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儿童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1 例

 海子布瓜的世界 2017-05-03

作者:王颖超 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摘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 年第 1 期


1病史

患儿,男,3 岁 9 个月,因发热 20 d 入院。患儿入院前 20 d 受凉后出现不规则发热,热峰 39.5℃左右,伴阵发性腹痛(脐周为主),无咳嗽、咳痰、流涕,无寒颤、抽搐、惊厥,无皮疹、关节疼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在当地医院予以抗感染(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欠佳。起病以来,患儿神志清楚、热退后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2入院检查

体温 39.0 ℃,脉搏 132 次/min, 呼吸 26 次/min,血压 96/62 mm Hg,体重 15 kg。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无苍白、黄染、色素脱失斑及出血点,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 2 cm×1 cm,质中,无压痛, 活动度可。球结膜无充血,眼球无震颤,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破溃,无异常分泌物,咽充血,双侧扁桃体 Ⅱ°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脏肋缘下约 3 cm、剑突下约 4 cm,脾肋下约 3.5 cm,质韧、界清、无压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肛门外生殖器无异常,神经系统体查无异常。

 

3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2.6×109/L
中性粒细胞:0.2×109/L
血小板:93×109/L
血红蛋白:72.0 g/L

大小便常规、心肌酶、肾功能、免疫球蛋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

电解质:
钠:122 mmol/L(正常范围:135~153 mmol/L),余正常;
C- 反应蛋白:6.88 mg/L(正常范围:0~5 mg/L)
降钙素原:0.43 ng/mL( 正常范围:0~0.20 ng/L)

EB 病毒 IgM、IgG 均阳性
EB 病毒 DNA:6.59×103/mL(<>102/mL)

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234 U/L(正常范围:0~40 U/L)
谷草转氨酶:195 U/L(正常范围:0~40 U/L)
甘油三酯:2.30 mmol/L(正常范围:<1.7>

血清铁蛋白:1286.9 ng/mL(正常范围:30~400 U/L);

凝血功能:
FIB:1.1 g/L(正常范围:2.0~4.0 g/L)
APTT:51 s(正常范围:26~40 s)
TT:20 s(正常范围:10~18 s)
D-Dimer:2.3 mg/L(正常范围:0~0.3 mg/L),余正常;

NK 细胞百分比:2.0%(正常范围:5.0%~27.0%),
NK 细胞绝对计数:280/μL(正常范围:150~1100/μL)。

腹部彩超:肝大,脾大,肠系膜多发肿大淋巴结。

肺部 CT:双肺炎症。

骨髓细胞学(图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正常,全片有核细胞未见包涵体, 可见吞噬细胞(吞噬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和血小板)。

患儿父母 EB 病毒 IgM 均阴性、IgG 均阳性,EB 病毒 DNA 均 <>102/mL。



4基因检测

经家属知情同意,将患儿及其父母血标本送检至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法,使用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的 IonProton 测序仪检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10 个相关基因,PRF1、UNC13D、STX11、STXBP2、XIAP、SH2D1A、Rab27a、AP3B1、LYST、ITK,使用 DNAstar 软件包中的 Seqman 进行测序基因与正常 LYST 基因的比对分析。


5基因分析结果

患儿及其父亲 LYST 基因有一处杂合突变:第 46 号外显子 10526 位 G→A,导致编码的 3509 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代替(Arg→Gln,Arg3509Gln),为错义突变,患儿母亲第 46 号外显子测序未发现此突变(图 2)。经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和最新文献,位于第 46 号外显子的突变 c.10526G>A(p.Arg3509Gln) 为新突变,该突变在人群中发生率极低,排除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疗第 20 周再次入院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NK 细胞和 CTL 细胞在刺激前后的细胞膜 CD107a 分子表达。与刺激前相比,刺激后CD107a 分子在 NK 和 CTL 细胞膜上的表达增加,但增加幅度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表明患儿 NK 和 CTL 细胞脱颗粒功能存在异常(见表 1)。


6诊疗经过

患儿发热 20 d,伴有脾大、血细胞三系减少、FIB 明显减少、TG 升高、血清铁蛋白显著增高,以及骨髓涂片发现噬血细胞,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按 2004-HLH 方案(地塞米松、环孢霉素、依托泊苷)规律化疗,辅以抗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分输血等支持治疗,治疗第 2 周体温、血常规基本正常, 肝功能、TG、FIB、铁蛋白等提示已缓解;治疗第 5 周,患儿再度出现持续高热,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血脂、凝血功能等提示复发,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及其父亲的 LYST 基因存在杂合突变,诊断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建议干细胞移植,家属拒绝,继续原方案化疗,病情缓解,第 6 周出院,出院后予以维持治疗,第 9 周复查 HLH 指标稳定;第 20 周患儿再次出现持续高热,血常规、肝功能、血脂、凝血功能、铁蛋白等提示 HLH 复发,行细胞毒脱颗粒检测(CD107a 激发实验),显示:ΔNK-CD107a 为 3.72%,CTL 细胞 ΔMFI 为 1.5,考虑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复发,再次建议行干细胞移植,目前等待移植中。


7讨论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rim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pHPS),又称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prim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pHLH),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多脏器浸润及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或 X 连锁隐性遗传病,包括 FHL 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mmunodeficiency 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iHLH)。FHL 有 5 个亚型,FHL1~FHL5。iHLH 包括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1 型、Griscelli 综合征 2 型、Hermansky-Pudlak 综合征Ⅱ型和 X-连锁淋巴增殖综合征(XLP,包括 XLP-1 和 XLP-2)等。pHLH 相关的基因缺陷包括 PRF1、UNC13D、STX11、STXBP2、XIAP、SH2D1A、Rab27a、AP3B1 和 LYST。越来越多研究提示,即使基因检测为杂合突变,在一定条件下仍可诊断 pHLH。

pHLH 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可达 3.42/100 万,男性:女性为 1 : 1。90%的患儿发病年龄小于 2 岁,少数可延迟至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发病;而迟发性 pHLH 特别是年长儿和成人发病者逐渐增多,目前报道的 pHLH 最大发病年龄为 62 岁。

溶酶体运输调节因子基因(lysosomal trafficking regulator gene,LYST),定位于常染色 lq42.1-42.2,全长 205 878 kb,含 52 个内含子、53 个外显子,编码LYST。LYST 含 3 801 个氨基酸,参与溶酶体形成和细胞内运输过程。LYST 基因突变位点散布于大的编码区内,突变点约 50 多个,多为无义突变、错义突变和框移突变,如 c.11362G>A(p.G3725R)、c.961 T>C(p.C258R)和c.925C>T(p.R309X)。LYST 基因突变位点也可位于内含子,如 c.7060-1 G>A,NM_000081。LYST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毒性颗粒不能正常释放,积聚成大的颗粒,致使 CTL 和 NK 细胞不能有效清除被感染细胞;巨噬细胞被活化的 T 细胞刺激,分泌过量细胞因子,使 T 细胞及巨噬细胞处于失控的活化状态,继而表现出 HLH 的一系列症状。

本研究通过 NGS 发现患儿及其父亲 LYST 基因有一处杂合突变,而且 CD107a 激发实验阳性,支持 pHLH 的诊断。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1(LAMP-1 或 CD107a)是一种高糖基化蛋白,约占溶酶体膜蛋白的 50%,当 NK 细胞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毒颗粒将到达浆膜面并与细胞膜融合,引起颗粒内容物释放,最终杀死靶细胞。随着脱颗粒的发生,CD107a 分子被转运至膜表面,并且 CD107a 分子的表达上调与穿孔素的分泌一致,因此,CD107a 表达率可以反映 NK 细胞杀伤活性。有学者提出,流式细胞术检测穿孔素或者 CD107a 激发试验对于静息状态下NK 细胞和/或 CTL 细胞功能的反映具有一致性。Bryceson 等对可疑 HLH 患者进行 CD107a 激发实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静息状态下 NK 细胞 CD107a 低于 5% 对于 FHL 诊断的敏感性为 96%、特异性为 88%。近年来研究提示,即使基因检测阴性或为杂合突变,在一定条件下仍可诊断为 pHLH。Spessott 等曾报道存在 STXBP2 基因杂合突变的患儿,因其相关蛋白 munc18-2受影响而干扰溶酶体颗粒释放,最终诊断为 FHL5;周晓姮研究中有 2 例患儿,1 例 PRF1 基因存在杂合错义突变 V50L,1 例PRF1 基因存在杂合错义突变 R489W,综合穿孔素或颗粒酶 B 表达异常,明确诊断为 FHL2。

本研究患儿及其父亲的 LYST 基因均出现同一杂合突变,但患儿发病、父亲无症状,推测有以下原因:

(1)本研究患儿的 CD107a 明显降低,但因条件所限未完善患儿父亲的 CD107a 以及 LYST 蛋白检测,患儿父亲目前处于无病状态,不排除其 CD107a 和 LYST 蛋白均正常的可能。
(2)pHLH 是常染色体或 X 连锁隐性遗传病,但单纯的基因缺陷有时并不能够导致疾病的发生,往往由继发因素包括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及组织损伤等诱发,在儿童时期多为细菌或病毒感染诱发,而成人常为感染、恶性淋巴瘤及免疫性疾病等诱发。本研究患儿存在 EB 病毒感染,而患儿父亲无诱发因素。
(3)目前发现的 pHLH 相关基因有 PRF1、UNC13D、STX11、STXBP2、XIAP、SH2D1A、Rab27a、AP3B1 和 LYST, 但辛辛那提儿童医疗中心诊断的 HLH 患儿有一半以上不能用这些基因缺陷解释,提示将近一半的 pHLH 相关基因未被克隆出来,因此不能排除该患儿尚存在某些未被检测到的致病基因。
(4)某些不典型突变所处区域编码的分子功能并不很重要,一般处于沉默状态,虽然可以导致 NK 细胞和 CTL 功能障碍,但无典型的 HLH 临床表现,称为温和突变,这可能是部分 pHLH 发病延迟的原因。患儿父亲长期处于无病状态,不排除该突变位点为温和突变的可能性。pHLH 相关的基因突变及其对特定蛋白质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pHLH 诊断困难,可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但基因检测阴性或仅为杂合突变时,需要结合临床特征、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以及 CD107a 激发实验。深入地研究 pHLH 相关基因突变及其与特定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了解基因突变如何导致 CTL 和 NK 细胞功能障碍、建立 pHLH 快速诊断方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