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死前为何要说是臣子害了他

 弹子脑壳 2017-05-08

    谁都很难否认,崇祯自上台起,便是个要做圣主贤君的态度。只可惜,后来一误再误、一错再错,最终不免破国亡家,身死煤山。死前,他在衣襟上恨恨地写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都是臣子把他给害了,一个“误”字,真是包含了崇祯的万千悲慨。

        可是,崇祯说的“皆诸臣之误朕”是不是事实?这个“误”又该作何解?或许对多很多人而言,这不过是拉不出矢赖茅房,会一笑置之,但细细想来,这还真是崇祯在临死前的清醒认识。只不过悟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早在宁远大捷之前,满清既无意南下去夺取大明的江山,崇祯也在频频落败之后,未尝不忧心和谈。正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无论边帅督师,还是朝廷京城,主和的意见一直都还占据着上风。如清军入墙子岭后,卢象升见崇祯,说要“主战”,崇祯立即“色变”,随后说,“款乃外廷议耳,其出与嗣昌议”。言外之意,就是说当时崇祯已经在和杨嗣昌商量怎么与满清和议了。后来,南有流贼,北有满清,上下交困,和议进程也日益加快。和议的事崇祯交给了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可不知怎么,消息经傅宗龙就传给了大学士谢陞,谢去找崇祯问,崇祯发现陈新甲办事不密,就私下告诫和谈之事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可是,这件事却又经谢陞传了出去。一听皇上要主和,平时,平时没什么事的言官方士亮、倪仁祯、朱徽等人就开始表现了,他们群起批评抗议,搞得崇祯面子上过不去,便只好将谢陞免了了事。后鉴于此崇祯私下告诫陈新甲,和谈要秘密进行,再不能出岔子了。谁知这件事还是做得不够谨慎机密,由于中间人一次疏漏把皇帝给陈的和议手诏错发出去,结果再次搞得舆论大哗,言官群起,没办法,碍于面子的崇祯只好将陈新甲给杀了。要说崇祯还是面皮子太薄,否则,也就不至于冤死一良臣,丢一座江山了。

         也许有人不同意说满清没有吞并整个大明的野心,其实,只要看一下祖大寿的情况就可以说明。大凌河之战过后,祖大寿向满清投降,后来祖又反正,按说这样的事,满清一定会以通敌之罪将在清方任职的祖大寿的子侄杀掉,可是清太宗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任用他们,显然,清太宗就是为了将来两方在和谈时,能留有更多空间。所以,不管是满清,还是大明,和议初衷不容置疑。只是由于崇祯在主和的意思主使下却又不愿颜面上过不去,便搞得的大清经常陷在云里雾里,方向不明,结果谈的过程便一波三折,即丧失了时间、兵力,也丧失了很多谈成的机会。

       除了和谈,崇祯能有的机会就是南迁了。在后来情况比较危急的时候,南迁也几乎就成了精英人士的共识,可崇祯几次都要走了,因遭到言官抨击,又不得不留了下来。就在李自成率军就要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决心要卷铺盖走了,却又遭到陈演、魏藻德(大明最后一任首辅)等人的激烈反对,魏甚至还找了个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一通炮轰,慷慨陈词,无奈,崇祯又再次留下。等到李自成要破城了那一天,崇祯气得问魏咋办,魏只是下跪不吭气,着急了的崇祯大喝:你现在只要开口,我立即下旨办!可叹的是,魏只知叩头,再无一言。等北京城破后,获得忠义表演奖的光时亨第一个投降,陈演被杀,魏藻德还想着趁着自己年轻,获得李的起用,哪知刘宗敏只想要钱,结果也还是不免一死。

         所以,崇祯要是有明太祖的决断,明成祖的果断,不惜面子,也就不会总是被蒙,被耽搁延误,政事时局也就不会坏得太快、太厉害。那样的话,至少,南明小朝廷也不会有昏庸的福王什么机会。

崇祯死前为何要说是臣子害了他

(旧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