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的荒野上,矗立一排排参天大树,傲然抗击着无情的风沙,这些被称为“左公柳”的柳树,正是一百多年前西进路途上,左宗棠率领官兵亲自种下的,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荫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
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边疆,警报频传、狼烟四起。1865年,在英、俄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伪政权,美丽的新疆变成了人间地狱。1871年,沙俄更是别有用心地以“代管”为名,出兵占领了北疆的伊犁。
为了恢复新疆秩序,左宗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临危受命。经过一年的积极备战,左宗棠于1876年离开兰州西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左宗棠连战告捷,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粉碎了俄、英分裂并进而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也使沙俄强占伊犁不还失去了凭借。
为了收复伊犁,清政府一方面派曾纪泽前往俄国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又谕令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1880年5月,左宗棠亲帅大军向伊犁挺进。为了表示收复伊犁的决心。他派人定制了一口棺材,每次出征,都令士兵抬着走在最前面,“壮志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出征的湖湘弟子。
正是左宗棠的军事行动,有力支持和配合了曾纪泽与俄国的谈判,迫使俄国放弃了部分侵略权益,使中国最终收回了伊犁。
一位大气的湖湘老人,正是在“引变黄艰巨为己任”的使命感支配下,勇敢地担负起了历史的重任,排除重重险阻,毅然出兵,收复了沦陷达14年的新疆地区,为我们祖国保住了一片大好河山,他那种“雄狮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的万丈豪情,至今也让人们感叹不已。
与其说是破碎山河成就了左宗棠的功名,不如说是左宗棠创造了一段历史。而也正是这样一个壮举。成就了左宗棠,使他名垂青史,光照后人,成为晚清抗敌御辱的名将,留下了人生最后的华彩篇章,更成就了晚清政府,为其腐败的政治画上了亮丽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