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唐宋词:“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三个小布丁 2021-07-01
陆游一生有过八个月的边塞军旅生涯。
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二月,王炎任川、陕宣抚使,驻军南郑(陕西汉中),书召陆游为干办公事。这一年,陆游已经47岁,所以陆游收到书信后非常高兴,因为他努力半生为之奋斗的抗金复国愿望就要实现了。
到南郑后,王炎委托陆游草拟了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这就是陆游的《平戎策》,其中提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亘古男儿一放翁)
除了《平戎策》,陆游在抗金前线还经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据点和战略要塞巡查兵容,甚至亲自到大散关前线巡逻,边塞军旅生活很苦,但陆游乐此不疲。
这一年十月,朝廷否决了陆游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于是幕府解散,陆游顷注心血北伐计划毁于一旦,他感到无比的忧伤,但却无可奈何,他只能又开始了长期的闲居生活。
此后,陆游终其一生,再也没有来到过抗金前线。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成为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却是他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陆游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无数次记起这段难忘的军旅时光,并把它写入自己的诗词作品,比如我们要读的这首《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全词如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像)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写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岁,所以这首词开篇就是回忆。回忆“当年”,为的是表达当下壮志难酬的悲恸。
“觅封侯”用班超的典故,班超早年家贫,为官佣书,尝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奉使西域,立功,封定远侯 ,词人用这个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抗金复国的壮志。

(班超万里觅封侯)
这里的“梁州”,依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治所就是南郑,回忆的正是陆游在王炎幕府的地理位置。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中,无数次提到梁州。
最显气势的是“万里”与“匹马”的强烈对比,因为“万里”凸显空间的辽远空阔,“匹马”凸显词人“孤胆”壮怀!从家乡到南郑,空间距离不足“万里”,而戍边梁州的宋兵当然也不只是“匹马”,这一组对比都用了夸张手法,却集中再现了陆游昔日的壮志凌云和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如今防守关塞河防的军旅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了,梦醒却不知身在何处?岁月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在边关八个月的生活,是他魂牵梦萦的时光,那种生活时时在梦中重现,醒来时,身边却只剩下了蒙满灰尘的征衣,岁月的摧残,人事的消磨,都让词人惆怅不已,心绪黯然。

(词意图)
上片四句,词人的情怀由军旅生活的激昂高亢转入貂裘“尘暗”的沉痛悲凉。这是历史与当下的对比,也是梦想与现实的对比。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下片起首这三句,三字一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他平生不得志的悲痛心尽在其中了。
胡虏未灭,神州陆沉,怎不让人痛心;揽镜自视,鬓发皆苍,怎不让人惊心;两相交迫,词人悲愤下泪,但流泪亦不能解除他满心的沉痛,小朝廷的苟安带给他的只能是失望和挫折,再多的眼泪,不过“空流”罢了。“泪空流”里,当然还深深藏着对小朝廷的无奈和愤慨之情!这种悲痛,是盛年不再的哀痛,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凉。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万般无奈之下,词人总结自己的一生。这种总结,其实是对现实的正视和反省。“天山”在西北,在地理位置上代指抗金前线,而“沧州”在地理位置在中原,相对代指他的闲居之地(一说“沧州”指靠近水的地方,用以代指隐居之地)
这是一个英雄暮年壮心不已的慨叹!
他怎么会料到自己的一生都在这“心”与“身”的冲突之中度过,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的心神飞扬在“铁马冰河”的疆场,他的身体却只能沉沉地呆在“沧州”无所事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极度苦闷。
这首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它通篇都是词人不满现实的悲戚与慨叹,却句句洋溢着词人对家国炽热的情感!老泪纵横的语调之中充满着心志不舒的幽咽,却也时时可见胸怀开阔的慷慨!
这是标准的豪放词、“男人词”,是爱国词人陆游的又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