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李之仪的师友情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7-05-01
  李之仪是“苏门”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他的诗词,深受苏轼的影响。正如《四库全书》中所评价的,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

    李之仪与苏轼的感情是非同寻常的,这从他们的作品和信件往来中可见一斑。在李之仪的《姑溪居士全集》中,与苏轼有关的作品有40首。在《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中,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有20余首。苏轼遇赦北归途中,也就是苏轼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写给李之仪的信,达7封之多。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同寻常。

    李之仪早年师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与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相比,李之仪认识苏轼比较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情谊。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受到排挤,出职杭州、密州、徐州,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此间,李之仪积极联络好友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返回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写成书信,远投苏轼。苏轼接信后,十分激动,旋即复《答李端叔书》。这种特殊处境下的交往,加深了二人之间的友谊。

    元丰八年(公元1087年),苏轼被召入京,受到重用,“苏门”再度兴盛。此时,李之仪成为苏门常客。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雅集于西园。画家李伯时为李之仪作了一幅肖像画,苏东坡欣然为之题《李伯时画李端叔真赞》,称赞李之仪“须发之拳然,眉宇之渊然,披胸腹之掀然,以为可得而见欤?……”

    相比于形象,苏东坡更欣赏的是李之仪的才华。李之仪善诗词,尤工尺牍,苏东坡称赞其“入刀笔三昧”。说他名气虽稍不如黄庭坚、陈师道,但妙语活脱,与张耒、秦观不相上下。他还把李之仪与孟浩然相比,表示愿意把自己的文章与李之仪的诗编录在一起。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哲宗亲政,旧党皆被贬谪,苏轼出守定州。他奏请李之仪为签判,作为自己的助手,一同赴任。

    苏、李二人在定州朝夕相处,度过了一段最为难忘的美好时光。他们“朝夕唱酬,批讼理案,宾主甚欢”。然而,好景不长。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苏轼一月之内,连接三通贬谪之令。苏东坡深知厄运当头,他把自己珍爱的牛戬《鸳鸯竹石图》送给李之仪。自此,二人天各一方,再未相聚。

    然而,天涯海角,隔不断彼此的友谊。他们以书信、诗词传情达意。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再贬海南儋州。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原来热闹的门下客,大都害怕受到牵连,避之惟恐不及,而李之仪依然我行我素,诗和信反倒写得更多更勤了。正如后人评价李之仪:“如端叔之徒,始终不负公者,盖不过三数人。”而苏东坡也为李之仪的这份患难之情所感动,在《答李端叔十首》及数件信函中,称赞李之仪才华超群,光明磊落,并殷切地关心李之仪的饮食起居,叮嘱李之仪注意养生之道。

    建中靖国一年(公元1101年)七月,苏轼在北归途中,猝死于常州。噩耗传来,李之仪悲痛欲绝,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十计日来,方有生意”。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五月,苏轼灵柩运至颖昌,李之仪号啕涕零,含泪挥写挽诗:

    从来忧患许追随,

    末路文词特见知。

    肯向虞兮悲盖世,

    空渐赐也可言诗。

    炎黄不死疑阴相,

    汉水相招本素期。

    月附昨沉岂人力,

    辉光他日看丰碑。

    两年后,李之仪被贬太平州。在当涂的日子里,李之仪常常怀念亦师亦友的苏东坡:“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

    当年苏轼谪居黄州时,自号“东坡居士”,李之仪以太平州城南姑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他朝耕夕拾,草篱结伴,徜徉于田野之上,吟唱于山水之间,在当涂终老一生。               (十八)

    阅读本栏相关文章可登陆今日渤海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