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码收礼金:未来互联网礼仪的预演

 老刘tdrhg 2017-05-05

沈 彬

  

近日,北京一场婚礼现场上,伴娘为收份子钱方便,脖子上挂着支付宝直接扫码收礼金。事情闹成了一桩新闻。家里长辈觉得太不像样。也有人认为这把红包弄得太“直白”,让原本浪漫温馨的婚礼已经变得满场铜臭味。

  

其实,不妨把事件看成线上文化对线下生活的反哺,发达的互联网应用场景正在微妙地改变人际活动,甚至随着“互联网一代”的成长,这种禁忌逐渐淡化,在此不妨烧一个脑洞。

  

从技术角度说,扫支付宝收、付份子钱,有太多的便利。现在婚礼红包动辄千元以上,二十几桌宾客下来,就可能是十几万、几十万的现金,这么多现金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伴娘手里那个专放红包的小拎包,就成了“炸药包”,之前就发生过不少相关的盗窃、抢劫案件。而且这么多钱,重新登记是谁发的,存回银行都是一件麻烦事。现在直接扫码付分子钱,谁来了、谁交多少,一目了然。

  

也有人认为,将含蓄的红包变成赤裸裸的扫码付费,是“人际关系异化”,甚至想到那句著名的“家庭成员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红包文化的意义在哪里?一纸红包皮的存在,遮掩了金钱数目,把礼金在文化上转换成一份“心意”,而不是具体的金额。

  

这种讳言金钱的风俗,其实是一种前现代的礼仪(或者说是“前信息时代”的礼仪),并不等于道德本身。互联网在改变世界,不仅是指硬件上在改变,而且是软件上、思维方式、社会礼仪上在进行变革。由于便捷的手机支付,已经使亲密朋友对于金钱“脱敏”,90后聚餐之后很少出现,面红耳赤地抢着买单,而更多的是拿出手机AA制拼单。抢着买单,未必感情真好;平静AA制,未必关系就不热络。

  

事实上,20多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也通过人际的“平行四边行法则”逐渐自发形成一套互联网的规范、礼仪系统:尽量输入文字,不要语音聊天,以节省别人的时间;别人发自拍照,要点赞表示友好;说“呵呵”就是不想和你继续谈话,不要勉强;网上谈涉及钱财的事,要再打电话确认身份;不是急事,不要首先选择打别人的电话,先用微信联系;转别人发的图要说声谢谢(虽然这个和法律上的知识产权并不是一回事)……

  

而且,这套网上的行为规范正在反哺网下,杀入文化的核心场。所以,年轻一代把扫码付婚礼份子钱看得那么普通,而在老一辈看来是那么大逆不道,这更多是一种“代际冲突”,而不是是非对错之分。互联网一代把金钱看得更通透、直率一些,而上一代人更执着于“纸质红包”的暧昧性。

  

电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夜生活;电视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家俱布置;互联网以及支付宝、场景应用等各种互联网,也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礼仪。前工业社会、前信息社会的那种缓慢、悠然、人情,背后的不便、高成本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互联网 时代的直率、简单未必是粗鲁。这次扫码收礼金事件,不妨看作未来互联网时代礼仪的预演。

适用话题:互联网、礼仪、文化等

学校不该成校园霸凌的纵容者

张 立

  

据山东电视台报道,济南市回民中学高三女生小薇,被同班男生打成休克。更让人气愤的是,学校不但没有把事情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反而警告被打女生,如果跟家人说了,就记处分。(4月27日山东电视台)

  

济南市回民中学发生的这起校园霸凌案,在校园霸凌频发生的当下,并不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但其特殊并令人气愤的原因则在于,学校不但不及时给予解决,还警告威胁被打学生,这与妥善处理校园霸凌背道而驰。

  

既已被打,被打者此时的身心皆已受伤,不管男女生之间有何恩怨,倘若此时学校能够主动站出来,最起码能够抚慰这位无助女孩的心灵,也能减轻学校方面的些许责任。然而,事与愿违,学校非但没有安慰反而警告连天,令人心寒。

  

在这起纠纷中,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引发此次校园霸凌的导火索,但学校的后续处理态度、处理措施是否及时跟进,既反映学校如何面对校园霸凌的能力,也考验他们解决的意愿。

  

校园霸凌的频繁发生,除了社会因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原因之外,学校的处理应对,直接影响着事件能否得到科学的解决。有的学校发生校园霸凌时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缺乏直面和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霸凌的决心和智慧。其结果就是对校园霸凌的放纵和宽容,是对被伤害学生的无视和学校安全和谐的无视。

  

学校警告被打学生,实际上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逻辑的延续和升级,归其根本还是怕“家丑外扬”,影响学校的声誉,甚至怕影响所在学校校长、班主任等的晋升空间。这就完全背离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初衷,让被受伤学生不可避免的遭到第二次伤害。比校园霸凌性质更恶劣,后果更影响,让学生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母校?当学生不再相信学校,也不再寄希望于学校解决校园霸凌时,学校恐怕会进一步滋长霸凌的土壤,积聚暴力、对抗和仇恨,学校或将无宁日。

  

不管发生什么负面事情,反思应该到位。发生问题正视并及时解决,将与拖延、无视案情将会收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对校园霸凌的重视不断提升,如何表里兼治,引得公众广泛关注,但千条万条、千法万法,如果没有学校的正视、落实,痛定思痛,校园霸凌“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学校显然不再是象牙塔,但也不应是弱肉强食、奉行丛林法则的“小社会”。不管怎样,学校的责任,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条款“按图索骥”般的落实到位,这仅仅是开始。加大治理校园霸凌,对于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治理必须毫不手软。学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共识,举一反三,真正增强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样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案刚绝他案又起”的“校园霸凌连续剧”。

适用话题:校园霸凌、教育等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六十二)

【作文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题目自拟;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少于800字。

  

关于审题

  

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

  

从肖伯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是用悲剧(消极)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这样看来,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叔本华的悲剧观是一样的。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相对的。这两种的矛盾很难调和,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

  

从周国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

  

整体上把握材料,可以从浅层和深层角度来立意。

  

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由此,可提出:不同的心态、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结果。

  

从深层意义来说,肖伯纳与周国平的出发点是一样的。肖伯纳揭示出这两大悲剧,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不要只重视人生的结果。因为太重视结果,追求结果时,就会把过程视为一种苦役;另外,要是太看重结果,那么,即使实现了结果,也会因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快乐,陷入无聊、空虚。肖伯纳是从反面来说的。周国平则从正面来说,生活的快乐,人生的幸福,应更注重创造的过程,以审美的眼光关注过程,也就是说在追求、创造的过程中,要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豁达些。因此可提出:幸福、快乐既可以体现在结果上,又可以体现在过程中,只是要注意的是,放在结果上,往往是只能收获短暂的快乐,而放在过程中,既能体会过程的快乐,也能体会到收获结果的快乐。也可由此得出,摆脱了占有欲,就能收获快乐;痴迷占有欲,就会陷入痛苦与无聊的泥淖之中。

  

其它有关契合内容的立意都应该算切题。

佳作赏析

  

找寻生命的无限

  

帕斯卡尔对人有这样一种认识:人既伟大又悲惨。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能取得的有限,不会诸事顺遂己愿,却仍渴望着无限,因生命中未得的残缺而不断追求。

  

正因如此,未得的悲伤被巧妙地转化为追寻的快乐,这一份对无限的渴望使人清醒地定位自己,付出无悔的努力。遥想当年《法国大革命史》这部巨著的形成过程,是著者卡莱尔在失去原稿,不复可得的悲惨遭遇中,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完成,并更为精益求精的第二部成书。这部书是卡莱尔的梦想,是在一直渴望取得的顶峰。倘若就因一次失去的悲惨,认定此生无法企及,那卡莱尔何尝能在找寻未得,找寻无限的过程中重拾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欣慰和喜悦呢?

  

所以,对生命无限的渴望,对未知的那种期盼,恰是人们创作的不竭源泉。纪伯伦曾指出:“一个人不在于他成就了什么,而在于他企求成就的东西。”在找寻生命的无限中,人们练就了坚持不懈的品格,他们品尝了人世的悲欢,终于在找寻无限,追求未得中暂且放下了不圆满的缺憾,努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伟大。

  

的确,就算人在知、情、意方面总会有个限度,可这也提供了一个未得的契机,使自己突破已往的极限。正如当年的培根,为了润色自己的随笔与人生箴言,时刻将笔记本放在身边,不断修改。或许在旁人眼中,那已经是足够完善的作品了,但培根认为他的文字还远未达到满意的标准。这也就激发他去不断超越自我,近于完美。

  

而今,当人们读着《培根随笔》时,是否品味出了那因“未得”而更上一层的语言?又是否体会到找寻未得,渴望无限所给予的活力和热忱?它确实融进了人的生命,让他们的议论文章都有了热度,让他们的智慧汇聚为文明的长河。

  

从中,我们可以知悉人的伟大和悲惨了。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是有可悲之处,那是人终将走往的限度。可当我们知晓了无限,进而追求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方显出生命的本色,达到更高的境界。

  

其实,生命的意义也便是这样。从二律背反中清醒过来的人们,在得和未得间感慨不已,弱者安于所得,但强者找寻生命的无限,让卑微的生命铸成一座永恒的雕像。

多一度热爱

  

纪德有言:“我愿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燃烧自已的灵魂。”这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这燃烧,便源于热爱。有了这样的爱的追求,人生就没有悲剧。

  

热爱一项事业,在前进的路上我们走得无悔而多姿;在达到终点后也未曾放弃执着。

  

为了这度热爱我们在追求。科比有对篮球的热爱,35岁“高龄”脚祼重伤也不言退役只为一个篮球梦;著名考古学斯坦因,终身未娶,在被截去脚趾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还能远行么?”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心中有追求,于是踏着荆棘也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凄凉。对事业的热爱,给予了他们走下去的信念与勇气。斯坦因一个人开创了“敦煌学,”冒着各种危险驰骋于世界。这份快乐,比待在家中悠哉地喝咖啡豪迈得多。若缺少热爱,就若缺少了领略这份快乐的资格。

  

因为真正热爱这份事业,即使得到了心爱的东西,也仍会细细品味和体验。杨绛对文学的热爱使她历经百年仍旧风华如初,品读她的文字,能感受着她内心的执着。我热爱着我所执着的事业,这份爱源于内心。得到了它,我便站在山顶,对这份快乐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只是这种热爱已不多了,现实中满眼可见的是得到你喜爱的东西后的“悲剧”。高学历的研究生在实验中摇晃着仪器,因为要证书要荣誉。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恐怕仅是因为要“吃饭”,要文凭找工作,一旦荣誉证书到手,他们的脑海中的光环便黯然褪色,最终沦为平庸一族。缺少真正的热爱的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沦为肖伯纳所说的悲剧。我们多的是像于丹那样不热爱灵魂只热爱名声金钱的人,这份爱太肤浅。只顾眼前的浮华与喧嚣,少了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他们的人生才是肖伯纳所言的悲剧。

  

圣埃克苏佩里说过“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限的价值。”这创造,来自热爱。因为有了热爱,我们收获了追梦的信心。《逆光飞翔》中的黄裕翔是快乐的,即便盲了,但他有对钢琴的热爱支撑着他;文学家桑坦格是幸福的,他愿意为了文学而写作,虽然可以逍遥度日,但热爱拒绝了悠闲。

  

我们若想要快乐,必须热爱一项事业,方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也只有热爱,才不会让你收获果实时为失去方向而迷茫,才会让你“人生有两大快乐”。

  

每一段热爱都会成为不朽。历史作证。星河作证。生命作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