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笔要诀

 长青树会馆 2017-05-05
文笔要诀》 唐·杜正伦
 第一部分    句 端  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必立言以间之,然后义势可得相承,文体因而伦贯也。新进之徒,或有未悟,聊复商略,以类别之云尔。

翻译:句子的开始,进行排比归纳(意应同比物属事)时,都需要有顺序;每当需要有分门别类之论述,必先以立论将其(意义)区分开来,如此(不同的)道理就可以(顺畅地)连续下去,文章的结构也因此通顺连贯。新入门的(作文人),也许有不了解的(地方),姑且在这里再作一番介绍评论,来提供一些类别的参考罢。

第二部分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右并发端置辞,泛叙事物也。谓若陈造化物象,上古风迹,及开廓大纲、叙况事理,随所作状,量取用之。大凡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闻、闻夫、窃惟等语,可施之大文,余则通用。其表启等,亦宜以臣闻及称名为首,各见本法。

翻译: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以上(“右并”指古本竖排)是文章起头用语(即发端词),一般用以叙述事物。例如陈述世间事物,上古风迹,以及提纲挈领、叙述事理,根据所叙述的内容,考量之后撷取使用。大凡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闻、闻夫、窃惟等助词,可用于长篇文章,其余则通用于各种文章。如是表、启之类的文章,亦宜以“臣闻”及称号作为句首,各自有其(专门的)用法。

第三部分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右并承上事势,申明其理也。谓上已叙事状,以复申重论之,以明其理。

翻译: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以上用以承接上文对于事物的叙述,提出其所包含的道理。因为上文已对事物的情况进行了叙述,这里引出进一步的议论,用来明确内含道理。

第四部分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右并因事变易多,限之异也。谓若述世道革易,人事推移,用之而为异也


翻译: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以上由于事物经常出现变化,以不同的(特殊)情况来限制之前论述的(一般情况)。例如论述世道、人事、风俗等的变化,用上述的助词来引出不同的情形。  

第五部分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可谓。  右并取下言,证成于上也。谓上所叙义,必待此后语,始得证成也。或多析名理,或比况物类,不可委说。

翻译: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可谓。 
以上由于事物经常出现变化,以不同的(特殊)情况来限制之前论述的(一般情况)。例如论述世道、人事、风俗等的变化,用上述的助词来引出不同的情形。  

第六部分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右并追叙上义,不及于下也。谓若已叙功业事状于上,以其轻小,后更云"况乃""岂云"其事其状云。
 

翻译: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以上承接上文追加叙述,于下文无关。比如上文已叙述了(某人)的功业行状,认为太过简单,后文再以"况乃""岂云"进一步叙述其人的生平、行为。  

第七部分   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右并引取彼物,为此类也。谓若已叙此事,又引彼与此相类者,云"岂唯"彼如然也。

翻译: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以上引用其他事物,与之前所述事物类比。比如已叙述这一事物,又引用其他与其类似的事物时,云"岂唯"以表示那一事物也是如此。  

第八部分   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   右并大言彼事,不越比也。谓若已叙前事,"假令"深远高大则如此,此终不越。

翻译: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以上将原来事物予以假设(原意夸大置辞),(但)不会超脱譬喻的范畴。例如已叙前事,"假令"深远高大则如此,终究不过是假设而已,(是不会实现的)。

第九部分   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 右并将取后义,反于前也。谓若叙前事讫,云"虽然"仍有如此理也。

翻译: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以上引出与前文所提及事物相反的结论。例如叙述完前文后,用"虽然"表示仍有(后文)如此这般的道理。

第十部分  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 右并叙事状所求不宜然也。谓若揆其事状所不令然,云"岂令其至于是"。

翻译: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以上指出事情发生的不合理、行为的不正确。比如指责之前所述的事情不应当如此进行,云"岂令其至于是"。

第十一部分  岂类,讵以,岂如,未如。右并论此物胜于彼也。谓叙此物微也,讫,陈"岂若"彼物微小之状。 

翻译:岂类,讵以,岂如,未如。以上指出某事物比之前所述事物更胜。比如叙述某物的微小,完毕之后,再陈述"岂若"另一物微小之状(以体现另一物更为微小)。

第十二部分  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右并覆叙前事,体其状也。若前已叙事,次便云"若乃"等,体写其状理。

翻译: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以上重复叙述前事,描绘其状态。比如前已叙事,接下来便"若乃"等,描绘其状理。

第十三部分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 
  右并逾分测量,或当尔也。譬如论其事使异理,云如此。

翻译: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以上以其他的角度推测,也许应当会如此。譬如以不同的道理(角度)论述(同一)事物,可用以上助词开头。

第十四部分   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右并看世斟酌,终归然也。若云看上形势,"唯应"如此。 

翻译: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以上引出以世情道理看来,终究应当如此。比如说根据形势来看,"唯应"如此。

第十五部分     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足令,足便。右并势有可然,期于终也。谓若叙其事形势,方终当如此。

翻译: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足令,足便。以上指形式上有可以改变的地方,但是结果终究一致。比如叙其事形势,方终当如此。
第十六部分  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  右并事有变常,异于始也。谓若其事,应令如彼,忽令如此。

翻译: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以上引出事物有变化,与开始时不同。例如某事,应使其那样(进行),却有突然使其这样(进行)。

第十七部分    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右并更论后事,以足前理也。谓若叙前事已讫,云"加以"又如此。

翻译: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以上再接着论述后事,用以补充先前的事理。例如叙述完之前的事情,云"加以"又如此。

第十八部分   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右并总论物状也。 

翻译: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以上概括性的论述事物的(普遍)状态。

第十九部分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右并引其大状,令至甚也。若叙其事至甚者,云"自非"如此云。

翻译: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以上用以加强语气。若叙其事至甚者,云"自非"如此云。

第二十部分   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右并因缘前状,论可致也。若云"自非"行彼,何以如此。 

翻译: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以上借由之前的情况,议论可能性。若云"自非"做了那事,何致如此。

第二十一部分  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  右并豫思来事,异于今也。若云今事已然,"方虑"于后或如此。

翻译: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以上提出对于今后事物的考虑,(这些事物)也许会与现在有所不同。比如说现在事情已经如此了,"方虑"之后也许会像(后文)这样。
  

第二十二部分  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   右并论志所欲行也。

翻译: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以上论述想要付诸行动的志向。
  

第二十三部分  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  右并事非常然,有时而见也。谓若"每至"其时节、"每见"其事理。

翻译: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以上指出某事某理并非始终如一,有时会出现。例如"每至"其时节、"每见"其事理。
  

第二十四部分  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  右并有所逢见便然也。若逢见其事,"则必"如此。

翻译: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以上指出前因而发生后果用语。
  

第二十五部分  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右并要会所归,总上义也。谓设其事,"可谓""如此",可比"如比"。 

翻译: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以上指出总结上文用语。
 

第二十六部分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  右并劝励前事,所当行也。谓若其事,云"诚愿"如此。

翻译: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以上指出规劝前边叙述的内容,而发感慨用语。   

第二十七部分  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  右并豫论后事,必应尔也。谓若行如彼。"可"如此。

翻译: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以上指出引出后事用语。 

第二十八部分   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惟,窃闻,闻夫,惟昔,昔者,盖夫,自昔,惟。  

翻译:
 用于文章首及段落发语。
第二十九部分   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斯则,此乃,诚乃。  

翻译:以上用以承接上文对于事物的叙述,提出其所包含的道理。因为上文已对事物的情况进行了叙述,这里引出进一步的议论,用来明确内含道理。
  

第三十部分  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俄而,洎、逮,及,自,属。  

翻译:以上由于事物经常出现变化,以不同的(特殊)情况来限制之前论述的(一般情况)。例如论述世道、人事、风俗等的变化,用上述的助词来引出不同的情形。
  

第三十一部分  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斯乃,斯诚,此固,此实,诚知,是知,何知,所知,是故,遂使,遂令,故能,故使,所谓,可谓。  

翻译:以上引出后文,证明上文的结论。这是由于上文所论述的道理,必须借由这里的后文才能得以证明。有时对事物名理的是非异同多做分析,有时对相似的事物进行比照,不可推弃不说。
   

第三十二部分  况乃,矧夫,矧唯,何况,岂若,未若,岂有,岂至。  

翻译:以上承接上文追加叙述,于下文无关。比如上文已叙述了(某人)的功业行状,认为太过简单,后文再以"况乃""岂云"进一步叙述其人的生平、行为。
   
第三十三部分  岂独,岂唯,岂止,宁独,宁止,何独,何止,岂直。  

翻译:以上引用其他事物,与之前所述事物类比。比如已叙述这一事物,又引用其他与其类似的事物时,云"岂唯"以表示那一事物也是如此。  

第三十四部分  假令,假使,假复,假有,纵令,纵使,纵有,就令,就使,就如,虽令,虽使,虽复,设令,设使,设有,设复,向使。   

翻译:以上将原来事物予以假设(原意夸大置辞),(但)不会超脱譬喻的范畴。例如已叙前事,"假令"深远高大则如此,终究不过是假设而已,(是不会实现的)。
  

第三十五部分  虽然,然而,但以,正以,直以,只为。   

翻译:以上引出与前文所提及事物相反的结论。例如叙述完前文后,用"虽然"表示仍有(后文)如此这般的道理。
  

第三十六部分  岂令,岂使,何容,岂至,岂其,何有,岂可,宁可,未容,未应,不容,讵令,讵可,讵使,而乃,而使,岂在,安在。   

翻译:以上指出事情发生的不合理、行为的不正确。比如指责之前所述的事情不应当如此进行,云"岂令其至于是"。
   

第三十七部分  岂类,讵以,岂如,未如。   若乃,尔乃,尔某,尔则,夫其,若其,然其。   倘若,倘使,如其,如使,若其,若也,若使,脱若,脱使,脱复,必其,必若,或若,或可,或当,
唯应,唯当,唯可,只应,只可,亦当,乍可,必能,必应,必当,必使,会当。


翻译:以上引出以世情道理看来,终究应当如此。比如说根据形势来看,"唯应"如此。



第三十八部分  方当,方使,方冀,方令,庶使,庶当,庶以,冀当,冀使,将使,夫使,令夫,所冀,所望,方欲,更欲,便当,行欲,足令,足便。  

翻译:以上指形式上有可以改变的地方,但是结果终究一致。比如叙其事形势,方终当如此。
   

第三十九部分  岂谓,岂知,岂其,谁知,谁言,何期,何谓,安知,宁谓,宁知,不谓,不悟,不期,岂悟,岂虑  

翻译:以上引出事物有变化,与开始时不同。例如某事,应使其那样(进行),却有突然使其这样(进行)。
   

第四十部分   加以,加复,况复,兼以,兼复,又以,又复,重以,且复,仍复,尚且,犹复,犹欲,而尚,尚或,尚能,尚欲,犹仍,且尚。  

翻译:以上再接着论述后事,用以补充先前的事理。例如叙述完之前的事情,云"加以"又如此。
  

第四十一部分  莫不,罔不,罔弗,无不,咸欲,咸将,并欲,皆欲,尽欲,皆并咸。  

翻译:以上概括性的论述事物的(普遍)状态。
   

第四十二部分  自非,若非,若不,如不,苟非。  

翻译:以上用以加强语气。若叙其事至甚者,云"自非"如此云。
  

第四十三部分  何以,何能,何可,岂能,讵能,讵使,讵可,畴能,奚可,奚能。  

翻译:以上借由之前的情况,议论可能性。若云"自非"做了那事,何致如此。
   

第四十四部分  方虑,方恐,所恐,将恐,或恐,或虑,只恐,唯虑。  

翻译:以上提出对于今后事物的考虑,(这些事物)也许会与现在有所不同。比如说现在事情已经如此了,"方虑"之后也许会像(后文)这样。
  

第四十五部分  敢欲,辄欲,轻欲,轻用,轻以,敢以,辄以,每欲,常欲,恒愿,恒望。   

翻译:以上论述想要付诸行动的志向。
   

第四十六部分  每至,每有,每见,每曾,时复,数复,每时,或。  

翻译:以上指出某事某理并非始终如一,有时会出现。例如"每至"其时节、"每见"其事理。
  

第四十七部分  则必,则皆,则当,何尝不,未有,不则。  

翻译:以上指凡是遇见的(事情的状况)必然如此。比如逢见其事,"则必"如此。
   

第四十八部分  可谓,所谓,诚是,信是,允所谓,乃云,此犹,何异,奚异,亦犹,犹夫,则犹,则是。  

翻译:以上引出归纳要点,总结上文的论述。比如假设其事,"可谓""如此",可比"如比"。
   

第四十九部分  诚愿,诚当可,唯愿,若令,若当,若使,必使。  

翻译:以上劝诫读者,对于之前所叙述的事情应当如何处理。谓若其事,云"诚愿"如此。
   

第五十部分  自可,自然,自应,自当,此则,斯则,女则,然则。  

翻译:以上提出对于今后必须如何如何进行的议论。例如行如彼。"可"如此。

 
古典诗词“十读”法

一、读懂开头

  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要读懂一首诗词的开头,一是要努力联系诗题。二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词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三是要体会感情基调。如: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

  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读出妙处

  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折柳”这一关键意象寓意的理解,2003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诗眼的把握,2004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一个巧妙情节的理解,而对于诗中用词妙处的考查更是频见于各省市高考试题中。

 

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江阴浮远堂》2005年山东卷)

  试题要求分析“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因为看不到想看的而心生怨恨,这是人之常情,但该句却描绘了一种特殊心态——抱怨无山遮挡视线。这是因为看到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好河山却无力收复,只能更添悲愤之情。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山河破碎之感表达得更为曲折与深沉。

 

 

  三、读出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

  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并引》2006年全国卷Ⅰ)

  其中一题为:“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如: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

   其中一题要求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该题并不是在考查抽象的概念。所谓的“对比”“虚实”其实就是“变化”。第三句所写之景与前两句相比,一是所闻与所见的对比,二是虚与实的对比;前两句所写之景,又形成了高与低、动与静的对比。而这恰恰就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所在。

 

 

  四、读懂景物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读景物,要善于读出景中之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如: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2006年辽宁卷)

  其中一题为:“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净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五、读懂意象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坚强清高,“梧桐”常表凄凉冷清,“日暮”多表惆怅伤感等。如: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宫·叨叨令》2006年浙江卷)

  其中有这样一题:“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通过分析可知,前四句中的主要意象有“流水”“青山”“白云”,而根据题中提示的意象特征,不难明确答案,前者为“流水”,后者为“白云”。

  此外,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示多种感情。如“登高”意象,既可表“怀远”,也可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赏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六、读懂典故

  古代诗歌中,常常有咏怀古人古事古迹的内容,也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这就要求师生在理解时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这类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理解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以便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作者写到了周瑜,其实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心情。想当年,周瑜年轻有为,建立了伟大的功业,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未就,既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外,周瑜能够建立功业,还得力于孙权的重用,而自己呢?在政治上却屡遭排挤打压,因而又流露出了对现实的不满。

 

 

 

七、读懂主旨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吃透内容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还要多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如: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南柯子》2006年全国卷Ⅱ)

  两道试题如下:(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2)题要求直接分析主旨,第(1)题虽然问的是某一诗句所抒发的感情,实则也是间接考查考生对全词主旨的把握。作者上阙先写大雨将至,再写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可怜的鲜花,但这并非是为了惜春伤怀,下面的一个“莫为”已清楚表明了这一点。下阙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了辛勤劳作的农民身上——“人间辛苦是三农”,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而结尾一句也解释了上阙中“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的原因。由此可见,本词主旨是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同情的。

 

  

八、读懂技法

  在阅读诗歌时,还要树立“技法”意识。要了解相关概念,并吃透其特点。诗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即描写、议论、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要吃透其特点,在回答问题时正确运用。

  表现手法:范围极为广泛,如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象征、抑扬、虚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对于技法考查得很频繁。主要题型有三种:分析所用词语的妙处、分析某一诗句的作用、分析一首诗的艺术技巧。这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九、读懂诗人

  常言说,鉴赏诗歌要能“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所有的诗歌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飘逸豪迈,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南宋诗人的山河破碎之感,等等。2006年辽宁卷考查到《东坡》一诗,该诗的作者苏轼一生坎坷多磨难,但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他都能坦然面对,旷达开朗。而结合原诗及试题中的注释,不难发现,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十、读出类别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如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反 切 法


  无论是注释中的释音,还是卷末的释音,反切法用得最为普遍。例如
  痱为病也,身无痛者,四支不收,知乱不甚。(《太素·热病说》)杨上善注:“痱,扶非反,风病也。”
  
疠风者,索刺其肿上。(《太素·杂刺》)杨上善注:“索,苏作反,散也。”
  ,昌真切,肉胀起也。(《素问》卷二《释音》)
  懊,上于刀切,下奴刀切,又女江切,心乱也。懊,痛悔声。(《注解伤寒论》卷三《释音》)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反切的基本原理:
  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新的字音,这种方法叫作反切法。古文都是竖行书写,相拼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分别称为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反切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只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不考虑它的韵母和声调;只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不考虑它的声母。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结合起来,就拼出被反切字的读音。例如:“冬,都宗切”,“冬”是“被反切字”,“都”是反切上字,“宗”是反切下字。下面用汉语拼音加以表示:
  冬  都  宗  切
  dōng  d(ū)+(z)ōng

  反切上字“都”只取其声母“d”,反切下字“宗”只取其韵母“ong”和阴平声的声调。把反切上字的声母d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ōng拼合起来,就成为dōng的读音。
  下面几例的反切方法,均可依此类推。
  政  之盛切 zh(i)+(sh)èng--zhèng
  条  徒聊切 t(ú)+(l)iáo--tiáo 
  田  徒年切 t(ú)+(n)ián--tián
  干  歌安切 g(ē)+ān--gān 

  在学习反切的时候,必须注意零声母的问题。汉字中有些字只有韵母,没有声母,如“哀”、“于”、“乌”、“恩”、“安”等都只有韵母没有声母。用这些字作反切上字时,它在反切中只占一个虚位,不参加拼音,所以叫作“零声母”。下面的反切上字都是零声母:
  懊  于刀切 (yu)+(d)ao--ao
  央  于良切 (yu)+(l)iang--yang
  恩  乌痕切 (wu)+(h)en--en
  乌  哀都切 (ai)+(d)u--u

  反切法比直音法进步许多,但是由于古今音变,要想正确切出古书中所有反切的准确读音,还要掌握其他许多音韵知识。由于事涉专门,这里不加详述。只要掌握上述反切的基本原理,对古书中大部分反切都能切出它的正确读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