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不只是军师,还是讲故事的高手

 anyyss 2017-05-02

12

渡江策士无双

开国文臣第一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参与谋划诸多军事大计,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勋。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民间素有“北有诸葛亮,南有刘伯温”之美誉。


  刘伯温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妨透过文字来一起品读刘伯温的为人为官之道,感受刘氏一族的家风家训。


用寓言讲故事说道理

《郁离子》


  刘伯温传世著作中的代表作品是《郁离子》。这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寓意“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全书共计182条,每条叙一事、明一理,取譬事物,明乎其义,常常通过生动的寓言故事,表现主题思想,阐释深奥道理。所以该书被评价为“阐天地之灵,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


  试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常羊学射”感受一下。

  常羊跟着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楚国大夫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目标太多反而射不中。“常羊学射”启示我们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集中一个目标努力去做。假如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做不好的。


  当然《郁离子》中也有深刻的思辨。在“贪利贪德辩”中,刘伯温打破常识,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思想:贪欲并不可怕。为什么呢?世上那么多人因“贪”而亡家败身,只因不懂得“贪”的真正含义。“贪”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贪德而不是贪财。圣人对于仁义道德的渴求,就如同小人对于金银财宝的贪恋。“贪”并无是非对错,重要的是看他“贪”的是什么。


买一个柑橘引发的“议论”

《卖柑者言》

  《卖柑者言》是刘伯温写的一篇小散文,我们熟知的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出自这里。



  文章讲的是,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还争相购买。


戴宏海《刘基卖柑者言文意图》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于是便质疑卖水果的老板欺骗顾客。没想到这卖柑橘的倒讲出一番“道理”来: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卖柑者说,世上做欺骗事的人还少吗?假如为官者,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地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那么何尝不像我卖的这柑橘一样,外表如金似玉、内心却破败得像破棉絮呢?


  刘伯温是讲故事的高手,但实际上,刘伯温并不单纯讲故事。他是要通过买卖柑橘这么一件小事,表达对欺名盗世之徒的憎恶。

刘伯温“铭廉壁”摩崖石刻


  对这种人和这种行为,刘伯温十分警觉,他曾写过一篇《官箴》,勉励自己为官公正,表里如一。

  无矜我廉,守所当为。无沽我名,以生众疑。


  【译文】


  不要自夸廉洁,保持廉洁是官员的分内事。不要故作正直为自己猎取名誉,这样会让人们产生怀疑。

力戒奢华,淡泊谦卑

《拟连珠》

  《拟连珠》是刘伯温仿连珠文体而写的长篇诗作,共六十八首。


  连珠,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历历如贯珠,故谓“连珠”。篇幅一般都很小,一篇只有几句。作家多采取成组写作的方法,来解决意繁与篇小的矛盾。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傅玄称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

刘伯温雕像


  刘伯温的《拟连珠》思想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刘伯温“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明末竟陵派创始人钟惺评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


  《拟连珠》的“无穷受用处”之一就是注重实学、实效、实功,强调实践工夫。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摘自刘伯温《拟连珠》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正如“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一样,此句阐述的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刘基(刘伯温)故居


  刘伯温一生,做事力戒奢华,做人淡泊谦卑。这在《拟连珠》中也多有反映。


  盖闻无舆马者,不耻徒步,无鱼肉者,不厌菜羹。


  故性为欲汩则乱,心为物动则争。


  是以绝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


——摘自刘伯温《拟连珠》


  【译文】


  听说没有车马的人,对徒步不感到耻辱,吃不上鱼肉的人不会厌恶菜汤。


  所以性情被欲望所干扰就会迷乱,心中想得到利益就会去争夺。


  因此不与外界攀比就可以守住清淡无闻的生活,凝神静气就可以保全淳朴的精神。

刘伯温故居内遗物


  明史记载,刘伯温致仕还乡后回到南田山中,只是喝酒下棋打发闲适日子,从不提及自己曾经的功勋。青田县令上门请求拜访他,刘伯温避而不见。于是,县令换上便衣,装成山野农夫来求见。这时刘伯温正在洗脚,答应见一下本土乡亲,就叫他的侄儿将县令带进了他住的茅房里,煮糯米饭给访客吃。这时“山野农夫”才直说:“在下就是青田知县。”刘伯温吃了一惊,马上从饭桌边站了起来,自称草民,不问官家事,没有必要会见父母官,请县令回去。此后,就再也没与青田县令见面。


平淡之中见真情

《久别离》

  刘伯温为文不仅善于以寓言说理,写诗也是好手,不少诗感情都十分真挚细腻,体现了孝慈仁爱、崇文重智的淳正家风。


朝原思眷令,夜船梦萱草。


寸步隔河山,惄焉伤怀抱。


  ——摘自刘伯温《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


  萱草,代指母亲。古代传说萱草可以使人忘忧。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的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


  这首诗中说,早上在田野之上思念家人,夜晚在渡船上梦见母亲。虽然离老家仅寸步之遥,却因战事紧急,只能是咫尺天涯,真是令人忧郁伤怀。


  刘伯温的母亲出生名门,是北宋名相富弼之后,勤劳而又知书达礼。刘伯温与其感情深厚,因常年离家在外,多次在诗中提到母亲,表达思念之情。

刘伯温故里·武阳荷花池


  “儿啼母心酸,母愁儿不知。”刘伯温寄语亲情的诗往往质朴无华,明白如话,平淡中见真情,感人肺腑。


  久别离,别时小儿未解语。


  今日踉蹡庭下来,向人问爷泪如雨。


  ——摘自刘伯温《久别离》


  长久地别离在外,离家的时候,儿子还不会说话。现在儿子刚刚蹒跚学步就四处向人打听父亲,眼泪就像下雨一样。


月满高楼留客话,


灯明寒榻课儿书。


  ——摘自刘伯温《再用韵答严衍二上人》


  月满高楼,我正留着来客谈话,客人去后,我又在寒榻上挑灯夜战,督教儿子读书。


  刘伯温在绍兴隐居期间,白天种菜,晚上会客,抽空还会对两位幼子进行早期教育。

《授经图》


  今天我们在温州博物馆看到的《授经图》,就生动反映了晚年刘伯温致仕归乡后向子孙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景。


  刘伯温之后,重文崇智、文武兼备的家风代代相传。其长子刘琏自幼聪明好学,10岁就能作文写诗,20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次子刘璟也是年轻时就通晓诸经,喜谈兵、究韬略,随军参与帷幄,锋芒初露,朱元璋赞其“刘璟真伯温儿矣”。刘伯温长孙刘廌也有很深的诗文造诣。其后,刘氏后代涌现了诸多文人、将军、乡贤、名流等人才,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纪小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