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芳说】组牌局?不如来个“运动局”

 渐近故乡时 2017-05-05



小故事大声音



丁老师,我的良师益友。


人在江湖,相逢与别离总是交织在一起。相见的时候,热情洋溢在心头。如果相逢是首歌,我就用祝福、感谢 和勉励画上音符,把这真情实意一直唱下去。十年了,感恩于丁老师的帮助与提携,让我在超声心动图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丁老师是个大忙人,常年“飞来飞去”,到全国各地帮助医院调试机器。看着他精神矍铄,我向其讨教日常工作生活的保健方法。熟料丁老师抿嘴一笑:其实我很早就被心血管病给盯上了,几次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都有心脏偏大的迹象。不过现在我按照医生的指示坚持服药并且戒烟少酒,一有空闲还抓紧体育锻炼,现在身体逐渐好转,射血分数已经从40%上升至55%了。


可喜可贺,值得学习。



聊天说病



运动锻炼一度被看作是心脏科的禁区、雷区,大家认为只有足够时间的休息,才能确保心血管的健康,其实劳逸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为了凸显运动的重要性,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名词——“运动耐量”,也就是人体机体所能达到或承受的最大运动,包括“时长”和“强度”。这里讲的“最大运动”,可以通过日常锻炼而不断加强。那么提高“运动耐量”有什么好处呢?


临床上“运动耐量”贯穿整个冠心病治疗的始终

提高“运动耐量”,患者的心绞痛、死亡风险和抑郁都会下降。当然,如果不注意锻炼方法而盲目运动,反而会损害健康或加重已有的心血管疾病。


锻炼前全面体检,运动讲究方式。心血管病患者开始体育锻炼之前,最好请医务人员做必要的身体检查与评估,特别是心血管功能和运动能力,以便根据身体状况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在运动方式上,心血管病患者宜选择柔和连贯、缓慢均匀并带有节奏的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快步走等中、低强度的运动,运动时间最好保证在每周150分钟以上。

 

运动过程中,大家要学会自我监控运动强度——自测脉搏。根据运动后所达到的最高心律的百分率来确定活动的强度。中等强度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具体计算方法为(220-年龄)×60%次/分。


另外,运动中也可根据自我感觉来监测运动量,运功中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太过疲惫。若运动中突然感觉到胸闷气短,应立即终止运动并及时就诊。

 

心血管病患者谨防锻炼误区

误区一:锻炼时深呼吸

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过度深呼吸会诱发心脑血管收缩,导致心肌梗死、脑出血和其他意外的发生。因此,对已经发生动脉硬化,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深呼吸锻炼。


误区二:痛苦才有效

在很多人眼中,体育锻炼更像一种自我挑战,遵循“无痛无效果”的定律。其实这种“苦练”的运动模式,多半是受竞技体育类比赛节目的误解。对于普通人来说,“苦练”是一种很危险的错误观念。虽然锻炼时可能会出现某些不适,但那绝不应是疼痛。如果有心血管病的人在运动中出现疼痛症状,应立即终止运动并及时就诊。




汪芳心语

一位60岁的老年女性患者,有20年的高血压病史,因前壁心肌梗死入院,经过及时的PCI手术后逐渐康复。平日里甚少运动,心梗后再无锻炼。为了更好地促进复原,我们为其设置了“运动处方”:


运动强度:心率范围110~120次/分,步行速度2.5~3km/h。


运动类型:步行、力量练习。


运动时间:第一周每日上述运动量5分钟;第二周每日上下午各5分钟;第三、四周每日上下午各10分钟;以后每2周增加10分钟运动量,直到一次运动30分钟。另外,每日其他时间还需慢速步行20分钟。

运动频率:每周5~7天。


力量练习:上述运动后2周开始力量练习,隔日一次太极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同理。


很多朋友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步数”,,对于那些“争强好胜”者倒是极大的刺激。目前看,只要肯付出努力,往往都能达预想的目标,至于效果如何就不太好评估了。


相交于中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一味“暴走”不如量力而行。在享用愉快时光的同时维护健康,这才是运动的真正意义,而不是“争先争强”。





作者简介:汪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 药物临床机构副主任、心内科副主任、超声心动图室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