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仁承气汤~膀胱蓄血。 A.方药: 桃仁(去皮尖)、大黄(后下)各9g,桂枝、炙甘草各3g,芒硝(后下)9g。 B.功效: 治疗少腹胀急,小便通利,大便黑色,发热烦躁,谵语如狂的蓄血证。 C.歌诀: 桃仁承气五般奇, 桂枝硝黄甘草亦; 蓄血如狂少腹满, 大便色黑小便利。 二.旋复代赭汤~痞硬噫气。 A.方组: 旋复花9g(包),代赭石9g(打,先煎),人参9g,炙甘草6g,法半夏9g,生姜9g,大枣3枚。 B.功效: 治疗胃虚气弱、痰浊内阻而见到心下痞硬-、时时噫气等症。 C..歌诀: 旋复代赭用人参, 半夏草姜大枣临; 翻胃痰浊心痞甚, 便秘噫气得安稳。 干姜人参半夏丸, 温补恶阻能得诊。 痰多可加茯苓陈; 脘滿吞酸合左金(丸); 火旺:麦冬和黄芩; 胃热:竹茹黄连君; 胃寒:姜易丁蒂云; 食滞:三仙鸡内金。 三.竹叶石膏汤~肺胃虚热。 A.方药: 竹叶15g,石膏18g,制半夏9g,麦冬9g,人参6g(党参9g),炙甘草6g,粳米15g。 B..功效: 治疗口渴气少,气逆而呕,及暑邪伤人,烦热口渴而脉虚的病证。本方是从白虎加人参汤变化而成,有清热生津,益气止呕的作用。 C..歌诀: 竹叶石膏用麦冬, 人参半夏米甘共, 清热和胃益津气, 热伤气逆可推崇。 四.麻黄汤~伤寒营无汗。 A.方药: 麻黄(去节)9g,桂枝6g,杏仁(去皮尖)9g,炙甘草3g。 B.功效: 适用于"太阳伤寒证":外感寒邪,邪气在表。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服后"复取微似汗"。 C.歌诀: 麻黄汤中杏桂甘, 发汗定喘表实安。 麻黄去桂~三拗汤, 宣肺化痰咳喘良。 华盍(散)~加苏苓陈桑, 痰阻气滞服之康。 风寒风热致耳聋, 三拗(汤)升清又回聪(~耳聋治肺)。 五.吴茱萸汤~吐利寒厥。 A.方药: 吴茱萸3g(汤洗七遍),人参3g(或党参9g),大枣十二枚,生姜15g。 B.功效: 凡是胃中有寒、食入即呕吐的;或少阴伤寒而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难以忍受的;以及厥阴有寒邪上冲而干呕、口吐涎沫、头痛等症,皆有良效。 C.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呕吐甚:陈砂夏; 酸频:乌贼瓦愣加; 头痛甚:归芎佳。 六.芍药甘草汤~和营散逆,舒挛止痛。 A.方药: 白芍9g,炙甘草6g。 B.功效: 治疗胃气不和,腹中挛痛和发汗不当而脚挛急不能伸等证。 C.歌诀: 芍药甘草二味用, 散逆止痛能和营。 黄芩(汤)大枣四味并, 太少二阳下利病, 故为热利祖方称; 再加生姜与半夏, 前症兼呕此能平。 七.半夏泻心汤~痞满呕逆。 A.方药: 洗半夏9g,黄连3g,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各6g,大枣4枚。 B.功效: 治疗半表半里,中焦气化失常,出现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等症。 C.歌诀: 半夏泻心汤芩连, 干姜草枣人参全, 辛开苦降和肠胃, 痞满呕逆自安然。 本方去芩加桂枝, 黄连汤治胸热烦; 若加生姜散水气, 肠呜泄泻呕臭酸; 加重炙草补中气, 肠呜泄泻脘闷满; 体壮参草易枳实, 痞呕急慢性胃炎。 八.真武汤~壮肾阳。 A.方药: 茯苓12g,芍药、生姜各9g,白术9g,炮附子4.5g。 B.功效: 凡是肾阳虚,因寒水而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以及由于辛温发汗太过而致汗多亡阳的头眩心下悸、肉瞤筋惕等症。 C.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 芍药茯苓术附姜, 少阴腹痛水寒气, 悸眩润肠保安康。 温补祛寒~附子汤: 真武加参去生姜, 骨节疼痛手足凉, 阳虚寒湿内盛匡。 补气回阳~参附汤; 表虚自汗芪附强; 再加熟地茯神艾, 阿胶便成产科方。 参附龙牡能回阳, 敛汗救脱手足凉; 术附健脾燥湿强, 身痛脾肾虚属阳。 九.猪苓汤~滋阴利水. A.方药: 猪苓.茯苓各12g,泽泻.阿胶(另烊).滑石各9g. B.功效: 治疗湿热互相纠结的黄疸,小便色红而难出,口渴,饮水便呕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烦不得睡眠,咳嗽呕渴等症. C.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 术桂泽泻茯苓猪(化气利水).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煮, 滋阴利水功效著. 十.小承气汤~胃腑实满. A.方药: 大黄9g,厚朴.枳实各2g. B.功效: 胸腹痞满而硬,大便不通,无燥坚现象. C.歌诀: 大承枳朴大黄硝, 峻下阳明胃颇饶; 小承去硝枳朴减; 调胃硝黄加甘草; 通用承气枳朴好, 归芍知地配伍妙. 十一.甘草泻心汤~补中气.除痞满. A.方药: 法半夏.黄芩.党参各9g,干姜.甘草各6g,黄连3g,大枣3枚. B.功效: 治胃气虚弱,气结成痞,脘腹满闷,纳谷不化.干呕心烦,肠鸣泄泻(可用于慢性胃肠炎). C.歌诀: 半夏泻心汤芩连, 干姜草枣人参全, 辛开苦降和肠胃, 痞滿呕利自安然, 若加生姜散水气, 肠呜泄泻呕臭酸;(~生姜泻心汤) 加重炙草补中气, 肠呜泄泻脘闷滿;(~甘草泻心汤) 本方去芩加桂枝, 黄连汤治胸热烦.(十二.黄连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体壮参草易枳实, 痞呕急慢性胃炎. 十三.当归四逆汤~益血复脉. A.方药: 当归.桂枝.芍药各9g,细辛3g,炙甘草.木通各6g,大枣6枚. B.功效: 平素阳气虚弱,又受寒邪,于是阳气不能温暖四肢而致手由肢到肘.足由趾到膝都冷.同时还见到阳虚血弱的脉细欲绝. C.歌诀: 当归四逆芍桂枝, 细辛甘枣木通之, 温经散寒通血脉, 冻疮手足厥寒施. 吴萸生姜重寒象,(~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胃寒痛经久寒匡. 十四.附子汤~助阳祛寒.补脾化湿. A.方药: 制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各9g. B.功效: 治阳虚寒湿内侵,骨节疼痛,背部怕冷,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微. C.歌诀: 温补祛寒附子汤, 真武加参去生姜, 骨节疼痛手足凉, 阳虚寒湿内盛匡. 十五.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除痹。 A.方药: 黄芪15g,桂枝、白芍、生姜各9g,大枣5枚。 B.功效: 治肢体麻痹,肌肉关节酸痛;中风后遗半身不遂。 可用于体质虚弱或妇女产后的风湿肌肉关节痠痛,肩臂麻木等症。 C.歌诀: 黄芪桂枝五物汤, 白芍红枣和生姜, 益气温经除血痹, 肢体麻痹是效方。 加当归治血虚; 腰疼加寄断脊; 下肢疼加瓜膝。 十六.半夏厚朴汤~行气降逆,解郁化痰。 A.方药: 法半夏9g,厚朴6g,茯苓9g,生姜9g,苏叶6g。 B.功效: 治气郁痰结的"梅核气",咽中似有物梗阻,咯吐不出,咽吞不下,胸膈满闷,或胁肋攻痛,或气急咳嗽,或呕恶等。 C.歌诀: 半夏厚朴气方祖, 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治同名四七, 痰涎呕吐尽能舒。 胁疼香手;闷郁壳; 气咳旋复;砂呕恶。 十七.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A.方药: 瓜蒌15g,薤白、制半夏各9g,白酒50g,同煎。 B.功效; 治胸痹,喘息短气,咳吐痰沫,胸中痞滿,心痛彻背,不得卧。 C.歌诀: 瓜蒌薤白白酒汤, 豁痰散结又通阳; 胸痛喘息短气咳, 痰浊盛者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厚朴除寒痞滿强。 十八.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A.方药: 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3g。 B.功效: 主治脾阳衰弱,水饮留伏中焦,证见短气咳嗽,胸胁胀滿,目眩心悸,便溏纳少,舌润,脉弦滑。 C.歌诀: 脾虚苓桂术甘汤, 气短胸滿眩悸匡。 甘姜苓术肾着汤, 腰痛冷重食如常, 加入寄生增效强。 痰多姜夏辛味良, 亦可合入二陈汤; 水肿泽泻猪苓芪; 党参黄芪医脾虚。 十九.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化饮,除痞散滿。 A.方药: 瓜蒌15g,薤白9g,(即瓜蒌薤白半夏汤去半夏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 B.功效: 治胸满气塞,气从胁下上冲心胸者。 C.歌诀: 枳实薤白桂枝汤, 厚朴除寒痞满强。 二十.大建中汤~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A.方药: 川椒4.5g,干姜5g,党参15g,饴糖50g(另烊)。 B.功效: 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脘腹剧痛,不可手触,腹满呕逆,不能饮食,或腹中漉漉有声,或腹皮动如波浪。 C.歌诀: 大建中汤温中阳, 蜀椒干姜参怡糖, 脘腹上下攻撑痛, 阴寒内盛用则当。 廿一.橘皮竹茹汤~理气降逆,补虚清热。 A.方药: 橘皮、竹茹各9g,党参6g,生姜12g,甘草3g,大枣4枚。 B.功效: 治久病或吐泻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逆不止。去党参,可用于急、慢性胃炎,妊娠呕吐,呃逆等。 C.歌诀: 橘皮竹茹治呕秽, 人参甘草姜枣随, 呃逆虚热在于胃。 济生同名加苓夏, 冬杷叶,逆呕佳。 廿二.麦门冬汤~益胃生津,降逆下气。 A.方药: 麦冬15g,人参9g,法半夏4.5g,甘草6g,粳米15g,红枣3枚。 B.功效: 治胃虚有热,津液不足,气火上逆所致的肺痿,证见咳唾稠粘涎沫,喘促短气,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以及胃阴不足,气失和降,呃逆干呕,口燥咽干,或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燥等症。 C.歌诀: 麦门冬汤半夏参, 枣甘粳米益胃阴, 喘滿短气咽燥甚, 肺痿脉数得安稳。 去粳加芍药丹桃, 妇女倒经吐衄疗。 廿三.甘麦苓术汤~温脾胜湿。 A.方药: 甘草3g,白术9g,干姜6g,茯苓12g。 B.功效: 治寒湿腰痛,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身重,口不喝,小便自利。方名"肾着"是指腰部受有寒湿,着而不去之意。此湿留在肌肉腠理,尚未涉及内肾,故以温脾渗湿,寒去湿化,则诸症缓解。 C.歌诀: 甘姜苓术肾着汤, 腰痛冷重食如常。 痰多姜夏辛味良, 亦可合入二陈汤; 水肿泽泻猪苓芪; 党参黄芪医脾虚。 廿四.厚朴七物汤~发散表寒,疏泄里实。 A.方药: 厚朴9g,大黄、枳实各6g,桂枝4.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4枚。 B.功效: 冶外感表邪未解,兼有燥热内结,发热,脘闷,腹胀痛,大便秘结,舌苔厚腻。 C.歌诀: 厚朴七物是复方, 桂甘枳朴枣黄姜, 腹满发热脉浮数, 表里交攻此方良。 廿五.当归建中汤~温中和胃,缓急止痛。 A.方药: 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30g(另烊),加当归。 B.功效: 治妇女产后腹痛,呼吸少气,或小腹拘紧,痛引腰背,不欲饮食。 C.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饴糖配合补中脏, 虚劳腹痛用无讹。 加上黄芪增补力,(黄芪建中汤) 胃痛虚寒见效多; 还有当归建中汤, 产后诸虚属妇科。 廿六.温脾汤~温补脾阳,攻逐冷积。 A.方药: 大黄、制附子各9g,干姜、甘草各6g,党参12g。 B.功效: 治冷积便秘,腹胀滿,脐下硬结隐痛,手足不温,口不喝,苔白,脉沉弦,或久痢赤白,腹痛,大便不爽者。 C.歌诀: 温脾附子与干姜, 甘草党参及大黄, 冷积便秘或久痢, 温补攻下法最良。 廿七.温胆汤~清虚热,化痰宁神。 A.方药: 法半夏、茯苓各9g,陈皮6g,甘草3g,加竹茹、枳实。 B.功效: 治胆虚痰热内扰所致的失眠,惊悸,眩晕,胸闷呕恶,口粘苔腻。可用于神经官能症、癫痫、眩晕而见痰热证者。 C.歌诀: 二陈汤用夏和陈, 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 诸凡痰饮此方珍, 生姜乌梅作为引。 加入归地金六君; 杏苏二陈治咳嗽,(杏苏二陈汤) 痰多气喘胸舒顺; 本方再加木香砂,(香砂二陈汤) 脘满寒呕能安稳; 导痰汤内加星枳,(导痰汤) 顽痰胶固力能训; 若加竹茹与枳实,(温胆汤) 名温胆汤可宁神。 温胆汤内加黄连,(黄连温胆汤) 口苦心烦痰热泯; 导痰汤内加苍附,(苍莎导痰汤) 女胖经闭能受孕。 廿八.小续命汤~风痉通剂。 A.方药: 麻黄、桂枝、川芎、人参各3g,芍药、杏仁各9g,黄芩、防己各6g,甘草、附子各3g,防风6g,生姜9g,水煎分三次服。 B.功效: 治疗正气虚弱的人,被外风侵袭,突然不知人事,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语言困难等症。 C.歌诀: 小续命汤桂附芎, 麻黄参芍杏防风, 黄芩防己兼甘草, 六经风中此方通。 廿九.槐花散~止血清肠利气。 A.方药: 炒槐花、炒侧柏叶各12g,枳壳6g,荆芥炭4.5g。(亦可各等分,清米饮调下6g,空心食前服)。 B.功效: 治风热湿毒壅遏胃肠血分,大便下血,或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粪中夹血,血色鲜红者。若便血日久,见有气虚或阴虚症者,本方不适宜。孕妇慎用。 C.歌诀: 槐花散治肠风血, 芥穗枳壳侧柏叶, 等分为末米汤下, 凉血疏风又清热。 卅.辛夷散~肺热鼻瘜〈寄肉〉。 A.方药: 辛夷、藁本、防风、白芷、升麻、木通、川芎、细辛、甘草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次用茶清调9g 。 B.功效: 治疗鼻中生瘜肉,气息不得通,不闻香臭。因为本病是由肺中郁热上蒸于脑而致。 C.歌诀: 辛夷散里藁防风, 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 鼻生瘜肉此方攻。 卅一.当归饮子~养血祛风。 A.方药: 当归6g,生地、生首乌各12g,白芍、刺蒺藜各9g,防风、黄芪各6g,荆芥4.5g,川芎、甘草各3g。 B.功效: 治血虚风燥,皮肤疮疹燥痒。可用于慢性荨麻疹及老人皮肤搔痒症,以干燥作痒,夜痒加剧,或搔破出血,脱皮屑为主症者。 C.歌诀: 皮燥夜痒当归饮, 刺蒺芪草荆屑甚, 四物生首乌风疹, 常加珍珠母玄参。 卅二.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A.方药: 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豆蔻(草果)、大腹皮、制附子、炮干姜各6g,茯苓15g,炙甘草3g。 B.功效: 治虚寒水肿,证见胸腹胀滿,身重懒食,四肢不温,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苔腻而润,脉沉迟。可用于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肝硬化伴有轻度腹水属于脾阳虚弱证者。如正气虚而声低气微者,酌加党参。 C.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子和厚朴, 阴水肿胀效堪夸。 卅三.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A.方药: 吴茱萸4.5g,当归9g,川芎4.5g,白芍、桂枝、阿胶(另烊)、丹皮、制半夏、生姜各6g,党参、麦冬各9g,炙甘草4.5g。 B.功效: 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妇女月经不调,逾期不至,或经来量多,淋漓不止,小腹冷痛,手掌心热,唇口干燥,傍晚发热,以及宫寒久不受孕等。若小腹冷痛较甚,可去丹皮、麦冬,加炒小茴、炒艾叶,桂枝改为肉桂;若漏下色淡不止,可去丹皮,加熟地、艾叶炭,生姜改用炮姜。 C.歌诀: 温经归芍桂萸芎, 姜夏丹皮麦门冬, 参草扶脾阿益血, 调经亦可治崩中, 傍晚手心热烦停, 久不受孕有效能。 官茴艾小腹冷痛, 去桂枝丹皮麦冬; 去生姜丹漏不停, 加熟地艾炮姜中。 卅四.泻白散~肺火。 A.方药: 桑白皮、地骨皮各9g,甘草3g,粳米9g。 B.功效: 治疗肺火蒸热,喘嗽气急,痰黄口渴,面红咽干,皮肤蒸热,午后较甚。 C.歌诀: 泻白散医肺火蒸, 桑白地骨降而清, 甘草粳米能和中, 咳喘晡热有神功。 知芩肺热重; 喘急杏仁葶; 痰粘贝蒌用; 栀芩咳痰血胸痛; 阴虚银柴蒿甲中; 合二陈汤肺气肿。 卅五.清心莲子饮~心火淋渴。 A.方药: 石莲子、人参、赤茯苓、炙黄芪各22.5g,地骨皮、柴胡、炙甘草、麦冬、车前子各15g,研为粗末,每次水煎服9g。 B.功效: 治疗忧思抑郁,发热烦躁,或酒色过度,肾阴大虚,心火上炎,熏灼肺金,口苦咽干,渐成消渴,或遗精淋浊,或火热扰动营血而致血崩等证。 C.歌诀: 清心莲子石莲参, 地骨柴胡赤苓跟, 芪草麦冬车前子, 躁烦消渴及崩淋。 水煎每次九克饮。 卅六.甘露饮~胃中湿热。 A.方药: 生地、熟地、茵陈、黄芩、炒枳壳、枇杷叶、石斛、炙甘草、天冬、麦冬各等分,共研粗末,每次用水煎服6g。 B.功效: 治胃中湿热上蒸,口臭喉疮,及吐衄出血等症。 C.歌诀: 甘露两地与茵陈, 枳壳枇杷石斛芩, 甘草二冬平胃热, 口臭喉疮吐衄诊。 桂苓犀角若加入,(肉桂,茯苓) 清热解毒效更甚。 卅七.华盍散~风寒致哮。 A.方药: 麻黄6g,杏仁9g,炙甘草3g,加紫苏子、茯苓、陈皮、桑白皮各6g,水煎二次分服;或共为细末,每服6g。 B.功效: 治疗风寒伤肺,发为哮喘,上气喘促,喘咳痰多,不得睡卧,咯痰不利等。 C.歌诀: 麻黄(汤)去桂三拗汤,(三拗汤) 宣肺化痰哮喘良; 华盍加苏苓陈桑,(华盍散) 痰阻气滞服之康; 风寒风热致耳聋, 三拗升清又回聪。 卅八.三痹汤~风寒湿痹。 A.方药: 独活9g,〈桑寄生15g〉,秦艽、杜仲、党参、熟地、当归、白芍、茯苓各9,防风、牛膝各6g,细辛2.4g,川芎4.5g,甘草3g,肉桂1.5g,加黄芪、续断。 B.功效: 治疗风寒湿痹,补气实表力量较强。 C.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寒重附子川乌姜; 湿重薏仁防己苍; 剧痛威寻乳没香; 瓜筋枝藤筋挛康; 独活去桑加芪续, 增加实表与补气, 此方名叫三痹兮。(三痹汤) 卅九.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 A.方药: 黄芪60g,人参、半夏、炙甘草各30g,羌活、独活、防风、白芍各15g,陈皮12g,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9g,黄连6g,共为末,每次服9g,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 B.功效: 有升发阳气,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适用于平时脾胃虚弱,又见身体酸重,肢节疼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并且有恶寒等症的病人。本方是一首发中有收,补中有散,扶正祛邪的良方。 C.歌诀: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兮, 扶正祛邪是良剂。 去泽泻是小便利; 口不渴把茯苓去。 四十.清胃散~清胃凉血。 A.方药: 生石膏21g,黄连6g,黄芩、生地、丹皮各9g,升麻4.5g。 B.功效: 治胃火牙痛,口气热臭,齿龈红肿甚则波及面颊,齿龈出血、溢脓等症。可用于一般性及溃疡性牙龈炎等。 C.歌诀: 凊胃石膏和黄连, 黄芩升麻共入煎, 生地丹皮兼凉血, 龈肿牙疼齿衄痊。 便秘大黄用; 牙头痛热恶风, 加簿荷荆; 牙龈出血, 小蓟柏叶。 四十一 .当归六黄汤~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A.方药: 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各6g,黄连3g,黄芪15。 B.功效: 治阴虚内热,夜寐盗汗,心烦,口干舌红。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疗效更佳。但脾胃虚寒纳少者禁用。 C.歌诀: 东恒当归六黄汤, 二地芩连芪柏当, 泻火滋阴兼顾表, 阴虚阳亢盗汗尝。 麻黄根麦增效强; 增液养阴玄冬匡。 四十二.乌药汤~血海疼痛。 A.方药: 当归、甘草、木香各15g,乌药30g,香附子60g(炒)。 B.功效: 治妇人血海疼痛。 C.歌诀: 乌药汤中草木香, 当归香附子二两, 血海疼痛温服康。 四十三.羌活胜湿汤~发汗祛湿。 A.方药: 羌活、独活各4.5g,藳本、防风、川芎、炙甘草各3g,蔓荆子6g。 B.功效: 治湿在肌表,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全身骨楚,不能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并治风湿肩背痛。亦可用于感冒,关节炎见有头痛、腰背重痛者。 C.歌诀: 羌活胜湿独川芎, 蔓荆藁本草防风, 头背周身疼又重, 服后微汗见奇功。 风寒感冒加姜荆; 加柴芩医偏头痛; 秦艽防己风湿病。 四十四.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A.方药: 黄芪30g,当归6g。 B.功效: 治血虚发热,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而不喜多饮,脉虽洪大而按之空虚者。适应妇女经行、产后、疮疡溃后出血过多以及气虚不能生血,而呈血虚发热表现者。 C.歌诀: 血虚身热有奇方, 古有当归补血汤, 五倍黄芪归一份, 真阴濡布生血良。 通乳汤医气血虚, 黄芪当归二比一, 冬通桔参雄猪蹄,(前) 乳少不行效颇奇。 四十五.厚朴温中汤~虚寒胀满。 A.方药: 厚朴、陈皮、茯苓各9g,炙甘草3g,草蔻仁、广木香各4.5g,干姜2g,生姜3片。 B.功效: 治脾胃虚寒的腹痛、胃脘痛,以及脘腹胀满等证。 C.歌诀: 厚朴温中陈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虚寒胀满用皆灵。 四十六.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安神开窍。 A.方药: 熟地、山萸肉各12g,巴戟天、肉苁蓉、石斛、麦冬各9g,五味子、肉桂各3g,炮附子6g,茯苓9g,石菖蒲、远志各4.5g,薄荷2g,生姜4.5g,大枣3个。 B.功效: 治瘖痱证,语声不出,足废不用,脉沉细弱。可用于中风后遗症的偏瘫,以及慢性肾炎等,辨证属于肾阴、肾阳两虚者。(瘖是舌不能言,痱是足废不能活动,而以治为主;若单见瘖证,及肝阳上亢者,本方不宜。)方中桂附不宜长期服用,可改用仙茅、仙灵脾替。 C.歌诀: 地黄饮子瘖痱足, 远志肉苁蓉菖蒲, 五味冬地苓桂附, 茱萸巴戟肉石斛, 姜枣薄荷医偏枯, 久服二仙代桂附。 四十七.大秦艽汤~搜风活血降火。 A.方药: 秦艽、石膏各90g,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白芷、黄芩、生地、熟地、当归、酒炒白芍、茯苓、炙甘草、土炒白术各30g,细辛15g,共研粗末,每次用30g煎服。 B.功效: 治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等症。凡是外风伤人而散见各经的中风轻证,可以通用本方治疗。 C.歌诀: 大秦艽汤羌独防, 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 风邪散见可通尝, 每次三十克煎良。 四十八.三化汤~微利大便(类中风内有便溺阻格)。 A.方药: 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由治胃腑实满的小承气汤加羌活而来),研为粗末,每次用15g煎服,以大便微利为度。 B.功效: 治疗类中风外无表证、内有二便不通,身体壮实的病人。 C.歌诀: 三化汤治六经风, 羌活加入小承(气汤)中, 朴黄枳实羌活等(分), 十五克煎二便通。 四十九.金水六君煎~肾水成痰。 A.方药: 法半夏、茯苓各60g,陈皮45g,甘草30g,熟地90g,当归60g,共研细末,姜枣煎汤送下,每服9g。 B.功效: 治疗肺肾虚寒,水泛为痰的咳嗽、呕吐、痰多喘急等症。 C.歌诀: 二陈汤用夏和陈, 益以茯苓甘草臣, 加入归地金六君,(金水六君煎) 姜枣乌梅作为引, 利气调中兼去湿, 诸凡痰饮此方珍。 五十.暖肝煎~行气散寒,温补肝肾。 A.方药: 当归、枸杞各9g,小茴香、茯苓、乌药各6g,肉桂、沉香(或木香)各3g,生姜3片。 B.功效: 治肝肾虚寒的小腹疼痛、疝气等。 C.歌诀: 暖肝归杞苓小茴, 乌药肉桂生姜沉, 行气散寒补肝肾, 小腹疼痛疝气诊。 五十一.玉女煎~清胃滋阴。 A.方药: 生石膏、熟地各15g,麦冬、知母、牛膝各6g。 B.功效: 治肾阴不足,胃火上盛,烦热口渴,头痛,牙痛龈肿,吐血,衄血,牙龈出血,舌干红,苔黄或白而干等。 C.歌诀: 玉女清胃熟地黄, 石膏知麦牛膝匡, 阴虚胃火相兼病, 吐衄牙痛龈肿康。 五十二.济川煎~温润通便。 A.方药: 当归、牛膝各9g,肉苁蓉15g,泽泻4.5g,升麻、枳壳各3g。 B.功效: 治肾阳亏虚,或病后虚损的便秘,兼见小便清长,腰背痠冷者。 C.歌诀: 济川归膝肉苁蓉, 泽泻升麻枳壳从, 便秘腰背痠又冷, 肾虚矢气尿长清。 五十三.托里消毒散~补益气血,托毒透脓。 A.方药: 生黄芪、金银花各12g,党参、当归、白芍各9g,白术4.5g,茯苓6g,皂角刺9g,桔梗、甘草各3g,川芎2.1g。病在下肢加牛膝;溃破脓畅出后,减去皂角刺。 B.功效: 治痈疡体虚邪实,肿形平塌散漫,或化脓迟缓,或脓成不溃,初溃脓出不畅。 C.歌诀: 托里消毒用八珍, 皂刺桔梗生芪银。 下肢膝;溃去皂针; 痈疡体虚邪实诊。 五十四.养胃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A.方药: 沙参9g,玉竹6g,甘草3g,桑叶、麦冬、扁豆各9g。(即沙参麦冬汤去天花粉) B.功效: 治胃阴不足,口干舌燥,少苔或无苔。可用于胸膜炎、慢性咽炎以及急性传染病恢复期,见肺胃津亏证者。 C.歌诀: 沙参麦冬(汤)玉竹桑, 花粉扁豆甘草襄, 燥热伤肺津亏虚, 口渴咽燥干咳尝; 去粉名叫养胃汤,(养胃汤) 胃阴不足口燥良。 五十五.清骨散~骨蒸劳热。 A.方药: 银柴胡4.5g,胡黄连、秦艽、炙鳖甲、地骨皮、知母各3g,炙甘草1.5g。 B.功效: 治真阴虚竭,热从肌骨间蒸蒸而发的证侯。 C.歌诀: 秦艽鳖甲治虚劳,(秦艽鳖甲散) 地骨银柴胡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清骨(散)归梅柴易草,(清骨散) 结核午后夜热潮; 汗多者加黄芪疗; 咳重再加止咳药。 五十六.保元汤~温补气虚。 A.方药: 肉桂(春夏1g,秋冬2g),炙甘草3g,人参6g,炙黄芪9g。 B.功效: 治男女虚劳损怯,元气不足,及小儿出痘,阳气不足,痘难胀起,或浆汁清稀,皮薄发痒,难灌浆难收敛等证。(人身元气,藏在肾中,即是肾气。胃气由脾胃受水谷生化而出。肺司呼吸,受天地之气,即是肺气。此三气是人身之本。人参补肺气,甘草补胃气,黄芪、肉桂温补肾气补命门,于是内外上下之气皆得到补益,自然能使因气虚而致的诸证康复。 C.歌诀: 保元补益总偏温, 参芪桂草四味存, 男女虚劳幼科痘, 持纲三气妙言真。 五十七.达原饮~瘟疫初起。辟秽化浊。 A.方药: 槟榔6g,厚朴、黄芩、知母、白芍各3g,草果仁、甘草各1.5g。 B.功效: 治温疫,疟疾,憎寒(寒战而烦闷)壮热(高热,大于38度c),一日发作二、三次,或一日一发,发无定时,胸闷呕恶,烦躁,头痛身痛,舌红苔垢腻,脉弦数,证属湿热秽浊内阻〈如非典〉所致。瘟疫初起和疟疾,都能侵犯膜原。膜原即上焦膈膜,通于少阳,故见症多与少阳相似。 C.歌诀: 达原草果朴槟榔, 黄芩知母芍甘尝, 温疫非典憎寒热, 开达膜原治法当。 五十八.三甲复脉汤~滋液熄风。 A.方药: 龟版、牡蛎、鳖甲各12g,生地、麦冬、白芍各18g,阿胶(另烊)9g,麻仁6g,炙甘草12g。即大定风珠减去鸡子黄、五味子。 B.功效: 冶温热病日久伤阴,心悸,手足微抽。 C.歌诀: 大定风珠热久潜, 舌绛苔尽欲脱现, 麦冬芍地量六足,(六钱:18g) 鳖龟甘牡均四钱,(12g) 胶三味子麻仁二, 鸡子黄宜二个完;(大定风珠) 加入人参能医喘; 参麦龙骨治自汗; 心悸参麦茯神添; 滋液熄风服之玄。 三甲复脉鸡味减,(三甲复脉汤) 心悸手足微抽痊。 三甲复脉去龟版, 手足蠕动内风现, 二甲复脉汤名喊。(二甲复脉汤) 五十九.沙参麦冬汤~秋燥伤肺。 A.方药: 沙参、麦冬各9g,玉竹6g,甘草3g,生扁豆、冬桑叶、天花粉各4.5g。 B.功效: 治秋令燥邪,耗伤肺胃阴液,咽干口渴,干咳少痰,或有发热,舌光绛而干者。若久热久咳不解者,加地骨皮9g。 C.歌诀: 沙参麦冬汤豆桑, 玉竹甘粉共合方, 秋燥耗阴伤胃液, 苔光干咳骨皮尝。 六十 .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A.方药: 香薷6g,厚朴6g,鲜扁豆花9g,银花9g,连翘6g。水煎2杯,先服1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三物香薷饮~藿香正气水) B.功效: 治夏天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证见发热恶寒,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舌苔白腻等。若暑病不兼寒湿者,不宜此方。 C.歌诀: 新加香薷朴豆先, 银翘暑温不出汗, 得汗停服病即痊。 六十一.桑杏汤~清宣凉润。(温澡辛凉甘润之剂) A.方药: 桑叶、杏仁、北沙参、浙贝母、香豆豉各9g,山栀皮6g,梨皮9g。 B.功效: 治外感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鼻干咽燥,口渴,苔白舌红,脉数大。 C.歌诀: 桑杏汤方象贝栀, 沙参香豉与梨皮, 干咳无痰右脉数, 头痛口渴身热医。 六十二.蠲痹汤~祛风去湿,活血通络。 A.方药: 羌活、独活各6g,秦艽、海风藤、当归各9g,川芎3g,桑枝15g,桂枝、制乳香、木香、甘草各3g。 B.功效: 治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若风胜(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加防风;湿胜(痛处不移,有重着感)加薏米仁、防己;寒胜(疼痛剧烈如锥刺,得热则痛减)加制附子、细辛。痛在腰以下,加牛膝。 C.歌诀: 蠲痹汤中秦艽羌, 独活归芎乳木香, 甘桂桑枝海风藤, 风寒湿痹用此方。 腰下痛膝;走痛风; 薏己痛定重湿胜; 附辛锥刺寒性痛。 六十三.二冬汤~益气生津。 A.方药: 天冬、麦冬各9g,天花粉15g,黄芩、知母各6g,甘草3g,人参6g。 B.功效: 治消渴气阴两伤(上消),渴饮,小便频数。 C.歌诀: 治上消渴二冬汤, 粉芩知草人参当, 渴饮尿频数煎尝。 六十四.半夏白术天麻汤~祛痰熄风,运脾化湿。 A.方药: 制半夏6g,天麻6g,茯苓9g,橘红4.5g,白术9g,甘草3g,生姜一片,大枣二枚。头痛甚者加蔓荆子;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B.功效: 治痰浊引起的眩晕,头重,头痛,胸闷,呕恶,少食多寐。加泽泻、刺蒺藜、钩藤,可用于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呕吐甚者加代赭石;口苦舌苔黄腻者,加竹茹、枳实、黄连。 C.歌诀: 半夏天麻白术汤, 橘红苓甘大枣姜, 祛痰息风医晕眩, 头痛胸闷呕恶尝。 头痛甚加蔓荆; 气虚参芪用。 泽蒺钩治美尼尔; 呕吐甚加代赭石; 口苦苔黄:竹连枳。 六十五.藿朴夏苓汤~芳香淡渗,宣化湿热。 A.方药: 藿香、姜半夏各6g,赤苓、杏仁各9g,蔻仁3g,生薏仁12g,猪苓9g,泽泻6g,淡豆豉9g,厚朴3g。 B.功效: 治湿温病,身热倦怠,胸闷,口腻不渴,苔白腻,脉濡缓。(即三仁汤减去滑石、通草、竹叶,加入藿香、豆豉、赤苓、猪苓、泽泻,二方同具宣化渗湿之功,以治湿重于热的证侯。邪在气分阶段,多先投藿朴夏苓汤,次用三仁汤。) C.歌诀: 三仁汤杏薏蔻仁, 朴半白通竹滑伦, 胸闷午热头痛重, 湿温初起法堪遵。(三仁汤) 藿朴夏苓杏蔻仁, 豆豉薏泽猪苓群, 此方芳化力较大, 清热略逊于三仁。(藿朴夏苓汤) 六十六.丁香柿蒂汤~降逆祛寒。 A.方药: 公丁香3g,柿蒂12g,人参3g,生姜9g。 B.功效: 治中焦虚寒,呕恶呃逆。可用于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以及慢性胃炎的呕呃不止而偏于虚寒者。寒呃而正不虚者可去人参。 C.歌诀: 丁香柿蒂人参姜, 中焦虚寒久病伤, 呃逆虚热脉迟样, 温补胃寒呃逆降。 柿钱散:去生姜, 气虚寒呃服之当。(柿钱散) 济生去参仅三味, 胸滿呃逆不止尝。(济生方) 六十七.一贯煎~滋阴养血,疏肝。 A.方药: 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各9g,生地18g,川楝子6g。口苦加黄连;便秘加瓜蒌仁;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舌红而干加石斛;胁痛按之硬者加鳖甲;失眠加酸枣仁;腹痛加白芍、甘草;食后脘滿加生麦芽。 B.功效: 治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脘腹胁肋疼痛,泛酸吐苦,舌红而干。可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等,见有阴虚气郁证者。 C.歌诀: 一贯煎沙麦地黄, 枸杞当归川楝良, 滋阴养血疏肝郁, 胁肋疼痛效非常。 便秘蒌仁;口苦连; 虚热骨皮;斛舌干; 鳖甲胁痛;枣失眠; 芍草腹痛;芽脘满。 六十八.四妙勇安汤~活血养阴,清热解毒。 A.方药: 当归30g,银花45g,玄参45g,甘草15g。 B.功效: 治脱疽(血拴闭塞性脉管炎),患趾(指)红肿灼热,青紫溃烂,疼痛剧烈。 C.歌诀: 四妙勇安归银玄, 甘草脱疽趾痛烂。 蛇伤(解毒汤)蚤休半边莲(15.45), (青)木香银(花地)丁菊(花)龙胆(草.15.30.30.21.9)。 黄连栀子医心烦; 咽肿痛金果榄射干; 秘(大)黄;防己利小便; 白芷畏寒发热头痛无汗; 呕吐(吴)萸(半)夏;(关)节(痠)痛(威)灵仙。 六十九.身痛逐瘀汤~痹症周身疼痛。 A.方药: 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炒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 B.功效: 治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之痹症。 C.歌诀: 身痛逐瘀艽桃芎, 羌活红花草归灵, 香附没膝和地龙。 热加苍柏;虚芪用; 镇痛引经再加藤, 能医周身痹痛症。 七十.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 A.方药: 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紫背天葵(天葵子。亦可用连翘代)9g。红肿甚者加黄芩9g;肿硬者加赤芍9g;便秘者加大黄9g。 B.功效: 为治疗疔疮要方,广泛用于具有红肿、灼热、疼痛的一切化脓性感染。未化脓时用以消散,溃后红肿未退者用以清解余毒。 C.歌诀: 疔疮五味消毒饮, 银花菊花蒲公英, 紫背天葵与地丁, 痈疮肿痛血毒清。 连翘可代天葵用; 秘黄;硬芍;芩红肿; 走黄刺血.牛黄灵。 七十一.桃红四物汤~活血行瘀。 A.方药: 当归、赤芍、生地各9g,川芎4.5g,桃仁9g,红花6g。 B.功效: 治妇女月经不调及痛经属于血瘀者。 C.歌诀: 桃红四物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经血不调及痛经。 四制香附(丸)月经病, 理气胁痛少腹痛, 每次九克水服用。(四制香附丸) 七十二.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 A.方药: 桑叶9g,石膏15g,沙参9g,甘草4.5g,胡麻仁、麦冬、阿胶、杏仁、枇杷叶各9g。 B.功效: 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边尖红赤者。 C.歌诀: 救肺汤方参草麻, 石膏胶杏麦枇杷, 胸滿心烦喘咳发, 身热口渴用无差。 七十三.易黄汤~补任脉,清肾火。 A.方药: 炒山药30g,炒芡实30g,盐水炒黄柏6g,酒炒车前子3g,白果10枚。 B.功效: 治妇人黄带。 C.歌诀: 易黄汤中山药芡, 白果黄柏炒车前, 补任清肾黄带痊。 七十四.宣郁通经汤~泻肝火,解肝郁。 A.酒炒白芍15g,酒冼当归15g,丹皮15g,炒栀子9g,白芥子(炒,研)6g,柴胡3g,酒炒香附3g,醋炒川郁金3g,酒炒黄芩3g,生甘草3g。 B.功效: 治妇人经前腹痛,经来紫黑块。 C.歌诀: 宣郁通经归芍丹, 柴胡栀子白芥研, 香附郁金芩草全, 经紫黑块腹痛先。 七十五.完带汤~白带。 A.方药: 土炒白术30g,炒山药30g,人参6g,酒炒白芍15g,酒炒车前子9g,制苍术9g,甘草3g,陈皮1.5g,黑芥穗1.5g,柴胡1.8g。 B.功效: 健脾消湿气,治白带。 C.歌诀: 完带二术参山药, 陈草柴芥车白芍, 健脾去湿白带疴。 七十六.清经散~先期经多。 A.方药: 丹皮9g,地骨皮15g,酒炒白芍9g,熟地9g,青蒿6g,白茯苓3g,黄柏(盐水浸炒)1.5g。 B.功效: 治肾中水火太旺,妇人先期经来,其经甚多。 C.歌诀: 清经散先期经多, 丹皮骨皮炒白芍, 熟地青蒿苓黄柏。 七十七.清肝止淋汤~赤带淋沥。 A.方药: 醋炒白芍30g,酒洗当归30g,酒炒生地15g,白面炒阿胶9g,粉丹皮9g,黄柏6g,牛膝6g,酒炒香附3g,红枣十个,小黑豆30g。 B.功效: 清肝火扶脾气,治淋沥赤带。 C.歌诀: 清肝止淋赤带多, 归地芍胶丹皮柏, 牛膝香附枣豆卓, 扶脾气又清肝火。 七十八.两地汤~补水而消火之既济方。 A.方药: 酒炒大生地30g,元参30g,酒炒白芍15g,麦冬肉15g,地骨皮9g,阿胶9g。 B.功效: 治肾火致经先期来之一、二滴,而因阴水亏,补水使既足而火自消~补水肾火自消矣。 C.歌诀: 两地汤元参生地, 白芍麦冬地骨皮, 先期经来一二滴, 补水肾火自消矣。 七十九.除湿胃苓汤~蛇串疮。 A.方药: 猪苓、赤茯苓、炒苍术、土炒白术、泽泻、滑石、防风、生山栀、木通各3g,肉桂、甘草各1g。 B.功效: 治由脾、肺二经湿热而引起之蛇串疮,湿者色黄白之水泡大小不等,作烂流水。 C.歌诀: 除湿胃苓蛇串疮, 二苓二术泽泻防, 山栀木通桂草尝, 脾肺湿热能除光。 八十.枇杷清肺饮~肺热鼻疙瘩。 A.方药: 人参1g,枇杷叶6g(刷去毛,蜜炙),生甘草1g,黄连3g,桑白皮(鲜者佳)6g,黄柏3g。 B.功效: 治因肺经热引发的面鼻部起色赤肿痛之碎疙瘩,破出白粉汁,日久成白屑。 C.歌诀: 枇杷清肺面鼻疹, 连柏桑白草人参, 肺热粉刺白屑甚。 八十一.黄连膏~外治肺经壅热致鼻内外热痛疮。 A.方药: 黄连9g,归尾15g,生地30g,黄柏9g,姜黄9g。 香油360g,将前药煠枯,捞去渣;下黄蜡120g溶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磁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凝为度。 B.功效: 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内生粟粒状,初觉干燥疼痛,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之疮。内以黄芩汤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黄连膏抹之立效。 C.歌诀: 鼻内外疮黄连膏, 连柏归地姜黄熬, 香油黄蜡柳枝搅, 干燥热痛抹立效。 八十二.散偏汤~偏头痛。 A.方药: 白芍15g,川芎30g,柴胡3g,郁李仁3g,白芥子9g,香附6g,甘草3g,白芷1.5g。 B.功效: 治肝胆郁气引起之偏头痛(多偏在左),时轻时重,顺境轻,逆境重,遇拂抑则更重,痛久眼必缩小,十年后必至坏目。(郁气由先伤肝而后伤胆,以治胆,先舒肝而胆亦舒也。) C.歌诀: 散偏汤芷柴芍芎, 郁李白芥附草并, 医肝胆郁偏头痛。 八十三.凉血地黄汤~痔疮肿痛出血。 A.方药: 归尾4.5g,生地6g,赤芍3g,黄连(炒)6g,黄芩(炒黑)3g,荆芥(炒黑)3g,天花粉2.4g,枳壳3g,地榆(炒黑)6g,升麻1.5g,甘草1.5g,槐角(炒黑)9g。 侧柏叶6g,空心服。 B.功效: 内服(加外熏洗)治痔疮肿痛出血。 C.歌诀: 凉血地黄归侧芍, 连芩荆芥粉枳壳, 地榆升麻草槐角, 痔疮空服熏洗卓。 八十四.升陷汤~胸中气陷。 A.方药: 生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 B.功效: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C.歌诀: 升陷汤生芪知母, 桔梗升麻和柴胡, 胸中气陷短气乎。 八十五.石决明散~风毒气攻头目。 A.方药: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30g,炙甘草15g。为散,每服6g,煎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B.功效: 治风毒气攻人头目,眼昏暗,头目不利。 C.歌诀: 石决明散羌草菊, 草决明目昏头不利, 六克粉煎食后宜。 八十六.清肺汤~一切咳嗽。 A.方药: 黄芩4.5g,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3g,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2.1g,五味子七粒,甘草1g。 姜枣引,食后服。 B.功效: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C.歌诀: 清肺汤归味桔陈, 杏贝草桑二冬芩, 栀苓姜枣咳嗽饮。 八十七.清上蠲痛汤~一切头痛。 A.方药: 当归(酒洗)3g,小川芎3g,白芷3g,细辛1g,羌活3g,独活3g,防风3g,菊花1.5g,蔓荆子1.5g,苍术(米泔浸)3g,片芩(酒炒)4.5g,麦冬3g,生甘草1g。 生姜引。 B.功效: 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C.歌诀: 清上蠲痛汤归芎, 辛芷羌独菊防风, 苍芩冬草姜蔓荆, 能治一切头痛病。 八十八.固阴煎~专治肝肾阴虚。 A.人参随宜,熟地9~15g,山药(炒)6g,山茱萸4.5g,远志(炒)2.1g,炙甘草3~6g,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炒香)6~9g。 食远服。 B.功效: 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 C.歌诀: 固阴煎地药茱萸, 远志炙草菟丝味, 人参随宜肝肾虚, 阴虚滑泄带浊遗。 八十九.化肝煎~伤肝动气,烦热胁痛滿。 A.方药: 青皮、陈皮各6g,芍药6g,丹皮、栀子(炒)、泽泻各4.5g,土贝母6~9g。 食远服。 B.功效: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C.歌诀: 化肝煎怒气伤肝, 青陈芍栀泽贝丹, 气逆动火胁痛满。 九十.保阴煎~阴虚内热动血。 A.方药: 生地、熟地、芍药各6g,山药、川断、黄芩、黄柏各4.5g,生甘草3g。 B.功效: 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C.歌诀: 阴虚内热保阴煎, 生地熟地芍药山, 生草芩柏和川断, 男妇带浊动血痊。 九十一.桑白皮汤~肺火痰盛喘。 A.方药: 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g,姜三片。 B.功效: 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C.歌诀: 桑白皮汤肺火痰, 杏贝夏苏栀芩连, 温服加生姜先煎。 九十二.清金化痰汤~咽喉干痛,痰嗽难出。 A.方药: 黄芩、山栀各4.5g,桔梗6g,麦冬(去心)、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萎仁(炒)、橘红、茯苓各3g,甘草1.2g。 B.功效: 治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C.歌诀: 清金化痰喉干痛, 栀芩瓜蒌仁桔梗, 桑白知贝草橘红, 茯苓痰嗽难味腥。 九十三.圣愈汤~诸恶疮。 A.方药: 生地、熟地、川芎、人参各1g,当归身、黄芪各1.5g。 碎如麻豆大煎,稍热无时服。 B.功效: 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 C.歌诀: 圣愈汤治诸恶疮, 两地芎参归芪尝, 心烦出血频服康。 九十四.竹茹汤~胃热呕吐。 A.方药: 干葛90g,炙甘草1g,姜半夏1g,竹茹一弹大,生姜三片,大枣一个。 为粗末,每次15g煎温服。 B.功效: 治胃热呕吐。 C.歌诀: 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草夏枣生姜, 为末十五克煎尝。 九十五.开心散~主好忘方。 A.方药: 远志、人参各1.2g,茯苓60g,菖蒲30g。 为细末,方寸匕/次饮,3次/天。 B.功效: 治好忘(益智)。 C.歌诀: 开心散志参苓菖, 为末日三治好忘。 九十六.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 A.方药: 厚朴150g,麻黄120g,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60g,细辛60g,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次。 B.功效: 治咳而脉浮者。 C.歌诀: 咳脉浮厚朴麻黄(汤), 膏辛杏夏味干姜, 煎药小麦先煮汤, 温服日三咳嗽康。 九十七.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A.方药: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浸渍一宿,当白沫洗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陆黄汁,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中病,勿再服,大便当如漆。 B.功效: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C.歌诀: 百合病百合地黄(汤), 浸煮中病勿再尝。 九十八.泽泻汤~心下支饮。 A.方药: 泽泻150g,白术60g。 B.功效: 治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 C.歌诀: 泽泻汤心下支饮, 白术苦冒眩人诊。 九十九.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 A.方药: 桂枝120g,芍药90g,甘草60g,麻黄60g,生姜150g,白术150g,知母120g,防风120g,炮附子60g。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B.功效: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C.歌诀: 桂枝芍药知母汤, 术草附子麻黄防, 温服日三(次)七合量, 诸肢节痛服乃康。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luoyanghongrentang |
|
来自: 鉴益堂 > 《38[中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