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江湖第十二回:沈佺期格律变法 媚武后流放灌州 文/时间领主 诗曰:
1上回书说到宋之问,还有一段逸事。 公元709年,唐中宗临幸昆明池,命群臣赋诗,选一篇最好的加以赏赐,上官婉儿作评判。大家不敢怠慢,下笔如飞,很快100多篇诗文被呈了上去。上官婉儿站在殿前彩楼上,一篇一篇地看,不顺眼的就丢到楼下。大臣们则聚在楼下,祈祷丢下来的不是自己的诗。不一会儿,纸落如飞,众人纷纷上前辨认,赶紧藏在怀里。 最后,只剩两首诗了。隔了好一会儿,不见有纸片飞下。看来上官婉儿也有些为难。众人正议论纷纷的时候,一张纸飘然而下,大家争着上前观看,却是沈佺期的诗。毫无疑问,这次比赛,又是宋之问笑到了最后。 沈佺期自然不服。上官婉儿解释说,“你们二人的诗才相当,难分仲伯,然而你那首诗最后一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已竭,就不如宋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犹然绵绵不尽。”沈佺期听后,只好叹服。 各位,在大唐诗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诗人们往往成双成对出现,两者诗名差不多、志趣差不多,还相互酬和,真可谓“并蒂莲、双生花”,比如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其中,要数沈(佺期)宋(之问)最为特别。 两人生于同年(656年),同年登进士第,入仕后都做着不大不小的官,都写应制诗,都是武则天眼中的红人,都巴结过张易之。武则天过世后,两人同时被贬,又都被流放到岭南。两人对中国律诗的定型,也都作出过巨大贡献。唯一不同的是,宋之问死于712年,沈佺期死于714年,寿命只差了两年。 这样一对好基友,在朝廷里的名声也颇为相似:才高品差。上回书说过宋之问,这次就给大家说道说道沈佺期其人其诗。 2沈佺期,字云卿,河南内黄县人。 此公幼年爱好钻研,特别是喜欢问这问那,搞得大人回答不出,都很怕见他。“爷爷,咱们这儿八竿子打不到黄河,为啥叫内黄县啊?”老头想了半天,“我也不逑知道,你去问私塾先生好了。” 小沈还真颠颠跑去问了。老学究告诉他,内黄啊,隶属魏郡,咱老祖宗自视甚高,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的都是外,以北的都是内。咱在黄河以北,可不是内黄嘛。小沈觉得这家伙也是纯胡扯,可自己又找不到驳斥的理由。无奈,他只好悻悻回家,继续想。 长大后,他刨根问底的功力就更长进了。乡亲们都受不了,就一起劝他,“小沈公子啊,你还真是个人才呢,咱村里几百十年没出过一个了。你不应该窝在这里,你应该出去闯荡闯荡啊,外面天空海阔的,说不定作个大官,光宗耀祖咧。”小沈一听,有道理,于是打点行装出发了。 要去就去最好的地方。小沈的首站当然是洛阳。这时候,武则天还没有登基,当然也没有定都洛阳。洛阳因此并不如小沈想象中的繁华,汉阙已经坍塌,隋宫也荒芜了,只有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依旧碧波荡漾。不几日,小沈就感到厌烦,准备继续远行。 这天,他来到洛阳北郊的邙山上,但见大大小小的坟墓密密麻麻,有的很大,巍峨壮观,有的很小,像土包子一般。守墓人告诉他,那高耸的土山,是帝王的坟,叫陵,那巍峨的是王侯的坟,叫冢,而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土包,就是咱老百姓的坟,这才叫真正的坟呢。小沈听得一愣一愣的,觉得这些陵啊冢啊坟的,都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讲述着那过去的历史、远去的岁月。山风吹来,松涛阵阵,洛阳城里的钟声,伴随着梵音隐隐传来,给人一种超然尘世的感觉。有了!小沈一拍脑壳,忽然“荡胸生层云”,觉得有所感悟,忙不迭吟起来——
这首《北邙山》是小沈早年的名作,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常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 ”,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3小沈吟完这首诗,自己也觉得很赞,默默在心中为自己点了12个赞,然后辞别洛阳,踌躇满志地去长安赶考去了。 小沈一举高中,金榜题名,从此进入宦海,成了沈爷。大概,他也就在这次考试中,结识了同样金榜题名的宋之问,从此两人“比翼齐飞”。 沈爷起初任协律郎,相当于如今的音乐家协会会员,后任考功员外郎、通事舍人等职。期间,这位老兄因为受贿遭人举报,被捕入狱。出狱后官复原职,但很快迁给事中。 后来,他依附武则天,跟宋之问一起,使劲巴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成为宫廷诗人,受到武则天赏识,先后做过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等,每日出入东宫,与太子亲近,又跟权贵打成一片,真可谓顺风顺水,羡煞旁人。 任修文馆直学士之前,沈爷写过不少山水诗、军旅诗,都很有生气,比如这首《杂诗》——
写的真是虎虎生风,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出现早日结束战事,不仅艺术造诣高深,声音高亢雄浑,对后世诗人更是影响颇大。不少边塞诗人的诗作中,都或多或少浮现着沈爷此诗的影子。 4可惜的是,沈爷自从入了修文馆,便成了御用文人,天天琢磨起应制诗来,可又搞不过心眼多的宋之问,只能在宫廷里当个“长年老二”,真是憋屈坏了。即便如此,沈爷也是靠着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凭借自己宫廷诗人的名号,活得左右逢源、潇洒自如。 直到武则天死后,唐中宗即位,诛杀张易之,沈爷受此牵连,被流放岭南,后又一再往南流放,到广东、越南等地,可谓受尽欺辱。这段经历,都被老爷子写进了《被弹》一诗。 不过,比起宋之问来,他还是幸运的多。 在宋死后一年,沈佺期被平反,又经历一年左右回到长安。这时候,他的次子闻言辞别母亲和兄长,来到长安照料老沈。老沈死后,次子就承袭了皇帝的封赏,补为礼部员外郎。老沈的妻子也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老沈的一生,是动荡和悲哀的一生,既享受了荣华富贵,又受到世人唾弃,死后又封妻荫子,也算成功人士吧。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在宫廷应制诗中老被老宋大败,但在七律诗的创作和改良上却棋高一着,被后世认为是唐代七律师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的七律代表作为《独不见》——
该诗写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通过思妇的哀怨,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作。 这正是——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