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汉时帖》 《汉时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中之一,然此为唐人临写本,旁有正书,与《十七帖》刻本不同。 《诸从帖》 《诸从帖》为《十七帖》第二十二通尺牍。主要内容是,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然后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诸从帖》字形多呈方形,结体含蓄内敛,但于单字内部增加点画欹侧变化,所以仍显得虚活灵动。字与字的大小对比不大,也不似《丧乱帖》、《得示帖》等帖那样强调“纵引”之势,一泻千里。字多突出点的特性,顾盼生姿,映带照应。用笔方圆兼备,方折和圆转的丰富变化,如第四行的“皆尽事势”四字,“皆”与“事”二字,转折近似三角形,而“尽”和“势”二字凸现圆势,使得作品含蓄而又凌厉。 《成都城池帖》 《成都城池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三通尺牍。草书,5行,48字。信中,王羲之再次向周抚问及蜀地风物,如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等。《成都城池帖》已不同《十七帖》前面二十二帖,书法风格开始呈现“去古质、显今妍”的面貌。 《成都城池帖》中的线条顿挫之势已几无可见。“为欲广异闻”五字在《盐井帖》中亦曾出现,但在《成都城池帖》更为肯定、开张。 《药草帖》 《药草帖》《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五通尺牍。草书,2行,10字。为王羲之询问友人是否需要药草的简函,可见朋友间除问候致意外,还互相寄送所需物品。 《药草帖》“药草”二字中亦能体现王羲之的匠心独具:草书“草”字直接从横末笔斜下引笔的写法不多见,只要同“药”字相比,就可看出这样写的合理性。草书“药”字王羲之笔断意连,上下点画均为开势,字的外轮廓呈正梯形,“草”字如按标准写法,上部“艹”与下部“早”须断开书写,如此与“药”字重复。因此,直接从横笔末端斜下弧线引笔,这样不仅仅与“药”字有连与断的互补,还将上密下疏的关系变为上松下紧,字的外轮廓也变为倒梯形。两字之间有“断连”、“疏密”和“圆折”三种互补关系存在,但并未显得突兀,原因在于“药草”二字字形大小相同,上部“艹”字头写法一致,可谓“同中求异、和而不犯”。 查看更多精彩,请微信搜索'海航文化' (海航文化订阅号:haihangwenhu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