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位院士联袂推荐】阅读《血管通》,成为“血管通”

 昵称30650555 2017-05-03


        近年来,以动脉硬化、冠心病、外周血管病为代表的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结核病是昔日贫穷病的代表,那么血管病已日渐成为今日“富贵病”的典型,并日益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三高特点”。

         血管系统是所有物质代谢的“基地”,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硬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前,我们往往认为血管病好发于“三老”人群,即老领导、老知识分子和“老板”。如今,血管病正向“第四老”人群——老百姓发展,日趋“全民化”。当然,血管病并非中国有,世界各国血管病的发病率都呈快速上升趋势。       

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编,《大众医学》编辑出版,详细介绍血管健康保健知识、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指导病人科学理性就医的畅销科普图书——《血管通》自2013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已高达4万余册,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近日,黎介寿院士、夏照帆院士、葛均波院士和陈左宁院士分别对《血管通》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推荐。

 


         黎介寿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普通外科学专家)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主编《血管通》一书的景在平教授告诉了人们该怎样预防和治疗,确实是一本值得医务人员和群众一读的好书。

 黎介寿院士寄语

 

        夏照帆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烧伤外科学专家):《血管通》凝结了一批优秀血管外科医生的创新智慧,可谓新添一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普及医学保健知识。

夏照帆院士寄语

     

        葛均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周围血管疾病的大众科普亟待推进,景在平教授团队编写的《血管通》系列科普书籍填补了国内空白,深入浅出,系统科学地解释了血管疾病,是值得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阅读的一本优秀读物。

         

        陈左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数十年来,景在平教授团队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不断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治愈患者、开拓的科研精神攻坚克难,三十年如一日,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普及,及时与全社会共享最新科研成果。《血管通》是景在平教授团队精心编写的科普作品,内容全面系统,语言科学严谨,一定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编景在平教授寄语: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血管通”

这本书,每位作者都是“血管通”

读完这书,您也将成为“血管通”

景在平书:血管通


这么多院士推荐的好书,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一个章节,让大家了解一下这本权威科学、图文并茂的科普图书。


《血管通》精华点读

            主动脉瘤

  

 一个“错误”的病名

   很多病人把主动脉瘤等同于肿瘤,甚至会问医生,这个“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其实不然,主动脉瘤并非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肿瘤,它实际上是某一段主动脉发生管壁扩张、向外膨出,外观上形似“瘤”,所以得了“主动脉瘤”这么个“名不副实”的名字。如果主动脉扩张到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时,就可诊断为主动脉瘤。

        根据动脉瘤发生的位置,主动脉瘤依次被称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其中,腹主动脉是发病概率最高的部位。在65岁老年人中,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高达8%。

不同部位的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与“不定时炸弹”


        主动脉瘤虽然不是肿瘤,但危害却胜似肿瘤,甚至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随着病程的进展,主动脉瘤会发生进行性膨大,就像吹气球一样,一旦动脉直径膨大到超过安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瘤体破裂(图6-1-2)。我们知道,主动脉是心脏向全身供血的主干道,其中迅猛的血流有如汛期的江河。发生主动脉瘤后,扩张变薄的动脉壁好比一道危堤,一旦溃决破裂,就会导致病人体内大量、快速出血,最终因失血性休克而迅速死亡。


主动脉瘤破裂大出血


         由于动脉瘤多大会破裂、何时会破裂则因人而异,难以预测,故常被称为埋藏在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1955年和1971年,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李四光(图6-1-3)先后因一场突发的疾病而猝然辞世,而导致他们猝死的原因,正是深埋在体内多年的“不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破裂。

因主动脉瘤而辞世的爱因斯坦和李四光


 主动脉瘤的确诊方法

        主动脉瘤多数不引起任何不适,所以它们常常是在体检中被无意发现的。比如,拍胸片时发现纵隔增宽,做B超时发现主动脉增粗,医生听诊胸腹部发现血管杂音等。有些病人自己在肚脐周围摸到与心跳一致的跳动的肿块,还有些病人是因为出现了邻近脏器受压或远端动脉栓塞,做进一步检查时,才被发现患有主动脉瘤。少数病人甚至是在发生了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时,才被诊断出来。 

        怀疑患有主动脉瘤者,一定要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因为这是确诊主动脉瘤的唯一方法。彩超、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提供瘤体大小、结构、形态等重要数据,为治疗提供依据。

CTA显示的主动脉瘤


 

  传统手术方法

        主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是主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术。具体地说,就是在全麻下,开胸和/或开腹后,将主动脉瘤完全解剖出来,把两端的血管阻断后切除瘤体,再用人工血管分别与瘤体两端的主动脉吻合,恢复主动脉的血流。有时还需重建多根分支血管。这种手术的效果是很确切的,但是创伤较大,全身麻醉、输血、主动脉阻断等环节对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有直接影响,术后易导致心肌梗死、肾衰等多种并发症。病人需要有较为健全的体魄,才能承受这样一个大手术的打击。

 

 微创的腔内隔绝术

         寻找一种既能治愈主动脉瘤、又能尽量减小创伤的方法,是血管外科医生多年来梦寐之求的事。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医生Parodi完成了第一例腔内隔绝术(EVAR),成功治愈腹主动脉瘤。1997年3月,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近年来,腔内隔绝术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

        什么是腔内隔绝术?大家知道,动脉瘤并非肿瘤,其治疗目的是预防破裂,而不是切除病变动脉。如果能将人工血管放在瘤腔内,使血液从人工血管中流过,而动脉瘤壁被隔绝于主动脉血流之外不受冲击,就能避免破裂,治愈疾病,这就是“隔绝”的原理。“腔内”是指手术在主动脉腔内完成,不需“大动干戈”地开胸开腹,仅从大腿根部小切口,通过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腰麻),在X线透视下,经股动脉导入合金支架-人工血管复合体(也称移植物)将其撑开、固定于动脉瘤两端的正常动脉内壁上,即可达到隔绝目的,其外的瘤腔则逐渐血栓化并萎缩。 

腔内隔绝术步骤图

 

腔内隔绝术的术前与术后(“炸弹被拆除”)

 

        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隔绝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微创,手术时间缩短,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不用阻断主动脉,一般不需输血。病人术后恢复快,手术当晚即可进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使许多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获得了有效治疗。


↓点击封面,一键购买《血管通》


 微信号:popularmedicine

 快速关注:点击题目下方小字“大众医学”

 投稿合作:dazhongyixue2013@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