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爱国忧民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江山携手 2017-05-08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爱国忧民,报国无门,英雄末路,感慨

 

【名句】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出处】

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注】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说明】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份不详。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更多有关爱国忧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上片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以及杀敌无望的现实生活,两两对比,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首二句再现了作者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乾道八年的春天,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作者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如今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他的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当年从军时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怕是再也没有机会穿上了。“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敌军未灭,自己已年老体衰,壮志成空,只有白白地洒下浊泪。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他没有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为国献身的人,却被罢官回乡,去做一个无名隐士!“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一个是作者毕生向往之处,一个是作者不想却不得不呆的地方。他的心常常飞到“天山”,而身体却坠落在“沧洲”。这种“心”与“身”的矛盾,伴随了陆游几近一生,在作者的另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也有反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遭遇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更是南宋许多爱国志士的共同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收束全词,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巨大的转折,使全词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起一般抒发幽怨、愤懑之词更有力量,更震撼人心。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