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飘逸轩“秦刻石系列”研究:《峄山刻石》初考(一)

 致用杂学 2017-05-05

 飘逸轩“秦刻石系列”研究:《峄山刻石》初考

 

《峄山刻石》,或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等,古“峄山”也作“绎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的,刻石上的字体为小篆(亦称秦篆)。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上峄山(今山东峄山境内),为歌颂秦德而立,也是秦始皇东巡刻石第一种,传为李斯撰文并书碑。

 

飘逸轩“秦刻石系列”研究:《峄山刻石》初考(一)飘逸轩“秦刻石系列”研究:《峄山刻石》初考(一)

 

(一)关于峄山

 

《尚书·禹贡》曰:

 

峄阳孤桐,泗滨浮磬。(郑玄注曰:峄山今在下邳西葛峄山也。)

 

《诗经》曰:

 

奄有凫峄,遂荒徐宅。

 

《尔雅》曰:

 

鲁国邹县有峄山,绝石相积构,连属而成山。

 

《孟子·尽心上》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按】东山即指峄山,也作绎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录”,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绎山》曰:

  

兖州邹,绎山,南面平复,东西长数十步,广数步,其处生桐,相传以为(原作“生梧桐传以”,据《唐语林》引改)《禹贡》“绎阳孤桐”者也。

  

峄山,《尚书》、《诗经》已有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了许多帝王,如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也引来了众多的文人骚客,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赵孟頫、郑板桥等,他们来峄访幽探奇,留下众多诗歌墨宝,蔚为大观。同时,道教的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以及佛教的许多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历代仙曲梵音不断,道家称之为“妙光洞天”,佛家则称之为“绎诗之庵”。

 

(二)《峄山刻石》的内容

 

西汉司马迁《史记》载有秦始皇登邹峄山刻石颂秦德之事,然未录刻石之文。秦刻石七种,其他六种《史记》皆有录文,唯此未录,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或许司马迁未访得此石之故,或许如北宋欧阳修所言“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或许如近代欧阳辅所言“偶忘其辞”,则不得而知了。今据明拓本补录《峄山刻石》全文如下:

《始皇诏》144字,字略大。文曰: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二世诏》79字,字略小。文曰: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当是“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二世诏》中,“斯”即左丞相李斯,“去疾”即右丞相冯去疾,“德”,不知何人。)

【按】《古文苑》(《四部丛刊》本)亦录其文,然有四处不同:1、“廿有六年”的“廿”,《古文苑》作“二十”;2、“乃降敷惠”的“敷”,(拓本作“尃”,即今之“敷”字),《古文苑》作“專”(专);3、“以开争理”的“争”,《古文苑》作“事”;4、“臣昧死请制”的“昧”, 《古文苑》作“冐”。

黄公渚《周秦金石文选评注》曰:

 

(《峄山刻石》)文凡两篇,前篇是颂,后篇是二世诏书,颂辞痛斥封建之害,视《史记》廷议加详,实即申叙廷议而为之。开首以“皇帝立国”四字,笼罩一切,追溯在昔,犹王时并兼六国之功,转到荐号称帝,告庙亲巡,开国大事,略具于此。通篇三句为韵,用韵极错纵变化之妙,仿佛《秦誓》。

 

【按】黄氏指出《峄山刻石》的文学内涵,值得注意。文中所说“《秦誓》”是指《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廷议”是指秦始皇二十六年李斯的建议,载《史记·秦始皇本纪》,文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三)刻石中某些文字的写法

 

徐铉、郑文宝传刻《峄山刻石》之篆字多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不合,后人颇有微词。清代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举“攸”字不合《说文解字》,以为“疑徐氏传模之误”,而清代毕沅《关中金石记》结合金石刻、文献典籍对《峄山刻石》的字体更有详尽论述,后举“强”、“尃”、“建”、“数”、“袭”、“者、“德”7字以为“此皆于六书不合,或是古本磨泐,铉临写时以意增改未可知”。

【按】《峄山刻石》为徐铉所摹,而《说文解字》又为徐铉所校订,不应有误。又,据罗振玉先生考证,钱氏、毕氏之说非是,详见其《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二《绎山刻石跋》,又见其《读碑小笺》第一则、第三则,此附录《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于后。

飘逸轩“秦刻石系列”研究:《峄山刻石》初考(一)

 

另,刻石文中“陀及五帝”之“陀”字,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文字,以清代毛枝凤《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一考证最详,可资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