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史论著研究(五)

(2008-04-06 10:27:51)
(二)“阶段史”类
所谓“阶段史”就是著作者把红学史中的一段或某几段作为评述的对象,依据自己的史学观、哲学观、文学观、价值观,从而梳理、分析、研究、阐释各类红学现象。
著作者无论是撰“阶段史”还是修“通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首先要划定“红学”的范围。“划定”的方法因人而异,有用时间来划分的,也有用流派来划分的。需要注意的是,用时间来划分“红学”范围的学者,在评述“红学”时,都非常注重时代背景的学术精神与学术旨趣,而用“流派”来划分“红学”范围的学者,侧重于对红学现象的评述,也就是说作者的“历史构架”是建立在“什么是红学”的基础上。
第一:欧阳健、曲沐、吴国柱合著的《红学百年风云录》
1999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欧阳健、曲沐、吴国柱三位先生合著的《红学百年风云录》(以下简称“欧著”)。此书的作者力求在“红学”与“风云”两个要点上做文章。所谓“风云”就是激起纷争的红学事件。
欧著对“红学”的评述是从20世纪20年代“胡适红学模式”的确立开始的。此书采取“以史为经,以论争为纬”的结构方法。在前言中作者写道:截取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尤其是百年来有关红学的最核心、最本质问题的重大论争,即那些确能构成为“风云”的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主干围绕论争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社会影响,论争各方的是非得失,展开充分论述,并作出客观公正而精到诱辟的评价。
在欧著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实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落到实处。这并非著作者的“功力”不到位,也不是“学术史意识”不高,而是此书的著作者既是《红学百年风云录》的执笔者,又是“风云”中的弄潮儿。虽然作者常以史家之气度来观察、对待一切,力求避免单纯的评判是非功过的误区,惟以真理,学术为依归,但是评判的天平还是倾斜到了自己的一方。
欧著的论述重点放在了三个历史时期,即20年代,50年代,90年代。“风云”的焦点指向了“胡适红学模式”、“版本研究”以及以李希凡、蓝翎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文学批评”。对于“胡适红学模式”,欧著认为是:“以‘自传’为核心,以作者考证和版本考证为支柱”。所以在欧著的第三章,作者就主要从“版本考证”切入,对“胡适红学模式”进行“严峻挑战”。
|