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走心的书法展:获奖作品由评委逐一点评,研讨会现场解惑!

 明远小筑 2017-04-30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开幕

由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相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太仓市书法家协会、吴中区文体产业联合会协办的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于4月27日下午2点在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是继上世纪90年代苏州市举办“首届新人新作书法展”后又一次举办的,面向苏州大市范围征稿的书法新人作品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致辞。


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周雪耕先生宣读获奖名单。


领导与嘉宾为获奖作者颁奖。


领导与嘉宾为获奖作者颁奖。


领导与嘉宾为获奖作者颁奖。


评委代表、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世平致辞。


苏州大学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初宣读优秀组织奖名单。


获奖作者代表洪维民发言。


领导与嘉宾为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姑苏区书法家协会、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吴中区书法家协会、吴江区书法家协会)颁奖。


领导与嘉宾为木渎镇书画协会、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相城区市民活动中心、市书协阳山创作基地等单位赠书。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启动仪式。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合影。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苏州市老领导、原苏州市政协主席、苏州市书协艺指委委员冯瑞渡先生;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艺指委主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人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先生;原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郦方先生;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凤女士;苏州市书协副主席周雪耕先生;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世平、创作委员会秘书长赵锟先生;苏州大学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初先生等。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现场。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现场。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现场。


吴江区部分作者合影。


张家港市部分作者合影。


经苏州市书协严格审核把关,公开现场测评,本次展览共为大家展示了195件作品,其中获奖作品28件;入展作品142件,评委监委作品25件。总体而言,展览作品创作书体丰富,正草隶篆均有,风格多样,具有时代特色;客观反映了苏州作为“中国书法名城”,其书法后备力量与生力军们应有的水平和风采。

开幕式后,苏州书协诸位专家及获奖作者们等共同参加了“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创作点评会”。

本次展览将延续到5月26日,欢迎广大市民前往尹山湖美术馆观展。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研讨会。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研讨会。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人德讲话。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讲话。


苏州市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凤致辞。


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秘书长赵锟主持研讨会。


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渊清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洁发言。


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世平发言。


苏州市女书画家协会主席陈珺发言。


《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发言。


《书画艺术》编辑部主任薛源发言。


苏州大学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初发言。


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骏益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俞宏霞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洪维民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濮英娟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吴沁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顾桢屹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陈雪良发言。


获奖作者代表姚美娟发言。


参加苏州市第二届新人展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及获奖作者代表合影。



苏州市第二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获奖作品

王  菊(女 市直、姑苏区)

司艳玲(女 昆山市)

王菊楷书取法从现代人入手,结合一些北齐刻经和北魏墓志法,路子不俗。通篇古雅朴拙,字里行间颇见情趣。但书法以自然旨趣为理想,忌刻意经营,无做作乃佳。个别字还显得不那么妥帖,需注意。清代碑学兴起,楷书已不限于晋唐名家藩篱,先秦汉魏以来的非名家书法逐渐进入文人书家视野并成为风气,南北朝碑刻以及敦煌写经、甲骨、简牍等都是碑派书家取法的对象,赵之谦、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于右任等不仅擅长一手魏碑楷书,其中很多人还写出了碑体行书。华人德先生主张“采铜于山”,要回到经典法帖中,才能走得更远。

——徐世平点评

司艳玲所书《后汉书·文苑传》(落款作六苑传),以章草书就。总体而言,通篇大小错综,气息古雅,细审点画、结构亦皆有可观。此作用纸虽非佳纸,但古色古香且不修边幅,当为作品增色不少,有自然意趣。章草作品自张芝索靖以来直至晚清民国,虽非主流,但历代不乏大家,自成体系,兼之大量竹木简牍出土,章草资料益加丰厚。故若有志于章草,当可一一梳理,必能有所收获。尚有一些点画结构经不起细看推敲,除了草法要规范,基础不能忽视,隶书楷书等也要写写。

——徐世平点评


朱晓(女 工业园区)

朱漱新(吴江区)

朱晓的书写花费了不小的精力,打上朱栏以金粉写于磁蓝纸上,且内容较多,这是擅长小楷者的惯常做法。作者的小楷属于二王、钟绍京、元明人的一路,已具备相当程度的熟练度与稳定度。笔画粗细收放之间的转换较为得心应手,小楷的点画讲究准确度,作者在这方面已有不错的体现,然而又并不枯燥单调,线条具备柔韧的弹性,甚至可以看见其中的丰腴之处,值得称赞。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较为坚实的笔力,练习小楷者容易犯软弱的毛病,故作者有此功力见识更值得称赞。当然作者的技法如结字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视野还需进一步的开阔。

——张平点评

朱漱新是一位百岁老人,以此高龄书写自然有不一样的气象。虽然同是书写颜楷大字,但是此幅作品点画中透露出的涩味令人印象深刻。行笔并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提按之间交错进行,力求体现出鲁公屋漏痕笔法的特色,这样即使是在笔画的末端比如撇画也不显得漂浮,而是仍有含蓄精劲的内涵与力度。稍显不足的是未能控制好笔墨的渗化,整幅作品显得有些不够干净,落款也较弱。

——张平点评


江海君(吴中区)

李清(工业园区)

江海君此幅章草从于右任来。

我们在学习于右任的时候要知晓他的看似流动的章草与古体章草大有不同是经过他的改造的。主要是他有十分深厚的魏碑的功力。我们有吗?所以,跟其他书体一样,习章草者初始也要从《急就章》入手,渐有规模后根据作者自身审美表现之侧重、偏好等各奔前程。如可以临《平复帖》,走高深古雅一路;可以临宋克,走飞动一路;可以间习行草经典,多方相融而出己意,这些都是因人而定的,不可一律。

此幅创作,其一,线质可再苍茫一些,不要太滑;其二,体态要纯正一些,不要太时尚,如顶端“昔”“在”二字等;其三,线条的运行要自然而出,不要失势,如最后一行尾部的“疑”字的捺画等。

——庆旭点评

李清的草书条幅,很明显,扎根于孙过庭的《书谱》。对书谱的重按起笔,打点发力的用笔特色,有着较为深的体悟。行笔中对提按有着较为敏锐的感觉,一字之内的提按“切转”动作都较为熟练,字与字之间粗细对比也有较强烈。反映了他较强的控笔能力。这件作品总体上因为有较强的经典依据,作品还是有较高的品位。作品的下半部分在连带过程中缺少连贯运笔的系统笔法训练,显得弱而单调。

——董水荣点评


李超(吴中区)

杨剑(女 昆山市)

李超的草书三条屏,初看,气势连贯,运笔挥洒自如,可见有着良好的书写感觉。书写中字形大小的组合,从形态的节奏上看,也有明显的自主意识。爽快的用笔也给人明快,轻松的控笔节奏。这些都证实了作者有着不凡的基本功和较为开放的书写理念。细看问题还是有不少,过于注重用笔的爽快。不少点画形质,尖而刻薄,同时,结字也过于随意,大大影响了作品的品位提升。

——董水荣点评

作者于《急就章》下过一定的功夫,得益颇多,对章草的标志性笔画、部首掌握得比较熟练。所以对章草的形把握得较好。虽然笔者我并不知道作者临习的《急就章》范本是皇象本或史游本,还是赵孟頫临本或宋克临本。但这件章草作品缺乏唐之前章草的醇古质朴之气,而较多的是元明章草的单薄秀巧之态。其中 不少用笔、结字皆为今草。当然现今的章草适当吸收今草并非不可。然而既习章草,就应认识到章草美之所在,明白章草与今草之分别。不然徒有章草之形,并无章草之实。所以学章草当以汉魏六朝章草为本。

——王渊清点评


杨春蕾(太仓市)

吴沁(女  昆山市)

杨春蕾小楷诸葛武侯《前后出师表》点画精美、结构秀逸,有钟王遗意,妍美处亦时见唐人《灵飞经》和赵孟頫法度。小楷自魏晋钟王以来,随科举确立以书取仕制度,便成为文人士子读书科考及工作之必备技能,明清馆阁体便是追求功用之产物,过于讲究技法结构,往往物极必反,容易导致个性意趣的丧失。但也不乏赵孟頫、黄道周、祝枝山、文徵明、王宠这样的大家。小楷虽小,但五脏俱全,尽精微,致广大,小中见大当是其三昧。以是观之,不足之处了然,当求更上层楼。

——徐世平点评

吴沁的作品属于二王体系的帖派行书一路,内容是《精选宋词八首》,形式仿照册页八开书写,但设计成竖式,左右各四页,中间特意拼色作题目,因色调较雅,颇不恶。行书主要取法赵子昂,略具其法度意趣,亦偶有兰亭圣教序字法。路子尚正,但欲知其所以然,当需追根溯源,深入法帖,并看二王,方知赵孟頫之高妙。只求形相,便很难理解其“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之训。故气息未畅、结构松散之弊皆由此而生。勉之。

——徐世平点评


沈峰枫 (张家港市)

张希平(昆山市)

沈峰枫的篆书对联:“艺事工如吴道子,大贤古有陆宣公”属大篆创作。气息完整,严厚,线条扎实又轻松。可见作者有较长时间沉浸于篆书的学习中,也有较好的书写才情。篆书容易写板,如果没有过人的才情,很难生动的调度篆书创作,比如对“竖画”的处理,微微作弯曲状,行笔稳定而力道活跃,这些都有不错的体现。只是落款的行书水平一般。

——董水荣点评

张希平的作品脱胎汉隶,线条糯而有弹性,笔画边廓有枯笔的起伏毛糙,可见行笔时并不是一带而过,能够按得下也能提得起,沉实的笔力表明作者对汉隶的书写已有一定的感悟并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线条之外,结字章法皆从容稳定不花哨不张扬,含蓄的格调经得起长久的品味,这是目前展览时代比较缺乏的一种素质,这是作者的书写难能可贵的突出一点。更值得提倡的是作者隶书的风貌没有今日通行的千篇一律的缺乏个性的习气,而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今后可以多在生纸上书写,这样更能发挥汉隶铭石书的特色。

——张平点评



陈庆伟(昆山市)

陈雪良(市直、姑苏区)

陈庆伟此楷书条幅用笔精炼,含蓄谨严,一笔一画颇见功底。观其运笔一丝不苟,气定神闲,从容不拘。整篇章法统一,虽无大变化,但细细品读后方知其用笔兼有柳体、欧体和赵体小楷的书风,可谓古意盎然,清新爽利,让人称羡。李白此诗体长,用笔繁杂,写时需有变化。虽是楷书,亦要注意呼应和连贯。书者在处理个别单字如第一行的“海“字、第二行的“霞”、“潇”二字,第四行“蔽”字,第五行“寂”字和末行的“杀”等字,皆处理的合理、自然。从中可以看到书者娴熟的技巧和功力。不足之处,用笔还嫌单一,建议练练篆隶,增加一些浑厚古朴的气息。

——双清楼主人点评

陈雪良此次以行书获奖,绝非偶然。行笔写得如此流畅,亦非一般手笔矣。其本人此次用扇面的形式写了六首古人的诗词,章法构思精妙,疏密得当。写得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观其用笔,容王羲之、米芾、董其昌等诸家笔法,用笔精炼且富有节奏。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态势,但尽显潇洒、流美之意。当下的书坛呈多元之态,流派纷呈。而雪良能以不变应万变,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标,从传统书法里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羽翼,不失为一种最为明智和有效的办法。望雪良继续努力。另在章法空间的安排和节奏变化方面仍需发大力气。

——双清楼主人点评


周青(吴中区)

周亚晟(市直、姑苏区)

周青的楷书学褚遂良一路,笔画紧实,法度严谨,结字也比较准确,能够进行相应的创作,可见对此种楷书已有着较为熟悉的把握。不足之处是用墨用笔较为板实,不够灵活,褚体楷书不仅要注意其筋骨内含的一面,更要学习其飞扬跳荡的一面,不仅要注意其沉实的一面,更要学习其松活的一面。学习唐楷者更需在后一方面用力,能得一般人不能得不可得者方为高手。

——张平点评

周亚晟的作品设计意识很好。正文部分为打上界格的三屏形式,上部为篆书题目及小行草题跋,下部为小楷书。正文的隶书学习今人华人德先生,在笔画结字等整体构成上已初具规模。笔画含蓄,提按有度,而不乏坚劲的笔力。不足的地方是结字不稳,某些点画过于放纵,气息外露而显得不大气。华先生的隶书看似不需要很高超的技法,其实不然,其精劲内敛、高华爽朗、浑厚润滋的格调气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逐渐演化的结果。学之者最好对其形成脉络进行较细致的了解,不然易得其貌而失其髓。

——张平点评



郝宏忠(市直、姑苏区)

俞宏霞(女 市直、姑苏区)

沙曼翁先生是新时代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颇有声望的一位书家,他是以一手飘逸的篆隶书响誉书坛的。2009年12月先生获得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当下苏州书坛,或者进而扩至江南一带,习汉隶者,很有一部分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沙老的启发。显然这幅作品也不例外。沙老在后期的隶书作品中常把汉代简帛书的笔致运用到汉碑中,常有些看似规律性的笔道。如横折钩多作圆转式,本幅中间两行上部的“常”“帝”下面的“巾”的转折等就很明显。只是,凡变革者必先有坚实的基础。此幅作者在汉隶大道上还要再继续下一番苦功夫,还应从经典入,工稳一路的《乙瑛》《曹全》、朴厚一路的《衡方》《西狭》、古拙一路的《张迁》《鲜于璜》等都可取法,而不是简单地拿来现成的作品。只是,受当前展厅之风的功利影响,一些作者常把所谓的“大腕”“大咖”的模式直接搬来。虽然有时可取一点小成,但那终究不是你自己的。艺术如果没有表现出自我,则还是处于初始的模仿,没有自我的精神实质。

——庆旭点评

作者在汉碑上下过一定的工夫,尤其对《张迁碑》《礼器碑》皆有所吸收。但又明显受到了当代隶书流行风的影响。如许多撇、捺的燕尾很显然是模仿当代隶书名家的。尤其是所有的字形结构皆清一色地向右倾斜,乃效颦所致。虽然适当借鉴当代书家的学习成果,对开拓自身的视野具有一定的益处。但过早或过多地关注甚或追摹当代书风,会迷失方向而轻视传统。

——王渊清点评



洪维民(市直、姑苏区)

姚美娟(女 工业园区)

洪维民这幅楷书长条最直观的特点是随意性较大。乍一看不知从何而出,仔细辨别,似有南宋张即之的味道。张即之楷体吸收欧、褚两家的规整,加入经书飞动的风格,形成自身特色。虽然在书法靡弱的南宋有刚直意,颇具骨力,但放眼历史,终归还是与初唐诸家有较大的距离。总有一种法未到、意不足、形拘谨等等遗憾,当然这是一家之言。

此幅创作在楷书中加进王系行楷的笔意,起到了活泼气氛的作用,这是好的一面,即作者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但作为作品本体,要有主次之分的,不论是一个字,还是一组。不可等同对待。另外,笔与笔之间琐碎的动作太多,显得啰嗦。太多的小动作会使作品的格调降低,气格小,应引起作者的注意。

——庆旭点评

大幅整篇中小楷作品既要注重细部,要做到一丝不苟,又要俯瞰整体,井然而不拘谨,端庄而不刻板者,乃上乘之作。该作者在整体与细部上都做得比较到位。洋洋洒洒数百字的中楷作品是很见书家功底的,取法唐褚遂良楷法,也不依赖镶嵌拼接而不显单调乏味,全凭自身功力,笔法娴熟、线条灵动,结体生动。

学书既可从源头出发,亦可逆流而上。所以说作者为提高其小楷水平,今后可再习王书小楷《黄庭经》、《乐毅论》及钟繇诸帖。

——王渊清点评



秦汝云(高新区)

袁添翼(市直、姑苏区)

秦汝云的楷书两条屏,给人挺拔,神清气爽的感觉,这是帖派楷书的特点,特别受元代赵孟頫楷书气质的影响。对笔锋入纸后“一搨而过”的发力方式,有较强的体验,同时又是修长的字态,所以给人挺拔的力感。整体书写也较自然从容,可见有着较强的楷书基本功和较稳定的创作水平。撇画的问题较多,要把控笔的力道送到笔画末端,而不是锋势尽泄。用笔过于强化爽劲,使得笔画不够精致,少变化的原因。

——董水荣点评

虽然该行书取法于明清以来书家,但气息尚不俗。用笔沉稳不漂浮,结体及章法都较为规整,用墨稍嫌枯渴。如再逆流而上取法于宋、唐、两晋书家,既研习唐宋书家之技法,又感悟晋人之意韵,其书可再上一层楼。

——王渊清点评



顾桢屹(女 市直、姑苏区)

殷月霞(女 昆山市)

古人说: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观顾桢屹的楷书(略有行书的笔意)洋洋洒洒400余字,以小楷为体,以隶书为骨,以行楷为意,静而有动,动中生静。通篇观之,用笔静穆、素雅,不激不厉,形态富有变化。诸体兼备而又能轻松自在,很多用笔则出自弘一法师的笔意。富有禅意和情趣,如沐春风。个别笔画尤显独到之处,如“众”“欲”“琢”“学”“经”“敬”“此”等字,灵珑多变,姿态万千。不足之处,用笔虽强调“心中无杂念,笔下有墨痕。”但笔法欠讲究,略有松散之嫌。笔墨的语言可再放达、率直、平和、深邃些。

——双清楼主人点评

五张小斗方组合成一件大条幅作品,没有花俏的拼接镶嵌,普通的仿古纸,亦不失古雅端庄。作品主要取法于《集王书圣教序》一路较为规整的行书,并参以唐人草书的用笔与结体,使整体章法更显疏朗、生动。五张大小相同作品的组合,极易呆板,而无生机。而作者并没有采用当下一些流行的拼接制作手法以及随意断句、诸体杂糅等雕虫小技,全凭实力,一气呵成。如能再多吸收二王尺牍菁华,以丰富自身线条内涵,则作品的格调定能再提升。

——王渊清点评



黄莉(女 吴江区)

薛洪涛(昆山市)

当下楷书创作除了墓志碑体一路,小楷渐渐热了起来。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创造模式很是考量一个作者的体力、耐力。黄莉这幅作品气息上还是一贯到底的,而且没有运用那种形式多样的“拼贴术”。虽然由两块组成,但看一条也是够有耐力的了,难能可贵。

整体有几点可以探讨:一是布局太满。看起来容易视觉疲劳。这幅作品从字法到章法都有仿效《十三行》之意。但《十三行》只有十三行而已,字数少,所以,那种样式看起来不累的。搬到这里就需要作者思考许多问题了。因为除了是字,这一个客观的形象,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一种作品意识,那就要考虑到空间美了——字形的空间占位、字距、行距等。二是笔法欠精。虽然放在第二点讲,但重要性却不弱。显见的粗率的用笔,是作者随意性的表达还是工夫欠缺呢?若是前者,则需要观念改变;若是后者,则还要继续锤炼。

——庆旭点评

薛洪涛钟情苏字,大致面目一看便知,可见,初具形相。苏轼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袖,其既注重笔墨技法,更主张无意于佳,故其书厚、拙中灵秀透出,满是书卷气息。王世贞曾评苏轼书法“以老笔作嫩字”,堪可玩味。说明苏轼写字不逞才使气,无刻意造作,“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道出了天机——既无法,又有法,通其意。此作笔墨尚感有浮滑之处,有些结构也欠古意。苏字于颜鲁公李北海用功甚深,更兼其学问文章和气质胸襟,常人所不可及,故学苏任重而道远。

——王渊清点评


濮英娟(女 高新区)

陈惠东(常熟市)

濮英娟的楷书四条屏写得厚重而灵动,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带有墓志铭的审美形态,笔画较为方俊。不少地方都有铺毫行笔粗而重的笔画。结体形态也比较宽扁。这些都不同于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派楷书的特征。另一点用笔上又有较多帖派的细腻和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转换。比如起笔不同变化的控笔动作。笔画之间的映带与呼应。其问题在结字处理能力一般,见不到有艺术处理的信息,整体把握也较单一。

——董水荣点评

陈惠东同道治印从古玺出,风格较纯正,注重线条古朴自然的质感。文字整合有度,力求简古而去繁复。章法疏密有致,活而不散,密而不塞。“古道西风瘦马”一印用单刀法直冲而入,生猛而不松,体现出刀与石碰撞的自然之美与厚重老辣之气。“战无畏”一印章法稳当,刀法稳健、干净,静穆之感尤生。该印屏中的鸟虫印、图形印等,不管从刀法还是章法,都或多或少带着点“古玺”味。

——双清楼主人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