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韩城市简介【图文】

 mrb8 2017-05-03

韩城市,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共长,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崛起共命运。考古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司马故里,千年古城。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韩城古城,南临居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易守难攻。

\

  韩城古城

  现存的1300岁古城。美丽的韩城被世人喻为古城活化石,那是因为韩城虽经1300余年风风雨雨,古城风貌依然。

  民风古朴,风貌依然的韩城古城,如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在世人面前。古城内,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风貌古色古香,格局保护完好,是全国六个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2000年国家投资保护资金300万元,市上投资300万元,对明清一条街进行维修保护,现已成为具有特色的北方古城浏览区之一。

  韩城古城,城池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庭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城四门门楼额东日“东带黄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韩城”,北日“龙门盛地”。为了保护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决策,保护古城区,另建新市区,使古街区保护完好。

  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72条。

  古城区共有房屋5200多栋,其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居770多栋。主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街区保护的古建筑13处70多栋,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特别是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为一片,长达700多米,是古城一大特色。

\

  韩城文化亮点

  1、在韩城的名人:司马迁、程婴、卜子夏、王杰仁、杜鹏程、白求恩

  (1)司马迁:韩城最有名的人----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前87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程婴:“赵氏孤儿”重仁义。春秋时期韩城属于晋国,程婴是韩城人。当时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位义士救孤、保孤、藏孤的事件就发生在韩城。

  现保存有三义墓和省级保护单位九郎庙(救郎庙)。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赵氏孤儿》一剧。18世纪就有德、法等国把它翻译到国外,至今仍有上演。因此,《赵氏孤儿》也就成了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名剧。

  (3)卜子夏:西河设教。卜子夏为春秋末期卫国人,为孔子后期弟子。子夏居河西(今陕西韩城),广收门徒。由于子夏教衍西河名气很大,韩城少粱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教育中心”,西河一带成为当时文人学士荟萃和交流学术的圣地,为西河文化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4)王杰仁:礼泽乡邻。王杰是清乾隆时庙后村人,乾隆时中状元,也是有清一代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位状元,官至乾嘉两朝宰相。在朝40年,历任宰相14年,高老还乡时嘉庆皇帝赠诗匾送行,其中“直到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便是对王杰的最高评价民间有一个故事,说王杰的侄子与邻居为墙根之事发生纠纷,其侄写信求助于王杰,王杰回信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没想到王状元在京任官,尚且如此谦让,颇为感动,情愿自讼,也让三尺墙根,这六尺空地成了先民通行的小道,百姓叫“仁义巷”(此巷今仍在,位于古城文庙巷南紧邻)。此事传开后,韩城礼让之风大兴。

  (5)杜鹏程:少年赴延安。杜鹏程韩城苏村人,十二岁即出外谋生,1938年赴延安,就学于鲁迅 师范学校和延安大学,后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蜚声中国文坛。继有《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等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白求恩:义诊为百姓。1938年3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为了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到达延安,途中经过韩城,在韩城古城东头坐北面南的隆兴旅社小住十天之久。在这十天当中,他为当地群众看病,为伤员疗伤,深受当地群众地称赞。毛泽东主席有一篇著名的著作,就是《纪念白求恩》。

\

  2、韩城大事

  (1)闯王行宫伴英雄。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长安建立大顺朝后,率兵北上,经韩城龙门东渡黄河,直捣幽燕,推翻了明王朝。兵败后又经韩城返回长安,李自成两次莅临均驻此地,称其为“闯王宫”。1961年2月我国著名诗人、戏曲家天汉参观完闯王行宫后赋诗一首“箪食壶浆迎闯王,义军从此渡河梁,英雄实业伴尘土,唯有行宫壮夏阳”。(韩城自秦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韩城)

  (2)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战时期八路军115、120、129在朱德、彭德怀等同志的率领下,从韩城夏阳渡东渡黄河,奔向抗日前线。在夏阳古渡旁修建了“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

  3、韩城的特色

  (1)行鼓震天响。韩城行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香港回归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表演,2009年代表国家在爱丁堡国际军乐节上进行精彩表演,行鼓如疾风骤雨,似排炮竞发,粗旷豪放、气势磅礴,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喝彩和喜爱。

  (2)社火文化。正月十五闹社火。

  (3)蒸食文化。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蒸不同类型的花馍,互送。

  (4)司马迁文化。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有每年举办大型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

  (5)门楣文化。是韩城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家家户户门楣题字都是不一样的,题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是家族的标志,也表现了主人的精神追求,显现着文史之乡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

  (6)韩城秧歌。韩城秧歌以唱为主,兼有表、说及舞蹈表演深受韩城百姓喜爱。

  (7)重教文化。韩城是文史之乡,自古以来就有“下了死牛坡,秀才比驴多”的比喻。

  (8)正月初一吃馄饨。韩城馄饨与其它地方做法不同,捏的形状象佛帽,寓意团圆、幸福美满之意。韩城百姓正月初一吃馄饨的习俗,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

  (9)思想解放,勇于创新。韩城市是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历史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时为韩侯封邑。春秋时属晋国,称韩原。战国时属魏国,称少梁。战国末期秦国在此设夏阳县。至隋代改称韩城,并延续至今。1983年撤县设市,1986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被评选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享受地级市待遇。

\

  韩城旅游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 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

  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名胜古迹有黄河天险龙门(禹门)、司马迁祠和墓、文庙学宫、魏长城遗址、普照寺、烈士陵园等。

  韩城古城内至今仍保存有大量历史街道和住宅,有唐至清各代的古建筑140多处。司马迁墓和祠等十一处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数量在中国所有县、县级市和地级市辖区中位居前几名。其中,位于城北的党家村更因密布着明清四合院式宅院,而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昝村镇的梁带村两周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目前,韩城市已在老城区外兴建了新城区,以保护老城的历史风貌和布局。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墓和祠 韩城大禹庙 韩城普照寺 韩城文庙 韩城城隍庙 党家村古建筑群 魏长城遗址 法王庙 北营庙 玉皇后土庙 梁代村两周遗址

  韩城八景:禹门春浪, 猴山秋韵, 横山烟雨, 象岭春晓, 嵬峰摩霄, 圆觉晨钟, 苏柏南柯, 龙泉秋稼。

  (禹门春浪,即就是禹门口禹门三叠浪,又鲤鱼跳龙门之说发于此;猴山秋韵,即就是薛峰山西北处一风化石形极类顽猴,故称,又,猴山深秋之美景令人叹服自然;横山烟雨,即指板桥火炬村横山(道)观之烟雨与香火交互产生之幻化美景;象岭春晓,象山中学西边象山,因其形似俯卧之大象,象首南面饮狮山潭中之水,故称。旧时每年三月游客满山,现时有今人开辟象岭山庄供游人歇脚住宿;嵬峰摩霄,韩城西25公里处,旧时建有庙宇,多植松柏,多为文人骚客造访,另,其西香山亦为韩城一名胜,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于此,后人有“九老图”传世,诗人故后葬于龙门山;圆觉晨钟,即今烈士陵园,旧时为圆觉寺,寺东为钟,以西为鼓,古人所称晨钟暮鼓是也;苏柏南柯,韩城西北处,汉苏武墓建其上,古时合抱松柏常青,柯树皆南向;龙泉秋稼,因泉处于寺内龙王神座下得名,唐初四杰之一王勃与韩城好友曾观龙泉之美景。)

\

  景点推荐

  黄河湿地

  陕西黄河湿地保护区韩城辖区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绵延分布于黄河边上。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土地肥沃,野生资源极为丰富,数百种鸟类,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天鹅、丹顶鹤等,15种鱼类在此栖息,其中包括有十余种珍惜鸟类及个别濒危鱼种,如此大面积的淡水湿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

  黄河龙门

  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龙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所以一直有“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农”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为怀念禹的治水功绩,河中岛上曾建有大禹庙,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这里还是古来相传“鲤鱼跳龙门”的处所。《三秦记》中就有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的神话记载。

  龙门山水一向被视为黄河胜迹,古人不断有诗咏怀。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晚渡黄河》一诗中写道:“通波连马颊,进水急龙门。”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则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道出了龙门的湍悍水势。黄河龙门旅游景区,有 “北国小三峡”之称。

\

  党家村

  韩城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区九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距今已逾600年的韩城党家村古建筑村落已被列入“国际传统居民研究项目”中,陕西省已将党家村列为“历史文化保护村”。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铺路房屋建 筑多为“四合院”、“三合院”。

  被称为民居瑰宝党家村,东方村寨活化石。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

  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作事的哲理。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夹层墙哨门等攻防兼备古代防御体系,是党家村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体现出在战乱年代有钱的党家村人当时的心态。

  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考察党家村时欣然题词称之为“民居瑰宝”。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份”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

\

  文庙

  韩城文庙坐落在陕西省渭南韩城市老城东学巷,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之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为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韩城文庙坐落在陕西省渭南韩城市老城东学巷,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元明清古代建筑群。据明《一统志》记载:“韩城县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旧址重修”。《陕西通志》载:“洪武四年知县周吉成重建”。后来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之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为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韩城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韩城文庙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规范,体态恢宏。庙宇坐北朝南,明洪武四年(1371),做过大规模重修扩建,其占地总面积150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是14世纪以来,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 文庙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5个主体建筑和4个紧密相连的院落组成。文庙外有木结构牌坊两座。东坊上书有“德配天地”,西坊上书“道贯古今”。韩城文庙现今还是韩城市博物馆的所在地,馆内陈列了历代珍奇,无有断代。展馆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分文物精品、古代工艺、历代名人、石雕、石刻和临时性5个展室。其中珍贵文物500余件,官藏文物多达万余件,位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

  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市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东部的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内,是一座集元明建筑与文物陈列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占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韩城市博物馆依托庞大的古建群使它本身成为一个罕见的集宋、元、明、清建筑为一体的精美的露天建筑陈列。同时,博物馆在完整地保留了古建筑外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内部条件加以改造,举办各类文物陈列,从而使这里建筑陈列与文物陈列浑然一体,建筑艺术和人文艺术交相辉映。

  韩城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其原址为清代文庙,气势恢弘,馆内的尊经阁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通过明伦堂,往北拾级而上的高台上为“尊经阁”。尊经阁是藏经书的地方。尊经阁为重檐歇山式顶, 东西两侧厢房为悬山式顶建筑,屋顶上使用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门窗雕花,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非常庄严肃穆。登阁四望,县城景物尽入眼帘。台高3.5米,周围花墙,为重檐歇山顶。

\

  司马迁祠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

  韩城市于1973年6月成立了“司马庙文管所”。1978年以来先后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古建筑群。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国家又投资230万元对祠台和北坡进行了加固维修。

\

  魏长城

  起源于陕西华山北麓,经过韩城境内沿黄山西北上,穿过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准格尔的马栅、黑岱沟、十二连城等地。终点在包头的固阳境内,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魏长城残迹分布在华阴多处,韩城的魏长城遗迹为318国道所截断,但保存尚完好。

  公元前332年以前,华阴长涧河以东属魏国阴晋邑,邑城遗址在今岳庙东2.5公里处。秦魏边境,战事不断。《史记·魏世家》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史记·秦本纪》还载,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韩城),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魏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比秦长城早13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大禹庙

  位于韩城老城东五公里处的苏东乡北周原村东。1985年5月列为韩城市重点文物单位,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大禹庙之一。在明三暗五的元代建筑风格的殿堂里,供奉着为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自黄帝之后的第六代先帝——大禹。此外唐朝名将郭子仪也在此享有香火。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代曾重修。1985年5月列为韩城市重点文物单位。

\

  普照寺

  位于韩城市东北10公里昝村镇吴村,建在10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临下,颇有虎踞高山之势,是韩城元代建筑中的标志性建筑。近年来,经过修缮保护的普照寺,被当地人称为韩城的”布达拉宫”。1999年开始在此建设的陕西省元代建筑博物馆也已初具规模,现已对外开放。普照寺据记载,创建于元延佑三年即1316年,建寺后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

\

  法王庙

  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北十公里的西庄镇。法王庙是一座木结构古建筑,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刻精致,殿顶富丽堂皇的藻井,屋顶正脊部分的彩色琉璃制品装饰,龙吻、仙人走曾变异多姿,形态生动,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建于宋真宗乾兴之末(公元1022年),历经各代重修。现存寝宫,系清代重修,富丽堂皇。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据明崇祯五年勒的碑记称:"法王姓房,字百虎,唐末西庄附近人,相传为屈原后裔,寿一百一十岁。修道于灵贶观(地址在法王庙前的道院)。因灵通帝梦,用针砭之法,使太子降生(指宋仁宗赵祯),朝廷有感而册之。至仁宗听政,追封为岳法王隧建庙祀之。"斗拱构件的彩绘绚丽,技艺高超,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该庙地处公路旁,位于西庄镇,浏览方便。庙的南边,有砖砌六角攒顶塔式法王墓,正方嵌石,上刻"宋法王之墓",刻石对面,有"槐柏古迹"楷书题词。

\

  梁带村遗址

  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车马坑17座。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梁带村位于黄河西岸,两周墓地位于梁带村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0000平方米。大面积勘探后共发现两周墓葬8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除M19、M26、M27成组分布外,其余大墓未发现有成组成排现象。通过对895座两周墓葬的平面布局的初步分析,此墓地为当时的公墓区,在公墓区内划分不同的族墓区,所发掘的大墓所在的区域即为族墓区,另外还发现墓区之间存在界沟。

\

  民俗风情

  韩城民间社火种类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跷芯子、锣鼓、烟火、跑旱船、耍神楼、跑竹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楼为代表。在游艺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 耍神楼本来是西庄八社迎送法王上庙时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别具一格,被誉为韩城社火之王。西庄镇东庄村的"耍神楼"社火节目多次在省内外表演,声名远震。

  逢年过节,韩城的社火队列中,总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约丈余,惊险热烈;而北塬则盛行背芯,欢快潇洒,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历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谜)穿插其间,文化韵味很浓。

  韩城秧歌是在韩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浓的地方戏,其优美的唱腔很为韩城群众喜爱。在别的剧种占据了舞台的情况下,它也走进了社火的队列之中。锣鼓是社火的乐队。黄河锣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缤纷的社火队有声有色。"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为欢庆丰收而表演的"百面锣鼓"也很为韩城群众所喜爱。

\

  地方特色

  韩城大红袍花椒

  韩城大红袍花椒为花椒之上品,体肥个大,颗粒饱满,鲜红泽润,辛香麻辣,有双耳,风味超群,耐贮藏,闻名中外。韩城大红袍花椒可以入药,性辛,热,有小毒。归经入脾、胃、肺、肾经。具有散寒、除湿、理气、止痛、消毒、杀菌之功效。自古以来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果皮入药,称“椒红”,多用做驱风、健胃药,有温中、止痛、驱虫之效。种子入药,称“椒目”,其功能行水下气,主治水肿、痰水咳嗽。临床常用它可治胃酸冷痛、呕吐、泻痢、风寒湿痹、疝痛、蛔虫病、呃噫不止、阴虚久咳等症。夏天,将花椒装入布袋置衣物、粮食中,可防虫蛀;诸虫入耳,取花椒用油浸少许滴入耳内,虫即自出;把食用植物油入锅加热后,再放些花椒,可增加油的香味;用油炸食物出现沸油外溢时,可立即放进几粒花椒,沸油就会消失下去。

  羊肉饸饹

  韩城羊肉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配上韩城本地羊肉汤和羊肉,是一种速食食品。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配置也比较科学。荞麦性凉,羊肉、辣子性热,热凉互克互补,保持了阴阳平衡,吃一碗羊肉饸饹,既享了口福,也吸取了各种营养,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风味小吃品种之一。

\

  韩城市美食

  羊肉糊卜

  羊肉糊卜是韩城一大特色饮食,操作工序实在麻烦。上等的农家自磨面和的不软不硬,手擀成圆形的面片后,再切成鼠标垫那么大小,放到油光的铁烙饼锅上,缓缓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时候取下来,然后,象切面条一样,切成韭叶那么宽,糊卜的手工制作就算完成了。搭上油锅,倒上菜油,放上熟羊肉片,肥瘦皆宜,接着放上上好的辣椒粉(色泽质量都很好),花椒粉(韩城大红袍花椒),盐,切好的葱花,蒜片,香菜,稍搅拌,立即就浇上陈年老醋(米醋),随即倒上足人数的开水,等到锅里翻起红浪,就可以放入切好的糊卜,2、3分钟一锅红油红油的泛着浓郁肉香而不惺的羊肉糊卜就这么做成了! 糊卜还可以做成鸡肉,鸭肉,牛肉味,还可以什么肉都不放,就素的;但是从来不放猪肉,韩城人大多是做羊肉糊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