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广|梁思成都未能留住北京城,他凭什么只花5000元救下了周庄

 陶成熙 2017-05-02

所谓遗产是什么?就是历经历史的沧桑浓缩出来的历史精华和积淀,这种积淀被人们记忆留存下来,是属于乡愁的记忆。一个失忆的人,上海人谓之痴人;一个失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城市。”  

——阮仪三



关于阮仪三,有很多的符号、标签、故事:古城卫士刀下留城救平遥五千元保周庄要拆,就从我身上轧过去”……在建筑学界,阮仪三的名字是跟中国古建筑调查保护连在一起,田野调查从20世纪初叶中国建筑学奠基时就成为了获得古建筑研究一手材料的不二法门。而在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阮仪三,是执剑守城的卫士,是具有极强行动力的古建筑保护者。


阮仪三之于周庄平遥,如同梁思成之于北京古城

1972年,文革中受到批判的梁思成于贫病之中撒手人寰。他在生命弥留之际,总在重复这样的话: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题。

梁思成的预言在今天的北京彰显无遗,北京的已成为了不治之症。而曾经将老北京城彻底破坏的政府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开始打算重修某些老建筑,如永定门;但致力于保护北京文化遗产的人士却表示:阻止新的毁坏比起重建项目来得更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一片改革之声,却有一个守旧的人为了古镇四处奔走。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推土机下救平遥”“五千块钱救周庄的故事,后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演绎成了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




2003年和2006年由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三十多年来,人称古城卫士的阮仪三教授,依旧走在古镇保护的路上。

有人说:阮仪三之于平遥昆山周庄,就像梁思成之于北京古城,一部中国的保护古建史,有半部是阮仪三写就的。


传奇故事:5000元救周庄的背后

在阮仪三保护古城镇的名录上,苏州、扬州、绍兴,甪直、南浔、乌镇,安阳、南阳、商丘……不胜枚举。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则是他5000元救周庄的“传奇故事”。

当时,护镇心切的阮仪三揣着江苏省建委的红头介绍信去了,可“土皇帝”们不买账:“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马达响才是硬道理”、“什么规划?蓝图全在我脑子里”、“我们忙得要死,不要你们知识分子来管闲事”……这就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受到的“礼遇”。“事后想想,都要哭出来了!”



2000年阮仪三在上海老住宅调查

再去周庄时,他把刚刚拿到的一笔5000元科研经费直接汇到了周庄的账户里。那可是一毛钱可以吃一顿早饭的年代!他承诺: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他无偿为当地引进上海的工厂,引进第一队组团游人。

周庄的旅游火起来了,苏州市规划造一条从周庄西北侧穿镇而过的柏油大马路。公路修到镇门口,遭到阮仪三的阻截——“这条路把周庄的古镇格局给破坏了!镇领导怕丢乌纱帽,不坚持了吧,阮老师,我们胳膊扭不过大腿。他哪里肯依,我不怕!要在周庄开路,就让他们从我的身上轧过去!此役以修路人的退缩而告终。



2003年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奖。


保卫古镇,真正留住的是什么

我们中国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在世界的建筑界独树一帜。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物理空间,城市的文化。

周庄的水乡很有特点,要进船靠船,因此它沿水的建筑的各面就不一样。比如说水墙门。像沈厅有十三进,大门在河上,路上只有一个小门,因为过去水乡不通车,贵客都是坐船来的。摇船到了主人家,大门打开,佣人站在两边迎客进门。但是现在游览周庄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介绍水墙门的景色。




乌镇的城市景观就不一样,所有的房子都是水阁房,家家枕河而眠,唐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房子架在在水上,这是它的特点。走在街上不会晒到太阳,雨天不会淋雨,廊子把整个镇子都遮起来了,景色就倒影在水里。

同样南浔也是廊子,但南浔地方富裕,沿河都是人,因此廊是骑楼式的房下廊。廊子的做法各有区别,都很漂亮,如果会看就会发现它们是不一样的。南浔是与丝织业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很多很好的花园,都是大户的人家。



阮仪三为外国专家讲解江南水乡

南浔过去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说法,四象家产在千万以上,八牛家产在百万以上,七十二墩人的家产在十万银元以上。四象都是著名的有钱人,比如刘墉,他家刻了很多书,到现在为止刘墉家的藏书楼嘉业堂,都是目前为止中国私家藏木刻版最多的,有一万八千片。

到同里去,光是桥就有各种样式。它的七十二顶桥很有特点,有走三桥的习惯。到了那里,当地人说,这里的民俗风情就是在这三条河中,这三座桥正好围成一个圈:吉利桥、长庆桥、太平桥。结婚的时候,花轿一定要从这里经过,吉利长庆;老人六十、七十岁时,一定要走一圈;小孩儿满月,也要走一圈,这就是民间风俗习惯的遗留。而且三桥相望,也是很好的照片。

所以这样的东西,如果会看就看不完了,生成的文化就是历史的遗产,有很丰富的底蕴。


保护历史,是为更好启发未来

古建筑研究对现代设计有哪些启发和借鉴?

 在新的设计中,如何才能保存城市的属性和文化底蕴?

听阮仪三教授为你解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