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爱国忧民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江山携手 2017-05-08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爱国忧民,报国杀敌,戍边

 

【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处】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注】

守边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说明】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一共七首,本诗是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边塞壮阔之景。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这两句是对西北边陲的一个总体概括,构成了一幅十分开阔的长卷,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诗人特别提及了青海与玉关这两个地名,因“青海”地区,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还是对当时军事地理形势的整体把握。以上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更多有关爱国忧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杀敌报国的坚定斗志与信念。上句极其概括地写了戍边的战事,“黄沙”写作战环境之恶劣;“百战”谓战争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穿金甲”则写敌军之强悍、战斗之艰苦激烈。即使这样,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丝毫减损,反而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由于上句的渲染,这句誓言便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上句虽然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它给人的感受应该是雄壮有力的,而不是低沉伤感的。下句是豪壮的誓言,给人的感觉是坚定深沉的,而非空洞肤浅的。可以说,三四两句正因为置于前两句的大背景下,感情才得以淋漓地表达。

  沈德潜云:“‘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刘永济评:“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