均不宜服用。石斛,对气管敏感,喉咙痒,干咳及带痰因气燥引起的咳嗽等,服用石斛补肺润肺汤水有助润肺生津,化痰等功效。


44.荷花荔枝干炖老鸭
材料:鲜荷花2朵、荔枝干10个、光老鸭750克、生姜3片。
功效:荔枝干能营养肝血,美容润肤,通神益智,宜作津液不足,伤血和胃寒之用,民间有血寒补荔枝,血热补龙眼之说,荔枝干作补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有生津止渴,清热除燥,养胃消食,调气舒郁之用。


45.石斛淮山杞子猪骨汤
材料:石斛25克、淮山50克、杞子25克、陈皮10克、猪骨500克。
功效:润肺生津


46.石斛冰糖茶
材料:石斛15克、冰糖适量
功效:治低热,口干渴,虚劳烦热,养阴清热,生津益胃。
注意:脾胃虚寒,舌苔白腻者忌用


47.石斛麦冬瘦肉汽
材料:瘦肉250克、石斛15克、麦冬20克、红枣4个。
功效:对糖尿病胃阴不足,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多,大便结,有生津止渴,清热养胃。


48.石斛太子参煲瘦肉或麦冬玄参煲瘦肉
材料:太子参25克、石斛25克、瘦肉500克、或麦冬15克、玄参15克、生姜2片。
功效:刷牙容易流牙血属阴虚火旺型热气喉干,喉痛,容易上火。


49.明目补肝汤
材料:石斛15克、太子参15克、淮山15克、煲瘦肉或煲生鱼。
功效:对常看电脑,眼睛很干有补肝明目作用。


50.石斛杞子猪肝汤
材料:石斛12克、杞子12克、猪肝
功效:对曾患肝炎,轻度脂肪肝,疲惫老想睡觉有襁补肝阴作用。


51.女性调经方(一人量)
A.材料:当归15克、红枣5个,冰粮适量
B.材料:益母草15克、红枣5个,冰粮适量
C.材料:桑寄生20克、红枣5个,冰粮适量
功效:女性冬日怕冷,月经不调,痛经。


52.清炖蚌肉
材料:鲜蚌肉500克(海,河蚌均可)、生姜2片
功效:养肝滋阴,明目解毒,凉血止渴,且能用于视力不足,尤对老人有益对糖尿病阴虚者也大有裨益。


53.松子仁煲西洋参鲜鸡汤或松子仁煲猪展汤或花生陈皮煲猪脚
材料:松子仁、西洋参、鸡肉、或猪展肉
功效:皮肤经常痒或湿疹,可防秋燥日皮肤干燥,痕痒。


54.橄榄响螺瘦肉汤或剑花猪肺汤
材料:橄榄10个、响螺150克、瘦肉250克、或剑花200克、猪肺1个、蜜枣4个。
功效:对因天气干燥感觉口干,鼻干,有滋润作用。


55.鲜茅根霸王花猪肺汤
材料:霸王花50克、鲜茅根80克、南杏20克、北杏15克、猪肺1个,蜜枣4个。
功效:润肺益气,止咳除痰,祛痰理气消热凉血,利尿消肿可用于湿热消滞,小便不利。


56.蜜枣淮山西施骨汤
材料:淮山50克、蜜枣6个、西施骨400克、生姜3片。
功效:西施骨为猪前脚近背部全瘦肉的骨,用益气生津润肺的蜜枣,健脾补中滋养的淮山配伍为汤,清润而滋补,为秋日之靓汤。


57.灵芝煲猪肚
材料:猪肚1个,灵芝200克、蜜枣4个
功效:有慢性胃炎,经常会胃痛,体质怕寒凉,可煲此汤。


58.治疗青春痘,痤疮方二款
A.材料:昆布10克、赤小豆15克、田七3克炖蝎子6只,猪瘦肉250克。
B.材料:绿豆30克、百克15克、石斛12克、西洋参5克炖白鸽1只。
功效:脸色发黄,经常像青春期一样长痘痘,可饮此汤调理。


59.杞子滚牛肝汤
材料:牛肝200克、杞子30克、牛肉200克、生姜3片、葱花适量。
功效:具有补肝,养血、明目、健美、益寿的功效。亦能用于免疫力低下,贫血。肝血虚引起的眩晕,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症,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60.使君子煲瘦肉汤
材料:使君子15克、瘦肉150(一人量)
功效:儿童夜睡不宁睡眠差,或有蛔虫有辅助治疗作用。


61.石斛玉竹沙参煲瘦肉汤
材料:石斛15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瘦肉200克。
功效:对舌头两边,舌尖及牙肉周边长期口腔溃疡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62.椰子黄豆无花果田鸡汤
材料:黄豆50克、椰子1个、无花果6个、田鸡750克、鸡肉350克、生姜3片。
功效:能宽中益气,利大肠,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胃,润肠、利咽、滋阴、补元气治脾虚。


63.猫爪草煲瘦肉
材料:猫爪草20克、瘦肉150克、生姜3片。
功效:对乳腺结节能散坚软结。


64.杜仲补骨脂排骨汤
材料:杜仲25克、补骨脂15克、排骨、生姜3片。
功效:对腰肌劳损能固肾旺气血。


65.淮山元肉炖水鱼
材料:淮山25克、元肉25克、水鱼1只,瘦肉100克、生姜3片。
功效:滋阴潜阳,散结消坚,补劳损,壮阳气,可用于肺结核低热,痰中带血,脾肺两虚的慢性咳嗽,食欲不振,贫血,心悸,肝硬化,慢性肝炎等。


66.眉豆花生玉米煲山斑鱼汤
材料:眉豆、花生、玉米(连须连衣)生姜、山斑鱼、瘦肉
功效:对天气转凉还怕热,有干咳,有痰,或高血压,粮尿病等有健脾敛汗作用。
功效:对天气转凉还怕热,有干咳,有痰,或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健脾敛汗作用,用玉米连衣须连心一起煲瘦肉喝这汤对肾病患者很有帮助。


67.无花果花生煲猪肚汤
材料:无花果60克、花生50克、猪肚1个、生姜3片。
功效:秋日进补,养胃为先,猪肚为补脾之要品,无花果能健肠胃,活血通络,湿中下气功效。


68.榴莲芯煲鲫鱼汤
材料:榴莲芯6个(约400克)、鲫鱼2条,生姜3片
功效:对小便频繁,有夜尿,冬天晚上流虚汗,以固肾壮阳为主,该汤全家都可以喝。


69.淮山莲子煲海龙或海马煲瘦肉汤
材料:淮山40克、茨实40克、莲子25克、海龙五条、或海参马五瘦肉150克。
功效:对小便频繁,有夜尿,冬天晚上流虚汗,以固肾壮阳为主,该汤全家都可以喝。


70.党参百合煲猪肺
材料:党参25克、百合25克、猪肺1个、生姜3片
功效:慢性支气管炎,入秋后经常咳嗽,适合饮此汤。


71.毛冬青杞子菟丝子煲瘦肉汤
材料:毛冬青30克、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熟地10克、瘦肉400克、生姜3片。
功效:此为民间辅助治疗糖尿病的验方汤水,不但能辅助治疗糖尿病,亦能起预防作用,是秋日靓汤,毛冬青性寒味辛苦,能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杞子性平味甘,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菟丝子性温味甘,能滋补肝肾益精壮阳,熟地能滋阴补血。


72.番茄滚咸猪肉汤
材料:番茄500克、红萝卜2个、咸猪肉300克、生姜3片、葱1根。
功效:能清热润燥,开胃消食,生津止渴,有健脾滋润下火的作用,适用于胃热或口腔溃烂,牙龈肿痛等。


73.川贝北杏炖鳄鱼肉
材料:鳄鱼肉100克、川贝12克、北杏12克、瘦肉100克。
功效:治咳嗽,气不顺。


74.猫爪草夏枯草煲瘦肉汤
材料:猫爪草、夏枯草、黄豆、瘦肉。
功效:可辅助治疗双叶结节甲状腺肿,甲亢等,平时尽量少吃辛辣食物,不要吃加碘食盐。


75.沙榄去耳煲猪展汤
材料:鲜沙榄、云耳、猪展肉
功效:对咽炎,扁桃体炎有利咽作用。


76.灵芝圆肉煲鸡或煲瘦肉汤或煲老鸭
材料:圆肉、灵芝、鸡或瘦肉或老鸭
功效: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睡觉多梦,常会阴虚火旺,喉咙痛可安神定惊助睡眠养阴滋润,灵芝煲老鸭适合治疗多梦,体虚,阴虚火旺,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


77.西洋参石斛淮山煲鸡或煲瘦肉汤
材料:石斛、西洋参、淮山、煲鸡或瘦肉
功效: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常会阴虚火旺,可安神定惊,养阴滋润。


78.竹蔗红罗卜猪骨汤
材料:竹蔗250克、红罗卜500克、陈皮1/4个、猪骨500克、生姜3片。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润燥,益气化痰,和中下气,利咽喉,利小便,解毒,润肠通便,补益身体。


79.党参百合猪肺
材料:党参30克、百合50春、猪肺1个、生姜3片
功效:党参补中益气,百合温肺止咳,养胃生津安神润肤的作用,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80.芡实江珧柱猪粉肠汤
材料:江珧柱30克、芡实50克、猪粉肠400克、生姜3片。
功效:芡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补中益气,江珧柱有滋阴补肾,降低血脂,破坏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猪粉肠能润肠胃,丰肌体,此汤温补滋润,养阴平肝,明目润肺,补膝壮腰。


81.莲藕鲤鱼汤
材料:莲藕500克、鲤鱼500克、生姜3片
功效:莲藕是含铁量较高,且又含大量的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帮对糖尿病等体虚之人颇为适宜,此汤有滋补气血,滋阴补肾之功效,是深秋时养生汤品之一。


82.川贝枇杷叶炖鳄鱼肉瘦肉汤
材料:川贝、枇杷叶、鳄鱼肉、瘦肉
功效:小儿咳嗽,白天少咳,一睡到床上就开始咳,中医认为寒咳,可饮此汤。


83.丹参四鸡炖冰糖
材料:丹参、田鸡、冰糖
功效:"大三阳",肝功能不正常,适合饮此汤,或用溪黄草煲水溪黄草冲剂也可。


84.栗子莲子猪腰汤
材料:莲子30克、栗子60克、猪腰1对,猪骨300克、生姜3片。
功效:栗子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养胃健脾,莲子养心,益肾,补脾,涩肠,有传统老药师认为,孕妇饮莲心莲须煲唐肉汤,胎儿出生后会皮肤较白,脾气较好。


85.鸭梨北杏鹅肉汤
材料:北杏12克、鸭梨2个、百合45克、鹅肉500克。
功效:鹅肉有养胃止渴,补气生津,解五脏之热功效,此汤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且有补虚之功,对久咳不止,燥热郁肺之慢性支气管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86. 浮小麦黑豆生蚝汤
材料:黑豆50克、浮小麦25克、熟地15克、生蚝肉500克、圆肉10克、猪展肉300克、生姜3片、陈皮1/4个。
功效:蚝肉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能增强儿童的智力发育,故有"益智海鲜""海牛奶"的美称,熟地能滋阴养血,圆肉能养心安神,黑豆养颜乌发,浮小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


87.核桃淮山芡实猪展汤
材料:芡实50克、核桃100克、淮山25克、猪展肉400克、生姜3片。
功效:有补肾固精,温肺止咳,益气养血,补脑益智,润肠通便,润燥化痰,补肝乌发的作用,对劳累或运动过度引起的肌膜炎有治疗作用。


88.黄芪南枣黄鳝汤
材料:黄芪20克、南枣8个、黄鳝500克、猪展肉300克、生姜3片。
功效:黄鳝所含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低血糖和调解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用补气和旺血的黄芪南枣煲汤能暖脾胃,旺气血,补虚损。


89.无花果茶树菇山鸡汤
材料:茶树菇150克、无花果5个、红枣3个、山鸡1只,生姜3片。
功效:有益胃健脾,养阴益气的功效,无花果健胃益气,茶树菇助消化,健肠胃。


90.芋干瘦肉汤
材料:芋干100克、淡菜40克、瘦肉500克、生姜3片。
功效:有益胃宽肠,调节中气,化痰能便,益髓健脾之功效。


91.原盅炖北菇
材料:北菇40克、鸡骨40克、葱1条、生姜2片
功效:北菇含丰富蛋白质,粗纤维和维生素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干扰素,可干扰带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北菇中丰富的各种酶素,可帮助人体协调新陈代谢。


92.杜仲肉菘蓉煲猪骨汤
材料:杜促45克、肉菘蓉30克、猪骨或瘦肉
功效:作用是健筋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肉菘蓉具有滋肾壮阳,补益精血作用,有沙莫人参的美称,对腰椎患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93.莲藕红豆白鸽汤
材料:莲藕750克、鱿鱼干50克、红豆50克、白鸽2只、生姜3片、红枣6个。
功效:莲藕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养胃消食,养心生血,调气舒郁,补心补虚,白鸽补中益气,滋阴养肾,鱿鱼干补血敛阴补肝强肾,红豆养血和气利水除湿,红枣补气补血健脾胃。


94.火麻仁瘦肉汤
材料:火麻仁30克、瘦肉400克、生姜3片、葱2条
功效;火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秘,凡老年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等有治疗作用,所含的蛋白质,胆碱,维生素等能滋阴养血。


95.新鲜霸王花猪展汤
材料:鲜霸王花400克、红枣6个、猪展500克、生姜3片。
功效:霸王花又名剑花,生味甘凉,归肺、胃经、有清热痰,除积热之功,用来煲猪肺,可以清肺热,养肺气,消肠积滞,除口气臭秽的作用。


96.核桃淡菜番鸭汤
材料:核桃8个、白果50克、莲子50克、淡菜100克、红枣5个,番鸭肉500克。
功效:番鸭性平凉味甘咸,能补中益气,温中暖下,此汤有补肾纳精,聚气强阳作用。


97.党参北芪茨实淮山煲瘦肉或煲鲫鱼或煲山斑鱼汤
材料:党参、茨实、北芪、淮山、瘦肉、或山斑鱼。
功效:对春秋季经常喉咙痛,冬季经常感冒,咳嗽有保健治疗作用。


98.萝卜滚鳕鱼汤
材料:萝卜500克、鳕鱼300克、生姜3片、芜茜2棵、葱2棵。
功效:萝卜有顺气消食,生津开胃,润肺化痰,养血润肤,助消化,鳕鱼滋阴养血补肾益精。


99.白果枝竹冬瓜老鸭汤
材料:枝竹100克、白果100克、冬瓜1000克、老鸭1只、芡实20克、生姜3片、陈皮1/4块。
功效:中医认为秋日宜多饮用白果煲的汤水,因其有敛肺气,定咳喘的作用,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有一定治疗作用,还可肺结核、气管炎、赤白带下,遗尿等,配伍枝竹冬瓜煲老鸭润肺气,养阴气。


100.蜜瓜海螺老鸡汤
材料:鲜海螺肉250克(干品100克),蜜瓜250克(选白皮绿肉较生的),老鸡1只,生姜3片。
功效:据说是邵逸夫的心水养生汤,能滋补肝肾润五脏养容颜女士喝有美容滋润的效果。


101.冬虫草珧柱猪展汤
材料:江珧柱6个、冬虫草15克、猪展500克、生姜3片。
功效:适合"大雪"气节冬令进补。


102.眉豆花生红枣猪尾汤
材料:眉豆150克、花生50克、红枣5个、猪尾750克、生姜3片、陈皮1/4个。
功效:眉豆性平味甘、淡,有健脾除湿困祛脚气,和中益气的作用,花生健脾养胃,红枣能养血气,健脾胃,猪尾能壮骨益髓,合而为汤,能祛湿困,养脾胃。 


四、胃肠篇

(一)胃病

1、治胃胀:

A、每天用热姜水(热水中放些姜片)泡脚20分钟左右,同时,再喝些热姜水(最好放些红糖、大枣),可治因胃寒引起的胃胀。

B、每天饭后弯3次腰(达到90度),再散步10—30分钟,可缓解胃胀现象。

2、治脾胃虚寒偏方:

大粒盐2斤,生姜2两,白酒2两。将生姜切片,加水烧开,把大粒盐炒变色,把白酒均匀喷在大粒盐上。然后,用毛巾将其卷上,用带子把它固定在肚脐上(小心,不要烫着)。挷上后,患者喝姜水,直至喝出汗为止。待大粒盐凉下来,患者就可将袋子摘下。一般患者,按此法用上2—3次,就能见效。

3、治急性胃肠炎:鬼针草30克,水煎服。

4、治慢性胃炎:鲜高粱根5个,洗净后水煎服,日一次。

5、治慢性胃炎:

生姜10克,白萝卜100克,共捣烂如泥,取汁加适量食盐,日2次,每次取150毫升药汁开水送服。

6、治胃寒呃逆:

柿蒂9克,丁香3克,生姜30克,水煎服。体虚者,可加党参20克,川芎5克,同煎服,每日2次。

7、治慢性胃炎:

胡椒10粒,大枣3枚,甜杏仁5个研为细面,一次用开水送服,隔8、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偏方:白芷、白蒺藜、枳实各60克,痢特灵20片。将白芷、白蒺藜、枳实研成面,分成20份,每份里加1片痢特灵,每天早晚各服一份,温开水冲服。10天服完,一般能好,若不好,加服一服。

药理:白芷主治胃病,可以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白蒺藜可平肝解郁,治疗各种疼痛。枳实可解大便不通、痰滞气阻。痢特灵可治疗菌痢和肠炎。在此方中,有消炎、杀菌作用。

提示:此方喝起来味道不太好。受不了此味道的患者,可以灌成胶囊服用。得了此病,患者一定要忌烟忌酒。

8、治胃病偏方(治各种胃部炎症、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将一个猪肚洗净,但不要破坏猪肚内部粘膜,因这层粘膜主管消化,有治病功效。将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碎,塞到猪肚里,将口系紧,上笼屉蒸熟,患者在一至两天内吃完。献方人称,连吃两个猪肚,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全能治愈。

9、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偏方:

每天早饭前取黄豆粒大小的明矾一块,放在嘴里含服。15天左右,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就会治好。

药理:明矾,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中医认为:明矾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的功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就是胃及十二指肠有出血部位。所以,明矾正可以治此病。而且,很多中医药方中,明矾都作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单方。

提示:在服用此方期间,要少吃油炸、腌制、生冷食品。要忌烟忌酒。同时,要补充一定的维C,这对胃部有保护作用。

10、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在饭前一次服下,一日三次,坚持每天服,连服二至三星期,溃疡壁龛就会逐渐消失。

11、蛋壳治胃痛:

将鸡蛋壳洗净打碎,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炒黄(不能炒焦),研成粉,越细越好,每天服一枚鸡蛋壳的量,分2次或3次在饭前或饭后用水送服,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痛、胃酸过多的患者,有止痛治酸的效果。

12、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偏方:

60度白酒,1个红皮鸡蛋,29片痢特灵。此方分4天服用。第一天晚饭后,将一个红皮鸡蛋,放在二大碗内,将碗里倒满60度白酒,将白酒点着火,用酒火烧鸡蛋。一般情况下,火灭了,鸡蛋也就熟了。患者将鸡蛋吃掉,然后用温开水服2片痢特灵。后三天的早饭后、午饭后、晚饭后,各服3片痢特灵。一般患者,四天过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就能治愈。献方人称,个别患者可能会有副作用。

患者用过此方后,会感觉浑身乏力、没有劲,一般5—6天后自然会好。

13、云南白药可治胃溃疡:

取云南白药0.25—0.5克,用温开水送服,每天4次。由肝胃不和、消化不良所致的胃溃疡,可用云南白药一瓶,红枣、饴糖各500克,将红枣、饴糖蒸熟后,先吃枣肉,再服云南白药。另外,用乌贼骨50克、浙贝母200克,共研细末,混匀,每日服两次,每次4克,连服1—3周。该方主要用于伴有泛酸、呕吐等症的胃溃疡。

现代研究表明:云南白药可明显提高免疫功能,通过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减轻黏膜炎症,改善微循环,加速黏膜修复,促进溃疡愈合。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是三七,三七可以增加黏膜微循环,促进黏膜上皮细胞再生,进而促进溃疡面愈合。云南白药还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同时还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与修复;有效成分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能防治幽门螺旋杆菌产生耐药。因此,云南白药止血效果佳,对伴有出血的胃溃疡效果更好。

14、治慢性胃炎偏方:

蚕蛹50克,焙干后研成细末。每次服3—5克,每天2次。(注:过敏体质者不宜食用蚕蛹)

15、治食欲不振偏方:鸡内金30克,焙黄后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2克。

16、治胃溃疡出血偏方:

田三七切片,用鸡油炸干黄,研为细末,每次取6—9克,以适量米酒冲服,日2次,直至治愈。忌食酸、腥、辣、生冷食物和咸萝卜。

17、治胃出血偏方:

将田山七研为细末,炒至深黄色,然后,放置冰箱6小时或密封瓶装放于水中12小时“祛火气”后,即可服用,每次3克冲服。

18、治浅表性胃炎偏方:

痢特灵(呋喃唑酮)24片,维生素B1B2各12片,这是6天的量,正好服一个疗程。

第一天,痢特灵4片,维生素B1B2各1片,日2次。

第二天,痢特灵3片,维生素B1B2各1片,日2次。

第三天,痢特灵2片,维生素B1B2各1片,日2次。

第四天,痢特灵1片,维生素B1B2各1片,日3次。

第五天,痢特灵1片,维生素B1B2各1片,日2次。

第六天,痢特灵1片,维生素B1B2各1片。

注: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平时要特别注意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严格遵守。要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型饮品、酸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食物以温热为好。应多喝水,特别是多喝热水,因为人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把缺水误认为是饥饿。面食可以养胃,可作为主食。胃病是

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因此,治胃病的良方就是靠“养”,不能急,只能从好的生活习惯中获得。

19、治胃痛偏方:

柴胡10克,黄芩6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百合30克,丹参10克。胃脘灼热,加蒲公英15克;胃脘喜按喜温饮,加高良姜5克;泛酸频频,加生牡蛎20克(先煎);体虚纳差,加红参须15克,黄芪10克。水煎服,日1剂,5天为一个疗程。

20、治胃下垂偏方:

猪胃250克,白胡椒15克。猪胃洗净切片,同白胡椒一起煮熟后,分2—3次服下。此方可治胃下垂及胃寒疼痛。如果弄不到猪胃,牛胃也可替代。

21、治胃下垂偏方:

将砂仁10克,白术20克,党参、升麻、柴胡各30克,蒲黄40克,半夏、枳实、五灵脂各50克,代赭石60克,旋复花100克研成粉末,患者日服3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以上为一剂,3剂可治愈。

22、治胃痉挛偏方:

江中健胃消食片、附子理中丸,两种药物按说明书吃。胃痉挛者,一般吃上4—5盒,此病可除。

23、治急性胃肠炎偏方:

鲜马鞭草60克,鲜鱼腥草30克,生姜5克。洗净捣烂,加凉开水适量拌匀,绞汁,分3—4次服。

24、治胃病偏方(胃痛、胃酸、胃胀):

将白矾4两,用锅炒化,然后取出晾凉后擀成末,将食用苏打1斤,用锅炒到发黄后,再把白矾面放入锅内,也炒至发黄。然后把火调小,将2斤白糖放进锅内,糖化了后(但一定不能煳),将三种药弄出来晾凉后,用干净的啤酒瓶擀碎。然后,将这些药物放在塑料袋内保存,千万不能受潮。日服3次,饭后服用。每次服一小勺,用温水冲服。病情轻微者一天就见效。

药理:食用苏打就是食用碱。碱与酸进行化学反应,所以可以治疗胃酸。白矾,有抗菌消炎,收敛功效。古书里,单吃黄豆大小的一粒白矾,就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以,白矾在此方中,可促进胃溃疡愈合,还能起杀菌作用。

白糖,在医学上具有益气、缓中、助脾化食、补血破淤等功效,还兼具散寒止痛作用。所以,此物治疗胃胀有效果。

提示:在炒苏打和白矾时可用大火,但在炒白糖时,一定要用小火。否则,白糖会立马煳了,之前的步骤也就白做了。食用此方期间,患者可停服其他药物。

25、治胃炎:取适量蒲公英泡水,代茶饮,对治疗胃炎有显著效果。

26、治妇女胃溃疡:

柴胡、郁金、香附、红参须、炒扁豆各15克。水煎服,日一剂,10天为一个疗程。

27、治顽固性胃病:

蜂蜜一斤,香油二两,云南白药三瓶(去掉保险子),上述三样放在一起搅匀,用慢火熬开备用。用时一次一小羹匙,一天服一次,早饭前空腹服下。一般一个月左右就治愈了。

28、治胃寒偏方:

把胡椒0.6—1.5克研末,伴水加红糖吞服,也可用胡椒泡酒抹到胸口处,可治疗因受凉引起的胃痛。

注:胡椒有温化寒痰、排气的作用,可治疗胸膈胀满及受凉引起的腹痛、食欲不振等。

胡椒与姜丝、可乐一起煮开服用,对预防感冒效果很好。

胡椒能升高血压,血压高者不可服用。

29、治疗胃病偏方:

A:白糖200克、山楂片10克、黄连50克、米醋适量。将前三样药物放在一个能密封的瓶子里,然后用适量的米醋和水浸泡,高度以没过药物即可。泡7天后,患者饭前饮用。每天1—2两,轻者,一剂就见好,重责需再加一剂。献方人讲,他用此方治好了自己的胃病,他的胃痛时,害怕听到别的声音。

药理:黄连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在一些中医处方中,黄连可以治疗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黄连,对因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呕吐等症,也有治疗作用。经常胃胀的胃炎症状,黄连恰可以治疗。因黄连较苦,白糖有中和苦性的作用。而山楂片,则能起到健胃消食的作用。

提示:胃胀,医学认为是胃炎引起。此方适用于各种胃炎和胃炎引起的胃胀。

B:3个猪肚子,3斤白糖,3斤老陈醋。将3个猪肚子切成块,与陈醋、白糖放在坛子里烀。胃炎患者,在7天内将3个猪肚子吃完。如不好,可再吃一服。献方人用此方治好了亲戚的胃炎、胃出血和胃痛病。

药理:中医理论认为,自古以来,猪肚子就是一味补益脾胃的药膳主食。《本草经疏》中说:猪肚子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

提示:胃病患者服用此方,最好连汤都喝了。要买色泽正常、胃壁和胃的底部无血块或无坏死的,不要买发紫、发黑或变质的猪肚。

30、治疗胃部泛酸水的偏方:

取一块不老不嫩的仙人掌,大小适当即可,去刺、洗净,黄断面切成6片,每片不超过半厘米厚。放200毫升水,与切好的仙人掌一起煮,开锅10分钟即可,第一次在早饭前2小时服下100毫升的仙人掌水后,吃一个松花蛋。余下的水,晚饭前2小时服下,并连仙人掌一同吃掉后,吃一个松花蛋。

药理:仙人掌的药理作用涉及到抑菌、抗炎、免疫、降血糖、抗癌等范畴。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泛酸水等,均是因胃部炎症引起。所以,仙人掌治此病,有科学依据。

松花蛋,在本方中有营养作用,对仙人掌治疗胃病,有辅助功效。

提示:仙人掌切片时,尽量切得薄一些。松花蛋不要放醋吃。

31、治胃溃疡偏方:

荤油、蜂蜜、香油,三种药等量,一起放在锅里熬。熬开后,将其放在铝制或铁制的器皿中,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勺。献方人称,用不了一个月,胃溃疡就会彻底治愈。

药理:蜂蜜,是非常好的保健食品,被称为“老人的牛奶”。蜂蜜也有杀菌作用,可以消除炎症。香油,对胃贲门和胃黏膜,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荤油,有解毒的作用,可清除胃溃疡产生的毒素。

提示:方中的药熬好后,不能用玻璃器皿盛放。因为这东西会很烫,容易把玻璃烫炸。放在容器内后,要多搅拌一会,使其充分融合。否则,香油和蜂蜜凉后会分层,达不到治疗效果。另外,这个药吃起来,味道不太好,有一股猪毛味,可用水冲服。使用此方时,不能吃生葱,因为,生葱与蜂蜜结合,会药倒人。

32、治胃酸过多:

每天三餐前,空腹食用10—15粒生花生米,坚持使用2—3个星期左右,胃酸分泌会明显减少。此方对胃炎和轻度胃溃疡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3、治胃炎、胃溃疡偏方:

将胡萝卜洗净榨成汁,用热水温一下,日喝3次,每次喝2.5两,饭前喝。连喝15—20天,胃病就能好转。同时,每天晚上睡觉前,捏双手的合谷穴各200次,疏通胃经,只要坚持,胃病就能治好。

34、治糜烂性胃炎偏方:

A:将羊油在锅里熬化(可将熬好的羊油放在搪瓷缸子里储存,用时取1寸左右大小即可),加适量红糖,凉到不烫时趁热喝下,2—3分钟即可见效,而且效果很好。

B:黄芪30—60克,蒲公英15—45克,生姜3片(干姜5—10克),半夏10克,黄连10—15克,黄芩10—20克,党参10—45克,甘草3—10克,大枣3—5枚。加减变化:热偏盛者加大蒲公英、黄芩、黄连用量;气虚偏重者加大黄芪、党参、甘草用量;气虚寒盛者加干姜、大黄芪、党参用量。水煎服,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胃镜检查。

35、治胃下垂方:

取新鲜大蒜3头,连皮一起用干草烧焦,然后放到砂锅中,加入一碗水烧开,再加入适量白糖,一起吃下。每天早饭前、晚睡前各吃一次,连吃7天即可。(干草为晒干的荒草)

36、治胃病偏方:

取7个生核桃仁研碎,与3个红皮鸡蛋混在一起,炒鸡蛋吃。任何佐料都不放,油也不放,每天早晨空腹吃一次。此方通治各种胃病。

37、治胃溃疡、胃黏膜脱落偏方:

大米、黑米、高粱米、小米、玉米面。将五种米面按1︰1的比例,配在一起,然后,全部研成面。患者每天在碗里放1到2勺此面,再放点儿红糖,冲水喝。日1次,早晨空腹喝。喝上一个月就会见效,常喝还能养胃。

药理:常说“粗粮养胃”,“面食养胃”,这几种米放在一起,还有生成胃黏膜的作用。

提示:红糖的量,患者可依据个人口味,自行掌握。五种米研成面后,不用煮熟,直接生喝。

38、治疗胃痛:取鲜萝卜汁100毫升,调匀后用温开水送服,日2次。

39、吃艾蒿煮鸡蛋治胃酸:

80克艾蒿(干品)、600克鸡蛋,3大碗水,中火煮。待水剩一半时,把鸡蛋剥掉皮再煮。至水快干时关火,取出鸡蛋。每天早饭前吃一、二个,视病情轻重,一般吃一至三付即治愈。

40、治消化不良偏方:

将鸡盹皮4两炒黄,研成粉。饭前,患者用白糖水冲服,日2次,一次2钱。儿童患者减半。将这4两鸡盹皮吃完后,即可治愈。在服此方期间,患者忌吃田螺。

41、治阴虚型慢性胃炎偏方:

丹参、百合、香附、白芍、蒲公英各15克,乌药、陈皮、佛手、元胡各10克,砂仁(后下)5克,炒麦芽12克,沙参、玉竹、乌梅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5天为一个疗程。

42、治胃病偏方:

白糖200克,山楂片100克,黄连50克,米醋适量。将前三种材料放在瓶子里,用适量的米醋和水浸泡,高度没过药物即可。泡7天后,患者饭前服用,每天喝1—2两。以上为一服药。轻者一付见效,重者需再服一付。

 

 

 

(二)肠病

 

1、治慢性肠炎:

炒白芍20—30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

2、治疗慢性结肠炎方:

将100克山楂片用铁锅炒焦,离火后,加入50毫升白酒搅匀,取出后放入砂锅或药罐中,加入一大碗凉水,用文火熬10分钟左右(切记不要熬干,每付药只熬一次)。汤汁熬至半碗时倒出,加入100克红糖搅匀,稍凉服下。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各服一次,10付即可治愈。

3、治痢疾:

败酱草、马鞭草各30克,木香9克,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病重者,可日服2剂。

4、治霉菌性肠炎:

川木瓜、炒九香虫、牛膝、生甘草各10克,白扁豆、姜半夏各20克,淮山药、石榴皮、滑石各15克,水煎服,日一剂,10日为一个疗程。

5、治肠炎偏方:

A:将15克乌梅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水时,加入适量白糖。在一天之内全部喝下。每天一次,25天为一个疗程。(见1991年4月《黑龙江中医药》杂志)该方主治慢性结肠炎。对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脸暗体瘦、舌淡苔白的患者,都有效。

B:紫皮蒜一头:把一头紫皮蒜放进密封容器内,用火烧成碳灰状。将碳灰状的紫皮蒜用开水泡服。日2次,早晚各一次,连续7天就会见效。

C:马齿苋鲜品200克,绿豆50克。将2种药炒熟后,口服。

6、治十二指肠溃疡偏方:

1片痢特灵、2片土霉素、3片复方胃友。连续吃21天,一日3次,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忌烟酒。此方治好了献方人8年的十二指肠溃疡,他的一位朋友也是用此方治好了溃疡。据献方人讲,此方是一位老中医开的。

药理:近年医学研究认为,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与胃内螺旋杆菌感染有直接关系。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而复方胃友,本身就有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功能。

提示:一般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部存在疾病,平时要食用清淡少盐并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喝浓茶,对含有酸性过多和辛辣的食物也不宜吃,要定时吃饭。

7、治腹泻偏方:

取黄芪、乌梅各200克,加水煎煮之后去渣取汁,再将药汁加热浓缩,煮至黏稠时,加入红糖50克,搅匀之后即可关火。此膏可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服2次,每次10克,温开水冲服即可。

8、治慢性肠炎偏方:

苍耳子30克,加水500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取药液分早晚空腹服,服一个星期。

9、治腹泻偏方:(专治拉水不止)

将柞树或榆树外面的老皮去掉,取其内部淡黄色的薄皮,剪成半寸宽、一寸长,10—15片。用1斤左右的水煮开10分钟后,患者趁热喝下。一般拉水不止者,用一到二次就见效。

药理:柞树的淡黄色内皮有收敛作用。也就是有“把干”功效。所以,拉水者正适合此方。如果没有柞树,榆树的内皮功效也是一样的。

提示:此方只适用于拉水。如果是细菌性肠炎或痢疾,不能用此方,一旦使用容易中毒。因为,此方可以收敛水分,却不能杀毒。细菌性肠炎或痢疾用此方后,反而会加重病情

10、治慢性肠炎频繁:

将一只鸡蛋清与半两白酒混合,最好38度的白酒,患者每晚睡前服用,直至治好为止。

11、治结肠炎:

山茶片75克,白酒75克,红糖75克。山茶片切碎,用铁锅炒到冒烟,但不能糊。然后,倒入砂锅里,放入75克白酒,一小碗白开水,煮10分钟后停火,倒入红糖,搅拌后服用。这是一副的量,一天2服,连用7天14服,再服用健胃的药。

12、治慢性结肠炎:

A:取鱼腥草20克,加水煮沸,每日三餐前各喝一碗,可长期服用。另外,忌食寒凉、刺激性食物。效果好。

B:将整头大蒜埋在烧透的草灰中,使其熟透,每餐前吃一头。也可将大蒜放在木炭上烤熟,连吃数日。

13、治痢疾:荔枝壳15克,石榴皮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2次。

14、黄鳝治腹泻:黄鳝150克,去内脏,切段,与大米50克加水炖粥,日服2次。

15、治长期腹泻偏方:

把鸡蛋壳洗净,晒干,炒黄,研成末。日2次,每日1小勺,温水送服,直至吃好为止。

药理:鸡蛋壳有营养胃肠的功效,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痛、胃酸过多的患者有止痛、治酸的效果,还能消炎止痛,研成末外敷,有治疗创伤和消炎的功效。

16、治拉肚子方:

将一个独头大蒜捣碎,扮到新煮的热面条里,不放盐等调味品,趁热吃下,一般吃一次就好。

17、治长期腹泻方:

3棵车前草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熬开后,将锅拿起来晾一晾,然后再放在火上熬,熬开后再晾一晾,如此连续熬7个开。当水只剩下2大碗时,将水取出。分一到2次,将水喝掉。只需喝一次,长期腹泻就能治愈。献方人称,车前草最好采立秋以后的药效最好。

18、慢性阑尾炎偏方:

抓一把晒干的苦麻菜煮水,煮开10分钟,患者在患病的时候喝此水,日喝1—2碗,连喝5—6天,可适当放一点红糖。一般,用一次就能治愈,如果不愈,下次犯病时再用一次,保准就能治好。

 

(三)便秘

1、治便秘方:一瓶维生素B1、一盒槐角丸、一盒肝胃去痛片,每天按这3种药的说明书服用,连用几天就会好。

2、治便秘方:炙甘草20克、淮小麦60克、白术30克、黄精20克、大枣15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50毫升。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四)便血

1、治便血方:花椒若干,冬瓜皮少量。将花椒炒黄,与冬瓜皮共研末,日服3次,每次1—2克。

2、治便血:地锦草适量,晒干研末。每次3克,开水送服。或鲜地锦草50克,鲜姜50克,共捣汁,米汤送服,日2次。

3、治便血偏方:

A:土豆淀粉、白糖、红糖。如白痢(未便血),将3瓷勺土豆淀粉和1瓷勺白糖混在一起,用凉水冲,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搅匀后,一口喝下;如果便血,将3勺土豆淀粉和1瓷勺红糖混在一起,用凉水冲,不稀不干,一口喝下。此方效果很好。

B:红矾、巴豆、人血。取高粱米粒大的红矾一块,半个巴豆,将二者研成末,取人血适量(一般一滴),将粉末与人血搅成糊状,用胶布将糊状物质贴在肚脐上,成年人贴10分钟,最多不能超过半小时;老人和小孩时间减半。(该方经一个小孩拉了近一个月血,很多医院都束手无策,孩子骨瘦如柴,用此方不到10分钟,就止住了便血)

 

(五)阑尾炎

1、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鬼针草15—30克(鲜草60克),水煎,兑牛奶或蜂蜜服下。

2、治慢性阑尾炎偏方:

大黄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15克、芒硝10克、双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20克、地丁15克、川楝子15克、败酱草15克。

将上药煎汁三次,水可适量。煎好后,将汁混合在一起,分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胃好的饭前服用,胃不好的饭后服用。一般患者3服就会好。

药理:双花、连翘、蒲公英,都有消炎作用。而芒硝,有泻的功效,可排除肠道内的毒素。

提示:阑尾炎分急、慢性两种。急性阑尾炎,必须在发病后立即送到医院治疗,否则有生命危险。而慢性阑尾炎,一般隔一段时间爱犯一次,也有转急性危险,患者要尽早治疗。

献方人讲,应用此方,如果拉肚子,属正常情况。

 

 转自:医圣故里


中医无绝症(深度好文)

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没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需要终身服药。这些药是在控制血糖,控制血压,但不能治愈。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有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者置换。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你的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 问:那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 -答:一样没有,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病毒十几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 -问:我知道当年非典疫情肆虐,西医素手无策,抗生素无治,只能使用大剂量的强效的激素,幸存者多得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后遗症,痛苦非常。后来是中医出来治好了很多,治愈者亦无后遗症。可照您说的既然中药不治病,那么中医又是靠什么把人治好的呢? 
-答:真正的传统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的秩序,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只有明确这个观念,用这个理念去治病,中医才真正是中医,中医才能摆脱现在治病慢不治病的怪圈,成为真正的治病快治大病的中医。后世的中医之所以衰落,也是因为越来越偏向于以药治“病”。我说的这个病就是病症的病,这是局部思维,背离中医精神的。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没有大病小病。 西医所谓的大病很多情况指的是患病的位置,比方一个炎症,在皮肤你可以不去管它,在肾上呢,肾炎那就是大病了。但对于人体免疫力而言,它是一样的。又比如黄斑病,号称眼部癌症,这在西医中是最难治疗的病之一。我治过一例黄斑病,只用了一个月便彻底根治了,也没有再复发,而我当时辩证的时候,只是用了一个祛湿的方子。那为什么一个祛湿的方子便就根治了黄斑病,而西医却束手无策呢。很简单,因为,黄斑区的病变可以理解为有一块积液在眼球后部,湿气去除,自然也就好了,之所以西医称之为绝症,是因为积液在眼球的后部,对于西医而言那个区域的病变很棘手,做手术非常的困难,所以称之为绝症。而对于中医而言,身体哪里都是一样的区域。免疫力正常了,人体秩序恢复了,大病亦能速去,反之一个感冒也有可能迁延一两个月不好。
与希彦老师的一番交谈,确实让我们重新认识人体,重新理解疾病的规律。希彦老师说其实这是我们几千年前就有的认识和方法,并不是所谓超前的东西,新的东西,只不过被当下的人忽略和遗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