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关爱和体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们感到害怕,因为孩子不像也永远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善良(有同情心、懂得感恩、慷慨)。 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不能奢望一个7岁的孩子像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那样行动,这对于—个刚刚学会自己系鞋带的孩子,有点要求过高了。 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白对孩子的期望需要时间来实现非常重要。不过,我们仍然能够引导孩子,为他们成长为孩童、少年,并最终成长为能够完全参与人际关系、顾及别人感受的成人作好准备。 问渠君在2017年3月23日所发文章《三个全脑教养方法帮助你的孩子更具专注力》一文中,讨论了第七感的第一个方面——了解自己的心灵。今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第七感的第二个方面——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心灵的能力。 这种联结取决于共情能力,取决于识别另一个人的感受、欲望和观点的能力。发展共情技巧,除了拓展思维、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之外,还需要不断练习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了解他人的观念。 创建积极的心理模式 一个人从小经历的各种关系,为他将来与他人建立联结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未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第七感,与他人联结,取决于孩子与看护人(包括父母和祖父母,也包括保姆、老师、同伴或其他在他们生活中有影响力的人)之间依恋关系的质量。 (有关“第七感”的内容,请看文章:三个全脑教养方法帮助你的孩子更具专注力) 在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处的时光中,孩子发展出重要的人际技巧,比如沟通倾听、理解面部表情、理解非语言信息、分享和牺牲。 同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他们将明白是否能够放心地让他人去了解和回应自己的需求,是否有足够的联结和保护,来支持自己走出去冒险。 简言之,他们会明白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孤独、被忽视、焦虑和疑惑还是被理解以及被安全地照顾。 想象一个新生儿,他生来就准备着联结,准备着将自己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的行为和内在感受联系起来。但是,如果“别人”不能随时满足他的需求,又会怎样呢?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侵入孩子头脑的将是困惑和挫折感。如果缺乏与照料者之间持续、亲密的联结,他可能无法在成长中发展第七感,也不会理解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 我们在生命的早期就学习运用与他人可靠的联结来安抚内在压力,这是安全型依恋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这样的养育,我们的大脑也必须竭尽所能地去适应。孩子将学会“靠自己”,尽量自己安慰自己。孩子大脑中跟关系、情感有关的那部分通路,由于缺乏亲密和联结的滋养,在适者生存的压力下,可能会彻底关闭。 然而,如果这个婴儿的父母能够向他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响应他的需求,那么他的第七感将得到发展,他的大脑与生俱来的建立关系的潜能也将得到开发。 另外,大脑用重复的经验或联想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所以,父母在人际关系上的示范,其影响将延续数代。通过给予孩子温暖的呵护,有意识地让他们体验、熟悉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为孩子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体验 除了为孩子示范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还应该让他们练习与他人合作,从而有能力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害羞。 研究人类个性的研究者们告诉我们,害羞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人一出生就带有的核心个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害羞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比如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的机会,向孩子演示如何交朋友,在他感到紧张害怕时支持和安慰他等等。 帮助孩子在关系中学会接纳 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关系中健康的个体,父母需要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内在状态,而非封闭、反射式的状态。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最好能辨别出他们是处于反射式状态还是接纳状态。例如: 当你拖着4岁的孩子离开公园时,她尖叫着“我还想荡秋千”,这时可能并不是跟她谈论“恰当地控制自己的强烈情绪”的好时机。等她的反射式状态过去,她变得更加接纳时,再跟她谈你希望下一次她在感到失望时如何表现。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帮助他们在关系中变得更加接纳,发展与他人合作的第七感技巧。然后,接纳将升华为共鸣——一种由内而外的与他人的融合,这将让他们享受到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深刻与亲密的感觉。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情感,都是由心理健康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成的。所以,在帮助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接纳时,我们要时刻谨记保持他们独立个性的重要性。 整合我们自己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不断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够持续、稳定地了解和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要,那么无论是在社交、情绪、身体还是学术上,孩子的生活都将更加繁盛。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亲子关系呢?这与我们的父母如何养育我们以及我们读了多少育儿书籍无关,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们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程度。 这一切可归结为所谓的“生命叙事”,即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叙事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过去的感受、我们对人们(比如父母)行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们对那些影响了我们成长的事件的认识。 如果我们的生命叙事清晰连贯,我们就能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过去如何塑造了我们。未经审视和理解的生命叙事会限制当下的我们,也可能导致我们用一种反射式的方式来养育子女,并且把这些早年伤害过我们的沉痛遗产传给我们的孩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理解了自己的经历,理解了父母的创伤和他在人际券系方面的限制,你就能打破这个传递痛苦的循环。 研究显示,有过不幸童年的父母也能和那些成长于稳固的、充满关爱的家庭中的父母一样,正确地养育孩子,让孩子感觉被爱,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重新认识并重新讲述你生命的故事,只要去做,你的孩子一定会从中受益。 全脑教养第11法 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花费全部的时间,要么在管束孩子,要么带着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赶场”,而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光?有时候很容易忘记要享受简单的天伦之乐。 玩耍教育 我们的天性除了彼此融入之外,还有玩乐和探索。实际上“玩耍教育”是让孩子提升人际能力、鼓励他们与他人联结的好办法。因为玩耍会带给他们与人相处的积极体验,而这个他人就是他们相处得最多的人:父母。 当然,应该为孩子设立规则和边界,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在你保持自己的威信的同时,不要忘记跟他们愉快地玩耍,做游戏、讲笑话、搞怪、关注他们关心的事情…… 孩子越是享受和父母在—起的时光,就越是看重人际关系,也越会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抱有积极健康的期待。 当一家人在一起时,孩子享受到的每一次快乐、愉悦的亲子时光,都对他们与他人相亲相爱是一种正面强化。其中一个原因与大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有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递介质,它能够加强脑细胞之间的沟通。当愉快的事情发生时,脑细胞会接收到所谓的“多巴胺喷涌”,促使一个人想要再次体验这种快感。 这意味着当父母和孩子一起在音乐会或客厅中跳舞时,当父母和孩子在花园或家庭的建设工作中一起劳作时,都在加强父母与孩子的联系,让孩子知道:人际关系是积极的、有回应的、充实的。 即兴游戏 另一个可以培养孩子接纳性的家庭活动是与孩子一起玩即兴游戏。这种游戏的基本概念跟即兴喜剧差不多,表演者必须采纳现场观众提出的建议,把这些随意的主意用有趣的方式融合进表演中,还得言之有理。如果父母和孩子喜欢表演,可以一起实地践行这种即兴表演。这项活动还有一些简单的版本,比如故事接龙或词语接龙。 诸如此类的游戏和活动不仅可以让家庭欢笑不断,还能让孩子练习接纳生活中各种出乎意料的转变。不要把这个游戏搞成一个严肃的教学活动,不过你可以留心找机会,清楚明白地在游戏中传达接纳的概念。自发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新奇也能激发多巴胺的产生。 玩乐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兄弟姐妹之间。最近的研究发现,预测成年时期手足情谊的最佳手段是看孩子们在幼年时一起玩耍的程度。 有一些手足之乐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但是你仍然能助他们一臂之力。打开一盒新的粉笔,让他们一起创作一个疯狂的新怪物,让他们用摄像机制作一部片子,让他们一起为祖父母制造一个惊喜…… 只要想方设法让你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开心,加强他们之间联结的纽带,无论你做什么都行——全家骑车出游、玩桌面游戏、一起做饼干、一起用水枪对付妈妈…… 你的心理状态能够影响孩子的状态,大惊小怪、神经过敏也能转换为逗乐、欢笑和联结。 图解全脑教养第11法 避免命令和要求 亲子互动 除了让家庭充满幸福感之外,父母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教给孩子第七感技巧,帮助孩子培养共情力,从而让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世界看待这个世界。下一篇文章,我们将对这一话题进行详细讨论。 本文资料来源于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知名育儿专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一书(湛庐文化出版,翻译周玥、 李硕),由问渠君编写。感谢作者和译者的智慧与辛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