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百科知识大汇集 2017-05-05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成人血清胆红素低于17 μmol /L(1 mg/dl),若超过34 μmol/L(2 mg/dl)即出现黄疸。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含量达85 μmol/L(5 mg/dl)时,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年长儿或成人出现黄疸都是病理现象,新生儿黄疸则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学黄疸   

  

  特点:


  1、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


  2、足月儿生后2~3日出现黄疸,第4~5日最明显达高峰,第5~7日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0.85μmol>


  4、黄疸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


  原因:


  1、母亲产前用药:如给母亲产前应用了大量催产素或维生素K等;


  2、产程中有窒息、缺氧:由于呼吸困难、缺氧,一方面加重了酸中毒,另方面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进程;


  3、分娩时损伤出血,使胆红素产生增加;


  4、产后受冻、饥饿:此时体内游离脂肪酸等有机阴离子增多,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合,而使胆红素游离血中,延迟喂养,胎粪排出延迟,可增加肠一肝循环,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为了预防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孕母产前用药要慎重,能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分娩过程中严密监护,以免胎儿发生窒息和产伤;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儿体温,适当提早喂养。若已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除病因治疗外,可应用光疗、血浆或白蛋白等治疗。


病理性黄疸   

  

  特点: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超过0.85μmol/L(0.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增多症、体内出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母乳喂养、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窒息、缺氧、酸中毒及感染,Crigi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


  3、胆红素的排泄障碍: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胆管阻塞。


  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需要分析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