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双鸦图》,南宋,梁楷,绢本水墨,纨扇图页,纵24.7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秋柳双鸦》实则是写唐代诗人王维五言绝句《鸟鸣涧》诗意。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鸟鸣涧春山月出的夜景,既幽静,又有生气。梁楷此画,以渴笔焦墨绘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根枝条昂扬向上又飘拂而下,突兀地将整幅扇页中分为二,构图大胆,以奇制胜。大片空白处淡墨晕染出的薄云满月,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初升的月亮惊起的两只山鸟奋飞呼鸣,打破了夜空的静寂,老柳虽然细弱,枝条却仍坚韧,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动。 ![]() 南宋梁楷《秋柳双鸦图》全图 《秋柳双鸦图》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印象是:生命、寂静、空阔、永恒。我们的思想也会随着这个印象,像野马一般的,从画面到内容,再到任由我们自由驰骋的空间,它可以是有范围的,也可以是无边无际的。《秋柳双鸦图》的画面很简单,一段枯柳,倔强地留出一条柳枝,深秋落叶,柳丝依然在晚风中婀娜,在昏暗的月影下,两只寒鸦一上一下的飞着……如此而已,就这么简约。不管你是就此发表鸿篇大论,还是一字真言,它的主旨当离不开生命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键。 ![]() 南宋梁楷《秋柳双鸦图》画心局部细节图 ![]() 南宋梁楷《秋柳双鸦图》画心局部细节图 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大书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梁楷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作画,以“减笔”闻名,此幅《秋柳双鸦图》亦不例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所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描绘出花鸟的内在神韵。大片的空白使画面显得空蒙含蓄,给人以笔墨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 ![]() 南宋梁楷《秋柳双鸦图》画心局部细节图 《秋柳双鸦图》对页有乾隆皇帝题跋:《画鉴》称楷艺,善于画鬼神。鬼神人稀见,其奇自易臻。楷之精工绘,《石渠》未弆珍。写意存一二,飘逸诚鲜伦。此册乃迭出,胥其结撰亲。夕阳疏柳间,鸦背翻金频。本色不衫履,是谓自貌真。 ![]() 梁楷《秋柳双鸦图》对页有乾隆皇帝题跋 这幅画的作者是南宋人梁楷。 梁楷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北宋亡后南渡,流寓钱塘 ( 今杭州 ) 。他是名满中外的大画家,曾于南宋宁宗时期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径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今河南开封人,善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时为画院祗候。其白描人物,颇得闲逸自在之状。尝作《归去来图》,有所谓“一笔法”,甚古雅……)而且青出于蓝。他的减笔画开创了写意画的先河,影响了后世很多画家,如明代的徐青藤,清代的八大山人等,即便到今天,他的影响力依然强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国大约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定型,但解释得让人饶有兴味的莫过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他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万物与我并存的观念,隐含着和谐的成分,并不提倡与自然的抗争,更何况过分的攫取,讲究的是平衡。他还讲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法。 如果说这些还不能看得清楚东西方的文化差别,那我们再举个例子看看。用西方的皇家园林中,引为代表的凡尔赛宫花园和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或者是江南园林来比较。凡尔赛宫花园以整齐的形体对称和几何形的道路、修剪成型的花圃、树丛著称,强调的是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一言以蔽之“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将人的“力量”顺遂并寓于“自然”之中,差别就在这儿,不仅是审美情趣,更关乎的是理念。 梁楷是南宋画院的职业画家,但他厌烦南宋画院的因循守旧,他决意抗争,不再人云亦云,他要画自己的东西。明人陈继儒《眉公论画》中有这么几句:“梁楷待诏画院,赐金带不受,挂于院内,自称'梁风子’。余曾见其《孔子梦周公图》、《庄子梦蝴蝶图》,萧萧数笔,神仙中人也。”能将当时国家最高艺术部门褒奖的金带悬于树上,不要,这个决心不是每个画家都能有的。究其原因,梁楷是要画心中的画,而不是要画“笔下”的画,所以佯称自己是“疯子”,这也是自保的一种手段。五代杨凝式就曾“疯”过几次,可是这个五朝元老留给我们的《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哪个又能说是“疯笔”呢? 宋代范仲立,性情宽缓,画法初学李成,继法荆浩,但最终还是觉得“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索性移居终南山、华山,于“岩隈林麓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宣和画谱》)范宽如果不爱真山真水,能有《溪山行旅图》的横空出世? 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若非“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不测其所为”的如此爱山爱水,痴迷自然,岂能经营七年完成旷世绝作《富春山居图》? 人若疯,则情志皆失,画家若“疯”,则能挣脱羁绊,忘情山水,恣意笔墨,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秋柳双鸦图》如是。 梁楷的作品还有《八高僧故事图》《太白行吟图》《六祖斫竹图》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故事,在中国绘画史上不胜枚举。当这些“助人伦,成教化”的历史文物跨越了万世千秋,旅行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姑不论我们如何感谢它们的殷勤到来,假令能观其作而致思想升华,庶不负它们万水千山的跋涉……但我们中的一些人竟然妄自菲薄,瞧不起我们山水画、花鸟画,认为只是闲情逸致而已,声言中国画没有外国的深刻,这不禁令古人无言以对,也令今人智识者扼腕痛惜的。 偶尔看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有一个人与自然的节目,其中有一节是根据美国科学家撰写的书籍改编而成的科教片,很有深意,也很有哲理。讲的是地球忽然遭受不可知的灾难,人类一下子全部灭绝,就像地球史上曾经的主人——恐龙,灭绝时的情况一样。不同的是,这个预演的灾难仅导致人类灭绝,其他生物还都照旧存在。 我们不就科学的意义讨论片子的假设是否成立,因为这个片子旨在通俗地讲地球如果没有人类会怎么样。接着,电视画面就五十年、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的一页页地翻过,旁白也在这一页页后略而周详地解说,画面上第次出现了地球人曾经赖以自豪的建筑,如美国纽约哈德逊河上的华盛顿悬索大桥、新奥尔良“超级穹顶”体育馆、矗立在闹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纽约海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等等标志性建筑,它们一个个随着时间的消逝、自然剥蚀的作用,轰然倒塌……乃至一万年,一亿年之后,地球上所有人为的痕迹全部消失。“放眼之处”,大自然中又是郁郁葱葱,河流澄澈,充满了鸟语花香……“自然之手”抹平了由我们人类建立起的“丰功伟绩”并还之以“本来面目”。片子中的镜头当然是虚构,但真实,真实得令我们并未觉得这一切不可能,正如科学不掺杂情感一样,这个“预言”以探索的精神,将“严酷”深刻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行判断自己的功与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部片子中还描写了意大利天才画家米开朗基罗绘制在西斯廷教堂礼拜堂祭坛墙壁上的名作《最后的审判》——也在这场灾难中土崩瓦解的情节。这件米开朗基罗的名作自1536年始至1541年止,共历时五年方才告竣的巨制,到今年已经走过470年的旅程,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末日的审判”可能就在“后天”。假设地球真有这样的劫难,那么这个“末日审判”,已经不再局限于罪人,而是应该负有共业的人类,按照《圣经》观点,即每个人都有“原罪”,一概不能推卸责任。这部片子,令我们思索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问题以及怎样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方法。当然,大自然期待人类做出的这个回答可以永远思考着,也可以立即就做。 看梁楷的《秋柳双鸦图》,牵出这么多纷繁的思绪,皆由其简约的画面所带来。作为酷爱中国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它予人的启迪一如电视片中的“警告”一样,早就无言的说过了。不同的是:一个由爱而生珍重,懂得和谐,一个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后果可怕……但“深情关怀”和 “严重关切”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唯愿看过梁楷这件作品的我们,都能从画面传达给我们的美意,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期我们美好的生活更能长久些…… ![]()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 今杭州 ) 。 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梁楷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梁楷作画,以“减笔”闻名,此幅亦不例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所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描绘出花鸟的内在神韵。大片的空白使画面显得空蒙含蓄,给人以笔墨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此图前人定名《秋柳双鸦》,实则写唐代诗人王维五言绝句《鸟鸣涧》诗意。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鸟鸣涧春山月出的夜景,既幽静,又有生气。梁楷的画,以渴笔焦墨绘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根枝条昂扬向上又飘拂而下,突兀地将整幅扇页中分为二,构图大胆,以奇致胜。大片空白处淡墨晕染出的薄云满月,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初升的月亮惊起的两只山鸟奋飞呼鸣,打破了夜空的静寂,老柳虽然细弱,枝条却仍坚韧,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动。 【名称】宋梁楷秋柳双鸦图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图页,绢本,墨笔,纵:24.7cm,横:25.7cm。 【其它】纨扇页,行书署款“梁楷”二字。 |
|
来自: 百了无恨 > 《南宋1127-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