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琐言:听过禅茶一味,那你可知茶与道教的关系?

 秦岭之尖 2017-04-30


茶道大盛的宋代,茶与道家的关系也很紧密。四十八韵的《茶歌》即出自金丹南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白玉蟾祖师手笔,而北宗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也有“黄芽瑞草出幽微, 别是一番香美”的论茶金句。

茶道


文/爻乂爻


喝茶是怎么一回事呢?(摄影:蔡程)



喝茶是一件“讲究”的事情么?

未必,大茶缸冲起几十块钱一斤的高末牛饮是最寻常的画面。

那么喝茶是一件“不讲究”的事情么?

也不尽然,高大上的茶艺馆有之,几十万一斤的鲜叶也有之。

所以喝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点大和尚们“玩”得很早,且做得精妙。无论是“禅茶一味”还是“一期一会”,现在都是蛮流行的概念。于今进个好些的茶艺馆,无论是中式的,还是日式的,不供两尊佛像,放几支佛曲,大抵好像缺了什么。

然而有一个点却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花样,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茶道”。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摄影:蔡程)


缘何

“茶道”


为什么叫“茶道”而不叫“茶佛”或者“茶禅”,语义学上已然无从考证。然而茶与道家是否有关系,想必是有的。《神农本草经》里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算是茶之为用的起源,与服食相关,这是早期道家所追求的东西,而至今奉祀神农氏的宗教,也只有道教一家而已。


先民饮茶,是作为灵药来运用的,如“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与道家修炼所寻的“洞天福地”不谋而合(摄影:蔡程)


其后则多与神仙之事相关,比如《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 牵三青牛, 引洪至瀑布山曰: 予丹丘子也, 闻子善具饮, 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 可以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 乞相遗也。因其奠祀, 后常令家人入山, 获大茗焉。”

著名神仙丹丘子修炼的法门之一,就是饮茶。这其实并不奇怪,一方面茶叶自有其滋养功效,另一方面名茶大部分出自环境良好的云山雾绕之所,与道家修炼所寻的“洞天福地”,在地理上天然的不谋而合,也就为修道人士采茶提供了方便。而古代高道往往精于草药的炮制,这也能够为制茶技术的进步提供支持,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而在茶叶逐渐冲破药物的藩篱,成为一种“饮料”后,仍然与道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记述:“ 盖竹山(天台山)有仙翁茶圃, 旧传葛玄植茗于此。”而茶圣陆羽,虽长于佛寺,然而其自号东冈子、竟陵子,浑似道门中人。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摄影:蔡程)


直到《茶经》中关于烹茶器“风炉”的论述,则可以说彻底“暴露”了其道门身份:“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


至于晚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可以说把道家饮茶的形象,勾勒得细致入微:“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至于茶道大盛的宋一代,茶与道家的关系也至为紧密,长达四十八韵的《茶歌》即出自金丹南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白玉蟾祖师手笔,而北宗全真七子之首的马钰,也有“黄芽瑞草出幽微, 别是一番香美”的论茶金句。我们现在知道宋代的茶道,实际上奠定了后世禅茶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直到如今。而集宋人茶道大成的《大观茶论》,其作者,抑或是编纂者——赵佶,却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


许多事情只是融入日常习俗(摄影:蔡程)


只见“茶”

不见“道”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如今除了“茶道”这个词,基本上看不到道家的影子呢?《周易·系辞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许多事情只是融入日常习俗,便不需刻意强调而已,并非没有,只是平时无此必要。若细论之,则茶与道的关系,恐怕比与任何一种文化都要紧密。也正因为这种自然的紧密,反而看起来“无从说起”。(编辑:若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