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臭盐”是恶魔还是冤屈?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样!

 lovey6868 2017-05-06



从4月中旬开始,所谓的“脚臭盐”突然席卷全国,各地查处,央视《新闻1+1》也专门做了节目。但是,“脚臭盐”当中到底有什么成分?有没有健康危害?这样的盐为什么会出厂?各说纷纭~

食谈君通过查证,发现流传的信息有诸多不靠谱,甚至地方执法人员都在发表错误观点。更可怕的是,山东已经将9起涉盐案件的当事人刑拘,而这有可能是冤案。


作者丨洪广玉

来源丨公共食谈(ID:ggst01)

全文共3066,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平顶山的岩盐,本来就有异味


真空蒸发精制盐,水份含量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后来乙盐厂投产,有人告诉我,乙盐厂的盐比甲盐厂的盐好,没有异味,我想甲乙两厂在同一盐矿开采同一个盐层,又同用一种生产工艺不可能生产出两种不同的盐,所以也就没有多想这件事。


再后来丙盐厂投产,又有某领导告诉我,丙盐厂的盐没有异味,比甲乙厂的盐好……两周后,我去丙厂取样,同样闻到有那种怪味 。


这可不是《走近科学》的台词,而是2000年发表在《中国井矿盐》上的一篇文章,名为《浅议盐的异味成因及消除对策》,作者沈国顺,当时为河南省叶县盐管局副局长


你没有看错,叶县就是平顶山下面的一个县,别名叫“中国岩盐之都”——据说该县的盐田储量够全中国人吃50年,这里也是所谓“脚臭盐”生产厂家所在地。


通过其原单位,食谈君联系到了沈国顺。当把这篇文章和近期的新闻联系在一起时,沈国顺很快明白了食谈君的用意。


“盐矿开发初期,采用平锅制盐,卤水蒸发时,这种气味较明显,存放平锅盐的仓库内,这种味夏天比冬天大得多。”沈国顺的文章里是这么描述的。


岩盐来自于地底下的盐矿层,分布的深度为几十到几千米不等。叶县在1981年被勘探到有巨大的岩盐储量,随后被开采和利用。开采的方法就是打井注水,把岩矿溶解为“卤水”,然后将“卤水”抽上来进行蒸发处理。


在开采初期,开采人员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异味,只是当时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不是“脚臭味”,也不是“臭鸡蛋味”


“他们说是‘脚臭味’,其实不对,说是硫化氢也不对,这个根本不是臭鸡蛋的味道,更接近汗臭味。” 沈国顺说。


考虑到个人感觉是有差异的,怎么形容这个异味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无论如何,这种异味对于企业是有些困扰的。沈国顺介绍说,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盐业公司下达指令,各生产企业都成立了研究小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去除异味的方法。


这种异味的“神秘”之处在于它并不稳定,比如,刚刚投厂时并没有异味,但运行两周后又有异味了,在环境干燥的时候没有味道,但在高温潮湿的夏天,味道就比较明显。


根据这些规律,再加一些简单的实验,研究人员推测出这种产生异味的物质应该在卤水中是极微量的,当卤水循环使用富集到一定程度时,附着在盐颗粒上的量自然也就高了。同时,这种物质也会附着在机器上。


到现在,已经清楚这些产生异味的物质就是丙酸、丁酸、异戊酸、己酸等短链脂肪酸。那么,这类物质是如何来的呢?


这要从岩盐的形成来说,平顶山这一带的岩盐矿可能形成于白垩纪时期,距今已经上亿年。而当时的环境中是有很多生物的,比如咸水中有浮游生物,浅滩上还有绿色植被,而这些生物最后都沉积到地壳中。根据推测,异味的来源极可能是在岩盐的开采过程中,各种有机质被释放出来,然后随着卤水被带到了地面上。



为什么“异味盐”会出厂?


根据研究,厂家开发出了几种“除味”的方法,包括加强清洗、给卤水换新、用化学的方法中和等。沈国顺介绍说,各厂都有自己的处理办法,而且当时是保密的。


由于这些酸类物质残留量极低,实际上,无论有没有特殊处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其理化指标都是合格的——是理化指标而不是感官指标,目前,全国各地的检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 厂家自查能看出其去除异味的方法


但是,为什么既然有现成的处理方法,还出现了“异味盐”流入市场呢?


食谈君分析,有两种可能:首先一种是厂家对卤水的处理上确实出现了纰漏,比如用化学方法处理,该加的“料”没加够,导致酸类物质在产品残留量高了点。


需要说明的是,卷入事件中的“神鹰盐业”是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规模非常大,设施也很先进,企业一般不会故意将不合格的产品放行进入市场。


另一可能是,这些盐在企业自检或和第三方检测中,确实可能是“合格”的,包括感官检测,但消费者也确实是闻到了“异味”,为什么会这样呢?


差异在于检测方式上!


国标上的检测方式是“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其色泽和组织状态,并嗅其气味。用温开水漱口,品尝滋味”,那么,目前消费者是怎么闻的呢?用手搓!然后闻!也就是说,完全有可能,这种盐在自然状态下确实是没什么异味的,但手搓了以后,真的有异味了!因为手搓发热,确实更容易让酸类物质挥发出来。


事后,相关厂家一再强调,国标上没有说让你们搓盐!但是,厂家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口水中。


食谈君也问了沈国顺,此前当地老百姓也没有发现这种盐有异味?


沈国顺表示,这些盐出厂时是闻不到味道的,“按照大家的食用习惯,谁也不会把盐搓一搓才去吃的。”沈国顺说。


那么,为什么又有地方检测机构检这些盐感官上不合格呢?


食谈君分析,这有两种可能,一则就是这些盐里的酸类物质确实就是高了,完全是厂家的锅;另一种是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下,检测人员实际上已经受了影响,对这些盐“格外用力闻”,鼻子也特别通畅,还真的闻出了异味。至于是哪种原因,真的需要更客观中立的判断。


但就算是第一种,即厂家的工艺出现了问题,问题的性质也没有那么严重,但地方盐业执法部门已经把相关涉事人员刑拘了,未免有些太草率了。



“异味盐”和盐业体制改革有关吗?


从上面的分析,你也可以看出,“异味盐”跟盐业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不管怎么改革,企业该怎么生产就怎么生产。


但是且慢,“异味盐”的查处和事件的发酵很可能跟盐业体制改革有关。



看这则新闻你就知道,由于盐业多年来都存在地方壁垒,放开后销售后,“外来”食盐实际上会侵犯当地盐企的利益,于是各地争相查扣外地盐。而“异味盐”正好给了各地盐业执法部门查扣的理由。


请注意看新闻,最早爆出“脚臭盐”新闻的是山东,参与执法的是“盐政稽查部门”,查处的依据是什么呢,执法人员用手搓一搓,然后说你有的盐有异味,就查扣了!



食谈君斗胆说一句,国标中并没有说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判断食盐有没有异味,执法人员这样做是不合法的!


“异味盐”不太可能有健康危害


从性质上来说,如此低含量的短链脂肪酸显然是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采访的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全国盐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袁建军的观点也证明了这点,袁建军说的很清楚“几个PPM,到了干盐中就几个PPM,在这么低的剂量情况下,应该对身体影响不大。”


当袁建军这么说以后,主持人白岩松马上岔开了话题。



除此之外,这期节目和其它一些媒体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炒作食用盐中检出了毒害物质“亚硝酸盐”。


央视连线了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公安局,该局把相关样品送检,检出了其中有亚硝酸盐,含量为0.2毫克每千克。



令人吃惊的是,此后该大队长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明令禁止餐饮单位储存使用亚硝酸盐”。不知道是不是被剪辑了,但从这句话来看,似乎是暗示有人把亚硝酸盐兑到了食盐中。


实际上,0.2毫克/千克的亚硝酸盐的量是极低的,这是百万分之一的含量!这么低的含量完全可能是岩矿当中带入进来的。可为对比的是,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中允许亚硝酸盐用于腌腊肉制品,允许的残留量是30毫克/千克!


食谈君说句不好听的,基层有这样敢于执法的食品犯罪侦查人员,不知道会出多少冤案。


   食谈说 


食谈君并非为相关企业推脱,只是认为,事情并未如舆论认为的那样一边倒,是企业如何无良。食谈君不赞同媒体一窝蜂的使用“脚臭盐”这个说法,这无关于到底是什么“味”,而是不应该就这么把食盐污名化,何况你对真相还不够清楚。


食谈君再次强调,对于这些可能的“异味盐”,需要更权威、中立的机构进行判定;因此,也强烈反对轻率地把涉事人员刑拘。


最后,相关食盐搓一搓会有异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大概还不好说,但事情闹得这么大,肯定需要有一个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