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等,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是泰山地区现存最早的刻石。原石现已残缺,《史记》录有此刻石全文,可据以补全今传拓本的缺字。现存《泰山刻石》拓本,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二本为最早。一本计存165字,于1940年由中村不折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现均在日本。 《泰山刻石》是存世秦代篆书的代表作之一。宋刘跂《泰山秦篆谱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师。”元郝经《太平顶读秦碑》诗有云:“拳如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明查志隆《岱史》云:“秦虽无道,然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清宋思仁《泰山述记》云:“夫李斯小篆为八分之祖,斯不义不足论,而碑实为可宝,能继周之石鼓、鼎铭,为汉金石刻之前步焉。”
近期收到广大读者来信,希望我们推出名家讲座的视频内容。因此,我们推出俞丰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课程——《金石学·经典碑帖导读》与书友们分享。这门课程主要讲解《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中涉及的碑帖文史知识,该书为目前最受读者欢迎的碑帖释注类著作。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据记载,《泰山刻石》初刻立石之地,在今泰山贷顶无字碑南下约18米的去封号碑亭处,即今仿刻之石所在处:
《泰山刻石》现仅残存约十字,藏在岱庙东御座民国所建小碑亭内。所谓东御座,乃因乾隆曾驻跸于此,故得名,这座小院是岱庙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清代院落:
《泰山刻石》原石镶嵌岱庙东御座内民国时所建的小碑亭中: 岱庙东御座藏《泰山刻石》碑亭俯视图(碑亭背后有民国时期的跋文): 《泰山刻石》现存之字,一般认为是秦始皇刻石的原迹,但近年亦有学者提出,残存之字可能也是后代翻刻,故仍可存疑:
【原文·秦始皇刻辞】(据安国旧藏165字本录文,缺字据《史记》所补): 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寴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著明,陲于后嗣,顺承勿革。 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 化极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立,“位”的古字。临位,即位。 修,整治。饬,整顿,谨慎。 “廿有六年”《史记》作“二十有六年”。 罔,无,没有。 寴巡远黎,此句《史记》作“亲巡远方黎民”,当是传抄中将注释文字误入正文所致。寴,同“亲”。远黎,远方黎民。 东极,东部边境。 思迹,追忆往事。 祗,恭敬。 治道,治国的方略。 者,“诸”的古字。诸产,各类生产。 “大义著明”,《史记》作“大义休明”。 “陲于后嗣”,《史记》作“垂于后世”。陲,通“垂”。 “皇帝躬听”,《史记》作“皇帝躬圣”,当是因“聖”、“聼”形近而误。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语出《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庭内,维民之章。”孔颖达疏:“侵早而起,晚夜而寐,洒埽室庭之内。”夙,早。 专隆,非常重视。 “男女体顺”,《史记》作“男女礼顺”,当是形近而误。 昭,明显。隔,划分。一说“昭隔”即“昭融”。《史记·秦始皇本纪》宋裴骃《集解》:“徐广曰:‘隔’一作‘融’。”昭融,光大发扬。语出《诗经·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毛传:“融,长。朗,明也。”高亨注:“融,长远。” 靡,无,没有。 施(yì),延续。
化,教化。
【译文】 始皇帝登基即位,定立了制度,申明了法令,使官吏们都能严整守法。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天下首次归于一统,四方无不臣服。皇帝亲自巡视远方,登临这座泰山,遍览了东方的边境。随臣们追忆往事,回想统一事业的经过,恭敬地颂扬始皇帝的功德。治国的方略得以施行,各种生产安排合宜,一切都合乎法度。鲜明正确的政治主张,要传于后代子孙,永世承继不变。皇帝亲自听取政事,虽然已经平定了天下,仍毫不懈怠于国政。他每日早起晚睡,从长远利益考虑国家的建设,特别重视对臣民的教导。广泛地宣扬治国思想,使远近臣民无不领会,都能按照他的政策法令行事。尊卑贵贱等级分明,男女有别,各守其本,谨慎地从事本职工作。内外职事分明,毫不混杂,要将此延续到子孙后代。皇帝的教化影响深远,后人要遵循他的遗诏,永远承奉这重要的告诫。
【原文·秦二世诏书】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译文】 皇帝(秦二世)说:“各地的金石刻都是始皇帝所刻的。现今我承袭了皇帝的称号,但各地的金石刻中并不称‘始皇帝’,(只称‘皇帝’,)到了将来,后人看到这些刻石会以为不是始皇帝而是后嗣所刻,那就无法显现出始皇帝的伟大功绩了。” 左丞相臣李斯、右丞相臣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冒死上奏:“臣等请求将皇帝(秦二世)的这篇诏书完整地刻在各地始皇帝的刻石后面,那么后世就会明白金石刻的归属者了。臣等冒死请求。” 皇帝(秦二世)下制文说:“可以。”
本期涉及到的图书已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微店上架,如果您也对碑帖知识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书: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中国碑帖名品·秦刻石三种》 2019年杂志订阅请点击阅读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