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虚汗怎么回事? 出虚汗,中医称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时时汗出,活动益甚者为自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 中医分析出虚汗的原因 《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已经有所认识。《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漆,是谓津。指出了汗乃血液化生,与心关系密切,有汗为心液之说。关于出汗的原因,《内经》认为是阳气蒸迫阴气所致,同时,还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出汗异常病证。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汗出见症作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并根据汗出的性质来推断病机,提出了外感病汗证的辨证纲领,创制了以桂枝汤为代表的有效方剂。《金匮要略》指出: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说明盗汗多由虚劳所致。同时,还详细论述了黄汗的脉因证治,启迪后世。 《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候、虚劳盗汗候、风虚汗出候等记载,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中,载有治疗自汗、盗汗的内服和外用专方,其中药物,如麻黄根、牡蛎、小麦、黄芪等,至今仍在沿用。 宋《三因方·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着汗出,唧1名盗汗,或云寝汗。还指出因各种生理活动而引起的汗出,不得称为。自汗。金元时代,对本证的认识又有所发展。《丹溪心法》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并对李东垣补阳调卫及补阴降火等疗法,有新的见解。 明代《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也,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屑阳虚,盗汗必属阴虚。见解中肯,颇切临床实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言简意赅,可谓治疗自汗、盗汗之大纲。王清任则另辟蹊径,提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总之,对汗的生理、病理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了对自汗、盗汗辨证论治的先例。《诸病源候论》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探讨。金元时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观点基本形成。明清医家对汗证治疗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总结,辨证论治水平大有提高。 精彩推荐:揭秘!为何男人睡觉总爱出虚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