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企业内部创业不现实

 无名361 2017-05-06
  为什么企业内部创客模式不太现实。

  大家知道,这两年企业内部生态化这个概念挺火,就是说把企业看成一个平台,搞内部创客,也就是员工内部创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这听起来很好,好像也确实有些企业在做,但管理学家、企业战略咨询师施炜最近在一个演讲里提醒说,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个想法并不现实。

  原因很简单:企业内部没那么多创新人才。你想,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毕竟很少,这种稀缺性就决定了他们会受到外部资本的追捧,一般自己都创业去了,哪会在你企业里呆着?所以所谓的创客模式,不是不行,是成不了搞企业的主流模式。主流模式还是要聚焦核心人才、组建团队,打造核心产品。

  即便是一些著名的创新企业,内部创客模式也不是主流。施炜在演讲里提了几个例子。比如说谷歌,谷歌继搜索之后出的一些重量级产品,几乎都不是来自内部。比如说安卓是收购来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最初也是买来的,而现在是一大堆博士压上去,才搞出一个阿尔法狗。Facebook这几年也这样,真正的创新几乎都是从外部收购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美国有些收购动不动就几十亿美金,买一个初创项目。这些项目为啥这么值钱?就是因为内部产生不了,能搞出这创意的人是天才,自己的企业没有,干脆把它收购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英特尔。英特尔过去做芯片很牛,但在手机芯片上折腾了十多年,就是干不过高通。英特尔难道不知道要创客吗?难道不知道要打破组织边界吗?难道不知道要去斯坦福找人吗?问题是找到了也搞不定。这里有知识产权的问题,还有就是有些核心的知识就在高通那几个人的脑子里,这没办法搞过来。?

  这些例子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企业不要迷信什么内部生态,还是要聚焦,运用组织的力量。

  施炜在演讲里还明确反对了跟内部创客相关的一个概念,就是企业人才外部化。很多人说人才自己不用培养,外面肯定有。但是施炜说,外面肯定没有,企业内部人才主要还是要靠培养。这涉及到制度经济学里面的一个概念,叫资产专用性。企业当中有些资产是通用的,有些资产是专用的。像电脑,在这个企业能用,别的企业也能用,是通用的。但人力资产,往往是专用的,就是说只能用在这儿,只能用在这个企业,只能用在这个行业,只能这些人用,转移出去之后就没有价值了,而且代价非常大,所以必须通过内部化方式来运作。一方面,它外面买不到,需要企业慢慢把这种能力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企业往往要靠这个能力来赚钱,因此也不可能把它开放给别人。

  施炜说,企业里面大部分岗位的人力资产、知识积累还是要内部形成,这里面首先包括特定行业的经验和知识。比如浙江有一个很著名的家具企业,这几年引进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这些经理人自己就说,真正理解行业需要三年。这就是人力资本的行业专用性。除了特定的行业的经验和知识,还有企业内部的知识。这点中国和美国情况不太一样,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人比较复杂,所以在美国经常看到高级管理者,在这个公司是CEO,到那个公司也是CEO,他都能干。但中国,企业跟企业之间差异非常大。老板的个性、组织的氛围、人际关系等等,使得企业跟企业之间缺少共性和流动平台。职业经理人去了,往往需要一个很漫长的适应过程和学习过程,弄不好就碰到“地雷”了。

  所以,中国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基本都是内部开发。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兵,有好的培养机制,或者师傅带徒弟,或者以战养战,等等。通过种种机制,让学生兵成长。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性。所以,一些流行的概念,理论上讲讲可以,但真正做企业,还是要结合实际。

  以上就是施炜教授对企业内部生态组织构建的观点,供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