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家的瓜蒌薤白半夏汤不仅治疗胸痹,还能治疗这个呢!

 杉木轩 2017-05-06



芸菱有话说

    不得不说,看到这篇文章,芸菱不禁为小和尚老师竖起大拇指,写的真好!其实,一直以来,芸菱忘记告诉大家了,小和尚和郭威老师(就是那个周周给大家讲经方的老师呢~)都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大夫呢!他们不仅谦虚而且好学,而且而且都是男神级别的暖男奥!话不多说,快来看文章吧!

阅读小和尚老师的另一篇文章,点击下方链接:

枳实与枳壳,你真的会用吗?


湿热证,即湿与热相合致病的常见病证,可分为外感引起的湿热证,即湿温病,与内伤杂病中的湿热证。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有发热的症状;后者四季皆可发病,不一定伴随发热。二者的共同点:都与脾胃关系密切,前者以脾胃为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后者则常有脾虚湿滞的内伤基础,此其一也;发病过程有矛盾的症状,病邪有热,但身热不扬,口不渴或喜热饮,不烦躁,大便数日不行,但不燥结,脉不数,或缓或滑,苔腻或白或黄,此其二也;病程长,湿邪粘腻,不能速除,缠绵难愈,此其三也。


湿温病与内伤湿热证可相互影响,两者大多伴有脾胃内伤的基础,反之又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吴瑭在《温病条辨》中也指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的发病机理。


1湿热证的治疗


开上:宣化上焦,上焦一般湿重于热,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之品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气机通畅,微有汗出而邪从汗解,此外,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通过宣肺,条达气机,也有利于湿邪的排出。


畅中:运化中焦,中焦是湿热证的病变中心,上下二焦的病变皆可伴见中焦的症状。湿热在中焦,多用辛苦之品,辛能开郁醒脾,宣通气机,苦能燥湿降浊,焦苦之物还能醒胃消导,根据湿热的比重,酌加苦寒燥湿之品。


渗下:渗利下焦,湿热在下焦当因势利导,淡渗利湿,使湿浊从二便排出。


2宽胸理气法的运用


1)经典中的理法方药——宣肺法


痰饮水湿本为一物,治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经》有“开鬼门”的要旨,开鬼门即是宣肺发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也提出:“当发其汗”、“当发汗乃愈”,其所用发汗之物皆是辛温宣肺之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而退,故难速已……(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由上可见,宣肺能宣透肌腠,使湿随汗出,又能宣通气机,有利于湿邪的排出,故在湿热证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用的药物有麻黄(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麻杏苡甘汤)、杏仁(三仁汤、杏仁滑石汤、三石汤)、藿香(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这些方子的治疗主症大多是兼见三焦的症状,所以应用这些较通用的开肺气之品。


2)扩展运用——宽胸理气


有了以上基础,《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的“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就比较好理解,陈修圆“水行气顺不求奇”、“气开结散勿迟疑”的总结甚是恰当!本篇所论胸痹心痛短气多为痰饮为病,既然杏仁能通过宣肺理气达到行水去湿的目的,而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那宣通上焦胸肺的气机是否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呢?特别是本有痰浊痹阻胸阳,气机阻滞的情况,便可一箭双雕。


3)瓜蒌薤白半夏汤在湿热证中的应用


方中瓜蒌涤痰散结,宽胸利膈,薤白宣通阳气,散寒化痰,半夏化痰降逆,三药合用,共奏化结聚之痰浊,宣郁遏之阳气的功效,为治疗胸痹的常用方剂。此外,瓜蒌,归肺、胃、大肠经,尚有清热涤痰,润燥滑肠之效;半夏,归肺、脾、胃经,还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薤白,归心、肺、胃、大肠,还有行气导滞之用,小陷胸汤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可见瓜蒌、半夏也为中焦脾胃之常用药,四逆散中阳气郁遏,泻利下重加薤白,可见薤白也为胃肠之要药。


综上,笔者认为瓜蒌薤白半夏汤不仅适用于胸阳为痰浊痹阻而发胸痹之证,还适用于湿浊壅遏阳气,渐次化热,湿热交混,气机呆钝之证,故笔者将本方多次试用于湿热证以中上二焦为主的病证中,效果尚满意。


3病例举隅


案1 


黄某某,女,50岁。初诊:2016年8月19日。外科住院病人,双上肢麻木、腰痛、右下肢发胀,诊断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邀我科会诊以求针灸治疗。患者尚有一症甚是苦恼,时值季夏,剑突以上汗多、下无汗,不分昼夜,心烦,略有气短,小便觉烫,无尿痛,余无不适。舌暗略红苔薄白腻,脉寸弱关尺滑。思及仲景所言之“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皆是热与邪结(大陷胸汤、茵陈蒿汤)或热郁于内(栀子豉汤),不得外发,阳热上蒸所致。


本患者小便烫、舌偏红,有热无疑;脉得之阳微阴弦,虽无明显胸痹心痛短气,其略有气短也符合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之胸痹轻证,舌苔腻亦为痰湿之征。故辨证为痰浊痹阻,阳郁化热,心火下移小肠,湿热上蒸,故治疗以开胸涤痰,行气利水为法,佐以开郁泻热,导热下行


药物:瓜蒌(打碎)20g,薤白6g,法半夏(打碎)10g,杏仁(打碎)10g,茯苓20g,炙甘草6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生地黄15g,川木通10g,竹叶10g,丹皮10g。3付。


二诊:2016年8月22日。上方服3付,上半身汗多、气短、小便烫均愈。今晨眼干涩,口苦。舌暗苔薄腻,脉寸沉关尺滑。舌脉未平,上方继服以资巩固,加桑叶10g、菊花10g、酒黄芩10g清肝明目。3付。


案2 


李某,女,62岁。初诊:2016年8月27日。心内科住院病人,患者因常年失眠请我科会诊。床边查看病人,患者背着Holter,问其心悸气短、胸中憋闷等症皆无,入睡困难10余年,入睡后亦容易惊醒,睡眠差之次日则乏力,平时体力尚佳,偶有胃脘胀满,无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二便亦尚可。舌暗,苔腻黄白相间,脉滑,尺脉稍弱。症舌脉结合,辨为痰热内扰,予温胆汤。


思之,患者因偶发心律不齐而行动态心电检查,反复追问,平时确无心悸气短、胸中憋闷疼痛等症,脉亦未见结象,寸脉也平,不符合胸痹诊断;但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用于中上二焦湿热证的想法,遂合入方中:陈皮10g,法半夏(打碎)15g,茯苓12g,炙甘草6g,竹茹6g,枳实12g,炒薏仁18g,瓜蒌(打碎)20g,薤白5g,生姜5片。3付。


次日一早,患者从病房来我科门诊说昨夜虽未快速入睡,但睡眠“踏实”,今晨起也觉胸中舒畅,反问其昨日回答无心悸气短、胸中憋闷疼痛等症,为何有舒畅之感?答到“可能以前已经习惯,没觉得那样有什么不舒服,今一对比,才有这样感觉”;并且今晨食欲也较以前好,且食后无胃脘胀满。温胆有效在意料之中,一付就有此变化倒觉惊喜。后又本方服1周,失眠、乏力、胃胀等基本已愈;舌苔尚薄腻,右关明显较寸尺两部滑,再以二陈汤加味调治两周,症状未再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