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半叶的纪实摄影界,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客观性摄影”一统天下的时期。而罗伯特·弗兰克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他所主张的“主观性摄影”和“非决定性瞬间”对后来的摄影师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人》如一种先知般的影像预言,道破了美国的精神荒芜的实相,这本书改变了现代摄影表现的潮流,被称为是现代摄影的“圣经”。罗伯特·弗兰克重新定义了当代的摄影语言,他是美国现代摄影界的“教父”。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年出生于瑞士的苏黎世。他从16岁起就已经步入瑞士的摄影界,接受过严格的摄影专业训练,并且成为瑞士公认的具有才华的青年摄影家。然而,弗兰克无法忍受蕞尔小国瑞士的沉闷与狭隘,决心到当时最令欧洲青年向往的自由天地美国去一试身手。 1947年,弗兰克来到了纽约,他很快找到了一份从事摄影的工作——给著名时装杂志《哈泼市场》拍摄时装照片。这份杂志的艺术指导是当时美国杂志界大名鼎鼎的亚历克赛·布罗多维奇。对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他只干了半年就辞职了。 这虽然与《哈泼市场》的一时停刊有关,但也确实与他无法认同时装摄影有关。性格深沉、喜爱思辨的弗兰克无从感受到只重表面视觉效果的时装摄影的吸引力,而美国的时装界甚至美国举国上下只以金钱为目的的拜金风气也令他无法忍受。因此他毅然决然从可得浮名的时装摄影界抽身,开始了一个自由摄影投稿者的生活。 对于一个自由摄影者而言,除了拍摄一些解决生计的必需的摄影订单以外,基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这时,纽约这个现代大都市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现代都市与都市人的关系以及都市本身的魅力,成为这个对人的生存状态有着本质关心的摄影家的第一选择。 弗兰克在拍摄纽约的同时,也接受订单到欧洲拍摄,他会在完成拍摄任务后对包括巴黎、伦敦这样的都市作一番考察。对他来说,都市这个人工的文明容器中盛载了最多的当代文明的资源与素材,从这里可以找到穿越都市文明表象抵达西方现代文明本质的图像。 然而这个身在美国的外国人,始终得不到美国社会的认可。他拍摄的作品模糊虚焦、不对称、地平线歪斜,处处碰壁。著名的《生活》杂志一再拒绝他的照片,由精英阶层组成的马格南图片社也拒绝他成为会员,弗兰克在美国始终是一个异乡人。 1955年,弗兰克开着一辆破旧的二手福特车,开始了史诗般的旅程。尽管周游了美国大地,但他的主要拍摄地点多为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底特律、芝加哥等地。弗兰克以一个“异邦人”的清醒的旁观,对美国的都市文明做了深入的观察。 他拍摄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公共空间内,有路人、政治集会、汽车影院、教堂、公园等。他拍他人不屑一顾的男人女人,或是从符号和物件上来对其进行定义。他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拍摄了路人、流浪者、新婚夫妇,基督教的十字架、自动点唱机、邮筒、棺材、电视、很多的车还有无数的旗帜。 后来,当弗兰克的天赋被认可时,他却把摄影放下了,他不想重复自己。弗兰克撂下一句话,“我已无须再用摄影证明我的才能了”,就转头拍电影去了。 罗伯特·弗兰克 而且,当他的摄影作为艺术品在市场上炙手可热时,他将全部原始照片、底片捐赠给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并宣布不再制作那些照片。他说过,我要尽我的一切努力,不把自己和某一张照片联系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