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抱着这扇上桃花闲过遣——《桃花扇》“一戏两看”初见观后||新闻~昆虫记

 小熊家228 2017-05-03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孔尚任《桃花扇·小引》

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偏偏长久失落于昆曲舞台。当初孔尚任想要借小儿女离合之情,探知那三百年国祚消亡的究竟。到如今又过三百余年,春日融融,红氍毹上的桃花,可是当年模样?

开演之前,心底是忍不住存有疑虑的:今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文本里的传奇?文本逻辑与演出逻辑的碰撞,足足为难了三百多年来的人呐!枝蔓横生,线索繁杂,要搬演则必定要做取舍,删改不可避免,怎么办?

现实是,这场“唤醒”,以“一戏两看”的形式达成。

第一天,全本。

明明早有心理准备,可看过之后不得不承认——真是生生把“女主本”改成了“男主本”!改的如此精妙,且不掩盖“女主角”香君的光彩,或者说不减损孔尚任赋予香君的精神风骨。反而孔尚任原著中不堪称颂的侯生,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舒展空间,他的个人际遇心性变化更多地与全剧的大势重叠,令原本存于局外人心中的兴亡之感在剧中就有了直接的抒发主体。借着侯方域的视角,我虽只是一个旁观者,却能深入这“桃花扇”的领域。

起初访翠眠香,“将那玉扇坠儿打向美人儿心上”。侯生慕色香君爱才,很寻常的才子佳人,恰好相偕,虽不必执着“才”、“色”的高下,但是至此,二人情感尚未抵达内心深处。

因着那个动荡不安的时局,有着能折腾暗挑事儿的杨龙友,他们的情感在外力干预下自然升华,或者说更加靠近彼此本来面目。香君却奁,推却的是不坚定不纯净的人性,试图逃离的是现实最刺痛她的“名”、“节”问题,这很香君。这里有意思的反倒是侯方域了,一时志得意满接受馈赠,待香君陈明利害又很快醒悟。香君大义凛然高尚飘渺得似要出尘,可很快就有侯生羞惭醒悟委屈懊恼拉回人间。“得罪了杨兄、气走了妈妈,还惹恼了香君”,兀自纠结的侯生,薄嗔偷觑的香君,四目相对,桃花正盛,原是这么可敬可爱的人儿啊!

阮大铖圈套算计,侯李正情浓就要别离,不开心!侯生被迫逃走,香君被逼另嫁,他们的命运无法自主,那一柄诗扇是唯一能掌握的,不论在谁的手中。在诡谲的命运面前,在强权的压迫面前,那一份感情是他们保有自我的力量源泉。尤其对香君,拼着撞破花容也不想放弃的,是她的自我。这种自我很大程度上生发于她的爱情,然而在经历了贞娘代嫁、骂筵被打、甚至国破家亡后,她对“自我”的追寻已经高于原本的爱情,她坚持找寻的是自己心目中最完美坚定的样子。

孔尚任歆羡称赏的是香君的忠贞!可是忠于已经亡了的大明朝廷,是食君之禄的士大夫应该做却没做到的。香君不可能忠于爱情一般忠于那个百般践踏过她的朝廷!她只是,只是坚持着想象中的最好的样子,而刚好,在那个大厦倾覆的时刻,忠君节义是至高道德。大明是亡了的,她寄托的、等待的、找寻的,注定没有结果,这是真的叫人难过。

侯生呢?仓促避祸,再不能风流自在如往昔,回转身已不复昂扬少年。故地重游,桃花依旧,却人去楼空。去年看过小明的一折《题画》,坦白说那时候更多的是悠闲欣赏,以为有美辞章与好容颜就足够了。而在这里见到的是《后访》,或者说见到的是一个拐过命运节点的伤怀人。看着侯生一路行来,从意气风发到仓皇失措,再到茫然无力,这其间的心绪流转情感涌动,叫人如何不为之动容。我深切信服着台上人的行事逻辑,这首先是由于改编思路的胜利——让这一切得以顺畅地呈现在台上;而后是拜服于如此精彩绝伦的演绎——我这么的笨拙,根本无力解释和描述这样妙绝的好!意识已深陷,感官被俘获,每一寸每一声都是极致的美!于是再不能从侯方域的命运轨迹上抽离情感,他的眷恋悲伤,在那一刻感同身受。一句“春风上巳天”,当真,摧伤心肝。

极静极个人的悲慨之后,命运齿轮继续转动,扬州城破,大明,要亡了。整个南明的落幕,竟然只在史公和老马夫两人身上。

“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史大人,老奴先去者!”老马夫忆起誓师,慷慨赴死。“俺那三千子弟,力尽粮绝,外援不至…大明朝三百年社稷,竟在俺一人撑持!”史公悲叹,英雄末路。

两个人,几句词,极简洁极有力,极热烈极悲壮。让人悲慨惋叹的从来不是那个王朝的覆灭,不是他们以身相殉的直接价值追求,而是他们这样的生命个体本身,是他们不惜以生命去守卫家国的决绝勇毅。这是戏剧啊,凝聚生命最光华璀璨的一瞬间,追逐人性所能抵达的至深至远。我们或者成不了英雄,可我们能借着这样完美的戏剧呈现,靠近这一种英雄之气,然后,见天、见地、见自己。

马夫史公相继殒身,兵荒马乱中侯生行至江边,只见得那一匹白龙驹。国破的慌乱尚未褪去,侯方域懵懂解开缰绳。马儿奔向江心,他只能怆然退后。侯生本是在不甘苟且与不敢壮烈之间挣扎为难,藉由这一进一退,看清了他自己的本心:他不能如香君一样坚贞决绝,也不能像史公那般慷慨赴难。“国在哪里”“家在哪里”,伤痛的,是这样的自己还有何处可安身;“俺那香君又在哪里”,悲哀的,是他已经不是香君爱慕的模样,那样美好的感情再无法拥有了。潜藏于原著里的出世归宿,在这里已经不需要由外人叫破,是侯方域自己触及了内心的无力,纵然求得归宿,也无法真正解脱。这匹马,是张老师的一番别样用心,在石老师手上得到成全,完美得叫人心碎。

乱世流离的香君,与悄然出世的侯生,不会有结果了。可是末了总要有个交待,一道山门,一道心门,让他们相聚而不得相认。门里门外,轻吟低和的【皂罗袍】,是从《牡丹亭》的至情到《桃花扇》的幻灭,戳心了!虽然张老师早就言明了,“比之躯壳上的不团圆,精神上的不团圆,更加的沉痛悲哀!”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刻,看两人之间明明空空如也却没人能跨过去,才体会着那种“不见是悲,见面愈悲”的意思,才明了“精神上的不团圆”是何等的沉痛。甚至于,这种悲慨蔓延到谢幕,无言红袖对道袍,这一幕,叫人好生难过。

全本已经以侯方域的主视角搭建起“桃花扇”世界了,第二天,还有选场。用五个今人整编创作的折子戏,继续阐释“桃花扇”。

如果说全本《桃花扇》达成了“女主本”改“男主本”的不可思议的成就,那么在选场五折里,圆海、香君、贞娘、侯生、史公,各自都能以主角的姿态从容出现。原以为是熟悉的角色熟知的剧情,可这选场愣是叫人移不开目光——蓦然惊觉,桃花扇底,竟还有这么多的幽微心怀!

一折可以做到什么呢?演员获得足够大的舒展空间,角色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而我心里原以为算是完整的“桃花扇”领域,也被打散重塑——更加的邈远宏阔;其间风致情韵,可以奔涌如江,也可以沉潜如湖。

好吧,其实就是在全本的时候还能明晰每个人的命运到了哪个节点,知道情绪是如何在大剧情的推动下被引发。而进入选场,前情后事不是那么重要了,凝聚在那一刻,近乎无意识地被带着走,反应过来时早已泪流满面。所谓摧伤心肝、恸入肺腑,就是如此了。

虽然只是一折戏,但体察着主线剧情外的幽微心怀,关切着全本中被主角命运掩盖的别样人生,从容不迫地展现着更多的生命可能。忍不住想起赫拉利,学习历史关照过去,不正是为了把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吗?

阮大铖,在《侦戏》里好像不那么“坏”了,才华与名声的不匹配,是怎样一种心酸呢?阮大铖这个角色是爱戏也写戏的,很有趣啊,这得是戏曲创作人去塑造一个台上的戏曲创作人。阮大铖对自己作品的热爱和对名士评价的看重,即使暂时抽离“桃花扇”背景,也可以被理解被共情。当然回到剧中,与全本互为参照,显示杨龙友这个“命运之手”或者“隐藏Boss”,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最需要“刻板印象”的舞台上打破“刻板印象”,且是以最传统的昆曲表现手法施展,《侦戏》真的做到了。即使最后不能唱【哀江南】,“你一坏人就不要唱了”,这个圆海也真的立得住了,甚至略略招人疼,圆海不哭。

在《寄扇》一折,坚持认为看到了比全本更完整的香君。幸好演出前听罗周拆解剧本,看她对原著、全本、选场折子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对“寄扇”的叙述线索,有了心理准备。然而一开场,果断放弃胡乱琢磨,怎么能不深陷香君的情绪里呢?天寒孤凄,香君闭门谢客。杨龙友无法理解的她的坚持,在这里有机会正面而有力地说明了——她守楼,是守衷情、守本心、守自身!哪怕梅开有信人去越遥,远方的恋人始终没有消息,无法直接给予她回应,她依然珍重着这份感情,珍重着她的自我。所以点染那一柄桃花扇,用她的鲜血绘她的情意,一定要她自己来。真是字字句句都伤心,寄扇实是寄去消息,本有千言万语的,可落笔只得几枝桃花,而唱出的却是一个“旧句他知道”,怎么可以这样揉搓人的心肝啊!到底,香君用她的情意催开了心底的桃花。

“铃铛”一样轻俏的贞娘,在全本里的最后一瞥,是她将要代嫁时去而复返自己掀起盖头急问那份嫁妆——“我那三百两彩礼银子啊…”这一幕我觉得非常心酸,甚至不敢顺着往后多想。终于,选场里有她的《逢舟》了。上一刻退场尤惦念着妆奁财物,可此时再见基本她已经身无长物了。这个女子,还是失去了她努力想要抓住的吗?在船上,当一个普通船娘,跟一个老兵一起在江上舟中讨生活。秦淮旧梦好像已经远去了,可行舟江上的贞娘依旧的古道热肠,不忍见死不救,救上来的,竟是故人苏昆生。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种久别重逢本身就让人神伤。而当苏昆生问起贞娘代嫁后的遭遇,先享富贵后遭磨折,甚至被迫流落到江上讨生活了,这一切都让昆老难过不已,而此时的贞娘反倒从容了许多。是强颜欢笑么?被她打发出去的老兵,也是她现在的丈夫,早就回来在一旁偷听了,也在一边动容。下一刻这个瘦弱甚至有些油滑的老兵站了出来,坦言不仅爱她颜色,更敬她品格、怜她际遇,贞娘至此彻底释然。之后从容送别故人,看她感叹“浊浪滔滔,谁人不在舟中”,已不复哀怜自伤了。从此江湖漂泊,纵然再有风雨苦辛,至少心有安处,仿佛有什么破土而出,泪水未尽,也可微笑以对。

保留对贞娘的一点温情是作者的慈悲,然而在侯方域与史可法,他们的悲剧困境无可救赎。《题画》与《沉江》,精神气质与全本一脉相承。虽然柯总告诉观众,这些戏不止是看“玩意儿”,不止于演员的好功夫。可是这么完美的舞台呈现,最直接折服人的就是这样精湛的技艺啊!侯方域、老马夫、史公打动人的心绪都是藉由妙绝的昆曲程式传递的,言辞有尽,余韵绵长。如此神妙的功夫,是伟大的、了不起的!忍不住想说,看到过年轻一辈的“情怀”演绎,技艺水平有限而情绪极其饱满,我很尴尬~

“一戏两看”,天才的设想,完美的呈现,真好!

iiiiiiiiii

题外:

两天演出之后,整个剧组停留了半日。看这些光彩灿烂的人儿从戏里走到戏外,听他们回顾三十年,没想到今天能见到的辉煌伟大是那样一步步累积的。

三十年前只能在家里排演,甚至都不敢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只能假借“传下来”的名号演出。那个不敢,真的让人好难过啊。

三十年后在北大,李鸿良院长还要感激时代与观众给昆曲、给“南昆风度”以自信,到这里我真的止不住的心疼。

言语很苍白,只是想告诉你们,你们是英雄。正是因为你们,我体会到世上更多的美的可能。

至于那一昧厚古薄今的,要么逻辑残疾,要么审美障碍。曾经的时代辜负过这一种大美,往后的时光会证明,你们值得被更好的对待~

欢迎加入昆虫记微信群搜索加微信13851803037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昆虫记戏迷QQ群,群号37550010。

我们邀您共赏京昆越锡!各种看戏福利发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