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物画创作,很多画面上就是一个美女在屋里,创作的意图和意义何在?

 昵称37023987 2017-05-05

“美女躺沙发”现象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现在中国人物画作品中,很多画面上就是一个美女在屋里,旁边加个凳子放两盆花,那么,我们创作的意图和意义何在?

油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油画家参加全国美展,基本上把课堂上的人体写生加一个绿植、加一个屏风和背景就拿去参加展览了。有一年油画评选有三四张是美女躺在沙发上,一个展览送来的画基本上都是美女躺在沙发上,我们的创作到底要往哪儿走?

张猛 小飞 110×80cm 2009年

▍教师应避免传授主观好恶

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教学中我认为不应该带有教师个人创作的好恶,我们的责任是把传统的写意人物的经典精神逸趣和经典语言的原则告诉学生,不应该把我喜欢的这种方法传给学生,我甚至刻意地去避免这一点发生。这也是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坚守的一个底线。值得我们思考和担忧的是,趋同现象在高校尤其应该首先引起警觉,在教学、在科研、在创作的各个方面,应该刻意地努力去避免,这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有引领价值。

周京新 水墨人物之三 246×125cm 2015年

写生与画室绘画一个样缺失人文关怀

▍作品要着天、入地、动人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我们现在的写生教学步入了一个瓶颈。从方方面面汇总过来的作品能够反映出来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画室化、模特化倾向。不是说大家不关注社会生活,不走向基层写生,即便是走向基层写生的东西,呈现出来的依旧是模特化的,跟在画室画得差不多。

刘西洁 少女 68×50cm 2010年

另外,整个展览当中让人有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所谓上不着天,形式语言的东西不太打动我;下不着地,社会民生关怀也不太触动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先生创作一笔一线都觉得非常动人心魄,像叶浅予的速写,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等。他们的画你觉得非常耐得住品味,今天为什么耐不住品味了呢?现在的绘画条件相对老一辈艺术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出来的作品就是不着天、不入地、不动人。

周思聪 《矿工图》习作34cm×34cm 纸本水墨 1980年 家属藏

还有一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术学院的教师文化思考能力的积极的程度还比较强烈,但是后来这十几年,从教学的反映中相对来说有点儿平淡。比如卢沉老师的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有非常明确的主张,这些主张都是回应这个时代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但是今天好像听不到什么主张了。

尉暁榕 年轻女子 136×68 纸本水墨设色 2008年

今天的人物画和社会的整个关系应该是最密切的,如果人物画和社会生活有着距离,人物画死路一条。我们的人物画中的民生关怀,不再动人。在我看来,基本上是把一个农民工或者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老人,当成一个“画室对象”在处理。你们不在一个生活的状态里,画就是空洞的,没有真实精神和真实感受的。强调“民生关怀”,强调对当下的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自觉的主动回应,这个事情高校得有担当。

造形与传神

造型能力是国画人物画的“入场券”

▍造型能力是国画人物画的“入场券”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面临的挑战是,中国人物画如何往前发展?中国画有其纯粹性,有自己的规律往前推进,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人物画的写生只是教学当中的一个环节,专业写生目的是两个方面:1.训练笔墨;2.训练笔墨过程中抓形,两者不能偏废。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人物画尤其是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课题,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展览作品基本上以单人写生或者是单人作品为主,因为这个难度不是特别大,但是透过这个看不到庞大的中国画发展的内在动力。

唐勇力 人物写生 50x40cm 2016年

该如何把中国人物画在教学结构里的位置摆清楚?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我们水墨人物画和工笔人物画都面临“探索性”的问题。就现在展览作品情况来看,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墨人物画相比,变化较大。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周思聪、卢沉先生在教学当中加入了“构成课”,有意地把西方的构成思想加入到水墨当中去,要改变水墨人物画的现状,扩宽水墨画的语境。从现在来看已经达到了目的,现在水墨人物画包括工笔人物画的语境的表达已经很宽阔了,样式非常多,技法、语言也是百花齐放。而这里边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人物画的“造型问题”。

《矿工图》局部 卢沉 68.5cm×68.5cm 纸本设色 1981年 北京画院藏

一个是造型的能力,一个是对造型的认识、理解。人是有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所以表达“形”的时候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能力问题,也是一个表现问题,这正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怎么写心中之意和对象的精神内在,中国画里“以形写神”怎么做到?

形的能力和传神的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人物画不可能做到像山水、花鸟那样得心应手,那如何对待人物画造型问题的训练?有人说“素描害了中国画”,这只能说明他对素描不理解。但是素描有一定的问题,因为我们有时候很固执地认为素描就是光影素描,其实现在的素描教学完全改变了,中国画的素描从原来的“光影素描”走到“线性素描”。现在高等院校里面的教学和素描相融,已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卢沉十字路口 宣纸·水墨设色 136×136cm 1998年

中国画的发展首先是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造型问题,这是工笔或写意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如果人物画家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够把造型解决,肯定地说今后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人物画家。所以说造型问题是第一位的。

其次,“笔线”问题也非常重要,我给自己的绘画过程总结了“五要”:笔、性、形、墨、色。这五个方面在水墨人物画中是不可能脱离掉的,每一个都非常重要,核心是“形”,这不是单纯的造型,它有形式、有结构、有现代化的理念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修养体。

王赞 胡晓旭肖像写生 100×69cm 2006年

写生VS创作写生课解决什么问题

▍写生解决能力,临摹解决功力

胡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在我教学的年代里,我认为写生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训练能力。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是在老一辈先生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两个“三位一体”的经验:临摹、写生、创作;生活、传统、创作。这两个“三位一体”确实对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对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邸超 《疏勒青年》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14年

我在工作室教学里,考虑到教学机制和生源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放在一起上课。他们在基础训练写生的时候都在一起画,只是要求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在辅导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到底写生跟创作如何区别?写生是否允许后期加工?在我的创作里,写生、临摹跟创作是有直接关系的,里边的形象都是在生活里,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根据需要重新组织、重新处理产生的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形象。我会尽量保留第一感觉画出来的东西,这对之后的创作有直接帮助。

黄华三 肖像 178×96cm 2016年

在临摹、写生、创作环节上,我认为有不同的要求。写生是解决能力问题;临摹是解决功力问题,必不可少;创作是在临摹和写生的基础上解决自己在艺术表现上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写生和创作是矛与盾的关系

●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我在教学中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写生就是创作”。中国画的写生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一直是在面对“矛与盾”两个相对的对象。写生是对着有依据的、独特的、特别的创作,可以有表现,可以强调创作性,强调写生本身的特性。

张正民 人物写生 139×75cm 2017年 纸本水墨

中国画本身不可替代性的根源在哪儿?可能谁也摆脱不了的就是传统,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和传承、对传统精神的把握,对传统经典技术语言的深入、准确的理解和带有个性化的拓展。我认为这是中国画各个相关的高校专业的教学底线。比方说笔墨,我们在教学当中要贯彻体现笔墨精神,体现中国画特有的表现性。

刘琦 来自沂蒙山的模特老李 136×68cm 2015年

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在内经典文化语言的“写的精神”以及相关语言的独特性,应该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也可以是多样化,但是他一定是有底线的,准确的理解呈现出准确的精变性。我最怕的是在教学中明明教学生芭蕾,结果他们学出来是跳广场舞,这对于中国画来讲就是一个误区,就是一种偏向。

陈苏平 写生 76×49cm 2003年

▍写生是创作中的一个片断

●王大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写生在艺术创作当中是一个片断,一个局部,不能完整地把艺术呈现出来。哪怕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画家,他的写生作品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时候还是有不足之处的,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局限性。当然作为有经验的画家,他的思想内涵、人文情怀,及其技法等各方面的功夫,在写生当中体现出来的内涵显然是有厚度的,这其实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王大鹏 老枪 136×68cm 2016年

过去,写生范本的启发作用往往大于具体的技法、示范效应,它这种启发甚至是一种反向的思维,弱化了技法的作用。在写生教学中,个体对主观自我的诉求常常超过对客观研究的兴趣。虽然他面对了一个写生对象,但是并没有真心研究对象,他脑子想的还是怎样表达自我,表达自我要建立在研究对象的前提之下,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因此写生活动、写生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想通过写生来彰显个体价值而忽略对客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本科写生教学。所以我们还是在教学中加强造型训练,提高个体表达的自我能力。然而写生教学所遵循的法则与美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并无二致,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循序渐进、严谨扎实的作风自然应当继续发扬,对写生来说尊重和研究课题是实现主观诉求的前提。

林霖 拄杖老人 2013年 138×69cm

写生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臆想出来的,必须是带有鲜活性和个体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水墨人物画语言特征的感觉是写生教学技法训练的着力点。强调造型的同时也要强调用笔墨去思维,两者不可偏废。

▍语言相近而更容易聚拢

刘庆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写生和创作这个话题似乎不大,而实际操作起来,“写生”或许更容易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来关注。这跟当代的关系可能有一点拧或者不顺畅,甚至不搭,我们一直觉得当代和基础的东西不是一条道上的。各个院校的教学可能都差不多,也许是因为中国画很多个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语言上有一点相近,但是也正因为语言上相近才使我们更容易聚拢在一起。

刘庆和 幺妹 138×69cm 2017年

▍画到生时是熟时

●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每个院校在人物写生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实际上核心里的“核”是一个样的。教的无外乎临摹、速写、线描写生、素描写生、水墨写生。其实人物画写生教学就是以人物写生为主、人物模特为主的教学方法。

李洋 惠安新娘 138x69cm 2017

我上学时,张平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说李可染先生有一个观点,画中国画画不坏,可能李可染先生做到这一点了,他几十年的积累,大师的手段和方法,他画不坏,画了几十年的人物写生,有的时候你说真画得坏吗?我想画不坏是一个问题,感觉越画越难,反而是一个好现象。当年周思聪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她讲画到生时是熟时,人物画越画越是生活,越画感觉越难,越画越感觉不会画。而这可能是你在提升。

王晓辉 小动作 136×68cm 2013年

▍不能缺失民族属相和绘画属性

秦嗣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写生在教学里更多的应该不是前置,而是一种引领和启发。要使写生的画面既有独立的创作意识,也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意识,我觉得需要非常强的直面性,而且要取其简单,取其直接,取其朴素。在自我的认知度里,你有多高的认知度,决定画面里是取简就繁还是取繁就简。无所谓用什么方法和样式,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民族属相,这种独特的绘画特征。

刘进安 水墨写生 150x60cm 2015年

90后的学生已经不再受老先生们的言传身教,整个时代把他们推进了一个茫然的形态里,以至出现了当代艺术或在其他水墨艺术里的不同思考。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手段不重要,只要是纯粹的,没有失掉中国绘画的属性(笔性、墨性)和文化的审美价值,我想可能是今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取向。

话题:

诚如文章开头提到,现在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常常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状态,您对人物画有什么体验?

结合您的实际经历或看展感受,谈谈您对人物画教学的思考。评论已开启,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