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公弼,北宋名臣

 梁园处士 2017-05-04


    
吕公弼夷简公子,字宝臣,据说出生于郑州,居汉中城固(陝西)(1007—1074)。以父恩荫仕将作监主簿,大理寺丞,召试赐进士出身。历叙中丞,以兵部员外郎判太常寺,通判郑州,吏部南曹提点府界诸县镇亊,迁直史馆,河北转运使,历殿中丞、太常博士、尙书、屯田、兵部三员外郎、同判太常寺尙书,通判荆州(湖北江陵)吏部南曹、三司盐铁判官、淮南转运使、支度判官、纠察京都刑狱,授直史馆,擢天章阁侍制。自宝元庆历后,因漕栗扎塞,诏为治通御河,以冶鉄助经费。

父夷简卒,仁宗亲临家祭奠时,才识得其人。仁宗益材其用,擢公弼为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今河北河内县),入权开封府。每例朝奏,仁宗皇帝均目送之,说“吕公弼甚似其父”!改同郡牧师,以抠密直学士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延州(今延安),徒成都府。

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召为三司使,拜抠密付使、刑部侍郎,除检校太傅、抠密史。王安石立新法,公弼、公著公他们与朝廷其他多数老臣一样,竭力反对变法。时任枢密使的公弼公,反对变法的态度虽很坚决,但比起公著公来言辞要委婉得多。他多次劝告王安石,在工作中务必做到安稳平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稳定要压倒一切,要顾全大局,要顾及大多数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当王安石听了公弼公这类不软不硬的话,自然心里老大不高兴,公弼公数劝,王安石不悦。而公弼公也很不愉快,于是全面评论变法之事写成奏疏,将上疏论之。但公弼公必竟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奏疏写好后,并没有急于上呈宋神宗,而是放在家里准备再斟酌考虑一下。不了却被族孙吕嘉问偷取此草拟奏章,交给王安石,而王安石又把此事先奏告知宋神宗。因而,神宗开始对吕公弼不满,从而宋神宗还怀疑是公弼公唆使胡宗愈上书弹劾韩绛。于是宋神宗说:吕公弼反复无常,不可信赖。

神宗熙宁三年(1070)七月,王安石亊政,意谓公弼不附己,自抠密使以吏部侍郎、观文殿大学士、知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知府。王安石即使公弼弟公著任御史中丞,以逼公弼自安。公弼据此情,即上疏奏章退位,神宗不许,逐令河。后召宣徽南院史,知秦州(甘肃天水)以病介求。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三月初八日卒於郑州管城之府第,享年六十有七,赠太师、太尉,谥惠穆。葬于郑州新郑县怀忠乡神崧里。其释“惠”曰恭,明其“德”曰穆。

娶扈氏尚书蒙女、封赞善夫人,再娶宰相王旦女,封清郡夫人,生四子,希逸(仲)、希彦、希仁、希明。四女;长女适太常博士祕阁校理韩忠彦、次女适保州军亊判官向纪、次继室忠彦、幼适光禄寺丞赵元诸。

    公弼公一生,尽守职责,常说“谏官、御史、为陛下耳目,为帝股肱。股肱耳目必相为用,然后自安而无首尊,宜考言观亊,视其所以,进退处亊不蔽,以顾大局”。譬如神宗熙年元年,司马光刻内侍吕居简,神宗未决,询公弼。公弼禀:“光与居简势不两立,居简内臣耳,而光执法,願陛下择其重者”。帝则问:“当奈何?”公弼答:“迁居简一官,近其职,光当无争”,帝纳之。公不偏心,不私敝。

 
编辑:吕学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