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课到议课(教师成长)
评课是评价和解决一节课的问题,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如“优质课”评选等。 议课主要利用案例研究为载体解决某柴教育教学问题,同时讨论和解决这节课的问题,适合用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议”不是下结论,作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与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的运用问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 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议课议什么,怎样议 1、议课目的 明确观课议课的目标是营造平等对话的议课环境和氛围的前提,议课的对象不是上课的人,也不是课,而是课堂中的现象和事件。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的讨论和理解,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做课老师反思和改进,而是为了促进参与的每一位教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 2、议课采用的“话语结构”: “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假如你来教……”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做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之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老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教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存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议课的话语结构还包括:(组织者) A、你确定的观课方议课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 B、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 C、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故事?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 D、请大家对故事和故事中的困惑发表看法。 E、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 F、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 3、议课流程 议课是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对于案例讨论,我们建议一般流程是: A、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议课建立在课堂真实的故事和情境基础上。 B、听取授课教师对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一方面是把执教者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念揭示出来供大家研究和剖析,另一方面是帮助执教者梳理和澄清背后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使参与者梳理出“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 C、听取案例提供者的意见和看法,一般情况下,观课者提出这个故事意味着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这时需要通过询问和提供机会让他说出来,让他能在表达中梳理和实现。 D、议课参与者 围绕故事和意见彼此之间相互质询、讨论和交流,以达成对困惑和问题,彼此观念和做法的理解。 4、议课应注意几点 A、观察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思考教师行为的合理性,也就是“以学论教”。 B、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他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C、探讨新的可能。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没有唯一,只有多样。探讨和了解教学的更多可能是为了扩大教学的可能性空间,在认识教学的更多可能以后,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学选择,从而实现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更优化。

、观课议课行动研究流程 1、确立议课专题 确立议课主题包括四步:生成主题—调查研究—查阅资料—预设策略。 专题的确立必须做好调查研究,要立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困惑,以解决老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2、接力棒式的观课议课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A、选课:根据主题,选择适合进行议课专题研究的课例,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课例的内容、体裁、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都要适合此次专题的研究。 B、(备)说课:教研组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备课的重点要以研究议课专题为出发点),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拟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体现专题研究的突破点和内容,体验预设策略的验证过程。 C、上(观)课:授课教师上课,其余教师围绕主题观课。真正掌握课堂上第一手资料,为专题议课提供实践中的原始资料。 D、议课:观课教师根据课例结合议课专题进行议课。议课中,老师们以课例为平台,紧扣议课专题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3、专题讲学 议课结束后,主持人利用5到10分钟时间进行专题“讲学”,专题讲学,其实是一种经验交流,资源共享。 把观课议课做成行为研究,转变了教师对工作方式的认识,摆脱了职业的孤独处境,形成了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转变了教师对教育科研脱离教学实际的看法,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了教师对培训的狭隘认识,形成了组内、组际、在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经验交流、资源利用等方面共同分担与分享的机制,让教师体验感悟了“教学即研究,问题即专题,成长即成果”,从而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荐阅读保存:
[置顶]教育教学期刊第一卷选编(2014年元月特刊)
检查教案有必要吗?(转载+推荐)
教师健康宝典(第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