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治则 急性热病:“先发治病"; 治温热病:“通利法”用; 慢性杂病:“培补肾阳”中; 顽疾痼症:"综合疗法"行。 暑天忌燥热(药),冬忌寒凉(药)也。 常规“八法”治病疾: 清积、和中、养元气; 激活:平衡、排异与免疫(功能)。 2.引经药歌诀 一.使药: 使药是引药归经: 藁本引药上巅顶, 下瓜龙膝上桔梗, 羌活上独活下行, 桑枝引治四肢病。 二.头痛: 头痛引经药归经: 太阳少阳和阳明, 葛根柴胡白芷用, 川芎引药归六经。 三.头面: 头部藁本川芎妙, 面部菊花和凌霄(花), 眼睑部用谷精草, 眉棱骨用白芷好, 鼻部辛夷花奇效, 耳轮部用龙胆草, 口唇部用芡实巧。 3.病症方药诀 一.六神丸:热病心衰, 亦治中毒性休克。 二.硝黄善治温热病; 腰痛必用桑寄生。 三.肝硬化腹水阉闾子; 重症肌无力重芪术。 四.中风后期用豨莶草, 散发性脑炎:南通蛇药。 五.治疗冠心病: 生脉、归脾、四君用, 苏合、血府、保心行。 六.肺结核:百部、夏枯草; 心动过缓:大量桂枝好。 七.湿性胸膜炎: 服用控涎丹。 八.犀角地黄汤僵蚕, 治过敏性紫癜。 九.痛风:土茯苓、萆薢; 乙脑:板蓝根、大青叶。 4.调和方药 当归四逆(汤)调阴阳; 气血:血府逐瘀汤;(调气血) 调和肝脾:逍遥尝;(逍遥丸) 平调寒热:黄连汤。 疏肝活络饮重气,(偏重调气) 柴.牡.苍.附.郁,(柴胡、牡丹皮、苍术、香附、郁金) 朴.菖.乌.藤.皮。(厚朴、菖蒲、乌药、鸡血藤、陈皮) 5.小柴胡汤 功效:扶正去邪,和解表里,疏利肝胆,调和脾肾,理血散结, 柴胡证:柴胡应用的指征即为柴胡证。 1、胸胁苦满,寒热往来或休作有时。 2、柴胡体质: A、面色微暗黄或青黄、青白色,缺光泽,皮肤干燥,舌质坚老,暗而有紫点,脉弦细。 B、对气温反应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受情绪影响。胸胁部常有气塞胸闷满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血块。 C、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 小柴胡汤证应是“三阳病柴胡证”: 方:小柴胡汤,温胆汤,蒿芩清胆汤,黄芩汤。可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祛邪不伤正,血家感冒,以之和解退热;血瘀证,以之调气解郁,利于行血;肝脾失和而致腹胀泻诸症,以之和脾止泻。 6.四逆散 功效:广泛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其病机都有肝失疏泄,脾失通达的一面,故临床常根据肝脾郁结的原因不同而随证合方为用。 A、四逆散合二陈汤——痰气郁结而致肝脾不调之证。调滞治气顺气治痰。 B、四逆散合五苓散——水气弥漫三焦,内侵肝脾而致肝脾失调之证。助其行散气化,整体调治人体水液代谢失常。 C、四逆散合升降散(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使杂气之流毒顿消)——火气郁结而致肝脾不和之证。皆能升降气机,疏宣气滞。加强升降上下,疏宣表里邪热之力,疏散宣泄三焦火热。 运用: A、柴胡证与柴胡体质。 B、四逆散特异使用指征:腹痛,多偏于胸胁或少腹腹部,疼痛为胀痛。四逆散证的人——性格内向,多消极,善于担心,特注意细节,神经质性格,且向不好方向考虑。 C、四逆散证的腹诊——四逆散腹证:“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满实犹大柴胡汤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压心窝时有抵抗力和疼痛的腹部症候。” D、四逆散证的舌脉: 弦脉(郁结不畅之征): 弦滑——痰湿水饮凝聚; 弦涩、弦细——瘀血结滞; 弦数——郁火闭伏(或弦硬或沉弦)。在两关脉中取之最为明显。 舌质坚老而干,色稍暗,或有点紫,苔薄白或薄黄,少津不润。 活用: A、脾胃不调:喜食肥甘厚味,脘腹胀满,便干不爽,周身困倦,体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红暗,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四逆散+平胃散。 B、小儿咳发热:发热、干咳、鼻塞声重,咽痛而红,纳差不饥,大便干,唇红,手心热,舌红,苔白,脉浮滑数,四逆散+麻杏石甘汤,+升降散。 C、月经不调:有经不调史,失眠多梦,肩背痛连项背,少腹满痛,少苔,脉弦细,属气血失调,阴虚有热,四逆散+四物汤+二至丸。 D、胃脘痛,属肝胃不和,阴虚气滞,四逆散+小建中汤+丹参饮。 E、血府逐瘀汤和柴胡疏肝散,都是由四逆散衍化而来。 7.抑郁症与精神病 <1>抑郁 一、症——据美· 精神学会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九条特征中五条者即是(症状持续14d以上。) 1、抑郁心境; 2、精力减退; 3、注意力不集中; 4、兴趣减退; 5、自尊降低; 6、有自责自杀观念; 7、食欲或体重改变; 8、睡眠模式改变(尤其是早醒); 9、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尤其是迟缓)。 二、治:加味逍遥丸、越鞠丸,开胸顺气丸、疏肝丸;帕罗西汀(效佳,且能使性格变外向——美报导)。 <2>精神病 一、误区:精神病——越病越“休”、只会越“休”越病。 二、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减退——环境适应不良——生活 中应激事件剌激——精神病反复发作。 三、治疗:A、劳动、娱乐、学习。 B、嚼槟榔可抑制或缓解精神症。 (1)方——10粒/天,嚼槟榔极少出现幻视、幻听或其它精神分裂症。 (2)药理——槟榔中含0.3%-0.6%的生物硷(主要成分为槟榔碱),其中含14%的芸香性脂肪油,槟榔碱有轻度神经麻痹作用,具有类似乙酰胆碱那样的药理作用,并可间接降低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故最终有利于抑制缓解精神分裂症。 8.肝病方药 舒肝丸.柴胡舒肝散, 龙胆泻肝(丸)香砂丸, 膈下逐瘀汤妙玄, 芍茵五金汤效显。 疏肝芍茵五金汤:(生白芍、茵陈) 内郁金铃医胆囊,(鸡内金、郁金、川楝子、元胡) 金砂.金钱.炙草匡。(海金砂、金钱草) 肝郁气滞:柴胡香;(香附) 胆草栀芩一湿热尝;(龙胆草、栀子、黄芩) 热毒:公英;秘:生黄;(便秘:生大黄) 黄疸:重茵.加虎杖;(茵陈) 脘腹痛:乌香槟榔;(乌药、木香) 肝病全程:需栀黄。(栀子、大黄) 内关.公孙:阴维冲,(通阴维脉和冲脉) 主治上腹与心胸。 肝:补曲泉.泻行间; 胆:补侠溪.阳辅痊。(泻阳辅穴) 大敦.行间.太冲看,(五腧阴经:井出、荥流、俞注、经行、合入) 中封.曲泉属于肝。 9.胸痹心痛开胸汤 疏肝泄热:开胸汤, 豁痰散结又通阳, 清肝和营气痛康: 金铃蒌薤丹芍郁,(川楝子、元胡、瓜蒌、薤白、丹参、赤芍、郁金) 柴芍归芎丹栀齐。(柴胡、生白芍、当归、川芎、丹皮、山栀) 10.滋养肝肾二二汤 一.方药: 当归、仙茅、仙灵脾、黄柏、知母、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何首乌、杜仲、桑寄生。 二.功效: 2.1温肾补精,泻肾火,调冲任。 2.2强阴益精,滋养肝肾,平补肝肾。 2.3用于更年期男女综合症。 三.歌诀: 二二汤,益肾肝, 二仙二至桑椹添, 失眠多梦腰膝软, 高压热烦更年安, 壮骨首乌效更显。 11.眼睛障翳方药 眼睛障翳首选方: 石斛夜光.明目地黄(丸)。 石斛枸杞子菊花, 女贞子旱莲草木瓜, 五味子乌梅山楂, 疗初中期内障佳。 花翳:银菊芩桑皮,(银花、菊花、枯芩、蜜桑皮) 木贼英粉知母地,(公英、花粉、生地) 枳壳胆草硝草兮。(龙胆草、芒硝、甘草) 黑睛生星:薄橘红,(簿荷) 芍夏银地连草通,(赤芍、半夏、银花、生地、黄连、木通) 银胡胆草蒙花行,(银柴胡、龙胆草、蜜蒙花) 枯芩蔓荆子服中。 三里合谷丝竹空, 头维攒竹与睛明, 统治—切眼疾病。 12.咽喉肿痛方药 咽喉热哑与肿痛: 银翘解毒(丸)和上清(丸), 锡类散和喉症(丸), 牛黄解毒、穿心莲(片), 双黄连、六神丸。 乳蛾喉痛:挂金灯, 山豆根.草.桔梗,(甘草) 射干.牛蒡子.菊用,(野菊花) 半枝莲板蓝根中。 治疗咽喉穴: 少商.耳尖刺血; 列缺.照海:任.阴跷脉,(通任脉.阴跷脉) 主脏腑.咽喉.胸膈; 明堂图:咽喉部,(印堂至发际中间处) 沿皮针.上下刺乎。 13.眩晕证辨治八种 一.肝火上炎一龙胆泻肝汤. 二.痰浊晕眩一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气血亏虚一归脾汤. 四.肾虚眩晕一左归饮,肾气丸. 五.肝阳亢挟热一羚羊钩藤汤. 六.肝阳亢挟风一天麻钩藤饮. 七.肝阳亢中风一镇肝熄风汤. 八.肝阳虚风内动一大定风珠。 14.祛斑疹美容汤 一.方药: 1.1防风通圣丸、上清丸。 1.2银花、黄芩、白芷、连翘、生地、麦冬、 玄参、花粉、山栀、大黄、女贞子、旱莲草丶仙茅、仙灵脾。 二.随症加减: 2.1疹多:加五味消毒饮、苦参、蝉蜕…… 2.2面青黑:加肉苁蓉、知母、黄柏、黄连。 三.歌诀: 面部痘疹或瘀斑, 防风通圣上清丸; 银芩芷翘地冬玄, 粉栀黄二至二仙。 疹多五味苦参蝉; 青黑苁蓉知柏连。 15.痰饮证辨治十种 一.寒痰——二陈汤, 二.痰迷心窍——涤痰汤. 三.痰热上扰——温胆汤. 四.痰结胸滿——顺气导痰汤. 五.肺寒留饮——苓甘五味姜辛汤. 六.肺热留饮——贝母瓜蒌散. 七.悬饮初期——柴枳半夏汤. 八.饮停胸胁——控涎丹、十枣汤. 九脉络不和——香附旋复花汤, 十.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16.郁证辨治七种 一.肝气郁结——柴胡舒肝散. 二.痰气交阻——半夏厚朴汤. 三.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四.心肾阴虚——六味地黄丸、补心丹. 五.食积痞滿——枳实消痞丸. 六.六郁百病——越鞠丸. 七.早期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17.五苓散证治诀 五苓散:水液代谢和剂, 通内外上下各处气机, 汗.尿.渴.涎.吐泻.肉上粟; 外郁滞:则表里不和兮, 内阻滞:则上下不通利。 发汗:泻合谷.补复溜穴; 止汗:补合谷.复溜泻。 人中.水分.中极, 阴陵泉.三阴交.三里, 针能利尿兮。 关元.三里和肾脊, 中脘.天枢.腹泻医, 神阙拔罐效颇奇。 18.水肿证辨治十六种 一,清热燥湿通用方一二妙散. 二.湿热型肾炎——茯苓皮汤. 三脾虚水肿——五苓汤(主治一切水液症). 四.阴虚水肿——猪苓汤. 五.气滞水肿——五皮饮. 六.气虚水肿——防己黄芪汤. 七.脾肾阳虚水肿——实脾饮. 八.阳虚水肿——真武汤. 九风水型(睑面先肿)——越婢加术汤、苓桂浮萍汤. 十水湿浸渍型(下肢肿显)——胃苓汤,五皮饮. 十一湿热壅结型(全身肿)——疏凿饮子. 十二.脾阳不振(反复消胀)——附子理苓汤. 十三.肾阳衰弱型(水肿久延)——济生肾气丸. 十四.气滞血瘀型(腹大如鼓)——调荣饮. 十五.月经前(眼睑、下肢微肿)——温经汤,调经丸. 十六.气血两虚型(肢肿及面〉——归脾汤、养荣丸、参苓白术散。 19.口干欲饮方药 口干欲饮:麦味丸,(麦味地黄丸) 消渴.生脉.五苓散。(消渴丸.生脉饮) 亦加花粉地冬玄;(生地.麦冬.玄参各30g) 酒调桂粉敷涌泉。(睡时肉桂粉2g贴涌泉) 20.壮骨汤 壮骨汤:芪.三七,(黄芪) 胆星.鳖甲.珍珠奇, 杜仲.川断与牛膝, 骨碎补及狗脊。 益气益血增记忆, 可医骨骼各种疾。 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甚效乎。 肾补复溜.泻涌泉, 膀胱至阴.朿骨点。(补母穴至阴.泻子穴朿骨) 21.骨髓瘤 1、病因病机:多发性骨髓瘤又称浆细胞骨髓瘤。临床70%患者以骨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多见于腰骶和胸背部,特点是活动后疼痛加剧,夜间减轻。属中医学骨瘤范畴。《外科枢要》曰:“若伤肾气,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正是“最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 2、方药选用:(方中“+”为加) 以补肝血,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的独活寄生汤+接骨丹(土鳖虫10克,自然铜30克,骨碎补30克,+血竭冲,龟板10克,徐长卿) 针灸:阿是,大杼,肾俞,肝俞,阳陵泉。 歌诀: 骨瘤动痛为特点, 独活寄生,接骨丹, 血竭,徐长卿、龟版。 针药并用效更显, 阿是,大杼,阳陵泉, 肾俞,肝俞,针灸痊。 22.骨质疏松的中药治疗:(辨证施治) 1、服二仙汤,加杜仲、川断、牛膝、骨碎补、狗脊。 2、服八地黄汤(辨证选—种),加龙骨、牡蛎、仙茅、仙灵脾、肉苁蓉。 23.针药并用治足跟痛 一、症: 步履不稳,下肢乏力,甚或疼痛。 二.病因:肾阴肾阳亏虚,或外伤,或出现骨刺增生,或跟骨结核引起。 三.治疗: 3.1.服地黄饮子(功效——喑痱足不履用,声音不出者;脑梗塞;脊髓痨;脊髓空洞症;肾炎;高血压等)。随症加减。 3.2.针灸并用(取穴——昆仑、太溪、申脉、照海、三阴交、绝骨、承山、承筋、足三里、 阴陵泉、阳陵泉、大杼、阿是穴)若能留针时间长点(3~12小时)效更佳,起到立刻止痛作用;并能达到增强人体自身平衡功能、排异功能、免疫功能的佳效。 24.益智方药 益智:归脾汤效神, 龙牡冲剂.生脉饮。 益智健脑中药稳: 党参人参西洋参, 麻七赤白芍葛根,(苎麻根、三七、赤芍、白芍) 胎盘知味柏子仁,(知母、五味子) 首乌菖翘蜂花粉,(菖蒲、连翘、蜂蜜) 远志枸杞子麦冬, 冬虫夏草芎茯苓,(川芎) 灵芝红景天黄精, 益智健脑显效能。 麝苏合香郁犀角,(麝香、郁金) 智仁龙牡开心窍。(益智仁、龙骨、牡蛎) 25.疲劳乏力方药 <1>证:属“虚劳”、“郁病”范畴。可归结于一种生活方式病。 <2>症:全身疲惫,四肢无力,周身不适;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睡眠困难,多梦易醒,醒后精力不能恢复; 伴有咽疼,肌肉痛,头痛,关节痛等颇似感冒表现; 食欲下降,情绪低落。 <3>因: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4>病机:为脾虚,肾虚,肝实。 <5>治: A、中药疗法: 1、六味地黄丸、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归脾丸——滋阴补肾。 2、补中益气汤舒肝和胃丸——疏肝理气,健补脾胃。 3、越鞠丸、逍遥丸、开胸顺气丸——生乐消愁。 4、歌诀: 疲劳乏力男女, 归脾.益气.六味,(归脾丸补中益气丸八种六味地黄丸) 逍遥.益母.鸟鸡,(逍遥丸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 舒肝和胃开胸顺气。 B、针灸疗法: 1、肾虚心怯型——百会、印堂、气海、关元、内关,神门。 2、阴虚阳亢型——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 3、肝郁血虚型——太冲、行间、期门、三里、血海、阳陵泉。 4、脾虚湿困型——夹脊穴、肾俞、肝俞、中脘、关元、气海、三里。 配合电针、拔罐、熏蒸。 26.泄泻辨治九种 一.寒湿泄泻(肠呜便腥)——藿香正气散. 二.湿热泄泻(灼热泻急)——葛根芩连汤. 三.食滞泄泻(便酸臭粘)——木香槟榔丸、 保和丸. . 四.肝郁泄泻(腹痛即泻)——痛泻要方. 五.脾虚泄泻(时溏时泻)——参苓白朮散. 六.肾虚久泻(五更泻)——四神丸.附子理中丸. 七.急痢(阿米巴痢)——白头翁汤. 八.痢疾腹痛——黄芩汤. 九.急痢(菌痢)——芍药汤、小檗碱片。 27.便秘辨治七种 一.热秘(口臭唇疮)——麻仁丸. 二.气秘(欲便不得)——六磨汤. 三.冷秘(便涩肢冷)——济川煎、温脾汤. 四.气虚便秘(排无力)——补中益气汤. 五.血虚便秘(便结如粟)——润肠丸, 六脾阳虚便秘——温脾汤. 七,湿性便秘——升阳除湿防风汤。 28.便秘方药 便秘:麻仁润肠丸, 酉时服之效更显; 六磨汤和济川煎, 防风通圣(丸)、健脾散, 宜空腹服上清丸。 保和丸加玄地冬,(玄参、生地、麦冬各30g) 生白术和肉苁蓉, 柏子仁蜜栀黄行。(蜂蜜、山栀、大黄) 关元.大肠俞, 支沟.足三里, 天枢治便秘。 29.哮喘证辨治九种 一.风寒哮喘(痰稀起沬)——小青龙汤、三拗汤. 二.风热哮喘(气急鼻搧)——麻杏石甘汤. 三.痰浊哮喘(气粗痰壅)——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四.肺虚哮喘(声低气短)——补肺汤. 五.肾阳虚——肾气丸、人参蛤蚧散. 六.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七.肝肾阴虚——一贯煎、左归丸. 八.阴虚挟火——大补阴丸. 九.阴虚低热——秦艽鳖甲散。 30.“穿靴”“戴帽”症治诀 “穿靴"与“戴帽”,(腿脚肿与面浮肿) 济生.参苓白术(散)疗。(济生肾气丸) 五苓散为主药,(津液病主方) 上发汗;下利尿。(头面肿发汗.腿脚肿利尿) 31.痿证辨治六种 一.肺热痿证(突然发病)——清燥救肺汤. 二,湿热痿证(下肢微肿)——四妙丸. 三.肝肾亏虚(发病缓慢)——虎潜丸. 四.血虚挟寒(经络不通)——当归四逆汤. 五.气虚挟寒(经络不通轻症)——黄芪桂枝五物汤. 六.气虚挟寒(经络不通重症)——加味黄芪五物汤。 32.痹病常用藤 用藤药,治痹病: 肌肉、筋骨、关节痛。 鸡血、络石与忍冬, 天仙、石南及海风, 青风、鸡屎和常青, 治痹安神夜交藤。 增效常加艽桃芎。 33.痹症 1、概念 凡是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证范畴。 痹证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脏器亏虚、气血不和。外邪指风、寒、湿(热)之邪,袭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热)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痹证患者多有肝(主筋、主血乃罴极之本)肾(主骨、内舍元阴元阳,乃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亏虚,为痹证的发病根本。 2、治则: A、祛风散寒 邪正兼顾:体质素虚、外邪侵袭致,患者多虚实夹杂: 方用:附子汤、黄芪防已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合方——独活寄生汤、活络效灵丹、四妙散、四藤汤、止痉散。 B、活络通痹 藤类药宜: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痛疼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辛苦微温。 络石藤——风湿痹痛,有热象者,散风通络,善走后背,多治后背痛。苦微温。 忍冬藤——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味甘性寒。 鸡血藤——行血活血,舒筋活络,味苦性温。 夜交藤——安神,通经络、除湿痹,用于风寒湿痹。 C、痹证阻络 用虫类药:全蝎——顽痹久痹。 僵蚕——去风化痰,合用通络,化痰(百病多由痰作崇),加强通络止痛。 蜈蚣——搜风定痉,走窜通达。 地龙——为便寒,通经活络,清热利水,对风湿热痹或下肢痹痛尤宜。 水蛭——碱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强。瘀血剧痛者和蜈蚣合用,加强走窜之力。 D、调和气血 活络化瘀:丹参——功同四物,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调理血分首药,量15g。 专业分工:白芍——白芍敛阴益营之功;赤芍行血之功,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散中有敛,敛中有泻,祛邪而不伤正。 炒枳壳,制香附——平和行气、利气之药对。 当归、乳没、桃仁、红花、鸡血藤。“痹证有瘀血说”《医林改错》。 E、顾护脾胃 利疾防弊:砂仁、焦山楂、炒神曲、炒鸡内金、茯苓。 痹证诊治方剂歌诀: 痹证:体质虚,外邪袭, 附子汤,黄芪防已(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宜, 合独活寄生,活络效灵, 四妙,四藤和止痉。 痹证多为瘀血故, 丹参、赤白芍,枳壳香附, 当归、桃红、乳没, 调气血活络化瘀乎。 活络通痹,藤类药宜, 海风、络石、忍冬、鸡血兮, 夜交藤,安神又除痹。 虫类药治痹痛, 全蝎僵蚕,蜈蚣, 破血水蛭,下肢痛地龙。 护胃利痹证, 砂仁,焦三仙,内金茯苓。 34.痹证辨治七种 一.风湿在表——羌活胜湿汤. 二.气血虚关节痛——蠲痹汤. 三气血虚又有热——大秦艽汤. 四.风寒湿痹——桂枝芍药知母汤. 五.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白虎桂枝汤. 六.寒湿凝痹(关节肿痛)——阳和汤. 七.顽痹(关节畸肿僵硬)——大活络丹。 35.心脑血管病方药 1、简说脑出血、血拴与拴塞 A.脑出血: 病情——脑血管破裂、病情较急. 病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 症状——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有跌倒.昏迷和偏瘫.甚至呕吐.有意识障碍.有人口歪流口水和面瘫. 治疗——中冲、人中、耳尖放血(待口眼恢复正常后,再移动治疗,然后再用药物治疗)避免搬动,保持镇静。 B.脑血拴: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及血液稠度高. 症忕——起病较缓,往往在睡眠和休息时发生.部分病人在病后逐渐加重. 2-4天达到高峰。昏迷少见,可有偏瘫.失语、或仅有头或肢体麻木. 治疗——扩大血管药物,预后较好. C.脑拴塞: 病情一起病急,常在数秒钟内症状达高峰.拴塞多发生在大脑动脉,常引起局限性癫痫、失语.以右上肢引起的偏瘫和偏身障碍少有昏迷. 治疗——扩血管,预后良。 2、高血压与低血压 一.正常成年人血压小于或等于140/90。 二.高血压是大于或等于160/95。 三.高血压属于中医“肝阳"、“肝火”、“肝风"的笵畴”。 四.低血压是成年人的血压低于90/50.应常服归脾汤、生脉饮等药物。 五.高血压应辨证施治,服镇肝息风汤或天麻杜仲丸或血府逐瘀汤等药物。 3、心脑血管病用方: 血府逐瘀(丸)苏合香(丸), 麝香保心(丸)血脂康, 复方丹参(片)归脾汤, 镇肝息风(汤)天杜胶囊。(天麻杜仲胶囊) 心脑病速针穴, 脑出血则口歪眼斜, 耳尖.少冲刺放血。 针神门.公孙.内关, 中冲.太冲和行间, 列缺.后溪.劳宫点。 36.血证辨治十六种 一.血虚血滞——四物汤. 二.气血两虚——八珍汤. 三.心脾血虚——归脾汤. 四.脉结代——炙甘草汤. 五.下焦蓄血症——桃仁承气汤. 六少腹宿块——桂枝获苓丸. 七.中焦瘀血——血府逐瘀汤. 八.周身血瘀症——身痛逐瘀汤. 九.身体四周血瘀——通窍活血汤. 十肝脾血瘀——膈下逐瘀汤. 十一.少腹血瘀——少腹逐瘀汤. 十二.外伤性血瘀——复元活血汤. 十三.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十四.各种血瘀——活络效灵丹. 十五.宫寒血瘀——温经汤. 十六.脾胃虚寒便血——黄土汤。 37不寐证辨证八种 一.心脾两虚(多梦)——归脾汤. 二.心肾不交(虚烦)——黄连阿胶汤. 三.痰湿内扰(胸闷)——温胆汤. 四.心火亢盛——朱砂安神丸. 五.痰火上扰——生铁落饮. 六.肝血不足——酸枣仁汤. 七.虚证心悸——天王补心丹。 八.心血不舒——血府逐瘀汤。 38.安心神方药 安神:归脾.养心丸,(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磁朱(丸)天王补心丹, 五味合剂与补肝(汤), 二仙(汤)血府逐瘀丸。 安心神:麦枣柏仁,(浮小麦、枣仁、柏子仁) 合欢交藤珀茯神。(合欢皮.夜交藤.琥珀) 39.皮疹方药 防风通圣(丸)五消饮;(五味消毒饮) 皮燥夜痒当归饮: 刺蒺藜.芪草荆屑甚;(黄芪、甘草、荆芥、皮屑多) 四物.生首乌.风疹,(四物汤.治风疹病) 常加珍珠母.玄参。 皮肤疮疹:蝉防风,(蝉蜕) 栀仁.黄芩.赤茯苓,(栀子仁) 赤芍.丹皮及木通。 疹鲜红:地.叶.红;(生地、大青叶、红花) 初起寒热:加薄荆;(薄荷、荆芥) 糜烂:瓜苓皮.土苓;(冬瓜皮、茯苓皮、土茯苓) 加银翘,医化脓;(银花、连翘) 上身痒:菊.刺蒺中;(菊花、刺蒺藜) 下身痒:苦.肤用;(苦参、地肤子) 时好时发:土获苓。 刺血拔罐奇效能。 40.治胃八法 概说:胃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以滞为逆,通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停滞则传导失职。 法 症状 方药 健脾和胃 脘腹痛胀,纳呆食少,疲倦乏力 参苓白术散 疏肝理气 胃脘胀痛,嗳气频作,恶心呕吐 柴胡疏肝散,+砂仁,乌药,苏梗,佛手 清胃泻火 胃脘灼热,口苦口臭,苔黄脉数 清胃汤或玉女煎十公英,连翘 辛开苦降 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温则减,口苦,苔红黄 左金丸,若肝火,黄连多于吴萸;肝寒,吴萸多于黄连 消食导滞 胃脘胀痛,嗳腐臭酸,不欲饮食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疏胆和胃 忧思郁怒或胆汁不循常道,上逆犯胃,口苦,泛酸 柴胡四逆散,+陈皮,佛手 酸甘养阴 胃脘灼热隐痛,食欲减退口干,少苔或无苔(胃燥) 麦门冬汤+芍药甘草汤,+内金,焦三仙 化瘀通络 胃失和降,初病在经属气,以胀为主,病久入络入血,以痛为主 41.胃脘痛证辨治十六种 一.气滞胃痛一柴胡舒肝散. 二.胃热一清胃黄连丸. 三.血瘀胃痛一失笑散. 四.脾胃虚寒一理中丸, 五.阴虚(胃热空疼饥不食)一一贯煎. 六,胃火一清胃散. 七.脾胃伏火(口臭)一泻黄散. 八.胃虚火一玉女煎, 九.肝胃虚寒一吴茱萸汤. 十.中焦虚寒一小建中汤. 十一.肝郁胃痉挛一延年半夏汤. 十二.肝胃寒热夹杂一半夏泻心汤. 十三.脾胃虚寒便血一黄土汤. 十四.胃虚热又胃气上逆一橘皮竹茹汤. 十五.胃寒上逆一丁香柿蒂汤, 十六.肝气上逆一五磨饮子。 42.胃脘痛方药 痛在心口窝, 三合或四合: 丹参.失笑卓,(丹参饮、失笑散) 良附.乌百合,(良附丸、乌药百合散) 金铃止痛多。(金铃子散) 胃痛吐酸安中散, 寒邪在腹胁胃脘, 每次五克日服三(次); 安中散:良姜.干姜, 元胡.肉桂.小茴香, 牡蛎.甘草为末尝。 43.感冒十类辨治二十二种 一.外感风寒: 1.1无汗一麻黄汤.(1). 1.2有汗一桂枝汤.(2). 1.3有湿热一九味羌活汤.(3). 1.4内有气滞一香苏散.(4). 1.5无汗.有里热一大青龙汤.(5). 1.6无汗.有痰饮一小青龙汤.(6). 1.7喉中痰呜一射干麻黄汤.(7). 二.外感风热: 2.1喉肿痛一银翘散.(8). 2.2有肺热一麻杏石甘汤(9). 2.3有皮疹郁热一升麻葛根汤.(10). 三.外感风燥(初起)一桑菊饮.(11). 四.阳虚感冒一麻黄附子细辛汤.(12). 五.阴虚感冒一加减葳蕤汤.(13). 六.气虚感冒一人参败毒汤.(14). 气虚郁热一升阳散火汤.(15). 七.气分热一白虎汤.(16). 营分热一清营汤.(17). 血分热一犀角地黄汤.(18). 八.少阳证一小柴胡汤.(19). 少阳、阳明腑证一大柴胡汤.(20). 九.中焦湿阻又有表寒一藿香正气水.(21). 十.暑湿外感一新加香薷饮.(22)。 44.咳嗽证辨治十一种 一.风热(咽疼.痰黄稠)一桑菊饮. 二.风寒〈痰稀白.清涕)一杏苏散. 三.肺燥咳轻症一桑杏汤. 四.肺燥咳重症一清燥救肺汤. 五.痰湿(痰出咳平)一二陈汤. 六.肝火(气逆痰粘)一咳血方. 七.肺火一泻白散. 八.肺痈一苇茎汤. 九.肺阴虚咳轻症一麦门冬汤. 十.肺阴虚咳重症一百合固金汤. 十一.肾虚咳一金水六君煎. 45.外科九类二十方 一.消散: 真人活命饮.阳和汤.小金丹.消瘰丸.内疏黄连汤. 二.排托: 透脓散. 三.顽固性发际疮一十枣汤. 四.皮疹通用方一当归饮子. 湿热皮疹一消风散. 湿气脚水肿一鸡嗚散. 五.热毒(炎症)一普济消毒欧. 热毒(疔疖)一黄连解毒汤. 热毒(重症)一清瘟败毒饮. 热毒(外科)一仙人活命饮. 热毒(各种炎症早期)一五味消毒饮. 热毒血瘀一四妙勇安汤. 六.阑尾炎一大黄牡丹汤. 七.急性扁桃体炎一凉膈散. 八.寒实积聚一大黄附子汤. 九.小肠疝气一天台鸟药散。 46.子宫肌瘤方药 癥积病:平消(片)用, 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 不孕少腹逐瘀汤, 经崩带病少腹乡; 归芎赤芍与干姜,(当归.川芎) 灵脂元胡小茴香, 没药官桂及蒲黃。 热:姜桂茴易丹香,(換丹参.香附) 郁金.益母草效良; 增效:合加阳和汤, 麻黄.熟地.白芥(子)强。 桂枝茯苓:丹桃芍,(丹皮.桃仁.赤芍) 肌瘤囊肿消效卓, 三棱.莪术.丹.甲可。(丹参.山甲) 47.更年期综合征(ERT) 一.病理: 1.1.根本原因——肾精亏虚、天癸衰竭、精血不足、冲任不通。 1.2.发病诱因——水不涵木、肝郁木旺。 1.3.近代说法——病源于肾、发展于肝、累及心脾。 二.病因: 2.1体内代谢紊乱。 2.2外界不良刺激。 三.治疗:(方中加为“+”;减为“-”) 3.1.按型治疗ERT,调整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 3.2.肝肾阴虚型——左归饮十知柏地黄丸或补肝丸。 3.3.肾阴两虚型——二至丸十二仙汤。 3.4.心肾不交型——补心丹、坎离既济丸或滋阴抑火汤。 3.5.肝郁气滞型——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或开胸顺气丸、 或越鞠丸。 3.6.痰郁互结型——二陈汤士。 3.7.阴血亏虚型——甘麦大枣汤十四物汤。 48.妇人经病方药 妇人经病常用方: 不孕:少腹逐瘀汤, 逍遥(丸)归脾(丸)七制香(附丸), 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尝。 经病针灸穴: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也。 经血不调:针中极, 合谷.三阴交.三里, 大椎.曲池.环跳兮。 血崩不止:灸隐白, 次灸肝俞.交信哉, 再灸肾俞.天枢矣, 还灸关元.足三里。 功能性子宫出血:灸关元, 三阴交.隐白.气海痊。 49.妇人带病方药 妇人带病:六味丸,(八种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亦玄, 赤血:加归.白(帶)芪添。(当归.黄芪) 带病:膻中和中脘, 三里.三阴交.关元。 50.妇人产后病方药—— 产妇一切杂病状, 先祛瘀血:生化汤; 四磨饮对产妇良, 再补气血:八珍汤。 产妇乳少:前猪蹄,(雄猪蹄) 白芷.木通.归.生芪。(当归、生黄芪) 产后身痛:速服用, 归荆杭桂羌寄生,(当归、荆芥、杭芍、桂枝、羌活、桑寄生) 乳没芪钩草防风;(乳香、没药、黄芪、钩藤、甘草) 下肢痛重:膝瓜中。(牛膝、木瓜) 产后瘀痛:焦山楂, 元胡.木香.归尾下, 刘寄奴,三剂佳。(一般服三剂愈) 子宫下垂:参术芪,(党参、白术、黄芪) 升柴归芎杭芍地。(升麻、柴胡、当归、川芎、熟地) 麦芽三两:断乳妙; 回乳:神曲用酒炒。 51.小儿养生 要想小儿安, 三分饥和寒, 喝水.洗澡和通便。 常选药物来保健: 玉屏风(散)健脾散, 鸡内金(片)酵母片, 龙牡冲剂.保赤丸,(王氏保赤丸) 清解液.保和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防风通圣(丸).麦味丸。(麦味地黄丸) 52.小儿病证治疗歌诀 52.1 小儿外感 歌诀: 小儿表虚外感, 服玉屏风散。 小儿外感咽肿痛, 银翘散蝉衣桔梗。 52.2小儿偏桃体肿大 歌诀: 小儿偏桃体肿, 鱼石脂外敷用; 籐黄膏敷神奇功。 内服玉屏风, 篮根、牛蒡、草、桔梗。 52.3小儿感冷热 歌诀: 小儿易感冷热方, 玉屏风合小柴胡汤, 半夏党参去出方。 家庭护理要跟上。 52.4小儿易感又出汗 歌诀: 小儿易感又出汗,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浮麦、龙牡功效显。 勤洗澡衣常換。 52.5小儿低热 一.症状: 体温在37.5度C~38度C,持续2周以上。 二.歌决: 小儿低热芪术风, 地骨、白薇、草服用。 糖盐水要补充, 清淡、营养食物用。 52.6小儿易感患鼻炎 歌诀: 小儿易感鼻不通, 鹅不食、草、蝉、玉屏(风)。 久鼻不通苏合香, 日服二次半月匡。 52.7小儿阵咳 歌诀: 小儿易感反复咳, 玉屏风、百部、贝、草卓, 桔梗、蝉蜕温服药。 急支糖浆量少次多。 莱菔子水有效果。 52.8小儿咳喘 歌诀: 小儿咳喘芪术风, 炙麻黄、甘草、杏(仁), 桔梗、蝉衣、桑叶用。 身柱、命门穴, 小儿喘妙诀。 52.9小儿厌食(疳积) 歌诀: 小儿厌食芪朮风, 内金、砂仁、草、菔行。 疳积:四缝、足三里, 三日一刺出明液。 饮食均衡营养齐。 52.10小儿惊厥 歌诀: 一.小儿惊风与惊厥: 水沟、印堂、大椎泻, 再刺合谷、十宣血。 二.高血压:针涌泉也, 不效雀啄中脘穴; 高热:曲池、委中血。 三.小儿口噤:食不能(进), 体温不定又挛痉: 第一次针十二井(穴), 次日再刺合谷中。 四.慢惊风证:灸关元, 大椎、神门、胃俞点, 太乙、(三)阴交、中下脘。 五.慢脾风:针中上脘, 刺气海穴、灸关元; 呕吐:胆俞用针点; 四肢冷厥:刺十宣。 六.惊食厥证:针十宣, 百会、水沟和涌泉。 七.儿惊厥:涌泉、人中, 曲池、大椎与中冲。 服七珍丹、玉屏风, 灯芯、蝉、草和茯苓。 52.11小儿腹泻 歌诀: 小儿腹泻拔火罐: 神阙穴和中脘。 儿腹泻用炮姜, 玉屏风、内金、药、草良。 食疗山药胡箩卜汤。 52.12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 歌诀: 小儿腹痛芪朮风, 蓝根、芍、草、甲、蜈蚣, 丹皮、乌药腹部病。 小儿腹痛拔火罐: 神阙、中脘、阿是点。 不食生冷防外感, 讲卫生要保暖。 52.13小儿湿疹(对称性、反复发作) 歌诀: 小儿湿疹:玉屏风(散), 荆芥、灵仙、草、土苓, 蝉衣、茯苓、苦参用。 氧化锌粉外奇功。 辛辣刺激食不用, 衣服宽松又卫生。 52.14小儿便秘 歌诀: 小儿便秘玉屏风, 玉竹、黄、草、白朮生, 三仙、玄参、地、麦冬。 防风通圣丸服用, 吃水果和多运动。 52.15小儿五软(颈软、手软、足软) 歌诀: 六味、膝、茸补肾丸; 扶元:八珍、神、菖、远, 山药、黄芪、姜、枣煎, 交替服治儿五软, 针灸配合效更显。 52.16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及接种疫苗种类 一.新生儿一卡介苗. 二.2月龄一3价白色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1粒. 三.3月龄一3价白色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1粒. 百白破三联针1针(第一针). 四.4月龄一3价白色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1粒. 百白破三联针1针(第二针). 五.5月龄一百白破三眹针1针(第三针). 六.8月龄一麻疹疫苗1针. 七.1岁一百白破三联针1针(加强). 八.4岁一3价小儿麻痹混合糖丸活疫苗1粒( 加强). 九.7岁一麻疹疫苗、卡介苗、吸附精制百白 破疫苗、乙脑疫苗. 十.12岁一卡介苗(农村). 十一.13岁一乙脑疫苗. 52.17孩子聪明六先兆 一.两岁左右的孩子能使用比较复杂的词汇。 二.两三岁的孩子善于观察,非常好奇,向大人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记忆力强,三四岁就能背一些诗词,或讲 一些大人给他讲过的,情节比较复杂的故事。 四.思维比较高度集中,两三岁左右便能全神贯注地听5分钟或更长时间故事。 五.具有理解复杂问题和抽象概念的能力,不说词不达意的话。 六.具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个有天赋的孩子,爱玩游戏、唱歌、跳舞、看小画书,对什么都感兴趣,并有一定的持久性。 52.18治理瘦弱儿童 —.何谓瘦弱儿童: 1.1体重低于同年龄儿童体重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曰瘦。 1.2多病曰弱。 二.瘦弱儿童的病因: 2.1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未发育成熟,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 2.2免疫系统功能未臻完善,而其物质基础并不厚实,这样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2.3小儿患病期间,食欲不好,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加上疾病的消耗,致使病后营养缺乏,反复多次,除了体重不下或下降外,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 三.治理: 3.1合理饮食,增加营养供给; 3.2做好儿童日常生活的护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睡眠习惯; 3.3注意体格锻炼,做好预防保健。 3.4辨证施治一服用玉屏风散、麦味地黄丸、 保和丸、王氏保赤丸、健脾散、生脉饮、归脾丸、龙牡冲剂、小儿七珍丹. 53.经穴养生 A.功效一 〈1〉针推人体的经络穴位,可以达到养生疗疾的目的(治病步骤:—针二灸三服药)。 〈2〉灸人体经络穴位,可以行气活血、温经通络。 〈3〉在人体经络穴位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俗话说“有病拔罐,病去—半”)。 〈4〉按经络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B.穴位一 〈1〉中医保健五大要穴: 五大要穴要牢记: 膻中.关元.足三里, 三阴交和涌泉兮。 〈2〉针灸十要穴: 肚腹:三里.四白求, 腰背:殷门.委中留, 头项:后溪并列缺, 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 胸胁:公孙.内关谋。 〈3〉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筋(会)阳陵泉, 血会膈俞.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位背上端, 髓(会)绝骨.八会全。 〈4〉八法八穴主治: 内关.公孙:阴维冲,(通阴维脉.冲脉) 主治:上腹与心胸。 申脉.后溪:耳项颈,(治耳.项.颈部病) 阳跷.督脉两合用。(通阳跷脉.督脉) 外关.临泣:阳维带,(通阳维脉.带脉) 锐眦.耳后.颊病哉。(目锐眦.面颊病) 列缺.照海:任阴跷脉,(通任脉.阴跷脉) 主脏腑.咽喉与胸膈。 〈5〉回阳九针穴: 合谷.环跳.足三里, 中脘.涌泉和太溪, 哑门.劳宫.三阴(交)取, 此九穴位回阳宜。 〈6〉妇科十大要穴: 一.神阙:(气舎、脐中、气合). 功效一 1.1隔盐灸一治阳气衰,下元虚损(命门真气所系); 1.2加关元一治虚寒痛经、闭经、经后期、不孕; 1.3加气海一治崩漏、经多、经先期。 二.气海:(脖胦、下肓). 功效一治气虚、气滞之疾。 三.关元:(次门、下纪、大中极). 功效一补肾、培元、调补冲任。 四.肾俞: 功效一泌尿、生殖之要穴。 五.血海:(百虫窠) 功效一血之诸病。 六.合谷:(虎口) 功效一通经。 七.足三里:(下陵、鬼邪) 功效一健脾胃、补后天、通经止痛。 八.三阴交:(太阴) 功效一补肝肾、健脾之要穴。 九.太溪:(吕细) 功效一为肾之要穴。 十隐白:(鬼垒) 功效一善治出血,实为止血要穴。 歌诀: 妇科十大穴牢记: 神阙气海关元肾俞, 血海合谷足三里, 三阴交太溪隐白齐。 〈7〉耳病六穴: 中渚.外关.翳风, 足临泣.耳门.听宫, 统治一切耳病。 〈8〉眼病六穴: 三里.合谷.丝竹空, 头维.攒竹与睛明, 统治一切眼疾病。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luoyanghongrentang |
|
来自: 鉴益堂 > 《45[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