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星河异彩 2017-05-01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二)宋、元、明是中国兰花栽培鉴赏文化的发展阶段

无锡  叶军然

       进入宋代,艺兰学说逐渐增多,尤其是南宋迁都杭州,政治中心移到春兰和蕙兰分布中心之一的江浙地区之后,更是促进了这一区域内民间养兰之风的盛行。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写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兰之香盖众卉则曰国香。自古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兰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也。兰蕙丛生,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范成大在《次韵温伯种兰》中谈及:“栽培带苔藓,披拂护尘垢”,说明当时已经懂得借装饰盆面,养护好兰草。宋李愿中在《艺兰月令》中,将广东、福建一带艺兰法按十二个月培护方法,以诗歌体裁编成口诀。而后作于清朝的另两篇《艺兰月令》就是仿效李愿中的著作编制而成的,由此可见,宋朝艺兰学说对后世影响之深。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另外,应特别指出的是南宋末年出现的两本兰谱: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和王贵学的《兰谱》(1247)。《金漳兰谱》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兰花专著。在《金漳兰谱》中,赵时庚记述了“叙兰容质、品第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个部分。王贵学(王进叔)的《建兰谱》或称《王氏兰谱》(宋淳佑间著),谱分“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析之法、泥沙之宜”等部分。在宋代还出现了一本《兰谱奥法》,其内容对兰花栽培方法说得很详细,共分“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杂法”等七部分。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与此同时,随着文人画风的日益兴盛,画兰也逐渐盛行起来,“梅、兰、竹、菊”成了专门题材。赵孟坚(1199一1264)是当时较有名的画家,他是宋宗室的后裔,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从此,兰花也逐渐成为忠贞的象征。宋末元初的另一位著名画家郑思肖(1239—1316)也有相似情况,他画兰不画土,表示对元朝夺宋的不满。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这一时期,以兰为题直接咏兰颂兰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陆游、刘克庄、王安石、苏轼、苏辙、朱熹、杨万里、梅尧臣等著名诗人词家都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兰章。诗人苏辙的“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吐幽兰继落梅”,画家张雨的“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至今仍脍炙人口。至此,人们在鉴赏兰花之高雅风姿时,已普遍地将人格融入赏兰标准之中,以花形喻意,以兰言志,兰花开始成为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元代,孔静紊《至正直记》中,除列述广东、福建兰花外,又提及江西、浙江一带兰花,并指出当时社会上已重视浙江兰花了。书中引述种兰古语:“喜晴恶日,喜阴恶湿,喜幽恶僻,喜丛恶密,盖欲干不欲经烈日,欲润不欲多灌水,欲隐不欲处荒萝,欲盛而苗繁则败。”,又有古语:“有竹方培兰,即喜晴恶日,喜幽恶僻之意”,这些简扼叙述的兰花习性和栽培要领,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随着诸多兰谱的出现,又因江浙一带气候温和,航运便利,商业逐渐发达,所以栽培江浙兰之风迅速发展,艺兰品种日趋繁多。元代,我国绘画中的花鸟体裁真正从原来的山水、人物体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独立的门类。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除留下了诸如郑允端的《兰》、王冕的《普明上人画兰图》等一大批兰章和兰画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戏曲表演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兰花花形艺术之美的探讨,并创造了中国戏曲三种手势之一的兰花手,又称兰花指。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明代,王世翰的《学圃杂疏》谈及养兰应隔奁置水以防虫蚁、鼠、蚓、蚁等侵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兰草、兰花、蕙草、泽兰、马兰等都有条目考证,并分别说明其药性。其后,探讨兰艺之道的论著逐渐增多,有高濂写在《遵生八牋》之内的《兰谱》。《遵生八牋》是一部杂书,全书分为八部分,称为八牋。兰与牡丹、芍药、菊花、竹合称为“花竹五谱”。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兰谱》中有“种兰奥诀”、“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12首。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他的“培兰四戒: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这“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12字,多为以后栽兰者所引用。张应文的《罗篱斋兰谱》补充了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建兰谱》的不足。内容分为“列品,封植,杂说”三部分。他在兰的修理方面叙述十分详细。鹿亭翁的《兰易》、簟溪子的《兰易十二翼》和《兰史》,载在四库全书的总目中,并做一部书。“四库提要”相信鹿亭翁为宋人,而簟溪子则为宋以后的一个名为冯京第的别号。后经余喜锡的“四库提要辩证”指出,这3本著作都是出于明末冯京第之手,鹿亭翁和簟溪子都是他的笔名。《兰易十二翼》的12句话是:“喜日而畏暑;喜风而畏寒;喜雨而畏潦;喜润而畏湿,养兰宁干毋湿;喜干而畏燥;喜土而畏厚,宜浅土;喜肥而畏浊;喜树荫而畏尘;喜暖气而畏烟;喜人而畏虫;喜聚族而畏离母,兰之分不得已也,极盛则分,极衰则分,皆不得已而分也;喜培植而畏骄纵。”,《兰史》则分兰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其实只有七品,他说兰为王者香,王者香不应有下中和下下。明永乐年《南中幽芳录》 (1412)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花葶形态、着花数量等,作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二)

 

明代的文学作品除诗词曲赋和绘画外,还出现了小说这一门类的作品。同时,从留存至今的诸多明式建筑和家什、器物上看,兰花造型至少在明代就已普遍应用在了建筑和装饰等领域。

                  -----梁溪阅馨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