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享单车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世外闲人图书馆 2017-05-03

作者:刘哲,原题:公共道德养成的商业价值。


共享单车的生存状态常常令很多人担忧,甚至愤慨,看到哪些刷屏的凄惨景象,有些简直是共享单车的坟墓,真是人神共愤。


这些“屠杀”共享单车的是谁,他们其实只是普通人,他们就是在地铁里吐痰、乱丢垃圾、站在扶梯左侧,令电视主持人痛心疾首,爱其不争的人。在鲁迅的时代,他们就是那些争抢人血馒头的人。


他就是我们的同胞,只是公共道德没有那么高尚。


今天讨论他们并不是为了谴责他们,因为谴责并没有太大意义。今天要讨论的是他们的商业价值,不是说不道德有什么价值,而是说从不道德到养成公共道德这个过程有价值,而且可能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


1.


公共道德的养成就是公共规则的重建,重建者将会有权利收取道德建设税,具体的方式就是垄断利润,或者也可以说叫规则使用税。


比如说滴滴打车。


在没有打车软件之前,打车在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拦不着,偏远的地方干脆就没有,出租车司机的态度全凭本人的道德和心情,拒载、绕路无法杜绝,黑车司机就更没有保障,有时候真是有钱也打不到车,越是天气不好越是打不到车。


当然我知道出租车司机对很多不良顾客也是一肚子气,简直是处于黑暗深林状态,互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相处的规则只有丛林法则。


滴滴、快滴、优步共同用数百亿的资金重新培育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现在大城市大家已经高度依赖滴滴出行。滴滴出行用算法重建了打车市场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公共道德。


现在滴滴实行的是指令性派单,不让挑活,不去不行,每个司机每月只有一次无理由拒绝,否则就要扣分,扣分达到一定程度会停止营业,直至销号。所以几乎无所谓拒载,只是高峰期需要增加一些调度费,当然这全凭自愿。


如果嫌出租车叫的慢,还可以花更多的钱叫专车,专车叫的人少,所以很快就能打到。不愧是专车,却是服务水平高了一个层次,语气更加客气,车型更好,服务更加专业,很多人都穿了白衬衫,还备有矿泉水,更有甚者会主动给你开车门,弄得你很适应。确实有了一种服务人大代表或者外宾车队的感觉。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司机说一是滴滴有时会抽查,有问题会扣分,另外就是客户的评价对他们很重要。确实,每一次打车完成客户都可以进行一次评价,基本上是一个五星量法,同时还有一些格式化的个性标签,当然还可以自己增加评价种类。这些无数次的评价下来,司机的服务水平或者作为出租车司机的敬业水准就被评价了,而他们的评价结果肯定会影响着他们下一步的职业开展,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因此他们格外的重视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乘客也并不可以为所欲为,随意取消订单一方面会影响营运秩序,一方面也会影响本人的信用记录,因此乘客也会比较慎重。司机和乘客之间共同遵守了一定的游戏规则,大家在规则面前可以相安无事,可以对对方的行为有所预期,因此也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判断。


2.


从一个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就是一种道德重建,这种重建的成本极为高昂,也许远不止数百亿人民币。


最终三家归为一统,滴滴出行握有规则的立法权。在打车出行的领域,滴滴的算法几乎等同于法律,而这些法律被精准的遵守并执行,而且还对立法者还充满了敬畏。


此时滴滴也没有什么大量的补贴,反倒是相当比例的提成收入,对专车司机来说几乎达到收入的四分之一,这几乎可以闻到垄断利润的味道了。但是没有它,你就打不到车,或者对司机来说,没有它你就拉不了活。


所以虽然高昂,但这已经是不得不支付的成本,这种强制性近乎税收。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则的适用税,因为只要双方用滴滴就可以遵守一个文明的规则。


如果我们与那些没有使用滴滴的地区做一下对比就会非常明显。比如,前一段去泰安跑马拉松,那里由于城市小,司机用滴滴的人很少,所以打车很难叫,而且会在客人没有下车的时候把下一个乘客捎上,在泰山脚下你还会被大量拒载。如果要用滴滴,至少要加十元钱,否则他们一般不会用,因为用滴滴有成本。但是当我们给付了这个成本之后,我们收获的是安心,是规则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一切会变得更加从容。所以,我愿意支付这个成本。


这就是公共道德的养成,在互联网公司叫做用户培育。


用户培育有没有成本,成本非常高,就像开发商还要自己修路一样,你在用商业资本做社会的基础工程。但这个基础工程也不白做,你如果可以获得垄断地位,就可以收获道德建设税。


只有在你这里是规则健全的,大家是遵守公共道德的,出了这个领域又会陷入丛林法则,所以为了这份安宁,宁愿付出一定的成本。


从经济学来看,由于规则的重建,实际上是降低了交易的成本,这个降低如果足够大,即使交上一定规则使用税还有富余,还是比在丛林法则的状态划算,那大家就愿意支付这个成本。


当足够多的人愿意支付这个规则使用税,规则建设或者说是道德建设的成本就可以降下来。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往往要足够大,才能赚钱的道理。


3.


刚才说的丛林法则只是一种比喻,只是在说社会规则和法律制度还不够细致完善,政府在规则建设的过程中还不够灵活,有些过于机械,从而不能够吸引人们去自愿遵守。


就比如政府的公共自行车,本来初衷很好,方向也对头,而且政府投入也很大,利润也很低,还占用了地铁口一些很好的公共空间,但是用的却不好。用不起来,就等于没有用。


刚才说到规则,这个规则是不是强硬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而是通过它的便捷、适用广泛度,甚至开始是通过一些小额的优惠去吸引你去使用它,接受它,习惯它,最后离不开它,不能没有它。


你如果硬来,别人不用就是了,没有意义。而如果没有人用,就无法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就谈不上规则的普遍性,没有规则的普遍性就不能算是公共道德的养成,对社会的影响面就很小。


政府公共自行车推了好几年没有起色,在社会上也就没有掀起什么波澜,甚至破坏都懒得破坏,这种无视比敌视还可怕。


有了敌视,表明是在重视,有了大量的破坏说明是在被充分的重视,这就是在道德养成或者规则塑造初期的客观现实,是对既得利益的冲击,或者说对无序整合时的阵痛。


那些卖自行车的人有可能不喜欢这么多公共自行冲击他们的市场;那些修车一时也没的修了,当然据说有些被高薪聘用到共享单车公司了;那些自己有车的人有时不好停车了;那些惯于自私自利的人又有新的机会了,开始将单车占为己有,而且可能不止占有一辆,有可能去一个地方就独占一辆,所以越占越多;那些原来偷井盖的人现在改偷共享单车了;那些原来砸路灯、推护栏的人现在改为破坏共享单车了,不为别的,可能就是想找地方发泄一下;那些懦弱的人,原来虐待小猫小狗,现在改为虐待共享单车,甚至制造单车坟墓。


这些人应该得到社会的惩罚吗,应该。他们原来的反社会行为就应该受到社会惩罚,但很多行为由于比较轻微,调查成本过高而很少有人追究。就像原来丢了自行车,很少立案一样,不是不能破案,而是调查成本和挽回收益不成比例。


当然,共享单车又让多少偷车贼丢了饭碗,他们原来都是犯罪黑数,现在冒了出来,社会被吓了一跳。


其实没必要吓一跳,这个社会本来就不是童话世界。


共享单车也不是公益心爆棚,因为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就像刚才说到的,谁能开垦出这块公共道德的荒地,谁就获得了这块道德领地的使用权,因为离开这里周围都是荒原,有盗匪有野兽,这里有秩序,因此值得你给付一定的对价。


虽然每个人付出的不多,但是积少成多,潜在用户数量惊人。所以现在开垦荒地的人很多,感觉就像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因为,在道德荒地这个问题上目前还没有限购问题,政府也是乐见其成的。


某种意义上这是与政府在分享税收资源,因为税收也是政府在给付法治规则供给所获得的收益。商家提供的行为规则或者公共道德规则也是广义的社会秩序,因为商家帮助政府实现了社会共治,因此政府就要允许商家从广义税收中分层,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参与社会共治,那样道德荒地就会越来越多,最终会陷入彻底的无序。


在这个意义上,由淘宝、支付宝开垦的网上商品交易规则和信用秩序,微信、QQ、微博开垦的社交秩序、内容分发秩序,京东、顺丰等快递公司建立的物流运输秩序,以及各种互联网线上线下平台的交易秩序都是在建立一种新的行为秩序,都是通过各种点评、打分、点赞、信用评价来产生透明化、有约束力的公共道德体系,这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更加和谐高效的秩序,也为这些公司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当然这是他们该得的,因为他们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一切的自律,其实最终都是一种他律。他律的过程中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在这一切背后最终反应的又是更大的社会价值。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刘哲,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其他随笔请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