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与儒家的异同

 山佳国学谭 2017-05-08

道家与儒家的异同

——《学道笔记》

    道家与儒家面对着春秋时期王政不纲,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纷纷开出了治世的良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本体——也就是为人;二是,人的外用——也就是处事。

    先看看如何为人。道家讲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可以理解为:上德:来源于道,也就是中和的思想意识,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表现为人之道,就是上德的根本——质朴的人性善来协调人与人的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德是人本性善所制约表现为的——流行的道德观念和礼仪。如果只是僵化的被迫的遵循社会已有的道德观念和礼仪的制约,而失去了人的本性善就是无德。是没有体悟中和的客观规律在左右着人类社会向着: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人和谐也就是中和的方向发展。道家在为人上追求的上德是:在人间充分体现的精神——质朴的人性善的。儒家讲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之者,就要修身、正心、诚意,追求的同样是——质朴的人性善;《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宇宙)之根本在于”——为天之道,这就是制约天下万物的。也就制约了人的,从而形成了人的本性。遵循本性行事叫做,按照的修养叫做。孔子又讲到吾道一以贯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儒、道两家在为人上——也就是人的本体上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人间充分体现精神的——质朴的人性善。

    儒、道两家的在人的外用——也就是处事上,却是分道扬镳了。儒家走的是——治世之道:在修身——修人间充分体现精神的——质朴的人性善,用在处事上是有所作为的具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走的却是——无为之道:在德之——人间充分体现精神的——质朴的人性善的,用在处事上的无为而为之的玄学——使得社会天下自然而然的按 行之。由此,儒家——被统治者所利用——走向官学;道家——被江湖中所利用——走向道教。

    浅思之、点滴之,不知如何之一孔之见。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