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今年六岁,出生于新加坡,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同理心】 英语有一句俗语 “Put yourself in one's shoes' 把你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子里,你就能够真切地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感受,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才知道的,这就是中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意思。 如果非要更加学术的解释,那就是心理学说的 empathy(同理心),所谓的神入和共情,同理心是大约上个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从希腊词根引入的词汇。 我怀疑同理心就像感知力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后天的养育环境只不过是去保护它,引导它,不使它遭到破坏而能够茁壮成长,发展,也许因为婴幼儿心理发育尚在进行中,与身边的人周遭的环境还没有意识上清楚的边界感,更接近于“你是我,我也是你”的状态。 这是有许多迹象可循的:各位读者妈妈应该在日常的陪伴中能够轻易的发现,如果自己心中有焦虑,烦恼,第一个感受到的是绕膝于你的幼儿,即使你不曾把情绪诉诸于语言,孩子会自觉的安慰你。同样的,你情绪平和或者开心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使孩子受益。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的小朋友也会比旁边的成年人更快更容易了解同伴为何哭泣以及难过的程度。 我自己第一次意识到幼儿也许具有天生的同理共情能力是在小娃大约两岁半的时候,以她那么小的年纪不太可能完全看懂《功夫熊猫2》那样情节蛮复杂的电影,当熊猫妈妈为了挽救襁褓中的儿子把它放入溪水中自己起身去引来敌人的时候小娃突然暴哭,声音里充满了恐惧和伤心。几乎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我陪她看《埃及王子》时,摩西的亲生母亲离开他时,小娃忧伤的说“She won't come back any more, so sad!'(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太伤感了!)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对自己情绪的良好觉察和控制,对他人情绪,思维,需求的敏锐感知并且能及时地做出相应的适当反应。同理心正是“对他人情绪思维需求的敏锐感知”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活动,两性关系里,与友人亲戚相处中,和在工作中销售,管理,设计等等都扮演重要角色。 简单的说,一个人具有多少同理心会直接影响他与周围人和环境的融洽程度,越能体察他人的情绪和需求,越明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与自己的角度会不一样,越容易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取得他人的好感、认同、信任,甚至主动亲近,自然的也更接近处理问题的方式。 既然它如此重要,怎么保护怎么养育?我本人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未必能提供多少具有实操性的办法,毕竟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他们并不是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场景也很多是随机的,非预设的。感谢小编,这个专栏开办以来的所有文章都由她起标题但我从来没见她用过类似“培养孩子同理心的五个步骤”,或者“让孩子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12个细节”,这样的标题具有实操性的假象,会让人误以为你依照这五个步骤12个细节去执行,你家孩子也就会咋样咋样,这是一种虚妄。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尽量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她。我希望小娃长大后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平日里就尽量的倾听她的心声,允许她说任何她想说的话,哪怕这些话会伤害妈妈,过后分析给她听为什么你这样说让妈妈觉得难过,亲子间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坦诚和倾听的基础上的。想来过去的六年里我做的最多的不是教会她 1000 个字或者某一些特定的技能,而是陪她聊天,天南地北的瞎聊,听她说,也说给她听。 我也训练她细微而准确的辨别自己情绪的能力,努力想想自己情绪的起因是在什么情景谁的什么行为造成的,如果我们下次以同样的行为对待他人,他人就会产生跟我们现在一样的感受,那么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在这种“将心比心”的复盘里会得到自然而已的区别,可以省掉好多大道理就能够立好规矩。 其他的成年人或者小朋友某一些行为很有同理心,我会指出来,跟她探讨,为何这些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她某一些行为显示出同理心,就鼓励强化。五岁9个月大的时候坐地铁回家路上,她已经能主动的给一个比她小一点的孩子,还有一个老人让座,尽管当天上了一天学外加4小时的钢琴排演已经很累了,手上拿着书正想看。妈妈不曾提醒她需要让座,也许她从他人让座给她从妈妈让座给别人的重复经验里自己意识到的,那天晚上临睡前就这一个小小的让座行为好好的赞扬了她。 我们也玩角色扮演,像《贝贝熊》里面那样,妈妈女儿的角色互换一下感受自然不同。她和同伴们也常常玩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她会明白凡事不能只考虑自己,也需要想想他人的立场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角度,当这种做法养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是一种同理的能力。 分享两则日记。 1. 等妈妈老了 (3 岁 4 个月) 妈妈正在厨房忙乎,小娃吃晚饭的当儿突然探个小脑袋在厨房门口问“妈妈我唱歌给你听好吧?“ 然后就开始摇头晃脑双手按着心口唱“I love you mama deep down in my heart 我爱你妈妈深深在我心”,应该是幼儿园教的吧?唱完了妈妈赶紧说“谢谢啊小宝贝,接着去吃饭OK?” 她出去前又说了一句窝心话“Mama when you are old I cook for you.'(妈妈,等你老了我做饭给你吃) 好啊,煮什么呢?答曰“Porridge n broccoli.”(粥和西蓝花)正是她晚餐的内容。闺女EQ高啊,随便空头支票开一张哄的她娘任劳任怨的忙乎。 早上带她去牛车水的牙科中心做牙科常规检查,没有找对地方稍微绕了远了,小娃走累了想要妈妈抱她,于是她稍微蹲低些指指自己的小脚丫说“Mama, my legs say they are very tired, can not walk already”(妈妈,我的腿说它们非常累,走不动了)妈妈本来也想学她的句式逗逗“妈妈的脚也说它们累了不能走”,一想以她小小年纪的确走很远了,就抱着她走。 趴在妈妈肩头她又开始乱开空头支票“Mama later when u are old I will carry you too, I will also look after you'(妈妈,以后等你老了,我也会抱着你,我也会照顾你)等她娘老了她也要背她娘照顾她娘?真的么?心爱的香蕉蛋糕分一块给妈妈吃都要犹豫一下才给呢。她娘生养她照顾她原是心甘情愿的事,并不指望她回报,因此也从来不说“等妈妈老了……”之类盼她孝顺的话,不知她哪里无师自通学这么高段位专哄她娘。 牛车水吃饭的地方很多,尤其中华地方小吃应有尽有,不过为了卫生还是去吃汉堡快餐吧,这些食品妈妈不到万不得已不太给她吃,实在是没有其它选择也会教育说这些是垃圾食品小孩子不应该吃太多的。点了牛肉汉堡套餐,她学着其它人排队拿了一根吸管,想试试可乐,晓得摸一下然后自觉的说“太冷了,我不喝了”。 小娃把汉堡包拆开吃,小小的手掌抓不牢厚厚汉堡包的缘故。她一边把牛肉饼和乳酪卷着吃一边评价到“mm, so yummy!'(嗯,真好吃!)一般健康的食品她开口说好吃她娘会追加一句“下次还来不?”,汉堡快餐么,能少则少不必问下次啦。隔一会儿她突然问“Mama how come junk food are always so tasty?'(妈妈,垃圾食品怎么总是这么好吃?) 宝贝啊,你问了一个可以作为硕士甚至博士毕业论文的问题呢,为何垃圾食品都特别好吃?其高深程度涉及营销学,广告学,营养学,消费心理学……几十亿几百亿美金的产业链呢!看妈妈足足想了好几秒还在沉吟,小娃儿追问“u don't know the answer?'(你不知道答案?) 是,不知如何回答,你娘也不过凡人一枚不是百科全书。于是老老实实说“嗯,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后一起去图书馆查查。” 2. 手机壳 (刚满 4 岁) 小娃下午出去放风,在广场上骑她的小自行车溜达,玩具反斗城买来的她自己挑款式的粉色自行车配着天蓝色的小挂篮里静静躺着一只玩具熊猫,小熊猫特意被她摆成面朝前的方位因为“panda wants to enjoy the view'(熊猫想欣赏风景)熊猫也要看风景的,在一个四岁的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拟人化的。 看到广场上一组铜雕像,小娃停下来跟着旁边商店里的音乐蹦了一回迪,无意中见到雕像旁一个黑色贴着小小水晶颗粒的 iPhone 壳套,她拿起来直接放进小挂篮里说“Mama, u see this, good for my iPhone”(妈妈你看这个,和我的 iPhone 很配)她有一个小小的玩具手机,也看到父母的手机外面有类似的壳套,因此对于捡到的东西一眼就知道是什么。 她娘一向教给她的界限概念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乱拿乱动,需要 ask for permission (询问取得许可),比如说,父母的手机,菲律宾阿姨的圣经,邻居小朋友的玩具,都需要对方同意才可以拿。为什么呢,如果你的故事书,玩具等等,妈妈不经过你同意就动,其他小朋友不问你同意就拿走了你会不会不痛快?又比如说,你说话的时候妈妈总是认真倾听从没有打断你,那么妈妈和别人说话时你是不是也应该耐心等待而不是不停打断不让妈妈说话?这些道理说过几遍她一般都懂了,很清楚界限在哪里。 看着手机壳套,妈妈开导她“你要是拿走了,它的主人回来找不到它会很难过的,咱们把它放回去吧?”谁知道她理直气壮的说“No, I like it! it belongs to nobody, they don't want it anymore'(不,我喜欢它!它不属于任何人,他们不想要了) 就是不想还回去还找一堆道理支持自己,瞬间就把她娘预备好的关于物权的道理打成了水漂。 妈妈说“你怎么知道它的主人不要它了?”,她改成中文说“因为他们忘记了”,“忘记了会想起来还是会回来找的,找不到照样会伤心啊”,她继续自己的思路“I love my panda I won't forget it n leave it somewhere'(我喜欢我的熊猫,我就不会把它忘在哪里)心爱而重要的东西不会轻易丢失,那么反过来丢了的东西就能说明是因为它已经不引人在意了么? 她娘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辩过她刚满四岁的脑瓜子。她说的也有道理,心爱的东西自然不会忘了带走。可是人和人不同,或者说手机套是需要的物品而不一定是心爱之物,还是会忘了再回来找的对吧?问题是怎么解释给一个幼儿听? “有时候人们会忘记因为心里想其他事情,虽然他们也很喜欢这个手机套,妈妈有时候都会忘记,你觉得呢?”,她很坚决的说“Mama won't forget anything!'(妈妈什么都不会忘!)她觉得妈妈是不会忘记任何事的,她这样说,不过妈妈能感觉到她稍微有点儿愿意还回去了,可是还是舍不得。 “你记得以前妈妈忘记手机马上回去取却被人拿走了?妈妈一直找警察叔叔帮忙找回来你记得吗?”那段时间几乎整个星期心里就只有丢失的手机因为里面放着许多还没有备份的孩子照片,录像,育儿笔记……有一天还因此一大早急着去警署忘了给孩子准备早餐。小娃自然记得。 于是妈妈继续“你看,妈妈很喜欢那个手机,忘记了可是别人拿走了,妈妈回去找不到很难过的”,小娃犹豫了一下,就自己从自行车下来把手机壳放回原处了。 妈妈于是做总结陈词“这样它的主人回来发现它还在,会很高兴的。贝呀,谢谢你理解啊”,她说 it is ok(没问题的)。回家路上,妈妈一直等着她会不会提出要求说给她买一个手机套?不过她一直专心的骑车,没有要求,虽然妈妈知道她颇想要。 一个幼儿良好专注力,秩序感,自律能力,阅读习惯于她的智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同理心,则是保存共情和理解他人的基础,会有益于她的情商,学会尽力和谐的与自己与他人相处。 第 28 篇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