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技(2)

 聽雨軒sjh 2017-05-04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技(2)

2、宾雁啣芦——挑

问:老师好!

答:你好!今天,我们学习右手的另外几个指法。在这之前先检验一下你这六天以来的练习情况!

 

问:好的(练了六天了,总算有表现的机会了,嘿嘿嘿嘿)!

(陆续弹奏练习曲1、2、3、4)

答:恩,看得出,这周你在家是认真进行了练习,弹的还不错,就是手腕抬的过高了一点,要注意自己弹奏的姿势,不要太夸张,要自然、放松。初学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手腕、手臂都要放松,从大臂开始放松,肩膀不应感觉紧张,不能耸肩,背不要驼,腰部感觉有充盈的气息,弹奏的时候注意尽量和自己的呼吸配合起来,要有起、承、转、合。

 

问:老师,什么是“起承转合”?

答:“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艺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叫程式。一般一首曲子,特别是器乐曲开始的时候,我们称为“起”,就是开始的意思,这个“起”的作用很重要,因为人都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会给人一定的心理暗示意义,所以“起”这个步骤很要紧,要花一些力气来做些文章。

 

问:这个我最知道了,比如我听MP3的时候,一放曲子的开头感觉不好听,就会跳过去听下面的,凡是曲子开头能引人入胜的,一般我都有兴趣继续听完的。

答: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古琴当中有不少和“起”有关的重要指法,比如说“泛起”、“抓起”、“搯起”、“带起”等,这个以后我们会陆续学到。

 

问:泛起就是泛音开始弹奏的意思吧?

答:是的,同样的还有“泛止”,就是泛音停止的意思,而“泛起”和“泛止”这两个符号之间的古琴指法就都需要用泛音这种音色来演奏了。“承”是承接的意思,承上启下,就象是写文章的过渡段落,好的过渡段让人不感觉出前后两文的突兀,让人感觉严丝合缝、顺畅自然,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问:老师,那“转”就相当于过渡段后面需要衔接的下文段?

答:可以这样理解,“转”一般可以理解为转弯,你想想你骑自行车转弯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呢?

 

问:骑车方向会改变。

答:是的,还有呢?

 

问:会打下车铃警示一下,提示对面来车小心。

答:这也算对,还有就是车速会放慢一点对吧?其实就是速度的改变。这样“转”在音乐程式中的作用就好理解了,一般来说到乐曲转的阶段,旋律、节奏等都会出现与前面的“起”和“承”截然不同的感觉,有的时候感觉面貌一新,有的时候感觉跌宕起伏,总之,音乐的高潮部分较多安排在“转”,就是《易经》中说的“变易”,音乐到了这里就要产生变化。

 

问:老师,那“合”就是集合的意思了?把前面三者都聚合在一起?

答:我觉得用“融合”形容更贴切些。聚合是多方面因素集合在一起,但是各自保留了各自的特性,而融合是多方面的汇集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音乐到了“合”的阶段,各种因素都汇聚融合在一起,很多时候都呈现“起”部分的音乐元素,进一步加深印象、突出主题,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感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乐曲的一个头、一个尾和高潮部分都是要我们小心谨慎来花心思琢磨处理的地方,当然,过渡承接的部分也应该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创作和演奏出一首好的作品。你可以听听不少名曲,都可以按照“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现在开始弹琴。

 

问:恩。那今天学什么指法那?

答:上次我们学习了古琴右手“勾”这个指法,今天我们学习“挑”。

 

问:挑逗的“挑”?(嘿嘿坏笑ing)

答:。。。。。唔。。。。。。此挑非彼挑也。

 

问:何挑?

答:还用起文言来了!古谱上说:“食指向徽弹出曰挑。”如果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己看书自学很容易在这个指法的理解上产生歧义,以为只要用右手食指一个手指拨弦就可以了,要是这样理解就不对了。顾梅羹先生在《琴学备要》中说:“挑的时候,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捏紧使其抵送不灵。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

 

问:老师,我这样好像不灵活啊,手指末节弯曲不起来啊!

答:我看看。。。。。其实每个人手的构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书本上的指法只能是提供一个大部分适用的原则,因此就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手指末节如果不能弯曲就用第二关节弯曲来替代,但是要注意大手指不要死死捏住食指不放。在弹奏“挑”这个指法的时候才捏起来,大指仅仅起到一个依靠和支撑的作用,弹完就要松开,不要老是捏着食指,当然在连续用“挑”弹奏多根琴弦的时候为转换的方便也可以一直捏在一起完成指法动作。

 

问:哦,原来是这样。

答:《太古遗音》中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啣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技(2)

问:哦,难怪叫做“宾雁啣芦”势,老师,我挑的时候怎么没什么声音啊?

答:“挑”出音的时候要用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要虚灵无碍,下指果断,不要若即若离,犹豫不决。也不要反复多次挑弦,挑一次就要有一次的体会,不要放走每一次体验的机会,每一次动作都要有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问:(这句似乎。。。。。。电影台词吧?)哦,明白了!但是我老是会挑到前面的弦。

答:因为“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所以“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中说:“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彭祉卿也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讲:“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 唐代陈拙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挑七弦的时候,右手中指要搭靠在第五弦上,起到支撑作用,当食指挑完七弦而搭靠在六弦下方以后,方可转换中指到其他琴弦上,这个过程在今后的其他指法的学习上都有用,所谓“指不离弦”,这和古筝弹奏有很大的不同,手指随意离开琴弦被古人认为是“花抛”、“油滑”的卖弄姿势,而古筝为了表演效果特意要让手离开琴弦产生一些姿势效果来。“指不离弦”的支撑作用尤其在一些快速演奏的片断里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流水》的“打圆”段落等,以后你会慢慢体会到的。

 

问:老师,那照你那么说,我弹琴的手指都不能离开琴弦,那我怎么看有些人弹琴是右手悬空落指的呀?

答:是的,现代不少老师要求弹琴是要悬空下指,我不反对,但要在有倚靠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完成,在熟悉了弦序指序、熟练了指法技巧、熟透了音色处理等基础上就可以自由发挥并有所创新了。指法只是琴人在演奏过程中归纳提炼出来的技巧,既然是技巧就可以衍生、创造和变化、发展,未来的古琴发展趋势可能是指法越来越丰富,技巧越来越繁难,但我希望这些技巧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去发挥创造,毕竟艺术不单单是为了观众而存在的,失去了文化内涵,古琴不过就是一件原始的弦乐器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在练习指法技巧的时候忘记了对琴文化的探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琴文化的学习更重要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