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常用方药随笔

 冬藏春发 2020-09-09

 (2020-08-14 21:53:10)



分类: 方药

9.5(.膀胱)
9.5.1增液:
A.方药:
玄参30.生地24.麦冬24.天花粉20.石斛10
B.歌诀:
增液:玄斛地冬粉。
9.5.2.通下:
A.方药:
山栀9.大黄6.玄参30.生地24.麦冬24
B.歌诀:
通下栀黄津(玄地冬)佳。
9.5.3壮骨:
A.方药
杜仲30.川断15.牛膝12.桑寄生15.骨碎补15.狗脊15
B.歌诀
壮骨杜(仲.川)断.(牛)膝,
寄生.骨碎补.狗脊。
9.5.4穿靴:
A.方药
车前子.滑石(30)。
B.歌诀
穿靴滑石.车前()
济生肾气(丸)清消散。

9.5.5附子.肉桂,

~温下元最(好)。

9.5.6鳖甲.青蒿,

~滋阴骨蒸潮热疗。

9.5.7杜(仲.川)断.寄生.(牛)膝,

~酸痛在腰脊。

9.5.8滑石.车前草,

~能通利尿。

9.5.9葛根.川断(30)

~腰疼能痊。

9.5.10扭伤:桃仁承气(汤),

桂枝.(芒)硝.(大)黄.甘草益(10)。

9.5.11磁石.代赭石(30.15)

~能把耳鸣治。

9.5.12虎力散~风湿痊。

9.5.13脊髓空洞症:

黄芪.葛根.王不留行(120.120.30)

9.5.14六神丸,奇效能,

~美尼耳氏综合征。

9.5.15慢性腰背关节痛: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川椒.甘草.枣)+三藤(秦艽、鸡血、忍冬、络石藤)

9.5.16蝉蜕.僵蚕,

~风热瘾疹痊。

9.5.17野葡萄根,

~骨髓炎诊。

9.5.18阳水浮肿:苏叶.麻黄;

阴水浮肿:肉桂.附子.干姜;

腰以上肿:荆芥.桂枝用;

腰以下肿:(防)己.泽(泻.茯)苓。

9.5.19耳鸣:胡桃、山萸肉.金樱(子)。

9.5.20腰腿疼:

桑枝.狗脊.(牛)膝.寄生。

9.5.21输卵管炎:王不留行(30)

当归15.桃仁30用。

9.5.22卵巢囊肿:攻坚汤,

桃仁.川楝().小茴香(30.15.30)。

9.5.23肾福宝,

(急性)肾炎疗。

9.5.24普济消毒饮,

~能治大头瘟。

9.5.25腰疼:必用桑寄生。

9.5.26相火旺:

知(母.黄)柏降。

9.5.27肝肾阴虚:

龟版鳖甲宜。

9.5.28鹿(角胶).龟(甲胶).阿胶,

~冲任督肾虚损好。

9.5.29肾虚牙痛:

骨碎补.细辛.峰(房);

风热牙痛:

竹叶.石膏.(生)地.(黄)连用。

9.5.30补肾阴:二至丸,

女贞子配旱莲(草)。

9.5.31水陸二仙(丹)~遗精止,

金樱子配芡实。

9.5.32黄柏.知母,

~下焦湿热除。

9.5.33乌药.智(仁):缩泉丸,

~治频遗小便。

9.5.34浮肿决渎汤:().郁金(30.15)

丝瓜络.().车前(子).白茅根(15.30.30.15)

半决渎汤:银花.黄芪(30),

丝瓜络15宜;

或茯苓.车(前子15.30.)

或西葫芦.冬瓜皮(15.15)。

9.5.35磁朱丸.(.)菖蒲,

~通窍益聪(耳)呜聋乎。

9.5.36痛风:萆薢.土茯苓。

9.5.37益智仁.石菖蒲,

~尿急.尿频.感染乎。

9.5.38肾炎:玉米须.车前(子)。

9.5.39首乌.仙灵脾,

~补肾阴阳矣。

9.5.40益智仁.补骨脂。

~温脾.肾泄止。

9.5.41菟丝子.枸杞,

~肾精不足。

9.5.42山药.山茱萸,

~遗精.带下医。

9.5.43仙茅.仙灵脾,

~阳痿.宫寒祛;

治元阳不足。

9.5.44蛇床子.石南叶,

~阳痿.宫寒却。

9.5.45肉苁蓉.巴戟天,

~温补肾阳玄。

9.5.46覆盆(子.紫)石英,

~补肾暖宫,止带固精。

9.5.47鹿角.巴戟天,

~肾督阳虚痊。

9.5.48当归.熟地,

精血不足。

9.5.49熟地.白芍,

~精血虚弱。

9.5.50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

葛根.木瓜.鸡血藤。

9.5.51肩痛:

羌活.姜黄.灵(仙)。

9.5.52肩背痛:

秦艽.络石藤,

威灵仙.海桐(皮)

9.5.53上肢疼痛用药:

一草(伸筋).二枝(.)卓。

9.5.54腰椎病:

丹参.川断.杜仲。

9.5.55劳损腰肌:

熟地.寄生.狗脊。

9.5.56膝部肿痛:

独活.牛膝引经。

9.5.57四肢痛:

()羌活.桂枝桑()

下肢独活.川断.牛膝强。

9.5.58尾骨痛:

针水沟向鼻根,

重雀啄行针約半寸,

鼻酸流泪痛消去针。

9.5.59久病入络顽固痛:

上肢全蝎.土鳖虫;

下肢蜈蚣.地龙。

国医常用方药随笔(第三篇)6

 (2020-08-14 21:49:14)

转载


分类: 方药

9.3(.)
9.3.1食滞:
A.方药:
焦山楂18g.神曲6g.麦芽6g.鸡内金9g.莱菔子12g.木香6g.砂仁6g
B.歌诀:

食滞:炒楂曲芽,
内金菔子木香砂。
9.3.2胃热:
A.方药:
竹茹6g.黄连3g
B.歌诀:
胃热:竹茹黄连佳。
9.3.3胃痛:
A.方药:
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炒五灵脂6g.蒲黄6g,高良姜6g.香附6g,乌药6g.百合6g
B.歌诀:
痛在心口窩,
三合或四合:
丹参().失笑()卓,
良附(丸).乌(药)百合(散)。

9.3.4补脾:

().(茯)苓.(炒白)术.草宜(10.15.10.6)

9.3.5黄连.公英.威灵仙(6.20.10),

~能治胃炎。

9.3.6化湿开胃:

(炙半).化橘红.(茯)苓.甘(草)最

(佳10.15.15.5)。

9.3.7丁香.柿蒂,

~能止呃逆。

9.3.8扁豆.山药,

~补脾止泻妙。

9.3.9枳实.竹茹,

~和胃止呕吐。

9.3.10生姜.陈皮,

~呕吐能医。

9.3.11生姜.竹茹,

~呃逆能止。

9.3.12贝母.厚朴,

~止咳开郁食胀除。

9.3.13苔白腻:用藿香(10)

陈皮.草果.槟榔(30.6.10)。

9.3.14脘痛:枳实芍药散(10.20),

+30g川楝(子)。

9.3.15腹痛胀:二核二香汤,

橘核.荔枝核.木香(30.30.10)

川楝子.小茴香(30.10)

9.3.16消化道出血:

仙鹤草却(30)。

9.3.17难症顽疾:先救胃气,

干姜.甘草..枣宜。

9.3.18香附.高良姜(独步散),

良附丸~胃痛康。

9.3.19元胡.川楝子:金铃()

~能够治腹痛。

9.3.20补骨脂.肉蔻:二神丸,

~止脾肾泻属于寒。

9.3.21枳术丸:枳实.白术,

~健脾把痞治。

9.3.22陈皮.藿香:回生散,

~治呕吐泻霍乱。

9.3.23镇吐制酸:左金丸,

黄连18.吴茱萸3

9.3.24吐酸烧心:二黄汤饮,

大黄干姜入左金(丸6.3)。

9.3.25陈皮.青皮理气健脾,

~治肝胃气郁之脘痞。

9.3.26枳实.厚朴,

~气滞湿阻,

痞满证除。

9.3.27麦芽.谷芽,

~食积不化,

微炒为佳。

9.3.28鸡内金.白术,

~补脾健胃显著。

9.3.29芒硝.大黄,

~温热病匡。

9.3.30重症肌无力:

加量白术.黄芪。

9.3.31腹胀满:(葫芦).(大腹)皮痊。

9.3.32脘痞滿:焦三仙。

9.3.33胃热:知母.石膏也。

9.3.34胃痛:梁丘针灸行。

9.3.35内伤发热:内金.白术,

山药.黄芪.知母,

山萸肉.龙牡,

~固本扶正乎。

9.3.36血余炭.左金丸,

~止胃出血及胃酸。

9.3.37腹痛:川楝(子).延胡索,

+丹皮和乌药。

9.3.38口甜:茯苓.佩兰。
9.4(.大肠)
9.4.1清面:
A.方药:
白芷30.银花25.黄芩30.女贞子30.旱莲草30.仙茅15.仙灵脾15.山栀9.大黄6.玄参30.生地24.麦冬24
B.歌诀:
清面:芷银芩,
二至二仙栀黄津(地冬玄)。
9.4.2痘疹:
A.方药:
银花15.野菊花30.蒲公英15.紫花地丁30.紫背天葵9.黄连3.黄芩30.黄柏12.栀子9.苦参30.蝉蜕6
B.歌诀:
痘疹: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再加蝉蜕和苦参。
9.4.3青黑脸:
A.方药:
知母12.黄柏12.黄连6.肉苁蓉15
B.歌诀:
青黑脸:知柏连,
再把苁蓉添。

9.4.4皮肤奇痒(牛皮癣):

A.方药:

肠溶阿斯匹林×30片,隔天服1次,6/次。

歌诀:

奇痒阿斯匹林肠溶片,

每次6片需隔天(服)。

9.4.5炙麻黄.杏仁.(甘)草(10.10.6),

~定喘效果好。

9.4.6肠炎:

木香.白芍.()连(6.15.6)。

9.4.7党参.花粉:参花散,

~治久嗽气喘。

9.4.8葛根~感冒诊(30)

9.4.9鼻炎:葛根.薄荷痊(30.10)

9.4.10咳嗽:杏仁桔梗瓜蒌(10.15.30)

9.4.11蛤蚧.紫河车,

~久喘嗽能医。

9.4.12鼻塞不通:

细辛.苍耳().辛夷用;

苏合胶囊2粒(/次)行,

连服半月显奇能。

9.4.13(.).(甘)草(30.20.6),

~解毒好。

9.4.14赤石脂.禹余粮,

~止泻涩大肠。

9.4.15制半夏.黄连,

~解郁止呕化浊痰。

9.4.16桑白皮.地骨皮,

~能清泻肺()

9.4.17杏仁.贝母,

~止咳化痰乎。

9.4.18半夏.陈皮,

~湿痰能祛。

9.4.19常山.草果,

~疟疾退却。

9.4.20葱白豆豉汤,

~发汗又通阳。

9.4.21槟榔.南瓜子,

~能把绦虫治。

9.4.22白矾.硫磺,

~白癜风匡。

9.4.23白矾.黄腊:矾腊丸,

~痈疽恶疮痊。

9.2.24芦荟.瓜蒌(3.10)

~便干投。

9.4.25黄芪.紫菀,

~能通大便。

9.4.26白芍.芦荟.威灵仙(30.3.10),

甘草~利肠汤全(10)

9.4.27苍术.葛根,

~大便稀诊。

9.4.28蛔虫:槟榔.榧子(10.15)

川椒.使君子(10.15)。

9.4.29清肺热:二母散,

知母.贝母功效显。

9.4.30槐荆丸:荆芥.槐花,

~痔漏疮疗效佳。

9.4.31蛤粉.黛:黛蛤散,

~治百日咳.嗽痰,

面肿.不能眠。

9.4.32皂角.菖蒲:皂荚散,

~鼻塞不能喘(息)。

9.4.33百合.冬花:百花膏,

~咳痰带血好。

9.4.34乌梅.川椒:杀虫丸,

~蛔蛲虫全除完。

9.4.35祛风利湿汤~皮疹,

苍耳().浮萍.().苦参(20)

9.4.36色素沉着:

桃仁.红花喝(10)

9.4.37僵蚕.白蒺藜,

~色素沉着医。

9.4.38香(附.川)芎.二陈(汤).白芥(子)添,

~驱除寒痰。

9.4.39七宝饮.青蒿素,

~疟疾能祛除。

9.4.40白头翁汤.雅胆子,

~痢疾病能治。

9.4.41百部.夏枯草,

~肺结核能疗。

9.4.42伤寒:小柴胡汤痊。

9.4.43桑叶.芝麻,

~便秘.眩晕.脱发。

9.4.44犀角地黄汤.僵蚕,

~治过敏性紫癜。

9.4.45乙脑:

(板)蓝根(大)青叶疗。

9.4.46公英.鱼腥(草),

~治肺脓肿。

9.4.47夏枯草,

~结核(病)好。

9.4.48阑尾炎:红藤痊。

9.4.49咽炎病:掛金灯。

9.4.50止咳:旋覆(花).海浮(石)卓。

9.4.51玉竹.生地纯阴药,

~阴虚干咳与消渴()

9.4.52阴虚干咳与消渴症:

天冬.麦冬同时用,

胃家素寒应慎重。

9.4.53风热咳: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咳:陈皮.半夏.川朴中;

阴虚咳:百合.川贝.麦冬;

痰饮咳:五味(子).干姜.细辛行;

旋覆(花).代赭石:

~痰饮咳喘止;

肺痈咳:鱼腥(草).苇根.桔梗喝;

久咳:百部.诃子功效卓。

9.4.54咳嗽两头漏(流涎.遗尿):

炙甘草.干姜奏。

伏风咳:麻杏石甘(汤)卓,

炙麻黄3克。

9.4.55桑叶.桑白皮,

~疏风热清肺。

9.4.56海浮石.旋覆花,

~肺疾痰热佳。

9.4.57实喘:麻黄.杏仁.苏子管。

9.4.58蝉蜕.凤凰衣,

~音哑咽疼医。

9.4.59麻黄.杏仁.甘草,

~嗓音嘶哑疗。

9.4.60木蝴蝶.胖大海.蝉衣,

~风热疾病医。

9.4.61肺阴虚:梨汁蜂蜜。

9.4.62乙脑和暑瘟病:

清瘟败毒().白虎().安宫(牛黄丸)

9.4.63清热降火:生石膏;

风热:芦根.葛根疗;

肠热:大黄.芒硝。

9.4.64外感发热:生石膏,

打碎先煎量大奇效;

薄荷.滑石.连翘,

蝉蜕.羚羊角,

~清热透邪好。

9.4.65僵蚕.白疾藜,

~祛风通络头痛医。

9.4.66传染病:银(.)()用。

9.4.67僵蚕.荆芥,

~祛风清热哉。

国医常用方药随笔(第三篇)4

 (2020-08-14 21:35:35)

转载


分类: 方药

六章 阳(气)
6.1基本方
6.1.1六磨汤
A.方药:
乌药3g.沉香3g.木香3g.槟榔3g.枳实3g.大黄3g
B.歌诀:
食欲不振四磨汤,
乌药沉香参槟榔,
补气降逆煎温服,
体虚气喘等份尝。
参易枳实木槟黄,
攻补体壮六磨汤。
6.1.2四七汤
A.方药:
法半夏9g.厚朴6g.茯苓9g.生姜9g.紫苏叶6g.3.郁金15g.枳壳12g
脘胁痛:+香附.佛手片;
胸闷:+郁金.枳壳;
气急咳嗽:+旋复花;
呕吐:+砂仁。
B.歌诀:
半夏厚朴气方祖,
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治同名四七,

郁金枳壳增效乎,
梅核气吐尽能舒。
胁痛:香手;闷:郁壳;
气咳:旋复海浮()卓;

砂仁半夏姜呕恶。
6.1.3越鞠丸
A.方药:
川芎6g.苍术6g.神曲6g.香附6g.山栀6g.木香6g.槟榔9g
气郁重:+木香.槟榔;
血郁重:+桃仁.红花;
湿郁重:+茯苓.泽泻;
夹寒:+吴茱萸;
痰郁重:+半夏.胆星.瓜蒌;
食郁重:+砂仁.山楂.麦芽;
火郁重:+黄连.黄芩;
胁痛:+佛手.郁金;
痞闷胀满:+枳壳.厚朴。
B.歌诀:
六郁宜使越鞠丸,
芎苍曲附并栀餐,
食痰湿火分途治,
气郁宣通血郁安。
木香槟榔气;
桃红治血郁;
湿苓泽;寒吴萸;
火郁:连芩祛;
胁痛:佛手郁;
枳朴治胀痞。
6.2常用方:
6.2.1木香顺气丸。
6.2.2玉屏风散。
6.2.3牡蛎散
A.方药:
煅牡蛎30g.黄芪30g.浮小麦30g.麻黄根30g

B.歌诀:

牡蛎散内用黄芪,

小麦麻黄根最宜,

加入桑叶增效力,

阳虚自汗和盗汗,

此方服后效颇奇。
6.2.4白虎汤
A.方药:
石膏30g.知母9g.甘草3g.梗米9g.人参10g

B.歌诀:

白虎汤中石膏君,

知甘粳米和人参,

热甚津伤宜急服,

气虚症状能得诊。
6.2.5补中益气丸。
6.2.6香砂养胃丸。
6.2.7木香槟榔丸。
6.2.8乌鸡白凤丸。
6.2.9痛经宁。
6.2.10透脓散
A.方药:
川芎9g.当归6g.生黄芪12g.穿山甲3g.皂角刺5g.银花25g.白芷20g.牛蒡子12g

B.歌诀:

透脓散治脓成毒,

服之能奏速溃功,

川芎归芪山甲皂,

银芷牛蒡效更能,

初起已溃切忌用。

梅花点舌丹奇能,

2粒治恶疮癌症。
6.2.11小金丹(小金丸.小金胶囊)

A.功效:散结消肿,化瘀止痛。

用于痰凝所致的瘰疠、瘿瘤、乳岩、乳癖……

B:用法:1.2g/次,2/d
6.2.12四君子汤
A.方药:
人参3g.白术3g.茯苓3g炙甘草3g.食盐1g

B.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宜陈夏名六君;

只加陈皮异功矣;

六君再加木香砂,

腹痛泻泄胃寒医。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兮,

扶正祛邪之良剂;

口不渴把茯苓去;

去泽泻是小便利。

6.2.13半夏厚朴汤。

6.2.14瓜蒌薤白白酒汤。

6.2.15良附丸。

6.2.16金铃子散。

6.2.17暖肝煎。

6.2.18橘皮竹茹汤。

6.2.19旋覆代赭石汤。

6.2.20丁香柿蒂汤。

6.2.21苏子降气汤。

6.2.22导痰汤。

6.2.23蠲痹汤。

6.2.24三子养亲汤。

6.2.25独活寄生汤。

6.2.26三痹汤。

6.2.27保元汤。

6.2.28人参蛤蚧散。

6.2.29六君子汤。

6.2.30异功散。

6.2.31补中益气丸。

6.2.32生脉饮。
第七章 (血)
7.1基础方:
7.1.1少腹逐瘀汤
A.方药:
当归9g.川芎3g.赤芍6g.干姜3g.炒五灵脂6g.元胡3g.小茴香2g.没药3g.官桂3g.蒲黄9g
偏热者:_干姜.官桂.小茴,+丹参.香附.郁金.益母草;
寒癥积块:+熟地18.白芥子3.麻黄6
B.歌诀:
不孕少腹逐瘀汤,
经崩带病少腹乡,
归芎赤芍与干姜,
灵脂元胡小茴香,
没药官桂及蒲黄。
热:姜桂茴易丹香,
郁金益母草效良。
寒癥积:合阳和汤,
熟地白芥子麻黄。
7.1.2温经汤
A.方药:
当归9g.赤芍9g.桂枝6g.吴茱萸9g.川芎3g.生姜3g.半夏9g.丹皮9g.麦冬9g.党参1g.炙甘草3g.阿胶9g
小腹冷痛:+官桂.炒小茴.炒艾叶,_桂枝.丹皮.麦冬。
漏下色淡不止:_生姜.丹皮,+熟地.艾叶炭.炮姜。
B.歌诀:
温经归芍桂萸芎,
姜夏丹皮麦门冬,
参草扶脾阿益血,
调经亦可治崩中,
傍晚手心热烦停,
久不受孕有效能。
官茴艾小腹冷痛,
去桂枝丹皮麦冬。
去生姜丹漏不停,
加熟地艾炮姜终。
7.2常用方:
7.2.1活络效灵汤
A.方药:
当归15g.丹参15g.生明乳香15g.生明没药15g

B.歌诀:

活络效灵归丹参,

生明乳没效亦真,

各十五克煎汤饮。
7.2.2:通窍活血汤
A.方药:
桃仁9g.红花9g.赤芍3g.川芎3g.鲜姜9g.大枣5g.白芷30g.老葱3g

B.歌诀:

通窍活血脱发病,

火眼糟鼻及耳聋,

牙疳口臭白癜风,

桃仁红花赤芍芎,

姜枣麝香和老葱,

黄酒煎连三晚用,

亦可白芷代麝充。
7.2.3补阳还五汤
A.方药:
赤芍6g.川芎3g.当归尾6g.地龙3g.黄芪60g.桃仁3g.红花3g

B.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重用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半身不遂面瘫病,

亦加全虫附蜈蚣。
7.2.4复元活血汤
A.方药:
柴胡15g.天花粉9g.当归9g.桃仁9g.穿山甲6g.红花6g.大黄9g.甘草6g

B.歌诀:

复元活血柴胡须,

花粉归桃山甲俱,

红花大黄共甘草,

损伤瘀血酒煎祛。

气滞:香附枳青皮;

瘀血剧痛:乳没七;

上肢:桂姜;下:瓜膝。
7.2.5膈下逐瘀汤
A.方药:
红花9g.当归9g.甘草9g.桃仁9g.赤芍6g.川芎6g.枳壳5g.元胡3g.香附3g.炒五灵脂9g.丹皮6g.乌药6g

B.歌诀:

膈下逐瘀块痛定,

肾泻久泻痞块症,

红花归草桃芍芎,

枳壳元胡香附灵,

丹皮乌药腹部病,

气弱亦可加参用。
7.2.6身痛逐瘀汤
A.方药:
秦艽3g.桃仁9g.川芎6g.羌活3g.红花9g.甘草6g.当归9g.炒五灵脂6g.香附3g.没药6g.牛膝9g.地龙6g

B.歌诀:

身痛逐瘀艽桃芎,

羌活红花草归灵,

香附没膝和地龙。

热加苍柏;虚芪用;

镇痛引经再加藤,

能医周身痹痛症。
7.2.7黄连解毒汤
A.方药:
黄连3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B.歌诀:

黄连解毒药四味,

黄芩黄柏栀子齐。

狂躁大热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医。
7.2.8桂枝茯苓丸。
7.2.9归脾丸。
7.2.10当归丸。
7.2.11八珍益母丸。
7.2.12龙血竭。
7.2.13小活络丸。
7.2.14下瘀血汤
A.方药:
大黄9g.桃仁9g.土鳖虫9g

B.歌诀:

下瘀血汤小腹硬,

大黄桃仁土鳖虫,

各用9g量相同,

月经不利按之痛,

水酒煎后顿服用。

治疯犬伤有效能。
7.2.15四物汤
A.方药:
当归9g.熟地9g.白芍9g.川芎9g.艾叶1g.阿胶1g

B.歌诀:

四物归地芍川芎,

血家诸病此方通,

艾叶阿胶增效能。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

十全大补此方雄;

姜枣志陈五味子,

去芎名参營养宗。

7.2.16四生丸
A.方药:
生柏叶3g.生艾叶3g.生荷叶3g.生地3g.小蓟1g.白茅根5g.鲜藕节3g.仙鹤草1g

B.歌诀:

四生丸医血妄行,

柏艾荷叶地黄生,

小蓟茅藕仙鹤用,

口干咽燥血鲜红。
7.2.17五味子合剂
A.方药:
五味子9g.炒枣仁9g.桂圆肉15g.当归6g.山药9g

B.歌诀:

五味合剂枣桂园,

归药呜聋悸失眠,
眩晕健忘又疲倦,

补血安神养肾肝。
7.2.18大活络丸。
7.2.19阳和汤
A.方药:
熟地30g.鹿角胶9g.姜炭2g.肉桂3g.麻黄2g.白芥子6g.生甘草3g

B.歌诀:

阳和汤法解寒凝,

外症虚寒色属阴,

熟地鹿胶姜炭桂,

麻黄白芥草安稳。
7.2.20当归补血汤
A.方药:
黄芪30g.酒当归6g

B.歌诀:

血虚身热有奇方,

古有当归补血汤,

五倍黄芪归一份,

真阴濡布服之良。

7.2.21癫狂梦醒汤

A.方药:

桃仁24g.赤芍9g.半夏9g.苏子10g.陈皮9g.桑白皮9g.青皮9g.木通9g.柴胡9g.大腹皮9g.香附10g.甘草12g

B.歌诀:

癫狂梦醒桃仁益,

行气祛痰又化瘀,

赤夏苏陈桑青皮,

木通柴腹香草齐;

哮喘鼓胀与呃逆,

妇科病在更年期。

7.2.22大黄牡丹汤。

7.2.23桃仁承气汤。

7.2.24生化汤。

7.2.25失笑散。

7.2.26犀角地黄汤。

7.2.27血府逐瘀丸。

7.2.28复元活血汤。

7.2.29七厘散。

7.2.30马钱片。

7.2.31清营汤。

7.2.32十灰散。

7.2.33炙甘草汤。

7.2.34薯蓣丸。

7.2.35桃红四物汤。

7.2.36小蓟饮子。

7.2.37当归四逆汤。

7.2.38大定风珠。

7.2.39八珍丸。

7.2.40痛经宁。

7.2.41龙血竭。

7.2.42养荣汤。

7.2.43泰山盘石汤。

7.2.44胶艾四物汤。

7.2.45保胎灵。

7.2.46十全大补丸。

7.2.47养血饮口服液

A.方:当归.黄芪.鹿角胶.阿胶.大枣。

B.用法:1支(10ml/次,2/d

7.2.48云南白药胶囊

A.功效: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B.口服:12/次,4/d。重症跌打损伤先服保险子1粒。

7.2.49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

A.功能:用于瘀血肿痛,肌肉酸痛,风湿疼痛。

B.用法:外用,3/d

7.2.50跌打镇痛膏(701)〈外用〉

A.功效:活血止痛,散瘀消肿,祛风胜湿。

B:用法:外用,贴患处。

分享:

国医常用方药随笔(第三篇)3

 (2020-08-14 21:32:03)

转载


分类: 方药

4.2常用方
4.2.1泻白散

A.方药:
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生甘草3g.粳米12g.黄芩30g.川贝母3g.知母12g.生地12g.麦冬15g

B.歌诀:

泻白散医肺火蒸,

桑白地骨降而清,

甘草梗米能和中,

芩贝知地和麦冬。
4.2.2五味消毒饮
银花25g.野菊花20g.蒲公英15g.紫背天葵15g.紫花地丁15g.黄连3g.黄芩30g.黄柏12g.山栀9g

B.歌诀:

疔疮五味消毒饮,

银花菊花蒲公英,

紫背天葵与地丁,

走黄刺血牛黄灵。

秘黄.硬芍.芩红肿,

痈疮肿痛血毒清。

连翘可代天葵用。
4.2.3银翘解毒丸。
4.2.4退热汤
A.方药:
生石膏30g.连翘15g.银花25g.大青叶15g.柴胡12g.茵陈15g.黄芩30g.羌活6g.知母12g.葛根15g.芦根30g

B.歌诀:

退热汤:膏翘银,

大青叶,柴茵芩,

羌活知母葛芦根,

解表清里解毒云。
4.2.5普济消毒饮
A.方药:
黄芩30g.黄连6g.玄参6g.生甘草6g.桔梗6g.僵蚕3g.薄荷3g.陈皮6g.板蓝根15g.升麻2g.柴胡6g.牛蒡子9g.马勃3g.连翘9g

B.歌诀:

普济消毒芩连参,

甘草桔梗蚕薄陈,

蓝根升柴蒡勃翘,

大头瘟病能除掉。

老人体虚加人参;

便秘:大黄能得诊。
4.2.6绿豆解毒汤
A.方药:
绿豆150g.生甘草15g.丹参30g.连翘30g.大黄9g.石斛15g.茅根90g

B.歌诀:

中毒绿豆甘草汤,

丹参连翘和大黄,

石斛茅根急煎尝;

活血利尿醒神强,

呕吐腹泻服之良。
4.2.7川芎茶调散
A.方药:
川芎15g.荆芥12g.防风5g.细辛3g.白芷30g.薄荷3g.甘草6g.羌活6g.茶叶2g

B.歌诀: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头痛方。
4.2.8清热解毒口服液。
4.2.9防风通圣丸。
4.2.10黄连上清丸。

4.2.11参苓白术散。
4.2.12橘红丸。
4.2.13小檗碱片。
4.2.14急支糖浆。
4.2.15藿香正气水。
4.2.16三黄片。
4.2.17双黄连口服液。
4.2.18槐角丸。
4.2.19润肠丸。
4.2.20冰硼散。
4.2.21锡类散。
4.2.22清咽丸。
4.2.23金灯汤
A.方药:
掛金灯6g.山豆根9g.甘草3g.黄芩30g.桔梗9g.射干12g.牛蒡子12g.野菊花20g

B.歌诀:

乳蛾喉痛掛金灯,

山豆根草芩桔梗,

射干牛蒡子菊用。

4.2.24清开灵(安宫牛黄丸)口服液。

4.2.25香苏散。

4.2.26小青龙汤。

4.2.27葛根芩连汤。

4.2.28射干麻黄汤。

4.2.29麻黄汤。

4.2.30桂枝汤。

4.2.31通宣理肺丸。

4.2.32苏合香胶囊。

4.2.33荆防败毒散。

4.2.34桑杏汤。

4.2.35桑菊饮。

4.2.36板蓝根。

4.2.37加减葳蕤汤。

4.2.38二陈汤。

4.2.39半夏止咳糖浆。

4.2.40苇茎汤。

4.2.41咳血方。

4.2.42百咳宁口服液。

4.2.43清宣止咳糖浆。

4.2.44利肺片。

4.2.45九味羌活口服液。

4.2.46芍药汤。

4.2.47白头翁汤。

4.2.48大黄牡丹汤。

4.2.49桃花汤。

4.2.50槐角丸。

4.2.51脏连丸。

4.2.52大承气汤。

4.2.53甘露消毒丹。

4.2.54化虫丸。

4.2.55万应丸。

4.2.56肠虫清。

4.2.57乌梅丸。

4.2.58肥儿丸。

4.2.59王氏保赤丸。

4.2.60人参蛤蚧散。

4.2.61贝母瓜蒌饮。

4.2.62复方甘草片。

4.2.63青蒿鳖甲汤。

4.2.64秦艽鳖甲汤。

4.2.65清骨散。

4.2.66清燥救肺汤。

4.2.67小柴胡汤。

4.2.68蒲地蓝片(口服液)。

4.2.69真人养脏汤。

4.2.70诃子散。

4.2.71肠康胶囊。

4.2.72驻车丸。。

4.2.73玉屏风散。

4.2.74保元煎。

4.2.75生脉饮。

4.2.76补金片。

4.2.77补肺丸。

4.2.78牡蛎散。

4.2.79消渴丸。

4.2.80再造散。

4.2.81百合固金汤。

4.2.82沙参麦冬汤。

4.2.83五汁饮。

4.2.84麦门冬汤。

4.2.85归地二陈汤。

4.2.86养阴清肺丸。

4.2.87鼻炎康。

4.2.88枇杷露。

4.2.89咽炎片。

4.2.90麻子仁丸。

4.2.91润肠丸。

4.2.92济川煎。

4.2.93五仁丸。

4.2.94增液汤。

4.2.95通便胶囊。

4.2.96温脾汤。

4.2.97麻仁滋脾丸。

4.2.98芪蓉润肠口服液。
第五章 (.膀胱)
5.1基础方
5.1.1二仙汤
A.方药:
当归9g.仙茅15g.仙灵脾15g.黄柏9g.知母9g.巴戟天9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桑椹15g
B.歌诀:
二仙汤,宜男女,
当归仙茅仙灵脾,
黄柏知母与巴戟,
二至桑椹加入益;
男女高血压,
在于更年期。
5.1.2壮骨汤
A.方药:
黄芪30g.三七12g.胆星9g.鳖甲15g.珍珠母30g.杜仲30g.川断15g.牛膝12g.骨碎补15g.狗脊15g
B.歌诀:
壮骨汤:芪三七,
胆星鳖甲珍珠宜,
杜仲川断与牛膝,
骨碎补及狗脊;
益气益血增记忆,
各种骨病均可医。

5.2 常用方
5.2.1.六味地黄丸。
5.2.2八正散
A.方药:
木通3g.车前子3g.萹蓄3g.大黄3g.滑石3g.甘草梢3g.瞿麦3g.栀子仁3g.灯芯2g.柴胡15g.黄柏12g.五味子15g

B.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

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芯痛淋蠲,

柴胡黄柏五味添。
5.2.3秦艽鳖甲汤
A.方药:
秦艽15g.鳖甲30g.地骨皮30g.柴胡30g.青蒿1g.当归15g.知母15g.乌梅1个。

B.歌诀:

秦艽鳖甲治虚痨,

地骨柴胡更有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5.2.4穿靴戴帽汤
A.方药:
参苓白术散×3合 饭前半小时服1.
济生肾气丸×3合 饭后半小时服1.
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当归15g.仙茅15g.仙灵脾15g.黄柏12g.知母12g.巴戟天15g.车前子30g.滑石30g.白术9g.桂枝6g.泽泻15g.茯苓15g.猪苓15g

B.歌诀:

穿靴"戴帽"

济生.参苓白术疗,

五苓散为主药,

上发汗,下利尿。

二至二仙玄地冬,

车前滑石和二苓。
5.2.5桑螵蛸散
A.方药:
桑螵蛸15g.人参2g.茯神15g.龙骨30g.龟版6g.石菖蒲10g.远志15g.当归15g.乌药15g.益智仁12g.复盆子15g.山药15g.仙茅15g.仙灵脾15g

B.歌诀:

桑螵蛸散治便数,

参神龙骨龟版乎,

菖蒲远志及当归,

宁心止泄肾精固,

复盆乌药益智服,

山药二仙增效故,

缩泉睡前效更足。
5.2.6萆薢分清饮
A.方药:
川萆薢12g.石菖蒲9g.甘草梢6g.乌药9g.益智仁9g.茯苓15g.食盐1g

B.歌诀:

萆薢分清石菖蒲,

草梢乌药益智茯,

温肾化气膏浊除。
5.2.7地黄饮子
A.方药:
熟地12g.远志5g.肉苁蓉9g.石菖蒲5g.五味子3g.麦冬9g.茯苓9g.肉桂3g.制附子6g.山茱萸12g.巴戟天9g.石斛9g.生姜5.大枣1.薄荷2g

B.歌诀:

地黄饮子瘖痱足,

远志肉苁蓉菖蒲,

五味冬地苓桂附,

茱萸巴戟肉石斛,

姜枣薄荷医偏枯。
5.2.8蠲痹汤
A.方药:
羌活9g.防风9g.当归9g.赤芍9g.炙甘草3g.炙黄芪9g.片姜黄9g.生姜5.大枣3枚。

B.歌诀:

蠲痹汤医风气痹,

羌防归芍草黄芪,

姜黄姜枣同煎服,

体痛筋挛手足痱。

《百一选方》蠲痹汤:

蠲痹汤中秦艽羌,

独活归芎乳木香,

甘桂桑枝海风藤,

风寒湿痹此方良。

腰下痛膝.走痛风;

薏己痛定重湿胜;

附辛锥刺寒性痛。
5.2.9独活寄生汤
A.方药:
独活9g.桑寄生6g.秦艽20g.防风6g.细辛6g.川芎6g.当归6g.干地黄6g.白芍6g.肉桂心6g.茯苓6g.杜仲6g.牛膝6g.人参6g.甘草6g.忍冬藤15g.鸡血藤15g

B.歌诀: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忍冬鸡血痹证诊。

寒重:附子川乌姜;

湿重:薏仁防己苍;

剧痛:威寻乳没香;

瓜筋枝藤筋挛良。

独活去桑加芪续,

此方名叫三痹兮,

增加实表与补气。
5.2.10济生肾气丸。
5.2.11知柏地黄丸。
5.2.12四神丸。
5.2.13龙牡壮骨冲剂。
5.2.14右归丸。
5.2.15左归丸。
5.2.16杞菊地黄丸。
5.2.17明目地黄丸。
5.2.18四妙丸。
5.2.19五子衍宗丸。
5.2.20金锁固精丸。
5.2.21首乌延寿片。
5.2.22金匮肾气丸。
5.2.23尿毒清。
5.2.24肾着汤
A.方药:
甘草3g.干姜6g.茯苓12g.白术9g.桑寄生15g
B.歌诀:
甘姜苓术肾着汤,
腰痛冷重食如常,

寄生加入增效强。
痰多姜夏辛味良,
亦可合入二陈汤;
水肿泽泻猪苓芪;
党参黄芪医脾虚。
5.2.25青蒿鳖甲丸
A.方药:
青蒿6g.鳖甲15g.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桑叶6g.天花粉15g
B.歌诀:
青蒿鳖甲地知丹,

桑叶花粉增效玄,
夜热早凉身无汗,
热自阴分仔细看,
养阴透热服之安。

5.2.26耳聋左慈丸。

5.2.27二至丸
A.方药:
女贞子30g.旱莲草30g.桑椹20g

B.歌诀:

二至女贞与旱莲,

桑葚加入效更显,

口苦咽干头晕眩,

腰膝酸软及失眠。

5.2.28助脬化气汤

A.方药:

金毛狗脊15.炒金铃子15.仙茅20.仙灵脾20.王不留行20.香附9.肉桂6.醋鳖甲30.怀牛膝20.赤芍20.冬葵子15.泽泻15.车前子30(包).桃仁6。

B.歌诀:

二金二仙王不留,

香附肉桂鳖桃牛,

赤芍冬葵泽车前,

遗溺癃闭俱可酬。

5.2.29复方雪莲胶囊

功效:化瘀消肿,舒筋活络,治痹证。

用法:2/次,2/d

5.2.30真武汤。

5.2.31五苓散。

5.2.32济川煎。

5.2.33疏凿饮子。

5.2.34五皮饮。

5.2.35胃苓汤。

5.2.36防己黄芪汤。

5.2.37通关散。

5.2.38六一散。

5.2.39猪苓汤。

5.2.40春泽汤。

5.2.41实脾饮。

5.2.42附子理苓汤。

5.2.43苓桂术甘汤。

5.2.44热淋清。

5.2.45癃清片。

5.2.46桃仁承气汤。

5.2.47小蓟饮子。

5.2.48抵当汤。

5.2.49猪苓汤。

5.2.50附子理中丸。

5.2.51阳和汤。

5.2.52水陸二仙汤。

5.2.53生精胶囊。

5.2.54清骨散。

5.2.55灵骨葆胶囊。

5.2.56虎潜丸。

5.2.57前列胶囊。

5.2.58舒通胶囊。

5.2.59前列泰胶囊。

5.2.60黄葵胶囊。

5.2.61石苇胶囊。

5.2.62癃清片。

5.2.63癃闭舒胶囊。

5.2.64芪附胶囊。

5.2.65参茸胶囊。

5.2.66当归建中汤。

5.2.67苏子降气汤。

5.2.68地黄饮子。

5.2.69人参胡桃汤。

5.2.70补肾胶囊。

5.2.71人参蛤蚧散。

5.2.72大补元煎。

5.2.73首乌延寿片。

5.2.74缩泉丸。

5.2.75补中益气丸。

分享:

国医常用方药随笔(第三篇)2

 (2020-08-14 21:30:36)

转载


分类: 方药

3.2常用方:
3.2.1木香槟榔丸。
3.2.2平胃散
A.方药:
炒苍术9g.厚朴6g.陈皮30g.炙甘草3g.黄芩15g.黄连3g.莱菔子6g.枳壳9g.生姜3.大枣5枚。

B.歌诀:

平胃散用苍术朴,

陈皮甘草湿胀除。

香砂腹痛姜夏吐;

藿香苏叶感冒顾;

曲麦楂,食滞腐;

脾虚便稀参苓主。
3.2.3保和丸。
3.2.4健脾丸。
3.2.5疏肝和胃丸。
3.2.6理中丸。
3.2.7附子理中丸。
3.2.8王氏保赤丸。
3.2.9鸡内金片金。
3.2.10干酵母片。
3.2.11大黄苏打片。
3.2.12小儿健脾散。
3.2.13胃苓汤
A.方药:
茯苓9g.猪苓9g.苍术9g.白术9g.泽泻12g.桂枝9g.厚朴6g.陈皮30g.甘草3g

B.歌诀:

诸泻臌胀胃苓汤,

二苓二术泽泻姜,

桂枝厚朴陈草尝。
3.2.14承气汤
A.方药:
枳实12g.厚朴9g.当归6g.生地12g.白芍15g.知母9g

B.歌诀:

大承枳朴大黄硝,

峻下阳明胃颇饶。

小承去硝枳朴减;

调胃硝黄加甘草。

通用承气枳朴好,

归芍知地配伍妙。
3.2.15丹参饮
A.方药:
丹参30g.檀香6g.砂仁6g

B.歌诀:

丹参饮:檀香砂,

疗胃痛及高血压。
3.2.16黄土汤
A.方药:
灶心黄土30g.甘草9g.黄芩9g.白术9g.炮附子9g.阿胶珠9g.生地12g.焦艾叶9g

B.歌诀:

黄土甘芩术附胶,

地黄等分共和熬,

便先血后脾虚寒,

药品刚柔互济高,

增效常加艾叶焦。

纳差阿胶改胶珠;

心悸可把芩去掉;

气虚可以加人参,

再加桂园枣仁好。

3.2.17消痞除满胶囊

A.方药:

柴胡、半夏、党参<</span>小柴胡汤>,枳实、白芍<</span>大柴胡汤><四逆散>,黄连、<<font face="宋体">半夏泻心汤>,厚朴<</span>半夏厚朴汤>,白术<</span>枳术丸>,干姜<<font face="宋体">夏干姜散>,川楝子、苍术、陈皮、槟榔、鸡内金。

B.歌诀:

消痞除满用柴胡,

夏陈芍枳苍白术,

参姜槟榔连厚朴,

内金川楝脾胃顾。

3.2.18枳术丸。

3.2.19术附丸。

3.2.20实脾饮。

3.2.21泻黄散。

3.2.22枳实消痞丸。

3.2.23二妙丸。

3.2.24三妙丸。

3.2.25肥儿丸。

3.2.26三仁汤。

3.2.27黄芪建中汤。

3.2.28香砂养胃丸。

3.2.29参苓白术散。

3.2.30启脾丸。

3.2.31麦门冬汤。

3.2.32一贯煎。
第四章 (.大肠)
4.1基础方:
4.1.1美容汤
A.方药:
银花25g.黄芩30g.白芷30g.连翘15g.生地15g.麦冬20g.玄参30g.花粉15g.山栀12g.大黄9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仙茅15g.仙灵脾15g
疹多:+五味消毒饮.苦参30g.蝉蜕6g
面青黑:+肉苁蓉15g.知母12g.黄柏12g.黄连6g
B.歌诀:
美容汤方能清面,
能祛痘疹或瘀斑:
防风通圣.上清丸;
银芩芷翘地冬玄,
粉栀黄二至二仙。
疹多:五味苦参蝉;
青黑:苁蓉知柏连。
4.1.2皮炎汤:
4.1.2.1当归饮
A.方药:
当归6g.生地12g.白芍9g.川芎6g.生首乌12g.刺蒺藜9g.黄芪6g.甘草3g.荆芥5g.珍珠母30g.玄参30g
B.歌诀:
皮燥夜痒当归饮:
刺蒺芪草荆屑甚,
四物生首乌风疹,
常加珍珠母玄参。
防风通圣五消饮。
4.1.2.2消风散
A.方药:
蝉蜕5g.防风6g.栀子仁9g.黄芩30g.赤茯苓12g.赤芍15g.丹皮12g.木通5g
疹鲜红:+生地.大青叶.红花;
初起寒热:+薄荷.荆芥;
糜烂:+冬瓜皮.茯苓皮.土茯苓;
化脓:+银花.连翘;
上身痒:+菊花.刺蒺藜;
下身痒:+苦参.地肤子;
时好时发:+土茯苓。
B.歌诀:
消风散医皮炎病:
皮肤疮疹蝉防风,
栀仁黄芩赤茯苓,
赤芍丹皮及木通。
疹鲜红:地叶红;
初起寒热:加薄荆;
糜烂:瓜苓皮土苓;
加银翘,医化脓;
上身痒:菊刺中;
下身痒:苦肤用;
时好时发:土茯苓。

4.1.2.3皮炎汤

歌诀:

皮炎银芩苦参蝉,(25.30.15.6)

藓皮荆芥防风选,(15.15.15)

生地麦冬龙牡全。(20.20.30.30)

发上部:桑叶薄荷(15.15)

发中部:柴()()金可(15.15)

发下部:苍()()柏施(15.15)

热重者:()膏山栀(20.15)

便秘者:()黄桃()(10.15)

五草汤疗紫癜妙:

茅根.丹皮.大红枣(20.10.10)

益母.().()..紫草(10.15.10.15.20~80)

4.1.2.4犀角地黄汤

A.方药:

水牛角30.生地15.赤芍30.丹皮15,白藓皮10.当归10.地肤子10.甘草3.丹参10.荆芥炭10.大黄3.连翘10.苦参10

瘙痒明显:+荆芥.防风.当归.川芎.白藓皮.地肤子.蛇床子;

身体困重:+龙胆草.黄芩.黄柏.车前草;

心中烦热:+黄连.淡竹叶.丹参;

皮疹抓痕明显: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紫草;

保胃阴:+甘草.生地.玄参。

B.歌诀:

犀角地黄汤加减,

皮肤瘙痒病痊。

4.1.2.5湿疹外洗方

苦参百部蛇床益母草(60.30.30.30),

煎水洗涤湿疹疗(23/剂);

配服中药效更好。

4.1.2.6皮肤康洗液

主治:皮肤湿疹及各类型阴道炎(外用)。

4.1.3麻杏石甘汤

A.方药:

麻黄5g.杏仁9g.生石膏9g,甘草5g

(主证:热、渴、喘、汗;病机:外邪郁闭,痰热壅肺;肺气的开合与代谢:麻黄+石膏、麻黄+杏仁、紫菀+冬花)。

高热:+银花.连翘.黄芩.大青叶;

汗多、烦渴甚:+知母.天花粉.石膏30

无汗:+麻黄6

痰多喘甚:+葶苈子.桑白皮.苏子;

痰黄稠:+瓜蒌皮.川贝母.天竹黄;

咳血或铁绣痰:+黛蛤散(青黛6,海蛤壳60.

白茅根;

星红热(烂喉痧):+芦根.竹茹.蝉衣.重楼;

乳蛾(扁桃体肿大)+玄参(效神);

表寒里热(病毒性肺炎):+苏子;

喘重痰多:+葶苈子;

津伤口渴:+玉竹.花粉;

正虚神昏:+西洋参.石菖蒲;

表闭抽搐:+钩藤.僵蚕.蝉衣;

急性荨麻疹:+麻黄6.生石膏30.杏仁甘草各10+浮萍乌梢蛇各15.乌梅10

小儿咳喘:+三子养亲汤;

新感暴喘(或久病急性发作):+增液汤.银花.连翘.板蓝根.川连。

B.歌诀:

伤寒麻杏石甘汤,

四药组成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

定喘除烦效倍彰。

桔梗蝉蜕治喉痒;

青叶银翘芩热强;

知粉汗多烦渴降;

桑白葶苏痰喘匡;

痰稠蒌皮贝竹黄;

咳血黛蛤茅根当;

芦竹楼蝉~烂喉痧痊;

乳蛾玄参效卓;

表寒里热苏子却;

痰多喘重葶苈子用;

津伤口渴竹粉喝;

正虚神昏菖蒲洋参;

表闭抽搐钩蚕蝉服;

急荨麻疹浮萍蛇梅跟;

儿咳喘三子养亲显;

新感暴喘:

增液银翘蓝根连。

国医常用方药随笔(第三篇)1

 (2020-08-14 21:15:33)

转载


分类: 方药

    

第一章木(.)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二章火(.小肠)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三章土(脾.胃)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四章金(.大肠)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五章水(.膀胱)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六章阳(气)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七章阴()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八章津(液)基础方与常用方

第九章临床加减方

第十章通用基础方

第十一章 五郁证治
 第一章 (.)
1.1基础方:
1.1.1开胸汤:
A.方药:
川楝子20g.元胡20g;瓜蒌15g.薤白10g.丹参30g.赤芍12g.郁金15g;柴胡15g.生白芍30g.川芎15g.当归15g.丹皮12g.山栀12g
B.歌诀:
疏肝泄热开胸汤,
豁痰散结又通阳,
清肝和营气痛康。
金铃(散)蒌薤丹芍郁,
柴芍芎归丹栀齐。
1.1.2五金汤:
A.方药:
生白芍30g.茵陈15g.鸡内金15g.郁金15g.川楝子20g.元胡20g.海金砂30g.金钱草30g.炙甘草10g.柴胡15g.香附15g.山栀9g.大黄6g
肝郁气滞:+柴胡.香附;
湿热:+龙胆草.山栀.黄芩;
热毒:+蒲公英;
便秘:+生大黄;
黄疸:+重茵陈.虎杖;
脘腹痛:+乌药.木香.槟榔;
肝病:全程治疗+山栀.大黄。
B.歌诀:
疏肝芍茵五金汤,
内郁金铃(散)医胆囊,
金砂金钱炙草匡。
肝郁气滞柴胡香;
胆草栀芩湿热尝;
热毒:公英;秘:生黄;
黄疸:重茵加虎杖;
脘腹痛:乌香槟榔;
肝病全程用栀黄。

1.1.3脂肪肝方:

A.方药:

醋香附15g.郁金12g.虎杖15g.丹参30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泽泻20g.猪苓15g.茯苓15g.车前子20g(包).炒山药20g.莲子心3g.石菖蒲10g。(30剂。)

B.歌诀:

脂肪肝:香金虎,

丹参枳壳泽白术,

二苓车药莲菖蒲,

三十剂加黄服。
1.1.4杞菊地黄丸。
1.2常用方
1.2.1加味逍遥丸。
1.2.2镇肝熄风汤
A.方药:
白芍15g.天冬15g.怀牛膝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赭石30g.玄参15g.川楝子6g.生龟版15g.茵陈6g.生麦芽6g.甘草5g.山楂6g

B.歌诀:

镇肝息风芍天冬,

牛膝龙牡赭石生,

玄楝归茵麦芽草,

肝阳上潜类中风。

痰多:川贝胆南星;

尺脉沉虚:地萸用;

高压眼胀头剧痛:

枯草决明菊钩藤。
1.2.3小柴胡汤
A.方药:
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甘草3g.生姜5.大枣5个。

B.歌诀:

柴胡和解少阳证,

小柴胡汤和解供,

芩夏参草姜枣从。

去参加枳芍大黄,

大柴胡汤两解用;

茵栀黄医黄疸病;

恶阻:旋复代赭併;

若去人参甘草枣,

枳壳茶陈胸满松。
1.2.4柔肝丸(当归9.赤芍9.郁金6.玉竹9.丹参9.生牡蛎9.水红花子9)
1.2.5茵陈蒿汤
A.方药:
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黄柏12g.银花25g.黄芩30g.连翘15g

B.歌诀:

茵陈蒿汤治疸黄,

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栀子大黄入;

阴黄附子和干姜。

银翘芩柏效更强。
1.2.6平消片。
1.2.7七制香附丸。
1.2.8痛泻要方
A.方药:
炒陈皮30g.炒白芍6g.防风6g.炒白术9g.炒升麻2g

B.歌诀: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土泻木理肝脾,

若作伤食医便错,

二克升麻增效可。
1.2.9四逆散
A.方药:
柴胡9g.枳实6g.白芍9g.炙甘草6g.香附12g.郁金15g.陈皮30g

B.歌诀:

四逆柴枳芍甘草,

疏肝理脾胃痛疗,

香附郁金陈皮好。
1.2.10补肝汤

A.方药:
当归9g.熟地12g.白芍9g.川芎5g.酸枣仁6g.麦冬30g.木瓜6g.炙甘草6g

B.歌诀:

补肝四物枣冬瓜,

草眩失眠视力差,

甲枯筋挛四肢麻。
1.2.11乳块消。
1.2.12龙胆泻肝丸。
1.2.13石斛夜光丸。
1.2.14明目地黄丸。
1.2.15天麻钩藤饮
A.方药:
天麻9g.钩藤12g.石决明18g.山栀9g.黄芩9g.杜仲9g.川牛膝12g.桑寄生9g.益母草9g.茯神9g.夜交藤9g

B.歌诀:

天麻钩藤石决明,

寄生栀芩膝杜仲,

茯神益母草交藤,

眩晕失眠与头痛。

重症羚羊换决明,

槐花海藻血管硬。
1.2.16二至丸
A.方药:
女贞子30g.旱莲草30g.桑椹20g

B.歌诀:

二至女贞与旱莲,

桑椹加入效更显,

口苦咽干头晕眩,

腰膝酸软及失眠。
1.2.17泻青丸。
1.2.18消朦片。
1.2.19定痫丸。
1.2.20消炎利胆片。

1.2.21麝珠明目滴眼液。

1.2.22大发散(《眼疾奇书》)

A.方药:

麻黄10,藁本12,细辛10,蔓荆子15,生姜15

宣肺止咳:+甘草10,杏仁10,木蝴蝶10

清肺胃热:+生石膏40,黄芩15

引药至颜面:+白芷30

祛风通络:+全蝎10

B.功效:(凡治男女大小,一切外障,青膜白云遮睛,不拘年数多寡,先用大发散将陈寒散尽,然后再用二白散〈白芷.白蔹〉。”

凡治一切烂炫、风火、血风、痘风眼,无论远生近日,宜用大发散,看症加减。

头面部的红肿热证疾患多为寒包火,要先散风寒,开毛窍,给热邪出路,用四味大发散。故祛除陈寒眼疾;

暴盲眼疾;

口腔科疾病;

不论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只要挟有寒邪外袭,即可使用此方,故可治疗头面部疾病、风寒外感、肾炎初期挟风者、风湿腰腿疼痛。

既可行于内外,又可升降于上下。

C.歌诀:

大发散专治跟,

顽固性口腔炎。

麻黄细辛10g玄,

藁本4(蔓)荆姜5钱。

加草杏蝶止咳痰;

清肺胃热膏芩添;

全蝎祛风;芷颜面。

1.2.23化痰软坚消癖汤

A.方药:

生天南星10,皀角刺6,土茯苓20,土贝母20,生牡蛎30,夏枯草20,甘草5

B.功效:

化痰、软坚、消乳癖。主治乳癖。

(注:生天南星有毒,临床用从小剂量开始,若舌部、咽喉出现发痒或灼热感,必须停药,可服用姜汁、稀醋或蛋清、甘草水解之。)

C.歌诀:

消癖汤南星皂,

夏枯土苓贝牡草。

1.2.24柴胡舒肝丸。

1.2.25逍遥丸。

1.2.26越鞠丸。

1.2.27消结安片。

1.2.28肝复乐片。

1.2.29解郁和肝片。

1.2.30半夏厚朴汤。

1.2.31当归龙荟丸。

1.2.32障翳散。

1.2.33障眼明。

1.2.34碧玉散。

1.2.35羚羊钩藤汤。

1.2.36桂芍镇痫片。

1.2.37磁朱丸。

1.2.38脑乐静。

1.2.39大定风珠。

1.2.40定痫丸。

1.2.41蒿芩清胆汤。

1.2.42甘露消毒丹。

1.2.43胆道排石汤。

1.2.44胆石片。

1.2.45三仁汤。

1.2.46安神定志片。

1.2.47导痰汤。

1.2.48羚羊钩藤汤。

1.2.49暖肝煎。

1.2.50茴香橘核丸。

1.2.51良附丸。

1.2.52金铃子散。

1.2.53茵栀黄片。

1.2.54胆胃康胶囊()

1.2.56止痉散。

1.2.57温胆汤。

1.2.58胆舒胶囊。
第二章 (.小肠)
2.1基础方
2.1.1导赤汤
A.方药:
生地18g.木通12g.生甘草梢6g.竹叶12g.车前草15g.黄芩30g
B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味用,
加入车前芩增能。
口糜舌烂胸烦热,
清心利尿热淋通。
2.1.2血府逐瘀汤:
A.方药:
桃仁24g.红花18g.赤芍12g.川芎9g.当归18g.柴胡6g.枳壳12g.桔梗9g.生地18g.牛膝18g.甘草6g
B歌诀:
血府逐瘀医胸痛,
头痛心跳夜多梦,
失眠夜啼干呕病,
呃逆心热急躁症;
桃仁红花赤芍芎,
归柴枳壳与桔梗,
生地牛膝甘草中。
2.1.3归脾汤:
A.方药:
白术9g.人参5g.黄芪9g.当归3g.炙甘草9g.茯神9g.远志3g.酸枣仁9g.木香5g.龙眼肉9g.姜枣引。
B.歌诀: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枣仁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2.1.4炙甘草汤
A.方药:
炙甘草10g.人参6g.桂枝6g.生姜10g.大枣6g.麦冬10g.生地30g.麻仁10g.阿胶(烊)10g.水酒各半煎。
B.歌诀:
炙甘草汤参桂姜,
大枣麦冬生地黄,
麻仁阿胶加酒服,
心悸脉结代堪尝。
2.2常用方
2.2.1生脉饮。
2.2.2麝香保心丸。
2.2.3冠心苏合胶囊。
2.2.4安神丸。
2.2.5天王补心丹。
2.2.6磁朱丸。
2.2.7血脂康。
2.2.8黄连上清丸。
2.2.9六神丸。
2.2.10甘麦大枣汤
A.方药
甘草9g.小麦30g.大枣10.当归12g.白芍12g.茯神15g.枣仁6g.龙齿15g.牡蛎15g

B.歌诀:

甘草小麦大枣汤,

归芍龙牡神枣乡,

脏躁癔病自悲伤,

失眠盗汗和惊狂,

亦为补益脾肾方。

桂枝甘草龙牡汤,(9151515)

定悸安神又回阳。

心悸空虚党参添;

肢冷头汗气短喘,

五味红参制附片。(999)


2.2.11小建中汤
A.方药
白芍18g.桂枝9g.生姜9g.炙甘草6g.党参6g.黄芪15g.当归12g

B.歌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饴糖配合补中脏,

虚劳腹痛用无讹。

加上黄芪增补力,

胃痛虚寒见效多;

还有当归建中汤,

产后诸虚属妇科。
2.2.12丹参片。
2.2.13速效救心丸。
2.2.14丹参滴丸。

2.2.15泻心汤。

2.2.16导赤承气汤。

2.2.17清瘟败毒胶囊。

2.2.18三黄片。

2.2.19安神补脑液。

2.2.20心神宁片。

2.2.21稳心颗粒(胶囊)。

2.2.22眩晕宁胶囊()

2.2.23安宫牛黄丸。

2.2.24枳实薤白桂枝汤。

2.2.25血栓通胶囊(颗粒)

2.2.26瓜蒌薤白半夏汤。

2.2.27通心络胶囊(颗粒)

2.2.28导痰汤。

2.2.29至宝丹。

2.2.30脑心清片。

2.2.31牛黄清心丸。

2.2.32养血清脑颗粒。

2.2.33血塞通胶囊(颗粒)。

2.2.34醒脑静颗粒()

2.2.35安神定志颗粒()

2.2.36凉膈散。

2.2.37大黄牡丹汤。

2.2.38黄连阿胶汤。

2.2.39交泰丸。

2.2.40枕中丹。

2.2.41天王补心丹()

2.2.42紫雪丹。

2.2.43牛黄清心丸。

2.2.44肠泰合剂。

2.2.45紫金丹。
第三章  (.)
3.1基础方
3.1.1柴胡疏肝散
A.方药:
柴胡9g.白芍9g.川芎6g.枳壳6g.陈皮30g.制香附12g.炙甘草3g
B.歌诀:
柴胡疏肝白芍芎,
枳陈香附甘草逢;
脘胁胀痛因气郁,
疏肝理气可奏功。

柴胡疏肝实換壳,

陈附芎加胁痛好;

去枳加青归甲络(青皮.当归.炒山甲.丝瓜络)

乳房肿块胀痛消;

乳块开胸汤.平消()

乳癖消和小金()好。
3.1.2半夏泻心汤
A.方药:
半夏9g.黄芩6g.黄连2g.干姜3g.炙甘草3g.大枣4.人参3g
呕吐臭酸:_干姜.+生姜12
脘闷滿:+重炙甘草6
痞呕:-人参.甘草,+枳实(体壮者);
胸中烦热:黄连汤(_黄芩+桂枝)
B.歌诀:
半夏泻心汤芩连,
干姜草枣人参全;
辛开苦降和肠胃,
痞滿呕利自安然。
若加生姜散水气,
肠呜泄泻呕臭酸;
加重炙草补中气,
肠呜泄泻脘闷滿;
体壮参草易枳实,
痞呕急慢性胃炎。
本方去芩加桂枝,
黄连汤治胸热烦。
3.1.3越鞠保和丸。

国医诊疗随笔(五)

 (2020-05-23 23:12:12)

转载


分类: 医基

第四章 头面.

.咽喉肿痛方药

咽喉热哑与肿痛:

银翘解毒(丸)和上清(丸),

锡类散和喉症(丸),

牛黄解毒、穿心莲(片),

双黄连、六神丸。

乳蛾喉痛:挂金灯,

山豆根..芩.桔梗(甘草),

射干.牛蒡子.菊用(野菊花),

半枝莲板蓝根中。

治疗咽喉穴:

少商.耳尖刺血;

列缺.照海:任.阴跷脉(通任脉.阴跷脉),

主脏腑.咽喉.胸膈;

明堂图:咽喉部(印堂至发际中间处),

沿皮针.上下刺乎。

.眩晕证辨治八种

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痰浊晕眩:半夏天麻白术汤;

气血亏虚:归脾汤;

肾虚眩晕:左归饮,肾气丸;

肝阳亢挟热:羚羊角汤;

肝阳亢挟风:天麻钩藤饮;

肝阳亢中风:镇肝熄风汤;

肝阳虚风内动:大定风珠。

歌诀:

肝火上炎:龙胆泻肝;

半夏天麻白术~痰浊晕眩;

气血亏虚:用归脾;

肾虚眩晕:

肾气.左归饮;

挟热肝阳亢:

羚羊角汤;

肝阳亢挟风:

天麻钩藤();

肝阳亢中风:

镇肝息风();

大定风珠~

肝阳虚风内动。

.祛斑疹美容汤

3.1方药:

3.1.1防风通圣丸、上清丸。

3.1.2银花、黄芩、白芷、连翘、生地、麦冬、

玄参、花粉、山栀、大黄、女贞子、旱莲草丶仙茅、仙灵脾。

3.2随症加减:

3.2.1疹多:加五味消毒饮、苦参、蝉蜕……

3.2.2面青黑:加肉苁蓉、知母、黄柏、黄连。

3.3歌诀:

面部痘疹或瘀斑,

防风通圣.上清丸;

银芩芷翘地冬玄,

粉栀黄二至二仙。

疹多五味苦参蝉;

青黑苁蓉知柏连。

第五章 .

.痰饮证辨治十二种

1.1寒痰—二陈汤;

1.2痰迷心窍—涤痰汤;

1.3痰热上扰—温胆汤;

1.4痰结胸滿—顺气导痰汤;

1.5肺寒留饮—苓甘五味姜辛汤;

1.6肺热留饮—贝母瓜蒌散;

1.7悬饮初期—柴枳半夏汤;

1.8饮停胸胁—控涎丹,十枣汤;

1.9脉络不和—香附旋复花汤;

1.10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1.11妇人吐涎沫(痰饮上泛)—小青龙汤;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1.12病溢饮(水气不化,流于四肢、肌肤、身痛沉重、肿胀,谓之溢饮)—当其发汗,大青龙汤主之(病之重者);小青龙汤亦主之(病之轻者)。

1.13歌诀:

十种痰饮药症辨:

寒痰:二陈选;

痰迷心窍:涤痰;

痰热上扰:温胆;

痰结胸满:顺气导痰;

肺寒留饮:苓甘五味姜辛;

肺热留饮:贝母瓜蒌()诊;

柴枳半夏():初期痰饮;

饮停胸胁:控涎()十枣也;

脉络不和:香附旋复花喝;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泻白卓;

妇人溢饮吐涎沫:小青龙.泻心汤可;

溢饮病:大、小青龙(汤)。

.郁证辨治七种

2.1肝气郁结—柴胡舒肝散;

2.2痰气交阻—半夏厚朴汤;

2.3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2.4心肾阴虚—六味地黄丸,补心丹;

2.5食积痞滿—枳实消痞丸;

2.6六郁百病—越鞠丸;

2.7早期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2.8歌诀:

肝气郁结:柴胡舒肝也;

痰气交阻:半夏厚朴;

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心肾阴虚:补心.六味;

食积痞滿:枳实消痞丸;

六郁百病:越鞠丸用;

早期梅核气:半夏厚朴医。

第六章 津液

.五苓散证治诀(太阳蓄水证及水逆证,治以五苓散。)

五苓散:水液代谢和剂,

通内外上下各处气机,

.尿.渴.涎.吐泻.肉上粟;

外郁滞:则表里不和兮,

内阻滞:则上下不通利;

生炒麦芽(30)流涎医。〈3-7剂〉

发汗:泻合谷.补复溜穴;

止汗:补合谷.复溜泻。

人中.水分.中极,

阴陵泉.三阴交.三里,

针能利尿兮。

关元.三里和肾脊,

中脘.天枢.腹泻医,

神阙拔罐效颇奇。

.七种水肿证治

风水—眼睑面部突然浮肿,

尿赤少、咳嗽、咽肿痛,

怕风、脉浮、苔黄舌边红,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

麻黄石膏汤、消风散中。

水湿困脾—肢体浮肿、身困倦,

尿短少、脘腹满、食减,

舌苔白、脉沉缓,

防己黄芪汤、五苓散。

阳虚—全身浮肿、面白、神倦,

四肢无力、手足冷、畏寒,

头晕、心悸、腰疼尿短,

腹胀、气促、怕冷、食减,

脉沉细、苔白舌淡或紫暗,

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气滞血瘀—腹大如鼓,

面暗胁疼、摸有硬物,

颈胸血痣、脉络胀怒,

食减形瘦、齿鼻时有血出,

舌暗红干、脉细弦乎,

逐水治标、调荣饮服。

气血两虚—四肢及面部浮肿现,

食少、神倦、心悸、气短,

头晕、脉细弱、舌质淡,

归脾汤、养荣丸,

参苓白术散加减。

水邪上逆—全身浮肿、腹水膨兮,

脘胀、胸闷气粗、平卧加剧,

不食、尿少、苔白、脉沉滑矣,

十枣汤、黑白丑丸医。

经前水肿—眼睑或下肢微肿,

血色瘀黑、量少或错经,

经期乳房胀、小腹疼,

苔白腻、脉沉紧、经后消肿,

温经汤、调经丸行。

.水肿证辨治十七种

3.1清热燥湿通用方:二妙散;

3.2湿热型肾炎:茯苓皮汤;

3.3脾虚水肿:五苓汤(主治一切水液症);

3.4阴虚水肿:猪苓汤;

3.5气滞水肿:五皮饮;

3.6气虚水肿:防己黄芪汤;

3.7脾肾阳虚水肿:实脾饮;

3.8阳虚水肿:真武汤;

3.9风水型(睑面先肿):越婢加术汤,苓桂浮萍汤;

3.10水湿浸渍型(下肢肿显):胃苓汤,五皮饮;

3.11湿热壅结型(全身肿):疏凿饮子;

3.12脾阳不振(反复消胀):附子理苓汤;

3.13肾阳衰弱型(水肿久延):济生肾气丸;

3.14气滞血瘀型(腹大如鼓):调荣饮;

3.15月经前(眼睑、下肢微肿):温经汤,调经丸;

3.16气血两虚型(肢肿及面〉:归脾汤,养荣丸,参苓白术散。

3.17肝硬化腹水:二参泽术汤(党参、丹参、泽泻、白术各30±:黄疸+茵陈或西黄丸或藏红花;腹水多而时间久+生黄芪、益母草、白术(60)、熟附子少许;白蛋白常期偏低+生黄芪(60)、当归、阿胶;有鼻衄、齿出血+参三七粉、茜草炭;肝区隐痛+升麻;舌光紅无苔+石斛、西洋参、鲜芦根等;若见脐突如乒乓球,腹壁青筋暴露者,则难治。白术常量30~60,偶用80~100。)

3.18歌诀:

水肿辨治十七种:

清热燥湿:二妙用;

茯苓皮汤:肾炎湿热型;

脾虚水肿:服五苓;

猪苓汤:阴虚水肿;

气滞水肿:五皮饮用;

防己黄芪:气虚水肿;

脾肾阳虚:实脾饮宜;

阳虚水肿:真武汤中;

睑面先肿:越婢加术.苓桂浮萍;

下肢显肿:五皮.胃苓;

疏凿饮子:全身肿;

反复消肿:附子理苓;

水肿久延:济生肾气丸;

腹大如鼓:调荣饮服;

经前微肿:调经().温经;

气血两虚肢肿及面:

归脾.养荣.参苓白术散。

肝硬化腹水:

二参泽术汤效最(佳)。

.七种多汗证治

卫气虚—多汗、易外感,

怕风脉弱、面白舌淡,

服玉屏风散。

脾气虚—容易出汗,

食少、便溏、神倦,

脉弱、苔白舌淡,

补中益气汤痊。

心虚—心跳受惊出汗,

失眠神倦、记忆力减,

脉细、舌红淡,

服补心丸。

阴虚—烦躁易怒盗汗,

脉细数、形瘦、唇红口干,

低热颧红、便干尿黄短,

舌嫩红苔少、失眠,

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

阳虚—面白微肿、尿频自汗,

恶寒怕冷、腰疼腿软,

脉沉细、舌胖质淡,

加味芪附汤玄。

阴阳失调—体倦手足多汗,

神不振、舌淡红、脉缓,

桂枝加黄芪汤煎。

阳脱—大汗不止、四肢冰冷,

面色灰白、脉微细欲绝形,

加味参附龙牡汤中。

胃热—吃饭时头额出汗,

口气热臭、口渴热烦,

脉滑数、舌红苔黄干,

凉膈散和玉女煎。

瘀阻—头或半身出汗,

局部疼、舌紫或有蓝斑,

复元活血汤加减。

.口干欲饮方药

口干欲饮:麦味丸,(麦味地黄丸)

消渴.生脉.五苓散。(消渴丸.生脉饮)

石斛花粉地冬玄;(生地.麦冬.玄参各30g)

酒调桂粉敷涌泉。(睡时肉桂粉2g贴涌泉)

国医诊疗随笔(四)

 (2020-05-23 23:12:04)

转载


分类: 医基

.调和方药(虚实相杂,调和最佳)

当归四逆(汤):调阴阳;

(调)气血:血府逐瘀汤;

调和肝脾:逍遥尝(丸);

平调寒热:黄连汤。

疏肝活络饮重气(调气):

..苍.附.郁(柴胡丹皮苍术香附郁金),

..陈.乌.鸡(厚朴菖蒲陈皮乌药鸡血藤)。

第三章 肝胆

.说小柴胡汤

1.1功效:扶正祛邪,和解表里,疏利肝胆,调和脾肾,理血散结。

1.2柴胡证:柴胡应用的指征即为柴胡证。

1.2.1.胸胁苦满,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

1.2.2.柴胡体质:

面色微暗黄或青黄、青白色,缺光泽,皮肤干燥,舌质坚老,暗而有紫点,脉弦细。

对气温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受情绪影响。胸胁部常有气塞胸闷满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血块。

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

1.3小柴胡汤证:应是“三阳病柴胡证”。

1.4方药:

A.方—

小柴胡汤,

温胆汤,

蒿芩清胆汤,

黄芩汤。

B.药—

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

法半夏、茯苓各9g,陈皮6g,甘草3g,枳实6g,竹茹3g。

青蒿、法半夏各6g,黄芩、竹茹、茯苓各9g,枳壳4.5g,陈皮3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g。

黄芩、白芍各12g,甘草6g,大枣4枚。

C.治—

可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祛邪不伤正,血家感冒,以之和解退热;血瘀证,以之调气解郁,利于行血;肝脾失和而致腹胀泻诸症,以之和脾止泻。

D.量—柴胡小剂量长于升散或引经,中剂量用以疏肝解郁。如遇发热患者难以奏效,和解退热时,一般剂量须在20~30g。若高热不退,可加之30~50g。

1.5柴胡剂的衍变:

柴胡有三大功能—祛瘀、解热、泄下;可用于实证,又可用于虚证。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四逆散(疏肝解郁)→《局方》逍遥丸(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柴胡舒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1.6歌诀:

柴胡和解少阳证,

小柴胡汤和解供,

芩夏参草姜枣从,

小柴胡祛邪扶正,

三阳.内外妇儿病。

竹茹枳实入二陈,

名温胆汤可宁神,

惊晕闷呕能得诊。

蒿芩清胆枳竹茹,

苓夏陈皮碧玉乎,

少阳热重寒轻症,

胸痞呕恶总能除;

巩膜肤黄茵陈主,

合三仁汤非典初。

黄芩汤用甘芍并,

二阳合痢枣加烹;

再加生姜和半夏,

前症兼呕此能平。

少阳经征能运用。

.说四逆散

2.1功效:广泛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其病机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达的一面,故临床常根据肝脾郁结的原因不同而随证合方为用。

1〉呼吸系统:用四逆散合二陈汤—痰气郁结而致肝脾不调之证。调滞治气顺气治痰。

2〉泌尿系统:用四逆散合五苓散—水气弥漫三焦,内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调之证。助其行散气化,整体调治人体水液代谢失常。

3〉精神疾患:用四逆散合升降散(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使杂气之流毒顿消)—火气郁结而致肝脾不和之证。皆能升降气机,疏宣气滞。加强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热之力,疏散宣泄三焦火热。

2.2运用:

1〉柴胡证与柴胡体质。

2〉四逆散特异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胁或少腹腹部,疼痛为胀痛。四逆散证的人—性格内向,多消极,善于担心,特注意细节,神经质性格,且向不好方向考虑。

3〉四逆散证的腹诊—四逆散腹证:“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满实犹大柴胡汤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压心窝时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症候。”

4〉四逆散证的舌脉:

弦脉(郁结不畅之征):

弦滑—痰湿水饮凝聚;

弦涩、弦细—瘀血结滞;

弦数—郁火闭伏(或弦硬或沉弦)。在两关脉中取之最为明显。

舌质坚老而干,色稍暗,或有点紫,苔薄白或薄黄,少津不润。

2.3活用:

1〉消化系统的脾胃不调:喜食肥甘厚味,脘腹胀满,便干不爽,周身困倦,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红暗,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四逆散+平胃散。

2〉呼吸系统的小儿咳发热:发热、干咳、鼻塞声重,咽痛而红,纳差不饥,大便干,唇红,手心热,舌红,苔白,脉浮滑数,四逆散+麻杏石甘汤+升降散。

3〉妇科疾病的月经不调:有经不调史,失眠多梦,肩背痛连项背,少腹满痛,少苔,脉弦细,属气血失调,阴虚有热,四逆散+四物汤+二至丸。

4〉消化系统的胃脘痛,属肝胃不和,阴虚气滞,(“急建起中气,俾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虚劳建中〉:四逆散+小建中汤+丹参饮。

5〉心血管疾病:用的血府逐瘀汤和精神系统:用的柴胡疏肝散及逍遥散,都是由四逆散衍化而来。

2.4四逆散方药:

柴胡、枳实各9g,白芍12g,炙甘草3g。

2.5歌诀:

四逆柴枳芍甘草,

疏肝理脾胃痛疗。

呼吸系统:四逆.二陈用,

儿热咳症:四逆.升降.麻杏(石甘);

泌尿系统:四逆.五苓;

四逆.升降:精神疾病;(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

消化道:四逆.平胃行,

胃痛:四逆.丹参.小建中;

四逆.四物.二至:调经;

血府逐瘀:心血管病,

疏肝.逍遥:精神系统。

.抑郁症与精神病

3.1证候:广义的“郁”是指疾病发生过程中人体气血、脏腑功能所表现的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程的某个阶段。

3.2病机:狭义的“郁”是指情志内伤,气机郁滞为始,病位涉及五脏六腑,而以肝心脾三脏最为突出,表现于气、血、津液、饮、食等郁滞。

阳郁:是阳气郁结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养之能的简称。

近代病因:由于素体阳虚、空调环境、饮食贪凉等因素,造成部分人群出现“阴凝于外,阳郁于内”的病机表现,轻者手足冰冷,重者郁而化火,出现性格烦躁、咽喉红肿、面部痤疮等。

3.3抑郁

3.3.1症——据美· 精神学会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九条特征中五条者即是(症状持续14d以上。)

1〉抑郁心境;

2〉精力减退;

3〉注意力不集中;

4〉兴趣减退;

5〉自尊降低;

6〉有自责自杀观念;

7〉食欲或体重改变;

8〉睡眠模式改变(尤其是早醒);

9〉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尤其是迟缓)。

3.3.2治:加味逍遥丸、越鞠丸,开胸顺气丸、疏肝丸;帕罗西汀(效佳,且能使性格变外向—美报导)。

3.4精神病

3.4.1误区:精神病—越病越“休”、只会越“休”越病。

3.4.2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减退—环境适应不良—生活 中应激事件剌激—精神病反复发作。

3.4.3治疗:

1〉劳动、娱乐、学习。

2〉嚼槟榔可抑制或缓解精神症。

方:10粒/d,嚼槟榔极少出现幻视、幻听或其它精神分裂症。

药理:槟榔中含0.3%-0.6%的生物硷(主要成分为槟榔碱),其中含14%的芸香性脂肪油,槟榔碱有轻度神经麻痹作用,具有类似乙酰胆碱那样的药理作用,并可间接降低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故最终有利于抑制缓解精神分裂症。

3.5歌诀:

治精神抑郁病,

逍遥.越鞠.开胸,

舒肝.帕罗西汀;

日嚼槟榔十粒中,

治疗幻想幻听;

要学习娱乐劳动。

.肝病方药

舒肝丸.柴胡舒肝散,

龙胆泻肝(丸)香砂丸,

膈下逐瘀汤妙玄,

芍茵五金汤效显。

疏肝芍茵五金汤(生白芍、茵陈):

内郁金铃医胆囊(鸡内金、郁金、川楝子、元胡),

金砂.金钱.炙草匡(海金砂、金钱草)。

肝郁气滞:柴胡香(香附);

胆草栀芩:湿热尝(龙胆草、栀子、黄芩);

热毒:公英;秘:生黄(便秘:生大黄);

黄疸:重茵.加虎杖(茵陈);

脘腹痛:乌香槟榔(乌药、木香);

肝病全程:需栀黄(栀子、大黄)。

湿热肝病胁痛:〈三草汤〉

地耳、垂盆、龙胆(草)(茯)苓〈12.12.6.5〉,

百合乌(药)归术芍芎〈12.12.6.9.30.9〉,

五味鳖甲茵七冲〈15.15.25.2〉。

内关.公孙:阴维冲,(通阴维脉和冲脉)

主治上腹与心胸。

肝:补曲泉.泻行间;

胆:补侠溪.阳辅痊(泻阳辅穴)。

大敦.行间.太冲看(五腧阴经:井出、荥流、俞注、经行、合入),

中封.曲泉属于肝。

.胸痹心痛开胸汤

疏肝泄热:开胸汤,

豁痰散结又通阳,

清肝和营气痛康:

金铃蒌薤丹芍郁(川楝子、元胡、瓜蒌、薤白、丹参、赤芍、郁金),

柴芍归芎丹栀齐(柴胡、生白芍、当归、川芎、丹皮、山栀)。

.滋养肝肾二二汤

6.1方药:

当归、仙茅、仙灵脾、黄柏、知母、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何首乌、杜仲、桑寄生。

6.2功效:

6.2.1温肾补精,泻肾火,调冲任。

6.2.2强阴益精,滋养肝肾,平补肝肾。

6.2.3用于更年期男女综合征。

6.3歌诀:

二二汤,益肾肝,

二仙二至桑椹添,

失眠多梦腰膝软,

高压热烦更年安,

壮骨首乌效更显。

.眼睛障翳方药

7.1“胬肉攀睛”:和心肺两经风热壅盛、恣嗜五辛酒漿导致脾胃壅滞湿热上蒸于目、过度劳欲耗损心阴以致虚火上炎等因素有关。

7.2“目眵”:“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治脏腑挟热,冲发于目,津液结滞而成眵,泽泻丸方”;“治风热冲肝,上熏于目,结成眵,羚羊角散方”。

7.3歌诀

眼睛障翳首选方:

石斛夜光.明目地黄(丸)。

石斛枸杞子菊花,

女贞旱莲草木瓜,

五味子乌梅山楂,

疗初中期内障佳。

花翳:银菊芩桑皮,(银花、菊花、枯芩、蜜桑皮)

木贼英粉知母地,(公英、花粉、生地)

枳壳胆草硝草兮。(龙胆草、芒硝、甘草)

黑睛生星:薄橘红,(薄荷)

芍夏银地连草通,(赤芍、半夏、银花、生地、黄连、木通)

银胡胆草蒙花行,(银柴胡、龙胆草、蜜蒙花)

枯芩蔓荆子服中。

三里合谷丝竹空,

头维攒竹与睛明,

统治—切眼疾病。

大发散,专治眼。

麝珠明目滴眼(液)显。

分享:

享:国医诊疗随笔(二)

 (2020-05-23 23:02:28)

转载


分类: 医基

疾 病 治 则

1)治 则:

急性热病:“先发治病",

<<font face="宋体">退热汤.“三宝”用,白虎碎先量大生>;

治温热病:“通利法”行,

<<font face="宋体">防风通圣.硝黄.玄地冬> 

慢性杂病:“培补肾阳”中,

<<font face="宋体">二仙苁蓉桂附茸>;

顽疾痼症:"综合疗法"用,

<<font face="宋体">服药针灸拔罐并> 

2)季节用药诀:

暑天忌燥热(药),

冬忌寒凉(药)也。

3)常规“八法”治病疾:

清积、和中、养元气;

激活:平衡、排异与免疫(功能)。

4)祛邪与扶正

祛邪:小柴胡(汤)

温胆汤(百病皆为痰作祟)也,

辨证用抗戾(散);

扶正:生脉(饮)六味(丸)用,

杞菊地黄汤显功;

祛邪扶正:升阳益胃(汤)玉屏风(散),

人参败毒汤奇能;

辅佐祛邪与扶正:

通利、固止法两种,

防风通圣(丸)与理中(丸);

随证加减显奇能。

 <<font face="宋体">升阳益胃(汤)参术芪(30.9.60),

  黄连半夏草陈皮(6.30.30.12)

  苓泻防风羌独活(9.9.15.15.15)

  柴胡白芍姜枣兮(9.15)

  为末每次九克宜。

  去泽泻是小便利,

  口不喝把茯苓去,

  扶正祛邪是良剂。>

5)诊疗紧扣病机,

顾护先天与后天之气。

难症顽疾,先救胃气,

一能运化饮食,二能运载药力,

干姜甘草姜枣兮。

陈皮青皮,理气健脾,

治肝胃气郁之脘痞;

枳实厚朴,气滞湿阻,

痞滿证除。

麦芽谷芽,食积不化,

微炒为佳。

鸡内金白术,

补脾健胃显著。

6)有一分阳气,有一分生命:

用好桂附理中()。

7)《伤寒论》113方只两方:

理中汤与四逆汤。

8)救胃气,安四维,

出入升降复常兮,

阴平阳秘则病癒。

9)伤寒之理路:

"表、里、寒、热"四字乎,

贯穿113方主,

合三方:中气、营卫、脏腑。

10)伤寒六经实为阴阳两经,

三阴统于太阴,三阳统于阳明。

10.1太阳:头痛、脉浮、发热、恶寒。

经证—表实:身疼、脉紧、无汗,

麻黄汤痊。

      表虚:自汗、恶风、脉缓,

桂枝汤解肌玄。

腑证—蓄水:尿不利、躁烦,

口渴、欲饮即吐现,

化气利水五苓散。

      蓄血:如狂、尿利、少腹急结,

脉沉、便黑,桃仁承气(汤)也。

10.2阳明:身热自汗,

脉大,恶热,不恶寒。

经证—脉大、自汗、大热、大渴、心烦,

白虎汤服之玄。

腑证—便秘、腹硬满疼、拒按,

苔黄厚、晡热、手足出汗,

脉沉实、大承气汤痊。

10.3少阳:目眩、口苦、咽干,

胸胁闷满、喜呕、心烦,往来寒热、不食、脉弦,

小柴胡汤效专。

10.4太阴:不食、呕吐、腹满,

时腹痛、苔白、脉弱缓,理中丸温中散寒。

10.5少阴:脉微细、欲寐。

虚寒—手足厥冷、脉沉微,

下利清谷、尿白、四逆汤对。

虚热—口燥、心烦、少寐兮,

舌尖红、苔少、脉沉数细,

黄连阿胶汤宜。

10.6厥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

饥不欲食、食则蛔厥,消渴见、乌梅丸也。

10.7六经头痛:

后头痛,兼项强,

  属太阳。

头角痛,颈项强,

  胸胁滿,少阳乡。

前额疼,连眼目,

  阳明乎。

头痛重,腹满汗,

  太阴全。

连脑痛,指甲青,

  少阴病。

疼在顶,四肢冷,

  吐涎沫,厥阴经。

(11)人类体质多虚:

阳虚十之九矣,

阴虚百难见一。 

六淫为害十之八九为风、寒、湿,

实热证仅占百分之一二。

1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沉寒痼疾,阳气不足,由表入里,

麻附细法,开门逐驱;(麻黄附子细辛汤)

按病来路,邪盗退去;(肌肤~腠理~脏腑~三阴)

扶正祛瘀,护阳病癒。

(13)"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护元阳,

温通阳气:桂枝、附子、干姜...... 

(14)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A.卫:发热,头痛,

微渴、恶寒、舌边尖红,

苔白、脉浮数、咳嗽证,

桑菊饮加牛蒡子用。

B.气:壮热大汗、渴喜冷  饮,

苔黄、脉洪数、白虎汤珍。

C.营:身热、夜甚、斑疹隐隐,

心烦不寐、谵语神昏,

舌红绛、脉细数、清营汤饮。

D.血:高热夜重、透露斑疹,

吐衄便血、狂燥甚,

舌质绛、苔黑芒刺、脉数存,

犀角地黄汤饮。

(15)三焦辨证施治:

A.三焦与脏腑:

上焦—肺、心,

脾、胃、大肠—中焦诊,

下焦—肝、肾。

B.上焦—

肺:发热、头痛、口渴、汗出,

嗽或喘、苔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服。

心:高热、神昏、谵语躁动,

舌蹇、舌质红绛、四肢冷,

脉细滑数,清瘟败毒汤用。

C.中焦—

胃:发热、恶热、口渴汗出,

面红目赤、呼吸气粗,

苔黄燥、脉洪大数,

把白虎汤服。

大肠:潮热便结、语声重浊,

腹痛拒按、苔黄燥焦黑,

便干结、尿短涩、脉实数,

服大承气汤加生地乎。

脾:身热不扬、体壮肢倦,

头晕纳呆、胸脘痞滿,

泛呕欲吐、苔白腻般,

脉濡滑、三仁汤痊。 

D.下焦—

肾:身热、体倦、口燥、咽干,

手足心热、不寐、心烦,

舌红、脉细数、面赤神倦,

黄连阿胶汤加减。

肝:低热、肢厥、手足蠕动,

心中谵谵、甚至抽风,

脉细微弱、舌无苔光红,

大定风珠对症。 

(16)五脏辨证施治

A.心脏:

心阳虚—心中空、惕惕动颤,

面白、心悸气喘,

脉弱虚大、苔白舌淡,

喘动重、自汗、肢冷、形寒,

养心汤、参附汤选。

心阴虚—虚烦、心悸、多梦失眠,

脉细数、舌尖红、健忘、盗汗,

面色少华、服补心丹。

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心烦,

脉数、舌红苔黄舌溃烂,

尿黄,导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窍—精神抑郁,

哭笑无常、胡言乱语,

脉弦滑、舌红、苔黄腻,

面赤躁动、导痰汤医。

心血瘀阻—唇青面白,

心悸、胸闷疼痛剧烈,

舌暗红、紫斑、脉细涩,

血府逐瘀汤善哉。

心肾不交—虚烦失眠,

面赤耳鸣、目眩咽干,

梦遗滑精、腰膝酸软,

脉细数、黄连阿胶汤痊。 

B.肝脏: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

面热口干、目涩头痛,

脉细弦数、舌绛红,

急躁心悸、失眠多梦,

杞菊地黄.天麻钩藤(汤)。

肝气郁结—胁痛嗳气,

烦躁易怒、腹痛呃逆,

苔白脉弦、有梅核气,

柴胡疏肝散.四七(汤)。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易怒口苦、眩晕耳鸣,

呕吐苦水、胁肋灼痛,

脉弦数、苔黄舌红,

便秘、龙胆泻肝汤用。

肝风内动—头抽掣痛,

四肢挛急、昏仆人事不省,

口眼歪斜、眩晕抽动,

脉弦、苔黄、舌红,

镇肝熄风汤中。

肝肾阴虚—目涩头眩,

五心烦热、颧红咽疼干,

盗汗胁痛、遗精腰酸,

舌红、脉细数、服一贯煎,

镇肝熄风汤、杞菊地黄丸。 

C.脾脏:

脾阳虚—畏寒肢冷、腹胀,

脘闷呕吐、食少便溏,

脉沉细、舌淡白、理中汤。

脾气虚—面黄、腹胀、溏便,

四肢乏力、倦怠懒言,

脉细弱、苔白舌淡,

补中益气汤痊。

寒湿困脾—胃脘饱胀,

头身沉困、饮食不香,

口干不饮、饮则吐往,

苔白腻、脉细滑、胃苓汤。

湿热蕴脾—鲜明黄疸,

厌食油腻、呕吐腐酸,

脉滑数、苔黄腻、口苦干,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

脾肾阳虚—肢冷畏寒,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

便溏肾泻、浮肿疲倦,

脉沉细、苔白舌淡,

用附子理中丸。 

D.肺脏:

肺气虚—痰多清稀、咳而气短,

声音低怯、倦怠懒言,

面色恍白、畏风自汗,

脉细弱、苔白淡,

补肺汤、玉屏风散。

肺阴虚—干咳痰少稠粘,

午后潮热、颧红、痰带血、盗汗,

脉细数、音哑、舌红、口干,

五心热、百合固金汤痊。

风寒束肺—咳喘痰稀,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

苔白、脉浮紧、头身痛兮,

杏苏散、麻黄汤医。

风热袭肺—痰黄咽痛,

口渴引饮、身热畏风,

气喘息粗、咳引胸疼,

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用。

燥热伤肺—干咳少痰,

苔黄脉数、鼻燥咽干,

津少、桑杏汤痊。

痰湿阻肺—胸闷、咳痰多,

喉中痰呜、喘不能卧,

苔白腻、脉滑、二陈汤卓。 

E.肾脏:

肾阳虚—肢冷形寒,

面色胱白、腰酸腿软,

阳萎滑精、便溏气短,

脉沉细、苔白舌淡,

温肾填精用右归丸。

肾不纳气—面浮色白、气短喘逆,

尿随咳出、苔白脉沉细,

人参胡桃汤加紫河车。

肾阴虚—耳鸣晕眩,

五心烦热、舌燥咽干,

梦寐遗精、腰膝酸软,

脉细数、舌红、苔少口干,

滋阴六味地黄丸。

肾虚水泛—咳逆气喘,

周身浮肿、肢冷形寒,

下肢肿甚、按之凹陷,

痰多稀薄、苔白舌淡,

脉沉细滑、真武汤痊。

肾亏火旺—口咽苦干,

颧红唇赤、虚烦不眠,

阳兴梦遗、腰膝疼酸,

舌红苔黄、脉细数弦,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17)虚实夹杂,

调和最佳。

(18)效不更方,

继续增强。

分享:


国医诊疗随笔(一)

 (2020-05-23 22:51:41)

转载


分类: 医基

国医诊疗随笔 (寄中医学子)

     (庚子)

 第一章 辨证施治

.  辨 证

(1)八纲

(2)亡阴亡阳

(3)五脏气血阴阳实证

(4)五脏气血阴阳虚证

.疾病治则

(1)治则

(2)季节用药

(3)常规“八法”治病疾

(4)祛邪与扶正

(5)诊疗紧扣病机

(6)有一分阳气,有一分生命

(7)《伤寒论》113方只两方

(8)救胃气安四维

(9)伤寒之理路

(10)伤寒六经实为阴阳两经

(11)人类体质多虚

(1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3)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命之本

(14)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15)三焦辨证施治

(16)五脏辨证施治

(17)虚实夹杂

(18)效不更方

第二章 引经.症方.调和

(1)引经药歌诀

使药

头面部引经药

(2)病症方药

(3)调和方药(虚实相杂,调和最佳)

第三章 .

(1)小柴胡汤

(2)四逆散

(3)抑郁症与精神病

(4)肝病方药

(5)胸痹心痛开胸汤

(6)滋养肝肾二二汤

(7)眼睛障翳方药

第四章 ..面

(1)咽喉肿痛方药

(2)眩晕证辨治八种

(3)祛斑疹美容汤

第五章 .

(1)痰饮证辨治十二种

(2)郁证辨治七种

第六章 .

(1)五苓散证治诀

(2)七种水肿证治

(3)水肿证辨治十七种

(4)九种多汗证治

(5)口干欲饮方药

第七章 .

(1)壮骨汤

(2)骨髓瘤

(3)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辨证施治)

(4)针药并用治足跟痛

(5)益智方药

(6)疲劳乏力方药

第八章  便

(1)泄泻辨治九种

(2)便秘辨治十种

(3)便秘方药歌诀

第九章 .

(1)哮喘证辨治九种

(2)“穿靴”.“戴帽”症治诀

第十章  .

(1)痿证辨治六种

(2)痹病常用藤

(3)痹症诊治方剂歌诀

(4)痹证辨治八种

第十一章 ..血

(1)心脑血管病方药

(2)血证辨治十六种

(3)不寐证辨治八种

(4)安心神方药

(5)皮疹方药

第十二章 

(1)治胃八法(表格)

(2)胃脘痛证辨治十六种

(3)胃脘痛方药

第十三章 外感.咳嗽

(1)感冒十类辨治二十二种

(2)咳嗽证辨治十七种

第十四章 疮疡

(1)外科九类二十二方

第十五章 妇人

(1)子宫肌瘤方药

(2)更年期综合征(ERT)

(3)妇人经病方药

(4)妇人带病方药

(5)固胎方

(6)妇人产后病方药

第十六章 儿童

(1)小儿养生

(2)小儿病证治疗歌诀

第十七章 经穴养生

(1)功效

(2)穴位

中医保健五大要穴

针灸十要穴

八会穴

八法八穴主治

回阳与生阳穴

妇人十大要穴

耳病六穴

眼病六穴

护脾胃十针

健身四穴

第一章  辨证施治

辨证

1)八纲:

1.1表证:恶寒发热头痛,

鼻塞、苔白、脉浮形,

有或无汗,四肢痛。

1.2里证:脉沉、发热不恶寒,

脘腹胀痛,心悸气短,

二便失调,腰脊酸软。

1.3寒证:脉迟、恶寒手足冷,

面白、口不渴、尿长清,

便溏、苔白、喜热饮用。

1.4热证:发热恶热、脉数形,

面赤、烦躁、口渴喜冷,

尿短赤便秘、苔黄舌红。

1.5虚证:少气自汗、食少乏力,

形瘦神不振、心悸,

舌淡无苔、脉弱细。

1.6实证:声高气粗、目赤面红,

腹满拒按、便结身痛,

脉实有力、谵语躁动,

高热尿涩、苔黄厚征。

1.7阴证:语声低微、身冷畏寒,

精神萎顿、面色晦暗,

喜温口不渴、动作迟缓,

脉沉细迟、苔白舌淡。

1.8阳证:发热口渴、身热喜凉,

脉浮滑数、舌红苔黄,

便结尿赤、神奋声壮,

面赤气粗、甚或谵狂。 

(2)亡阴亡阳

2.1亡阴:汗多味咸不粘,

呼吸气粗、四肢畏热温和感,

渴喜冷饮、舌红干,

脉洪数无力现。

2.2亡阳:汗多味淡如油粘,

呼吸气微、肢厥冷畏寒,

不渴喜热饮,舌白润般,

脉虚大空或微细欲绝见。 

3)五脏气血阴阳实证

3.1五脏气实共同点:

憋闷、疼痛、胀满,

舌质较暗、脉见弦。 

肺气壅滞—喘急,

胸闷胀疼、咳逆。

肝气郁滞—胸腹满痛,

呃逆、乳房疼、痛经。

脾胃气滞—呕吐嗳气,

脘腹满痛、矢气、呃逆。 

3.2血瘀证:疼处定点,

肿物、积块、局麻、唇暗,

脉涩有力、舌暗有紫斑。

心脉瘀阻—舌尖瘀斑,

脉结代、心区阵疼牵肩。

肝脉瘀滞—胁下疼,

肢体时麻、肝脾大硬。 

3.3阴盛证:寒邪内侵,

水湿相凝与痰饮,

舌淡苔白、脉迟沉。

水寒射肺—喘咳痰多白稀,

胸痛、恶寒、无热兮。

水气凌心—阵发心悸,

心区痛遇寒则剧,

脉结代、浮肿矣。

寒湿困脾—脘腹满闷,

呕清水、便溏、头身困,

白带稀多、脉缓滑诊。

寒滞肝脉—少腹胀痛,

疝气、睪丸坠胀、湿冷,

呕吐白涎、头痛于巅顶。 

3.4阳盛证:苔黄、舌红,

火热内炽、脉滑数洪。

肺热内蕴—咳痰黄稠甚带血,

胸部热痛、鼻咽干燥也。

心火炽盛—心烦热失眠,

高热神昏、狂躁舌烂。

脾胃蕴热—口唇红肿,

口腔溃疡、渴欲饮冷,

便秘热结、脘腹热痛。

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目赤多眵、口苦耳鸣,

急躁易怒、胁肋灼疼。 

4)五脏气血阴阳虚证

4.1气虚:语声低、懒言,

面白体倦、气短自汗,

脉虚大、苔白中裂舌淡。

肺气虚—咳喘、短气,

痰多清稀。

脾气虚—食少、便溏,

失血过多、食后脘胀。

心气虚—气短、心悸,

脉结代或弱细,

闷满疼在心前区。

肝气虚—头身麻木,

疲乏不耐劳、胆怯乎。

肾气虚—腰腿酸软诊,

小便清频、甚失禁。 

4.2血虚:面黄、唇舌指甲色淡,

毛发枯落、舌淡、脉沉细全。

心血虚—健忘心悸、躁烦,

脉细或结代、多梦失眠。

肝血虚—惊惕、头晕、易怒,

目暗、肢体震颤麻木,

经少、经闭、脉细弱乎。 

4.3阳虚:怕冷、四肢厥逆,

舌淡胖润有齿痕、脉弱细。

心阳虚—同心气虚。

脾阳虚—同脾气虚,

白带多而清稀,

腹冷疼、泛清水齐。

肾阳虚:下肢酸软、发冷,

阳萎滑精、便溏、腰疼,

脱发齿摇、耳鸣聋、浮肿,

夜尿多、白带多稀清。

4.4阴虚:潮热心烦、颧红盗汗,

脉细数、舌红咽燥口干。

肺阴虚—咳血、咳呛、无痰,

喉痒、声哑潮热咽干。

心阴虚—同心血虚症状,

舌尖红干,口舌生疮。

肝阴虚—同肝血虚。

肾阴虚—腰疼、下肢酸软,

梦寐遗精、健忘晕眩,

发脱齿摇、耳鸣聋全。

脾阴虚—干呕呃逆,

不思饮食,便燥结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