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伶界大王谭鑫培2独占鳌头

 金色年华554 2017-04-30

 

内容简介:青年时代的谭鑫培在京城里最大的戏班三庆班站稳了脚跟,成为当红的武生名角。但当时在京剧舞台上还是以老生戏为主,具有很好嗓音的天赋的谭鑫培一直把成为最好的老生作为自己的目标,在他的嗓音逐渐恢复以后,专攻老生的观念更加强烈。然而谭鑫培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三庆班班主,京剧老生的领军人物程长庚的强烈反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后来的事实证明,谭鑫培唱老生获得极大成功,难道是程长庚妒贤疾能,故意压制谭鑫培吗?谭鑫培与程长庚师徒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全文: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们师徒之间的关系,谭鑫培到三庆班,刚来时候二十四岁,倒仓还没有完全倒回来,因为看到他的武功好,程长庚就让他当武行头,一入三庆班就当了小干部。然后程长庚表演的时候,把谭鑫培带着,跟大老板同台也不是个容易的事。让他当配角,在舞台上带着他进步。谭鑫培你们看很多戏是挂这个髯口,《定军山》之类,戴着白胡子,有他的照片。最早演这个戏,演这类西是程长庚的跟他说的,他说你啊,你的胡子如果是把口面遮住会好看,因为你的嘴太大,你们看谭鑫培照片,他的嘴是比较大,如果嘴大,俊扮台上不好看,如果挂上髯口。把口面,把嘴巴遮住会好看,所以建议他介乎文武之间的武老生戏,就是靠把戏,靠把戏唱的不像纯粹唱功老生那么多,武的也不像正规武生那么多,但是文物兼备,正好发挥谭鑫培的长处。后来,谭鑫培唱这些武老生的戏,观众非常欢迎,这就证明老师对他设计是对的。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当时名角儿出行没有汽车,没有自备车,坐马车、骡车、驴车等等,牲口驾驶当车,程长庚有一辆自备车,是骡车很漂亮,程长庚就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谭鑫培,很高的荣誉。还有一个证明程长庚故世以后,有人这样写谭鑫培的形状,他说,长庚没,(谭鑫培)落落不自聊,尝痛饮不出。这个记载在《燕都梨园史料》漆面里面写的,它是说什么呢?就是程长庚故世了以后,谭鑫培经常在家喝闷酒,闷闷不乐,闭门不出,证明他的感情。还有一个记载也是在《燕都梨园史料》里边的,谭鑫培后来成名了以后,成了伶界大王以后,只要一提起程长庚这个名字,他马上肃然起敬,称程大老板,内心非常虔诚,对师傅的态度很虔诚,很佩服。这句话怎么说的呢?至道及沉程长庚,则尊为大老板,奉若神明,俯首皈依,所谓中心悦,而诚服者。这些事实都说明程长庚和谭鑫培之间感情没什么问题?

解说:在早期京剧舞台上,老生行当占据着中心地位,旧居流派最初就是在老生行当里形成的,在京剧第一代著名岩盐中,程长庚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与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生演员,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为老三鼎甲尤其以程长庚的成就和影响更胜一筹。他被认为誉为京剧鼻祖”,“徽班领袖,这些称号代表了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对于程长庚不朽业绩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而比他小三十六岁的谭鑫培有着很好的嗓音天赋条件,文物兼备,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以他当时的条件和表现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程长庚的衣钵传人,但是为什么程长庚始终就是不让谭鑫培唱老生呢?如果说,程长庚与谭鑫培之间感情方面没有什么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感情没有问题,问题在哪儿呢?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程长庚故世。穆辰公先生在他的《伶史》这一本书里边写到《程长庚传》的时候,用了一段程长庚的遗言,临终遗言,很微妙,它传达了一个信息,表达了程长庚对谭鑫培担心。他怎么说的呢?惟子声太甘,近于柔靡,王国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什么意思呢?程长庚说谭鑫培你的音色过于甘甜,近乎柔软和颓靡,这是一种亡国之音。程长庚说,自己身后,谭鑫培必定会响大名,恐怕中国的舞台以后,就会被这种靡靡之音所笼罩,失去了雄风。谭鑫培不让谭鑫培唱文戏,实际上是一种担心。担心这种亡国之音会产生副作用,会对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不是什么嫉贤妒能。那么程长庚时代的老生是一个什么声音?为什么他不喜欢谭鑫培的这种,他认为是靡靡之音,当时流行什么声音呢?有一句诗可以概括这种声音,时尚黄腔喊如雷,当年昆弋化无媒。昆弋,昆曲、弋阳腔,昆曲弋阳腔太软了,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缘分成为时尚。时尚是什么呢?喊如雷一样的黄腔。像雷打一样的响,就是这个声音非常响。时尚黄腔喊如雷。黄腔是什么呢?就是后来的二黄,黄强就是二黄,就是我们现在的京剧。程长庚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全民族发出一种救亡图强的呼声,人民需要呐喊,程长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程长庚自己编的戏自己演的戏,多数是那些治国兴邦,那些历史性的戏,他是大了那种民族的大义,凛然正气,所以他是把唱戏和唱戏的社会功能结合得很紧。所以谭鑫培这种声音比较漂亮的声音和程长庚的这种风格是不一样的,跟他的理想相距太远。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认识程长庚对谭鑫培的这种批评呢?一种艺术上的新生事物要被多数人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程长庚发展到谭鑫培,程长庚认为谭鑫培太软,而谭鑫培身后,谭鑫培故世以后,余叔岩冒出来了,余叔岩是谭鑫培的弟子,当时很多喜欢谭派的人就认为余叔岩太软,唱得太巧,不如谭鑫培有劲。这些看法基本上是差不多,都是前人认为后边的东西太软。这就证明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个什么样的规律性的现象呢?我们先把早期的一种唱腔,同一个唱腔,谭鑫培时代是什么样?过了若干年以后它变成一个什么样,我们来体会一下,比如说同一出《文昭关》,伍子胥《文昭关》,一出场,那么两句。伍员马上怒气冲,逃出龙潭虎穴中。程长庚怎么唱的?我们通过他的传人,我们大致知道他大概是这么唱的。伍员马上怒气冲,逃出龙潭虎穴中这是程长庚大致这么唱。七八十年以后,同样这出戏,传到了杨宝森,余叔岩的私淑弟子杨宝森,同样这两句,他这么唱,伍员马上怒气冲,逃出龙潭虎穴中。大致是这样。

所以艺术,京剧艺术的唱腔这么一两百年的发展是,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是一个艺术化和韵味化的过程,越唱越戏曲,越唱越有味儿。审美还是有变化的,社会是需要有震撼,但是人民也向往安定。人的本质力量是向往真,向往善、向往美,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们时代对于艺术是有投影,但是时代对艺术的投影并不是机械的对应,艺术化、韵味化的过程是我们京剧艺术发展的内在需要。

解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谭鑫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唱腔,逐渐形成了声调悠扬婉转,演唱玲珑活泼,边界争端,凭单中见灵巧,长于抒情取胜的谭派风格,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演员,京剧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清朝皇家的支持,清康熙年间,清廷即建有专门掌管宫廷演剧事务的机构南府,后来在道光年间又改名为升平署,升平署不仅自己组织宫人、太监们排练演出,还负责到民间遴选优秀的京剧演员入关当差演习,这样的演员被成为内廷供奉。要想成为内廷供奉,必须经历严格的审查挑选程度,特别是谭鑫培的时代,更是如此。这不仅是由于艺术上的要求,也在于掌控大清王朝最高权利能力的慈禧太后本人,对于京剧艺术是个在行,慈禧太后甚至还在内廷亲自组织过编戏和改戏,所以,只有当时最优秀的京剧演员才有可能走入清廷的皇宫大院。光绪十六年,如日中天的谭鑫培终于走入宫廷,成为了令同行艳羡的内廷供奉,并且迅速沉淀慈禧太后最稀罕的京剧演员之一,不过在清朝宫廷中当差的京剧演员大达几十人,为什么谭鑫培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特别青睐呢?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喜欢谭鑫培呢?特别喜欢谭鑫培呢?谭鑫培他本身,他的艺术本身是一个集大成的东西,剧本难免庞杂,庞杂的剧本怎么办呢?他在进宫之前,就利用升平署要检查的机会,认真地修改本子,去芜存菁,去粗取精,把很多枝蔓都修掉,把戏修整得很合度。所以,慈禧太后喜欢谭鑫培的戏,第一个原因,第一个理由,就是他修剪合度,不落俗套。他具体是怎么样的修剪和推陈出新的,我们举《失空斩》的例子,失接听、空城计、斩马谡、诸葛亮,三国时期,诸葛亮设空城之计退了司马懿的兵,回来又把违令的将军马谡挥泪斩掉,叫挥泪斩马谡。这个戏在《空城计》,第二折《空城计》出场的时候,原来设计是这样的,有一大段西皮慢板,慢板唱完以后,念一段引子,有一大段念白,叙述失街亭的事情,这个西皮慢板跟后来城楼上唱的西皮慢很脍炙人口,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和这一段的结构相同、雷同了,后边又是加了一大段念白,内容也有点啰嗦,所以谭鑫培就把这两段就去掉了,直接去紧缩了很多,去掉以后怎么办呢?咱们现在看到的《空城计》一出场,诸葛亮就十个字,一个对儿,两个五个字的一个对儿。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就那么十个字,就把前因后果都概括了,而且把去掉的那么多东西都表达出来,改得很精炼。

唱段: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

所以谭鑫培改戏,修剪合度,他改得精炼,改得有逻辑,改得醒皮,他演的时候由于改得合理,演得时候特别传神,所以慈禧太后看得非常开心。她说老谭改得好,比前人高,慈禧太后喜欢谭鑫培的戏还有第二个理由,谭鑫培文物兼备、技术全面。

因为谭鑫培是武生出身,所以他演的文戏里边他有武生的技术,他用技术来表现人物,并不是就这么唱了。要有身段,又有技术表演,他演的武戏,武戏又文戳,他有武戏的底子,嗓子好,所以现在有很多武生,是武生的嗓子不好。谭鑫培武生嗓子挂拉松脆,唱得好听得很,而且演文戏对人物的把握,戏情戏理的演绎都很到位,所以他文物兼备。老佛爷喜欢谭鑫培的第三点是什么呢?嗓音甘甜,音韵和谐。谭鑫培圣人无常师,他了前人,三位前人,他派的是余三胜,余叔岩的祖父,学的是张二奎和程长庚,他把前三大先,最前的三鼎甲,好处都拿来,在自己身上熔为一炉,变成一体。他觉得还不够,有些时候前人的技术资源还不够,为了使京戏更好听,为了更符合戏情戏理,他借鉴了很多旦角的唱腔。比如《桑园寄子》里边有一句,“山又高、水又深,无计可奈。剧中人叫邓伯道,他要跋山涉水,背着孩子,为了救他的兄弟的一个孩子,跋山涉水,无计可奈。无计可奈、无可奈何如果用喊似雷的直腔直调是无法表现的,前人资源不够,怎么办呢?借鉴旦角。他怎么唱的。山又高,水又深,无计可奈。谢谢。

这里边你听听,这种旋法是旦角的旋法,过去老生是没有这个东西,表现他的无可奈何,那种委婉,所以他把这个唱腔委婉了,委婉就能表现当时的情景、当时的人物,完成他的戏剧任务。除了向旦角取法,丰富唱腔以外,谭鑫培还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家乡带来的湖广音,他是湖北人,他的乡音就是湖广音,湖广就是当时明清时代湖北、湖南这两个省的一个统称,叫做湖广,湖广省。湖广音很好听,北京人能听懂,但是它有地方特色,很有趣。比如说普通话的第三声、第四声,跟湖广音正好相反。比如说北京话一匹马,第三声,湖广音念一匹马。好像就是你的第四声,你第四声骂人的啊,北京叫骂人。到了湖广音,你骂人。正好相反,变成你的第三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趣味,在北京人的听觉里边我又既能听懂,你既很有特色,而且又非常委婉。你骂人好听。所以既是他的家乡习惯,后来他发现,我的乡音这么好听,有意识地加强湖广音,现在就是我们老生里边的一个规矩,中州韵、湖广音。他这个湖广音便成了(京剧音韵规律),包括现在很多旦角,包括程砚秋都用湖广音。

老佛爷喜欢的第四个原因,什么呢?英雄末路,引起共鸣。谭鑫培的唱腔里边常常有一种英雄末路的人生状态,你比如《秦琼卖马》,英雄,但是很无奈,你听听。家住山东历城县,秦琼的名儿天下传。我本是顶天立地男儿汉,好汉没钱到处难。好汉没钱到处难,当时中国人民在垒墙的侵略下水深火热,积弱、挨打,是末路之感。这个时候大家无奈,你打不过他们。惶恐、苦涩、这种心理状态,老佛爷也是这么想,老百姓、社会上很普遍,皇宫里边也都是这么焦虑。道出了慈禧太后这批人的,皇宫里的人的一种心理、心声,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

解说:由于慈禧太后的极力推崇,频繁地进宫演出成为谭鑫培艺术与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宫廷当差的过程中,谭鑫培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宫廷的生活,也揣摩出了慈禧太后看戏的欣赏特点,准备地把握了慈禧太后的心理特点,因此更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爱。经慈溪钦点,程长庚内廷供奉的品级竟然等同于官员的四品,比一般的内廷供奉高出很多倍,可谓独占鳌头,可是有着如此声誉和地位的谭鑫培却让一个人吃起醋来,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是因为什么吃起了谭鑫培的醋呢?

谁呢?大太监李连英。在谭鑫培在皇宫里边唱戏的那么十几年,将近二十年过程中,谭鑫培跟李连英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李连英有时也要吃醋,所以他想捉弄一下谭鑫培,有一次,李连英在后台,等这老佛爷点戏,老佛爷一直没有点下来,他总是最后一出。好像时间越来越近了,李连英来了。今天点你一出特殊的戏,什么戏啊?《盗魂铃》,谭鑫培不会演,这出戏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个老戏,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是猪八戒去降妖,这个女妖怪有一个护身符,是一个魂铃,这个铃是能够慑人魂魄的,如果你把这个铃盗走了,你也把这个降了。猪八戒第一次盗这个铃结果是个假的,然后跟孙悟空两个人,孙悟空帮他把真铃盗走了,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然后真铃盗走就把妖降了,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他不会演啊,他也不知道不会唱,词也不知道,马上就开场了。怎么办?我不是要他出洋相吗?回戏吧,不行,你这个时候回戏,老佛爷肯定不开心,不能回戏。谭鑫培临时把那个合作者找来,把剧情了解一下,把唱腔结构晓得一下,把地位,什么时候站哪儿晓得一下,锣经大致情况晓得一下,很聪明,心里稍微盘算一下,他想,好,你李连英不就是要出我的洋相吗,今天我就在台上玩一次,我只要让老佛爷,我只要让慈禧太后高兴,逗她乐就行了,所以你看我怎么来对付这件事。我让你拿我没办法。后面不知好,我们已经到了。过门到了,西皮倒板,他在幕内,先在连内唱,不出场,唱了一句,长安城内把兵点。长安城内把兵点不是猪八戒的词,这出戏叫《大登殿》是薛平贵的词,观众说,哎,今天怎么了?换戏了?不是听着什么《盗魂铃》了,正在议论的时候,锣经一响,他要出台了,一出台,猪八戒出来了,大着肚子,耳朵垂下来,那么大的一个嘴巴出来了,观众的哈哈大笑,还是猪八戒嘛,猪八戒怎么唱《大登点》,哎,正在说的时候,过门又到了,他又唱了,第二句,杨言昭下位去迎接娘来,杨延昭、杨家将的事儿,从唐朝变成宋朝了,人物也变了。他怎么不按照规定来唱,怎么就乱唱。一会儿过门又到了,再来第三句,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我好比南来雁飞散。我好比南来雁飞散,这是《四郎探母》的,杨六郎就变成杨四郎了,人物又变了,故事又变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议论,李连英看老佛爷,老佛爷说,哎,看这个老谭,看他怎么收场。叹双亲不由人珠泪双抛,叹双亲不由人珠泪双抛,这是《南阳关》的,伍云召的,又变到隋朝去了。这个情节之间没有关系。他在那儿变成一个新的组合了。但是音乐之间有联系,而且每一句唱腔都有他的技术观赏点,就唱得很好听。

解说:谭鑫培虽然本人是一个读书不多的京剧演员,但长期的江湖闯荡和舞台经验已经使他能够处变不惊,更何况看戏是太后老佛爷的,传话的是大太监李连英,哪一个他都得罪不起,所以,他只能是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圆满收场,皆大欢喜,不过这出《盗魂铃》毕节是自己不太熟悉的剧目,仅仅过了开场的几句还远远不够,下面的戏该怎样划界,李连英故意设下的这个陷阱,慈溪太后是否会满意这场以外的演出呢?

慈禧太后听得很过瘾,觉得好玩,看他这个戏怎么演下去啊?然后他在台上都是即兴表演,这儿极性来一下,现场抓哏,下面逗得哄堂大笑。但是最后你收场,还是按照这个规格,演大最后,那个猪八戒降了妖以后,妖精追他,他逃到山上去了,从山上悬崖里边跳下来的逃走,这个悬崖就垫了三张桌子,他啪到三长桌子的高处,一个跟头翻下来,稳稳着地,谭鑫培是武生出身,武行头,这点小意思,所以这下大家哄堂一个大彩,满堂彩。李连英也服了,老佛爷更不说了,更觉得是太好了。这么一来,这个戏本以后再译这出《盗魂铃》没有人再按照老的演法了,都按照这种玩笑戏的演法,现在还有人这么演呢,至于老戏怎么演,大家都不知道了。这个李连英他是吃了醋,他想让谭鑫培出丑,但是恰恰是成全了一出好戏,慈禧太后一开心重赏了谭鑫培,给了他很多银子,谭鑫培这个时期赚钱是最多的。他在宫里边演一次,固定的细分就是500两,加上大哥500两,甚至还多一点。他的堂会戏至少200两,还有拿过500两,最多一次我看记载是拿的700两,银子。他到上海演一轮,大概的手术是好几千两银子,所以他是当时清末北京城的豪富之一,他在满清的皇宫当中,皇宫里边得宠,后来就政治变化,变成北洋军阀当道了,他遇到什么麻烦没有?他从年轻时候就追求做人的尊严,可是他最后是非常没有尊严地死掉的,被逼死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下一次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