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共享 | 预防及处理新生儿高危药物外渗的有效措施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17-05-05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而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使其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药物外渗现象,预防高危药物外渗以及减少损伤对提高新生儿输液质量尤为重要。且看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新生儿高危药物外渗。

高危药物外渗主要是由药物、沟通、人力、培训以及患者等各项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新生儿科常用药物如脂肪乳剂、丙种球蛋白、钙剂等药物均属于高渗药液,由于患儿的生理特点,如皮肤薄、血管脆、抵抗力差、无法沟通等,容易导致外渗和组织坏死。人力不足,工作负荷大是新生儿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上述的诸多因素中,只有加强培训,保证正确及时处理,是最可行且最有效的措施。护士在从事静脉置管操作前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所有操作者都必须清楚自己有保持实施操作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责任。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颁布的操作标准也要求:从事静脉给药和输液的护士要在实施输液前就清楚地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正确的处理方法。由于新生儿这一群体特殊的病理生理情况,有时外渗也无法避免,及时有效地处理外渗是减少损伤的关键。

(1)加强护理管理,完善工作流程

合理安排人力,弹性排班,根据每天工作不同忙闲时间合理安排人力。实行新老搭配,并设立组长,加强巡视,适时指导年轻护士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完善交接班流程,对于正在输注的高危药品,须填写《高危药品静脉输注护理单》,并做好交接。制定静脉输液的标准作业程序以及高危药品静脉输注观察指引,明确观察重点,并在床单位醒目部位放置标志,以指导和提醒护士注意观察和巡视。

(2)培训护士掌握药物性质,使其识别高危药品,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

对新生儿科常用的高危药品,如钙剂、脂肪乳、多巴胺等知识进行培训。高危药品输注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如PICC等。全科范围内使用静脉留置针,而不使用头皮钢针。由于头皮静脉较表浅,易渗漏,且损伤头皮易影响患儿头发生长,所以尽量不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而选择四肢的静脉穿刺,但要避开关节部位,以免损伤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3)培训护士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以及管道固定方法

提高护士护理操作技能,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切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高危药品严禁用输注泵加压注射。培训护士掌握不同部位留置针的固定方法,并制作图册指引,以免管道移位。适当约束患儿肢体,以防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4)培训护士掌握药物外渗后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高危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内及皮下药液吸出,对于肿胀特别严重的部位,可在局部消毒后用无菌针刺破表皮,使皮下药液能从穿刺孔中渗出以进行局部减压。然后根据不同的药物选择不同的外用药物进行处理,如50%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外涂等。制定不同药物外渗处理的指引,以便护士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对于产生的水泡,应先用酒精消毒伤口,用无菌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再以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最后用聚维酮碘外涂或粘贴水胶体敷料。我院处理静脉外渗的经验表明,在外渗的急性期即2小时内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局部组织坏死的概率。

(5)改变工作思路,使护士参与不良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改变工作思路,使护士不再畏惧上报不良事件,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不良事件的分析与改进工作中来。以高危药物外渗为例,在外渗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积极上报科室和护理部,并采取应对措施,使外渗造成的损害能在早期得到处理,从而降低对患儿的伤害。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将护理质量控制前移,人人参与质量控制,从而降低护理管理成本,提高护理管理效率。

本文节选自发表在《中国护理管理》2013年第10期的文章《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减少新生儿科高危药物外渗及损伤的实践》,作者:阮景潘继红,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