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他的一生都在戴罪立功,有功不赏

 宛平2008 2017-05-06

作家,媒体人。酷爱历史,尤其关注中日关系史。

 

历史课本里,提及明代抗倭,“俞大猷”这个名字屡屡出现在“戚继光”后面,更像是陪衬太阳的一颗星星。而在当时,戚继光和俞大猷就像大明的绝代双骄,功劳相当,品级相当,金庸小说中有东邪西毒,时人的说法则是“俞龙戚虎”。明史对俞大猷的评价则毫不含糊:“诸将之首。”

仔细察看俞大猷的一生,你会惊奇地发现,这几乎是个完人!他文武双全功绩盖世,他一辈子被压制却毫无牢骚忠诚如一。他身上几乎没有人的缺点,历朝历代找不出几个这样的人。

1、俞大猷升职记

明史说“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这是极高的评价。意思是此人具有罕见的节操,喜欢拿古代的贤士豪杰来比自己。

当年诸葛亮蜗居草庐之中自比管仲乐毅,俞大猷拿谁来比?

说出来一般人肯定会自惭形秽,为自己的胸无大志汗颜——

俞大猷的标杆是:“生要与苏子卿(苏武)争节义,与诸葛公(诸葛亮)争精诚,与狄梁公(狄仁杰)争妙用,与郭令公(郭子仪)争勋业,与岳武穆(岳飞)争忠贞。”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努力去做的。上酬君父之恩,下拯涂炭之民,无愧天地良心的俞大猷活到将近八十岁,寿终正寝。他的一生都在戴罪立功,有功不赏——绝代完人俞大猷

图:俞大猷画像

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和戚继光一样出身于世袭武将家庭。他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有功,为子孙留下一个泉州卫百户的世袭职位。

俞大猷自幼家贫,少年时期勤于读书、练武、熟习兵书,并且在15岁考上了秀才。五年后俞大猷的父亲突然去世,他继承了百户职位。明代的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百户只是明帝国最基层的下级军官,但俞大猷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弃笔从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嘉靖十四年,俞大猷去京城参加武举会试,他写的策论受到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从而被提拔为金门卫所的千户。

人格高洁的俞大猷,到了灰色的官场,既不会讨好上司,又不会圆滑做人,仕途艰难不难想象,但他一生的官场遭遇之坎坷,有点骇人听闻。前段时间流行一个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让我们来看看明代的白领——俞大猷升职记:

嘉靖十九年,看到海寇频发,俞大猷上书纵谈“海防御寇”的战略问题,结果上司勃然大怒:“小校安得上书!”俞大猷被“杖责,夺职返里。”

嘉靖二十八年,因屡建战功升为备倭都指挥的俞大猷大败安南海寇,斩敌首级一千二百,“事平,严嵩抑其功不叙,但赉银五十两而已。”

嘉靖三十一年,“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

嘉靖三十三年,时为苏松副总兵的俞大猷,在总督张经的指挥下取得了王江泾大捷。“然功分赵文华、胡宗宪所攘,不叙。”后来张经被诬死,恰好俞大猷在金山一战略有失利,“谪充为事官。”

嘉靖三十四年,俞大猷在苏浙一带大破徐海部倭寇,余贼遁走。巡辅曹邦辅劾俞大猷纵贼。“帝怒,夺其世荫。”

嘉靖三十七年,王直余部在岑港死战,王滶逃到福建。胡宗宪上书称俞大猷纵贼,“帝怒,逮系诏狱,再夺世荫。”幸好锦衣卫陆炳是俞大猷朋友,打通了严世蕃的门路,大学士徐阶也为之担保,才被释放到大同戴罪立功。

嘉靖四十年,重回南方的俞大猷大破广东倭寇张琏,“广人攘其功,大猷不与较。”

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与戚继光、刘显收复兴化城,平海卫之战共破倭寇。谭纶晋升右副都御史,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惟俞大猷“赉币银四十两”而已。

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和戚继光在广东大破倭寇吴平,大猷的部将汤克宽、李超追击吴平不利,“大猷坐夺职。”

隆庆六年,巡按李良臣参劾俞大猷奸贪,虽兵部力持公论,仍“诏还籍候调。”

万历元年秋,海寇突发,俞大猷“坐失利夺职。”

俞大猷从19岁从军到66岁退休,贯穿他长达47年从军生涯的,是他屡屡有功无赏,功劳被顶,“失事停俸”、“坐戴罪办贼”、“夺世荫”、“再夺世荫”、“逮系诏狱”等处分,他的一生都在戴罪立功!

2、提笔能吟诗,提刀能斩将

换做其他人,遭受如此多的打击,早已万劫不得翻身了,但俞大猷却屡贬屡起,有何奥秘?

很简单,俞大猷有大才。

俞大猷第一次扬名朝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当时俞大猷通过自荐,到宣大效力。在接受总督翟鹏召见时,俞大猷侃侃而谈军事,翟鹏大惊,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他作揖:“吾不当以武人待子!”意思是我不能把你当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一般武官对待!此事在宣大全军中引起轰动。

俞大猷一生南征北战,西北歼虏,东南抗倭,西南平乱,军功比起戚继光来更胜一筹。嘉靖年间两个常胜将军,作战方式却大不一样。戚继光喜欢打闪电战、全歼战,俞大猷则老成持重,不贪近功。俞大猷曾和人谈论道,当年秦始皇灭六国,先用李信带兵二十万没有成功,后用王翦带兵六十万一举成功,俞大猷说自己愿当王翦。

不过,千万不要认为俞大猷只会坐拥重兵打持久战。必要的时候,俞大猷比戚继光更敢“冒险”。

在广西平叛时,俞大猷“亲率数人遍诣贼峒,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在海南平叛时,俞大猷“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俞大猷注重大局,不是好杀将军。平定海南后,俞大猷对上司建议:“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在广东,俞大猷擒获敌酋破敌之后,曾“散余党二万,不戮一人。”

明代重文轻武,武将大多走两个极端:要么只会纸上谈兵,要么只会挥舞大刀。俞大猷却文武双全。文,他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等,连同数千首诗文汇编成《正气堂集》十六卷;武,他的武艺能让少林寺举寺皆惊,当阵斩过“力格猛虎”的敌军悍将。

对俞大猷的评价,他的上司谭纶的一段话最出名:“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如此高的评价,难怪俞大猷一生引谭纶为第一知己,当谭纶病死时,年过花甲的俞大猷老泪纵横:“谭公不在,天下知我者再也没有了!”

3、戚继光“操行”不如俞大猷?

《明史》有段对俞、戚的比较:“(戚继光)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操行就是操守,一代名将戚继光的操守有亏吗?

戚继光是个惧内的人,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无子息,他就偷偷纳了三个妾,生了五个儿子,尽管他自称是要继承香火,但谁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全在酒。后来事情被王氏知道,拿起刀,大叫大嚷要杀负心郎,戚继光衣服里蒙着铠甲,跪在王氏面前哭诉不得已的苦衷,才取得王氏的原谅。

明代社会风气宽松,老百姓三妻四妾都多得是,贵为一方大员,戚继光纳妾生子的私生活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说穿了,《明史》暗指的戚继光所谓操守问题,是拍张居正马屁。

张居正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万历名相,明代最有名的政治家。他和戚继光一个是中枢首辅,一个是边疆名将,向来互相倚重。张居正如果不早死,戚继光晚年的遭遇也不会那么凄凉。

戚继光曾经给张居正送过重礼,张居正自己在日记里记载此事,说他只象征性地收下了一小部分,其余的“璧诸来使”。明人王世贞记载,戚继光曾经购买“千金姬”送给张居正。王世贞是戚继光的朋友,此事不会有假。

1577年,戚继光的上司兼好友蓟辽总督谭伦去世,为了安抚戚继光,当时正要回江陵老家奔父丧的张居正,特意百忙之中写信告诉戚继光,接替蓟辽总督的是他的学生梁梦龙,让他不必担心。“蓟事已托之鸣泉公(梁梦龙),渠乃孤之门生,最厚,谅不相负。”戚继光收到信后很感激,当即派了一队鸟铳手随行护卫。

送重礼是金钱贿赂,送“千金姬”是性贿赂,派鸟铳手当保镖是假公济私——这三件事,就是戚继光有史可查的“操行”问题。

诚如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所说:“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不过,戚继光的处事圆通,更加反衬出俞大猷的“绝代操行”。他的一生都在戴罪立功,有功不赏——绝代完人俞大猷

图:泉州俞大猷公园里的石像

和戚继光相比,俞大猷处处遭掣肘,朝中无人不说,就连他的顶头上司都动辄参他一本。不是他人际关系恶劣,而是众人皆醉,岂容你独醒!在一片关系网交织的社会中,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当然是排挤的对象。

赤诚报国如岳飞、戚继光,都有心灰意懒打算撂挑子的时候,俞大猷却始终没发过一句抱怨,“忠诚许国,老而弥笃。”他一生的最大知己谭纶说过:“大猷秉仁怀义,笃信好学,老成持重,口不谈功,心惟在国,众言并起,顺受不辞,事势难为,慷慨独任,吉甫、方叔、赵充国、郭子仪之流亚也。”

俞大猷和戚继光均以儒将见称,喜欢写诗,戚继光诗的内容除了歌颂军旅生活外,还多少会发点牢骚。俞大猷一生写下的几千首诗,全充满了忧国忧民、慷慨悲壮,就诗本身而论,一味慷慨,少了含蓄之意,只能算二流。但其人一片纯朴赤子之心,拳拳可见。

这首《咏牡丹诗》是难得的休闲小作,也写得正义凛然:“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这种人物,世间已绝。

本文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