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题报告

 雨中漫步999 2017-05-02

《提高小学生朗读技巧与能力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五道沟镇中心小学      王红梅

一、课题的提出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 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国内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 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 教学要以读为本。

  2.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3.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三、研究的内容

  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语文 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四、研究的目标

  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 功能。

  2.探索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三、四年级学生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语文 课程标准》、朗读指导方面的理论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名篇美文等书刊,是教师寻找理论支持和学生朗读训练篇目的主要来源。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评价,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推进和检测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中行进,探讨课内课外朗读训练如何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朗读。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案例分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调查分,找出规律和方法。

  七、研究的策略

  1.早读──抓情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而早读正式一天紧张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最重要的。让学生“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若一味让学生去读去背,学生也极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处理。虽是短短二三十分钟,但培养有感情朗读确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男女竞读。代表竞读,南北竞赛,比赛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通过音乐、挂图渲染出朗读氛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朗读的有心人,早读,有了情趣以可以很幸福。

  2.课堂──读到位

  教育教学中诸多指导训练,课堂是主阵地。它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战场”。

  (1)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情传情。

  感情是朗读的关键,应此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文章不是无情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是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2)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3)传授朗读的技巧

  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

  (4)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教室。

  (5)追求评价的艺术

  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注意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课外──筑“根本”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和我们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语文 新天地》等书籍,是练习朗读的最佳读书。

  4.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2016.5──2016.6)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当前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16.8──2017.3)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17.4──2018.4)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18.4──2018.5)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课题的保障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十、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

  ⑵教师反思录。

  ⑶研究学生个案案例集(成长记录袋)

  ⑷学生朗读作品集。

  ⑸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

  ⑹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

  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 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王红梅(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

徐孝霞(课题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

  董海滨(课题的阶段总结、资料收集整理和电教设备技术保障。)

  张文博  杜恺娜 杨振山(课题实验教师,具体开展实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