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务十八策》的底稿在哪里

 满满的一墙书 2017-05-07

soso_tc_slider_img

  前些年曾替“伯温绿谷”名茶写了一首七绝,作为该企业系列产品的广告词。诗云:“佐命功成几度秋,策陈时务献宏猷。茶团一啜谜团解,但向《郁离》篇底求。”意思是说《时务十八策》虽已失传,但是它的底稿还在,那就是《郁离子》18卷。

  且说刘基出山之初,当向朱元璋立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看了欣喜过望,遂留刘基随侍左右,倚为心腹。浙东四贤的其他三位先生宋濂、章溢、叶琛则另有任用。可见《时务十八策》对于朱元璋有志逐鹿,称王争霸的事业是何等的重要!朱元璋虽是穷苦出身,没有什么文化,但其悟性极高,《十八策》正合他欲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但是,如果让《十八策》公诸于世,将来事业到手,世人定会归功于刘基的谋略,一如姜太公的《阴符经》,诸葛亮的《隆中对》,会令君主失色。城府极深的朱元璋看了《十八策》之后,决定“留中不发”,就这样,刘基纵论天下大势的精辟文章便被“没收”,谁都未曾见过,更不知道它的下落了。因此,和“哥德巴哈猜想”那七个世界数学难题一样,成了无法破解的谜团。

  那么,为什么又说:“茶团一啜谜团解”?因为,经过三番五次对《诚意伯文集》20卷的通读之后,日积月累的量变,到了临界点上,突发为质变,悟到了《十八策》的形成也必有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飞跃。渐变的过程就是从1348—1359这12年所谓的刘基“批判决裂期”。刘基因反对方国珍投降招安案,立功不仅没受奖,反而被贬官,以待罪之身羁管绍兴达三年之久,“于越三年客,思家一百旬”,就是真切的纪录,所谓“于越”就是上虞于潜和绍兴的合称。一个人仕途失意,羁押异乡,对亲人的怀念就特别强烈,百般无奈之下,怨愤至极,他的笔就会指向不合理的现实,予以尖锐的批判与抨击。《感怀》31首重在情感的抒发;《感时述事》10首则重在对时事弊政的剖析与匡时济世的主张。《为韩克铭题“石鼎联句图”》是《二鬼》的雏形,《二鬼》则是从大处高处笼盖这段时间所作诗文的代表。通过这些作品,包括《卖柑者言》之类的散文,我们几乎隐约感到这时期刘基的政治思想,甚至许多艺术的、文字的、语言的要素,在尔后的《郁离子》中,都有了本原的、或重塑的、形形色色的再现。1357年再次重挫之后,刘基与元朝彻底决裂,思想意识的量变当然又再次产生了质变,而在1358年归隐青田山中催生了旷世奇文《郁离子》,不仅集批判之大成,而且是站在与元朝彻底划清界线的立场上,放手直刺元廷要害,一泄心头忿忿不平之气。当然,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决不止步于个人恩怨之上,而是纵览全局,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命脉与潮流的趋向,以待时而出,这才是《郁离子》著作的动机与归宿点。本书一方面是对元朝弊政的大揭露与总清算,另方面则提出了全面的治国理念。旧世界坍塌了,得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必然在推陈出新,除旧布新和吐故纳新中不断前进,不断上升,《郁离子》的思路与这一客观规律完全符合。谈到这里,我们已不知不觉即将跨入《十八策》的门槛了,且看:

  1358年刘基归隐青田山著《郁离子》,全书共18卷、195条,可谓古往今来无所不包,经史子集无所不采,而后融会贯通,卓然独立成一家不朽之言,在常人视之,即化毕生精力难以掇拾寸香片玉。才识英迈如刘基,只有间气伟人方能以两易寒暑,即毕其功于一役。如此看来,此书完篇应在1359年间,此时朱元璋已开始邀请浙东四贤之举了。

  1360年第三次邀请,刘基始应聘出山,史家都以为是刘基考虑未决,或故作姿态,有如刘备“三顾频烦”。鄙意认为,非常人必有非常之行动,对于群雄割据,刘基定然早在仔细观察,孰优孰劣而有所取舍。若朱元璋只是等闲之辈,即使斧铖加身,他也决不轻从的。一旦认可,他也不会仓促决定,草草上路,而是先行做足充分准备,带一份贵重的见面礼去见新主子的。如道衍和尚耳语燕王,要送他一顶白帽,初听甚不吉利,燕王是何等样人,一怔之后便已会意,原来,藩王头上加顶白帽,是个“皇”字,道衍要送皇帝宝座给燕王,正中下怀,燕王那有不愿之理!如今刘基要见朱元璋,送的是一统江山,这才是千古人豪出手大方之处,而礼单便是《时务十八策》。这份厚礼不是朝夕可办,那么在短短几个月中,刘基怎么办得了呢!这就是小诗“但向郁离篇下求”的捷径一条了。大家不妨细细体认一下,《郁离子》哪一卷不是在讲“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从“千里马第一”到“九难第十八”,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学的、礼乐刑政、伦理道德……无所不包,其根本所系,全在天下苍生,为民造福。这是刘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即使仕元几次受挫,始终不改初志,在批判诗文中情溢于辞,比比皆是,处处可见。不过,此前这些理念都还抱有幻想,寄希望于元廷。决裂之后,在《郁离子》中就不同了。幻想破灭了,只有等待理想中人物出现,所以在“九难”最后,明确表示,这一切都“有待王者兴”。现在朱元璋来请了,刘基经过反复考虑,认定这就是等待中的王者,“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拟连珠》第一)。那么,必择所投的抱大器者郁离子——这位刘基的化身,应该择木而栖,择主而事了。

  但是《郁离子》是寓言文学,戎马倥偬,尚武少文的朱元璋哪有这份时间,这点水平,耐着性子去琢磨?于是,寓言一变为政论,言简而意赅,纵是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但颍悟过人,一点便通,欣然收下了这份厚礼,而刘基也成了超于四贤,甚至是所有淮西集团亲密战友之上的上宾了。不过,无论朱元璋怎样的老谋深算,“人算”总是不如“天算”。在历史上曾经刻下一道过迹的东西,即便是亿万千年前,玄武纪、侏罗纪、考古人员凭化石也能决断当时地球的生命存在状况,何况发生在近古短短几百年,朱元璋不是单独一人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来有龙,去有脉,人们总是能从历史的碎片中,细细拼凑,恢复其原貌的。于是,不揣谫陋,积数年之功。终于在1991年倏时“顿悟”。原来此“十八”,便是彼“十八”。《时务十八策》的蓝本便是《郁离子》18卷。笔法则拾文成公余绪,纵难神似,力求形似,初一看,似乎有点“遮眼法”的作用。然而,自捅马脚,说穿了,在下的《拟时务十八策》恐贻献丑之讥。不过丑也罢,陋也罢,也许“慰情聊胜于无”,还应录以呈政为是。

soso_tc_slider_img

  本讲坛视频见中国青田网

  《拟时务十八策》

  策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元政失修、海内鼎沸。诚能效汤、武吊民伐罪,以百里之地,率一旅之师,可取而代之。

  策二:蒙元运穷,势如强弩之末。红巾军转战中原,元兵不堪疲扰,无暇旁及其余,此天赐良机。宜竭全力,略定东南,而后挥师北上,王业可成。

  策三:陈涉先起而先亡,以其先自王,为秦兵“的”也。故曰:辞祸有道,辞其“的”而已矣。为今之计,仍宜暂假韩宋名号,免为元兵之“的”。元运既穷,亦毋须与韩宋合力北向。韩宋与元相抗,无力节制于我,锐进南方,可无后患,(按:辞“的”之说,实为王升“缓称王”之张本)天道后起者胜,即此理也。

  策四:建康(按:亦称金陵,集庆,应天,即今之南京)为六朝故都,西襟荆、楚,东系苏、皖,依山凭水,宜守宜攻,实建基之开府,定鼎之中枢。况龙蟠虎锯,帝王气象巍巍,居之可占天地人和之利。

  策五:陈友谅弑主自立,名号不正。但地居上游,奄有荆、汉、襄、樊之地,窥伺江东已久。张士诚窃踞江、浙,称孤道寡,若东西夹击,势必腹背受敌,殆矣!然则,张不过一守虏,不足虑。陈则虎视狼顾,于我志在必得,亟宜全力击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余如陈友定,明玉珍,胸无大志,羽翼未丰,不足为患,徐徐图之可也。惟方国珍近在腋下,忄票     悍狡黠,不可不防。但方之志在于横行,未有远谋,其众系盐民啸聚。茶、盐为一代之私禁,民无所养而官不能恤,故铤而走险。私禁可原情而贷之,使有所养,则方氏之众自解,此不战而屈之之法也。(按:策五先陈后张,与策二先南后北,是一个战略体系的两个方面,也是统一全国的两大战略步骤,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策六: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之道在于修德省刑,轻徭薄赋。元政无道,应以为鉴。夏书云:“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为国有民者,可不慎哉!

  策七:尚贤者政之本也。桀纣暴虐,小人逞奸;晋灵无道,邪恶当权。忠不见用,贤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强,士众则强。汤、武得伊、吕而兴;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关盛衰兴亡,明矣!

  策八: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其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无论农与工肆之人,不鄙其侧陋,则四方之贤,响慕来归矣!

  策九:人非大圣,鲜有全材,适用为可。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择可惟长。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无所不收,使人尽其才,材尽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国之大要也。

  策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无耕则兵行不继,轻战则民不安居。民以食为天,兵以民为本。兵民一体,内坚外完,则谁能我敌!

  策十一:征缮岁给,取之于民。若索取无度,知取而不知培,民用乃竭,此元运式微之因也。诚能遏其人盗,通之于天地之盗,则物阜民康,源长本固矣!

  策十二:天地善生而盗之者无禁。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则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国不自富,民足则富。与民休养生息,乃能长治久安。

  策十三:利不及众,则起天下之争;爵不求贤,则萃天下之怨。是以赏禁僭,罚禁滥,赏罚分明,则令行禁止,威权自立。

  策十四:善战者省战、不善战者益敌。省敌者昌,益敌者亡。以我之敌,敌敌,敌不敌,乃胜。

  策十五:制万变者在于专;察万微者在于定。四海之民听于一君则定;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是以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策十六:兵行过处,计丁给田,使民来归。而后编户定籍,保甲连环。如此则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不致背井流徙。致乱之因既除,祸胎从此可弭。

  策十七:尊儒重孔,兴塾延师,令童蒙敬习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知礼义,入规矩,以正纲纪,以敦风化,此治乱弭祸之大本也。

  策十八: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苟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决壅去蔽,兴利除害,则取舍在我,无往而不适,何患帝业之不成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